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遷都大典風雲起,密詔宣讀震朝堂
字數:3865 加入書籤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在宮廷生活的瑣碎與溫情中,既有劉禪與張皇後的恩愛日常,又有早朝時的種種插曲。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遷都大典的籌備工作終於就緒。而這一場盛大的典禮背後,不僅有著蜀漢政權對未來的展望,還隱藏著先帝劉備遺留下的秘密,即將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為蜀漢的朝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波瀾,也讓眾人對蜀漢的未來走向充滿了更多的猜測與期待。
數日光陰,在這日複一日的忙碌與不經意間,如湍急的水流,奔騰而去,隻留滿心的悵惘和來不及回味的倉促。三月初九,這個承載著蜀漢新希望的日子,終於來臨。
晨曦初露,劉禪便在張皇後的悉心侍奉下早早起身更衣,那一身華麗莊重的禮服,金絲繡龍紋盤旋其上,黑錦緞泛著烏亮光澤,紅裳鮮豔奪目。身著此衣,劉禪身姿更顯挺拔軒昂,威嚴尊貴中更是平添了幾分意氣風發。劉禪步伐沉穩,眼神堅定,前往麒麟殿正式開啟遷都大典這一曆史性的流程。
與此同時,楊再興身著祭祀禮服,神色肅穆地前往天地宗廟。他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挺拔,宛如一棵蒼鬆,屹立在宗廟之前。
楊再興手持祭文,依照古老儀式,神情莊重地向天地神靈及祖宗告知遷都之事,祈求著神靈和祖宗的庇佑,願蜀漢在這新的都城能夠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待祭祀禮畢,楊再興不敢有絲毫耽擱,匆匆趕回麒麟殿。此時的麒麟殿內,氣氛莊重而壓抑,仿佛空氣都凝固了一般。劉禪見楊再興返回,微微點頭示意,便開始了下一流程。
劉禪身姿挺拔地站在殿中,身著那繡滿龍紋的禮服,更顯威嚴。他雙手捧著祭文,聲音洪亮而莊重,宣讀著對天地、祖宗的禱告之詞,那每一字每一句仿佛都蘊含著千鈞之力,在殿內回蕩:“維大漢建興之年,季春之初,朕昭告於皇天後土、列祖列宗之靈前:
朕以眇眇之身,繼宗廟之祀,承先帝之遺誌,荷蒼生之重托。今率臣民,遷都長安,祈願宗廟之靈佑我大漢,祚運昌隆,國祚永延。
昔漢室傾頹,九州紛擾,先帝以仁德之心、弘毅之質,奮起於微末,欲挽狂瀾於既倒,救黎庶於水火。朕繼大統,常念創業之艱,未敢有須臾懈怠。今移都於此,望得天時之助,地利之宜,人和之盛。
朕願修身明誌,敬德保民,納忠諫之言,施仁善之政。興農桑以足衣食,振軍備以禦外敵,崇教化以厚風俗,舉賢能以輔朝綱。使我大漢之民,皆能享太平之福,沐盛世之光。
伏惟尚饗!”
隨後,文武百官身著整齊的禮服,在鴻臚寺官員杜瓊的引導下,秩序井然地進入皇宮。一眾大臣按文東武西的順序,依次站列於麒麟殿內,臉上帶著莊重與肅穆,向劉禪行朝拜之禮。
隻見朝臣們彎腰鞠躬,雙手抱拳,齊聲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那聲音震耳欲聾,久久不散,彰顯著蜀漢朝廷的威嚴與秩序。
而劉巴這邊早已在事先準備好的遷都詔書上蓋上了象征著皇權的印章。接著,鴻臚寺少卿何宗小心翼翼地將詔書放入雲輿,然後沿著既定的路線,經宣室殿、前殿廣場、北司馬門,緩緩到達麒麟殿。何宗展開詔書,聲音抑揚頓挫地宣讀道:“朕以漢室之胄,繼大統之尊,臨禦天下,當此風雲變幻之際,誌在匡扶漢室,光昭舊物。長安,乃華夏之根本,王業之基址,龍興之淵藪,向者高祖肈基,文景繼軌,武帝揚威,聲教覃敷,風化廣被,實乃千古帝王之都會,累世繁華之勝境。
朕今順天應人,遷都於斯,此誠為興複之要略,圖強之關鍵,乃致大漢之隆盛,啟萬世之太平也。
朕受命於天,撫有四方,必以仁德為本,勤勉為務,懷保小民,恩加四海。進賢良之士,以崇正道;黜奸佞之徒,以清朝堂。勸課農桑,以厚生民之資;整軍練武,以揚大漢之威。振綱紀於朝廟,敷教化於閭閻,務使吾土之民,皆能享富庶之樂,沐禮義之澤,致風俗之純美,臻社稷之安康。
諸臣工皆為肱股之臣,棟梁之材,當殫精竭慮,忠貞報國,輔弼朕躬,共扶漢室。若有玩忽職守、心懷不忠者,王法昭昭,必加嚴懲,以儆效尤,絕無寬貸。
今即頒詔,改元易號,大赦天下,鹹與惟新,同赴國艱。願上蒼鑒察,列祖列宗護持,庇佑我大漢,國祚遐昌,祚胤綿長,千秋萬歲,永享鴻基!
欽此!。”
隨著詔書宣讀完畢,眾人以為整個遷都大典即將圓滿結束之時,劉禪卻緩緩站起身來,他的這一舉動讓整個大殿瞬間安靜下來,氣氛變得凝重起來。
劉禪抬手示意眾文武稍安勿躁,神色凝重道:“朕這邊還有一封先帝當年留於石渠閣內的密詔,今日需在此宣讀。”
此言一出,眾文武大臣麵麵相覷,略感詫異,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此起彼伏。就連當年陪同劉備前往石渠閣的關羽與楊再興兩人,也不禁露出驚訝之色,顯然他們也沒有預料到當年先帝劉備會在石渠閣內留有密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禪神色莊重地將收納於袖中裝有密旨的盒子取出。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取出密旨,然後緩緩展開,深吸一口氣,宣讀道:“朕以大漢天子之名,布告天下:
關羽、張飛、楊再興三人,皆為朕之股肱,漢室之棟梁。昔日漢室傾頹、天下板蕩之際,二弟雲長威震華夏,其忠義之節,昭如日月,勇冠三軍,功高蓋世;三弟翼德氣吞山河,性烈如火,誌堅如鋼;義子振武銀槍白馬,縱橫沙場,屢立奇功,其智勇雙全,才略非凡,心懷壯誌,報國精忠。
朕念其忠勇,感其勳勞,特將此三人記入宗室牒譜,以彰其德,以顯其功。今封關羽為雍王,轄雍州之地,望其鎮撫西疆,揚我大漢之威;封張飛為燕王,領燕趙之域,期其拱衛北土,保我朝之安寧;封楊再興為豫王,治豫州之境,冀其輔佐朝綱,助太子劉禪日後成就大業。
朕望爾等三人,不忘初心,繼續奮進,忠貞體國,勤勉奉公,為我大漢之複興,竭智盡忠,流芳後世,永享尊榮。
欽此!”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一片嘩然,眾臣皆震驚不已,仿佛平靜的湖麵被投入了一顆巨石。關羽、張飛與楊再興三人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恩寵所震撼,他們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連忙跪地謝恩。
關羽雙手抱拳,舉過頭頂,眼中淚光閃爍,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道:“羽承蒙先帝厚愛,今日得此殊榮,必當肝腦塗地,為大漢之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飛亦是滿臉激動,他的黑臉漲得通紅,大聲吼道:“俺老張當年與先帝、二哥桃園結義,如今得這等恩寵,定當隨陛下衝鋒陷陣,殺敵報國,絕不含糊!”
楊再興則伏地叩首,沉聲道:“先帝之恩,重如泰山,臣必不辜負先帝與陛下之期望,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劉禪看著眼前的三位重臣,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道密詔不僅是對三位將領的嘉獎,更是對大漢未來的一種期許和托付。在這新的都城,在這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時刻,他們將共同肩負起大漢的興衰榮辱,向著未知的前方邁進。
而這一場遷都大典,也因為這道密詔,被深深地銘刻在了大漢的曆史長河之中,成為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未來的路還很長,大漢的命運在這複雜多變的局勢下,將何去何從?是走向輝煌的複興,還是陷入無盡的困境?這一切,都如同籠罩在迷霧中的遠方,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去書寫。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正是:遷都大典風雲起,密詔宣讀震朝堂。忠勇之臣膺恩寵,蜀漢前路待輝煌。
喜歡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請大家收藏:()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