第36 集名聲遠揚
字數:3702 加入書籤
第36集:名聲遠揚
汴京的大街小巷,仿佛在一夜之間都被張逸雲和林婉兒的事跡填滿了。陽光灑在青石板路上,映照出的是百姓們臉上那敬佩與好奇交織的神情,街頭巷尾的人們都在熱烈地談論著這兩位揭穿神秘組織陰謀的英雄。
張逸雲和林婉兒居住的小院外,平日裏清淨的巷子如今變得熱鬧非凡。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人,有文人墨客,想與張逸雲探討繪畫之道,也有飽學之士,盼著和林婉兒聊聊那些寶藏裏書籍與文物的精妙之處;更有普通的百姓,隻是單純想來看看這兩位傳頌於人口中的英雄究竟長什麽樣。
張逸雲的小院門口,時常聚著一群年輕的畫師,他們眼中滿是崇敬與期待。一位麵容青澀的少年鼓足勇氣上前叩門,待門打開後,恭敬地朝張逸雲行禮道:“張先生,您的英勇事跡我們都聽聞了,您不畏那神秘組織,憑借智慧與勇氣揭開陰謀,實在令人欽佩。而且您的畫作,我們也早有耳聞,今日特來,一是想瞻仰您的風采,二是想向您請教繪畫技藝呀。”張逸雲看著眼前這群朝氣蓬勃又滿是熱忱的年輕人,心中滿是感慨,趕忙將他們迎進院裏。
他帶著眾人來到院子中的石桌旁坐下,溫和地說道:“繪畫之道,貴在用心去觀察這世間萬物,就如同咱們汴京的市井生活,每一處細節都值得細細揣摩。”說著,他拿起桌上的紙筆,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街邊賣貨郎的生動模樣,那神態、那身姿躍然紙上,讓周圍的年輕畫師們不禁發出陣陣驚歎聲。
“張先生,您這畫功真是出神入化啊!難怪如今您的畫作在市麵上都成了搶手貨,好多達官貴人都爭相收藏呢。”一位畫師由衷地讚歎道。
張逸雲笑著擺了擺手:“不過是大家抬愛罷了,我隻是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用畫筆呈現出來而已。”
而在皇宮內的藏書閣中,林婉兒正專注地翻閱著從寶藏中整理出來的古籍。她身著一襲淡雅的長裙,發絲整齊地挽起,在那堆積如山的書卷旁,認真的模樣宛如一幅絕美的畫卷。身邊的幾位老學士也對她讚不絕口,他們本以為這年輕女子隻是一時運氣好才參與到寶藏之事中,卻沒想到林婉兒對這些古籍有著獨特且深刻的見解。
“林姑娘,你看這卷書中所記載的前朝禮儀規製,與我們如今所沿用的多有不同啊,你對此有何看法?”一位老學士拿著書卷,向林婉兒詢問道。
林婉兒微微沉思了片刻,便緩緩開口:“依我看來,這雖為前朝規製,但其中不少理念卻對當下文化禮儀的完善有著借鑒意義。比如這祭祀之禮,其中對於儀式流程的細致記載,若能取其精華,融入如今的祭祀禮儀中,想必會更加莊重肅穆呢。”
老學士們聽了她的話,紛紛點頭讚同,眼中滿是讚許。就這樣,林婉兒每日都在這藏書閣中忙碌著,協助朝廷的學者們梳理那些珍貴的書籍和文物所蘊含的知識,為北宋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張逸雲和林婉兒的名聲愈發響亮。汴京城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書畫雅集,各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皆匯聚一堂。以往這樣的場合,都是些成名已久的大家備受矚目,可這次,眾人的目光卻都聚焦在了張逸雲身上。
雅集的場地設在一處雅致的園林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周圍繁花似錦,水池中魚兒嬉戲,宛如人間仙境。張逸雲攜著幾幅自己近期的得意之作前來參展,剛一踏入園林,周圍便響起了陣陣問候聲。
“哎呀,張兄,今日可算能一睹你的佳作了,聽聞你近來畫作更是精進,我們都迫不及待了呀。”一位身著錦袍的文人笑著迎上前說道。
張逸雲一一回禮,謙虛地回應著大家的誇讚。當他將畫作展開掛在展示區時,周圍瞬間圍滿了人。那畫上所繪的是汴京的夜市景象,燈火輝煌中,街頭的小吃攤冒著騰騰熱氣,食客們或站或坐,臉上滿是滿足的神情;雜耍藝人在空地上表演著精彩的節目,引得周圍的人們陣陣喝彩。整個畫麵栩栩如生,仿佛將那熱鬧的夜市直接搬到了眾人眼前。
“妙啊!這畫中的人物神態、場景布置,無一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張兄的畫技真是令人折服啊!”一位有名的書畫收藏家忍不住稱讚道,眼中滿是欣賞與渴望,“不知張兄這幅畫可願割愛,讓我收入囊中啊?”
張逸雲笑著回應:“承蒙您抬愛,若您真喜歡,那便贈予您了,隻希望您能好好珍藏,讓更多人欣賞到這汴京的市井之美。”
那收藏家大喜過望,連連道謝,周圍的人也都對張逸雲的慷慨和才華更加欽佩不已。
而另一邊,朝廷為了嘉獎林婉兒在文化整理方麵的貢獻,特意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文化研討盛會,邀請了各地的文化名人前來交流。林婉兒站在台上,麵對台下諸多學識淵博的前輩和同仁,心中雖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一種使命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各位前輩、同仁,今日有幸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我在整理寶藏書籍文物時的一些感悟。”林婉兒深吸一口氣,開始娓娓道來,“這些古籍和文物,就像是一扇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透過它們,我們能看到前人的智慧、文化的傳承脈絡。比如在那批文物中,有一件精美的陶瓷,其上的紋路和圖案,不僅體現了當時高超的製陶工藝,更蘊含著古人對於生活、對於美的獨特理解……”
台下的人們都聽得入神,不時有人點頭讚同,或是小聲與身邊人交流著想法。待林婉兒講完,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站起身來,感慨地說道:“林姑娘年紀輕輕,卻有如此深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實乃我北宋文化界之幸啊!相信在林姑娘的助力下,咱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研究定會更上一層樓。”
在這之後,張逸雲和林婉兒的名字更是傳遍了北宋的各個角落。各地的畫師紛紛效仿張逸雲的畫風,嚐試去描繪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而不少文人也開始以林婉兒為榜樣,更加深入地鑽研古籍,探尋文化的根源。
就連汴京的學堂裏,先生們也會給學生們講述張逸雲和林婉兒的故事,激勵著孩子們要做有勇氣、有智慧,且能為國家和文化貢獻力量的人。
有一回,張逸雲和林婉兒一同走在汴京的大街上,沿途百姓們紛紛投來尊敬的目光,還有不少人主動上前打招呼,送上自家做的糕點或是小物件,表達著對他們的喜愛。
一位老者拉著張逸雲的手,激動地說:“張先生啊,您和林姑娘可是咱汴京的驕傲呀,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正義和擔當,希望你們以後能繼續為咱大宋做更多的好事呀。”
張逸雲看著老人那誠摯的眼神,心中滿是感動,回應道:“老人家,您放心,我們定會盡自己所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林婉兒在一旁也是微笑著點頭,她深知這份名聲帶來的不僅是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們兩人在這名聲遠揚之後,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更加堅定了要為北宋的文化事業、為這一方百姓繼續發光發熱的決心。
張逸雲開始收徒授藝,將自己的繪畫技巧和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那些熱愛繪畫的年輕人,希望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畫師,讓北宋的繪畫藝術更加繁榮昌盛。林婉兒則頻繁地穿梭於各個文化場所,與學者們共同研討,策劃各種文化傳承活動,力求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北宋的傳統文化。
日子就在他們的忙碌與充實中緩緩流逝,而他們的故事也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北宋的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文化的傳承不斷前行。
喜歡清明上河圖史記請大家收藏:()清明上河圖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