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朝會下詔引波瀾,派係製衡議朝堂
字數:2293 加入書籤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楊再興為繼祖尋師,與太後孫尚香一同向劉禪請求,讓繼祖和諸葛瞻隨董允學習,劉禪答應並準備下詔。同時,楊再興提醒劉禪注意小人與益州本土派的問題。這些決定和討論都將對蜀漢的朝堂格局和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二日清晨的朝會上,氣氛莊重肅穆。劉禪端坐於龍椅之上,掃視群臣後,高聲下詔道:“朕承大統,以興複漢室為己任,治下之邦,皆賴賢才輔佐。今朕思之,太子劉睿之學,關乎國之根本,需良伴共學,以成大器。
衛將軍楊再興之子楊繼祖,丞相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皆為俊才,自幼聰慧,有賢德之相。朕聞,賢才之育,需得良師,需有佳伴,方能茁壯成長,心懷天下。今特詔楊繼祖、諸葛瞻入宮,隨太子劉睿伴讀,同受董允之教。
朕望汝等三人,同窗共學,互敬互愛,砥礪品行,精進學業。日後能為朕分憂,為大漢之興盛,效犬馬之勞。
欽此。”
此詔一出,群臣或驚或喜,議論紛紛。
諸葛亮聞詔,心中頓感意外,他目光一轉看向楊再興,瞬間便明白此事定是楊再興從中促成,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退朝後,劉禪特意留下諸葛亮與楊再興。諸葛亮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地對劉禪說:“陛下,臣以為召瞻兒入宮伴讀一事,還需斟酌。臣擔心日後會因臣之故,影響朝堂局勢,且對瞻兒也未必是好事。”
劉禪微笑著看向諸葛亮:“相父,朕明白您的擔憂。但朕相信,有您和楊將軍等賢臣在朝,定能把控局勢,不會讓朝堂生亂。瞻兒自幼聰慧,若得董允教導,日後必成大器,於我大漢有益。”
楊再興見氣氛有些凝重,忙開口道:“陛下,臣還有一事想與陛下和丞相商議。如今益州本土派在朝勢力不可小覷,臣以為需謹慎對待。當下我大漢氣運正盛,他們尚不敢造次,可一旦我大漢勢弱,外敵壓境,他們難保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背叛皇室。畢竟先帝並非益州本土之人,他們對皇室的歸屬感並不強。”
諸葛亮點頭讚同:“振武所言極是。益州本土派勢力盤根錯節,不得不防。陛下,臣建議可沿用先帝之策,重用東洲派、荊州派與元老派,以此製衡益州本土派。”
劉禪微微皺眉:“相父,此策雖好,但具體該如何實施?還望兩位詳解。”
楊再興思索片刻,說道:“陛下,東洲派自法孝直死後,如今以李嚴父子與許靖為首。荊州派原本以丞相為首,可丞相為了朝堂平衡,不便過多偏袒,而魏文長則遊離於各派係之外,如今龐士元、蔣公琰可算荊州派代表人物。元老派則以二叔、三叔為首。東洲派與元老派人才濟濟,日後有李豐、關平、關興、張苞、張紹、趙廣這些年輕才俊可擔重任。隻是這荊州派,士元遠離中樞,朝中僅公琰一人獨自支撐,長此以往,恐有人才斷層之虞。”
諸葛亮聽完,沉思良久,突然想起一事:“陛下,臣常收到士元書信,他常提及其子龐宏,才學出眾且正直敢言。臣以為可將龐宏召入宮中,與繼祖、瞻兒一同伴讀,日後也可為荊州派培養人才。”
劉禪眼睛一亮:“相父此議甚好。朕這便下詔,命人前往荊州,召龐宏入宮。”說著,便命人擬詔。
君臣三人商議完畢,各自散去。
身在荊州的龐統接到聖旨,心中既為兒子感到驕傲,又有些擔憂。他將龐宏叫到跟前,神色嚴肅地叮囑道:“宏兒,此次你入宮伴讀,責任重大。宮中不比家中,言行舉止皆要謹慎。不可恃才傲物,要尊敬師長,與同窗和睦相處。凡事多思多想,不可莽撞。”
龐宏恭敬地回答:“父親,孩兒明白,定不辱使命。”
龐統點頭,又拿出兩封信對龐宏道:“宏兒,這兩封信你且收好,一封交與丞相,一封交與衛將軍,他們皆是父親好友,你在成都若有難處,可向他們二人求助。”
龐宏接過信道:“父親放心,孩兒記下了。”
拜別父親後,龐宏踏上前往成都的路途。他心中懷揣著對未知的期待和緊張,深知此次入宮不僅關乎自身前途,更關係到荊州派的未來,以及蜀漢朝堂的平衡。
這正是:朝會下詔引波瀾,派係製衡議朝堂。龐宏入宮擔重任,蜀漢風雲續新章。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請大家收藏:()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