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屍易無限(60)
字數:13128 加入書籤
沈陽文物博物館的開館儀式上,小楊站在《四庫全書》抄本的展櫃前,指尖輕輕劃過玻璃。展櫃裏的抄本用特製的恒溫恒濕裝置保護著,泛黃的紙頁上,清代文人的墨跡清晰可見。台下傳來一陣掌聲,他抬頭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麵孔——有當年和吳賢一起戰鬥過的抗聯老戰士,有渤海國遺址附近的百姓,還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文物保護者。
“今天,我們不僅迎回了《四庫全書》抄本,更傳承了吳賢先生的精神。”小楊拿起話筒,聲音有些哽咽,“吳先生這輩子都在守護文物,他常說,文物是民族的根,隻要根在,民族就不會倒下。現在,我們要接過他的接力棒,讓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曆史。”
儀式結束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戰士拉著小楊的手,從懷裏掏出一個布包“小楊同誌,這是當年吳先生送給我的洛陽鏟,他說這是保護文物的工具。現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給你,希望你能像吳先生一樣,好好保護咱們的寶貝。”
小楊接過洛陽鏟,金屬的鏟頭已經有些磨損,但握在手裏依舊沉甸甸的。他知道,這把洛陽鏟不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傳承。他鄭重地說“大爺,您放心,我一定會像吳先生一樣,用生命守護文物。”
接下來的幾年裏,小楊帶領東北文物保護隊,開展了一係列文物追索和保護工作。他們與國外的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積極溝通,通過外交談判、民間捐贈等多種方式,陸續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駱駝俑——這件文物當年被日軍從西安搶走,輾轉流落至美國,最終在一位華僑的幫助下,無償捐贈給了中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小楊還在東北各地開展了“文物進校園”“文物進社區”活動。他帶著修複好的文物殘片,走進學校,給孩子們講文物背後的故事;走進社區,教老百姓識別文物、保護文物。有一次,在一個偏遠的山村,一個小男孩拿著一塊撿來的陶片問小楊“叔叔,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護它?”小楊看著男孩認真的眼神,心裏一陣溫暖——吳先生當年的期望,正在一點點實現。
這年秋天,東北文物保護隊接到一個重要任務——對丸都山城的高句麗古墓群進行全麵普查和修複。丸都山城是高句麗的重要都城遺址,裏麵保存著大量的壁畫和墓葬,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戰爭的破壞,很多古墓已經出現了坍塌、滲水等問題,急需修複。
小楊帶領隊員們進駐丸都山城,開始了艱苦的普查工作。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著設備穿梭在山林裏,仔細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況。遇到陡峭的山坡,他們就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遇到狹窄的墓道,他們就彎腰鑽進去,用手電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畫。
普查工作進行到一半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衝刷著山體,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現了積水。小楊擔心雨水會損壞壁畫,帶領隊員們冒雨加固墓道。他們用防水布覆蓋墓口,用沙袋堵住滲水的縫隙,渾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卻沒有一個人叫苦。
“吳先生當年在雪地裏保護遺址,咱們這點苦算什麽?”小楊擦了擦臉上的雨水,對隊員們說,“這些壁畫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咱們就算拚了命,也要保護好它們。”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終於完成。隊員們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發現了十多處新的壁畫遺跡,還出土了一批高句麗時期的陶俑、青銅器等文物。接下來的修複工作更加艱巨,小楊邀請了全國著名的文物修複專家,一起製定修複方案。他們采用傳統的修複工藝,結合現代科技,一點點清理壁畫上的汙垢,修複壁畫的裂痕,讓那些塵封已久的壁畫重新煥發出光彩。
修複工作完成那天,小楊特意帶著隊員們來到吳賢的骨灰撒放處——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緩緩倒在地上“吳先生,我們完成了您的心願,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畫都保護好了。您放心,我們會一直守護下去,讓更多人看到咱們中國的曆史文化。”
就在小楊和隊員們為文物保護工作忙碌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附近,發現了一處大型的渤海國時期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這個發現讓整個考古界都為之震動,因為它不僅填補了渤海國手工業發展的曆史空白,還為研究渤海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小楊立刻帶領隊員們進駐遺址,開展發掘工作。發掘過程中,隊員們出土了大量的陶窯、骨器作坊、金屬冶煉遺址,還有不少製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屬器。其中,一件渤海國時期的鎏金銅帶銙尤為珍貴,帶銙上雕刻著精美的花鳥圖案,工藝精湛,代表了當時渤海國金屬製造的最高水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個手工業作坊遺址,小楊決定在遺址上建立一個遺址博物館。他四處奔走,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還邀請了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設計出既符合文物保護要求,又能讓遊客近距離感受遺址風貌的博物館方案。
經過兩年的建設,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博物館終於建成開放。博物館裏,不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還通過多媒體技術,還原了當年手工業作坊的生產場景。遊客們走進博物館,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國時期,能親眼看到工匠們製作陶器、冶煉金屬的過程。
開館那天,小楊站在博物館的門口,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心裏充滿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吳賢當年的話“保護文物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文物保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了解自己民族的曆史文化。這一切,都是吳賢當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護的道路上,永遠不會一帆風順。這年冬天,東北遭遇了罕見的暴雪,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出現了嚴重的傾斜。小楊得知消息後,立刻帶領隊員們冒著暴雪趕到遺址。
雪下得很大,能見度不足五米。隊員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地裏行走,每個人的臉上都結了厚厚的冰霜。他們用鐵鍬清理石燈塔周圍的積雪,用繩索固定燈塔的塔身,還找來專業的地質專家,製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燈塔!”小楊大喊著,帶頭爬上燈塔旁邊的腳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臉上,融化成水,又凍成冰,但他絲毫沒有在意。他知道,石燈塔不僅是渤海國遺址的標誌性建築,更是吳賢精神的象征,絕不能在他們這一代人手裏倒下。
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石燈塔終於被成功加固。當第一縷陽光透過雪霧照在燈塔上時,小楊和隊員們都露出了疲憊的笑容。他們站在雪地裏,看著完好無損的石燈塔,心裏充滿了自豪——他們又一次守護住了這份珍貴的曆史遺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楊也漸漸老了。他的頭發開始變白,眼角也出現了皺紋,但他依舊每天都要去遺址或博物館看看。有時候,他會坐在石燈塔下,給年輕的隊員們講吳賢的故事,講他們當年保護文物的經曆;有時候,他會在博物館裏,給遊客們講解文物背後的曆史,看著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他的心裏就會充滿溫暖。
有一天,小楊在博物館裏遇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當年送給他洛陽鏟的那位抗聯老戰士。老戰士已經九十多歲了,由孫子推著輪椅來參觀。看到小楊,老戰士激動地說“小楊同誌,沒想到還能見到你。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們的文物保護得這麽好。”
小楊握住老戰士的手,眼眶濕潤了“大爺,這是我應該做的。要不是吳先生,要不是你們當年的犧牲,我們也保護不了這些文物。”
老戰士看著展櫃裏的文物,感慨地說“真好啊,這些寶貝都還在。咱們這代人經曆了太多戰爭,能看到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楊知道,文物保護的事業沒有終點。雖然他已經老了,但還有更多年輕的文物保護者在接過他的接力棒。他們帶著新的理念、新的技術,繼續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曆史文化,讓那些珍貴的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這天傍晚,小楊坐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石燈塔下,看著夕陽漸漸落下。餘暉灑在燈塔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他想起了吳賢,想起了那些為文物保護犧牲的戰友,想起了這些年一起奮鬥的隊員們。他知道,自己這一輩子,和吳賢一樣,都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他不後悔,因為他守護的,是民族的根,是曆史的魂。
遠處,年輕的隊員們正在遺址上進行日常巡查,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顯得格外堅定。小楊看著他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隻要還有人在守護,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閃耀著光芒,而他和吳賢的故事,也會在這片土地上永遠流傳下去。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晨光裏,年輕隊員小林正用無人機勘測手工業作坊遺址的新發掘區。無人機的鏡頭掠過剛清理出的陶窯殘基,屏幕上清晰顯示出窯壁上的煙熏痕跡——這是渤海國晚期製陶工藝的重要證據。她操縱著遙控器,突然看到地麵上有個熟悉的身影,趕緊操控無人機降落,朝著石燈塔的方向跑去。
小楊坐在石燈塔下的木凳上,手裏摩挲著那把老洛陽鏟。鏟頭的鏽跡被歲月磨得發亮,握柄處的木紋裏還嵌著當年渤海國遺址的泥土。聽到腳步聲,他抬頭看到小林,笑著招手“來得正好,剛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國那邊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歸還,其中有件遼代的瑪瑙杯,據說和咱們之前在丸都山城發現的瑪瑙飾件是一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小林湊過來,看著小楊手機裏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瑪瑙杯通體瑩白,杯身上雕刻著纏枝蓮紋,和她去年參與修複的瑪瑙飾件紋路幾乎一致。“太好了!咱們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國接收?”她眼睛亮了起來,語氣裏滿是期待。這些年,她跟著小楊參與過好幾次文物追索工作,從最初整理資料到後來負責文物運輸的恒溫監測,早已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骨幹。
小楊點點頭,從背包裏掏出一個筆記本,上麵記滿了近年來流失文物的追索進展“北平文物局想讓咱們派人去,我已經推薦你了。這次去不僅要接收文物,還要和英國博物館的專家交流修複技術,尤其是瑪瑙器物的保養方法,咱們之前修複的飾件有點起棉,正好請教下他們的經驗。”
小林接過筆記本,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字跡,心裏一陣激動。她想起第一次跟著小楊去西安碑林學習時,小楊跟她說的話“文物保護不僅要懂修複,還要懂交流,咱們的寶貝要回家,也得讓世界看到咱們的技術和誠意。”
出發去英國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陽文物博物館。在《四庫全書》抄本的展櫃前,她遇到了當年給小楊送洛陽鏟的抗聯老戰士的孫子——如今是博物館的誌願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國接文物啊?”小周手裏拿著講解器,笑著說,“我爺爺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別高興,他總說,當年吳先生他們拚了命保護文物,就是盼著有一天所有寶貝都能回家。”
小林點點頭,目光落在展櫃裏的抄本上“等我把瑪瑙杯接回來,就來跟你爺爺報喜。對了,上次你說想學習文物攝影,這次我帶回來的資料裏有專業教程,到時候咱們一起學。”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嗎?太好了!我想把咱們東北的文物都拍下來,做成線上展覽,讓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裏一暖。這些年,像小周這樣主動加入文物保護隊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學考古的大學生,有做新媒體的博主,還有退休後自願來遺址幫忙的老人。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延續著吳賢和小楊那代人的堅守。
飛往英國的航班上,小林翻看著瑪瑙杯的資料。資料裏提到,這件瑪瑙杯是1903年被英國探險家從遼代貴族墓中盜走的,百年來一直藏在英國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囑托家人將文物歸還中國。“百年了,終於要回家了。”小林輕聲說,指尖輕輕拂過照片上的瑪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時空的期盼。
到了英國博物館,負責交接的館長馬克親自接待了小林。當馬克小心翼翼地從恒溫箱裏取出瑪瑙杯時,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細檢查著杯身,確認沒有損傷後,才將瑪瑙杯放入自己帶來的特製保護箱中。“你們的保護技術很專業。”馬克看著小林熟練的操作,由衷地讚歎,“我看過你們修複渤海國陶俑的視頻,那種對文物的敬畏心,很讓人感動。”
小林笑了笑“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這些文物是我們民族的記憶,每一件都承載著太多故事,我們必須好好守護。”接下來的幾天,小林和英國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起交流文物修複技術。在談到瑪瑙器物起棉的問題時,專家們提出用低溫慢烘的方法處理,還現場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認真記錄著每一個步驟,心裏暗暗想著,回去後一定要盡快把這個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瑪瑙飾件的修複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著裝有瑪瑙杯的保護箱,心裏格外踏實。飛機穿過雲層,她看著窗外的藍天,突然想起小楊跟她說過的吳賢的故事——當年吳賢為了保護文物,在雪地裏徒步幾十裏,腿凍得差點截肢,卻始終不肯放棄手裏的陶片。“吳先生,您看,又一件寶貝回家了。”小林輕聲說,眼眶有些發熱。
回到東北後,小林第一時間帶著瑪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遺址。小楊早已帶著隊員們在那裏等候,還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趕來看熱鬧。當小林打開保護箱,將瑪瑙杯和之前修複的瑪瑙飾件放在一起時,人群中響起了歡呼聲。“真的是一套!”百姓們紛紛湊過來,小心翼翼地看著這兩件文物,臉上滿是自豪。
小周的爺爺也來了,老人坐在輪椅上,由小周推著,仔細看著瑪瑙杯“好啊,好啊,咱們的寶貝終於湊齊了。當年我跟著吳先生在山裏打遊擊,就見過類似的寶貝,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看到它們完好地擺在一起。”
接下來的日子裏,小林按照從英國學到的技術,開始修複丸都山城的瑪瑙飾件。她在工作室裏搭起低溫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調整溫度和濕度,記錄著飾件起棉情況的變化。小楊經常來看她,還帶來了吳賢當年的修複筆記“你看,吳先生當年修複陶俑時,也用過類似的慢工細活,他總說,文物修複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讓文物自己‘緩過來’。”
小林翻開筆記,泛黃的紙頁上,吳賢的字跡工整有力,裏麵詳細記錄著每一件文物的修複過程,甚至包括顏料的調配比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吳先生真是太細致了。”小林感慨地說,“這些筆記,比任何教科書都珍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瑪瑙飾件修複工作接近尾聲時,小楊收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附近的村民遷墳時,發現了一座唐代的古墓。這座古墓保存完好,裏麵不僅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銅器,還有一塊刻有銘文的石碑,上麵記載著墓主人的身份——唐代渤海國的官員。
小楊立刻帶領隊員們趕赴現場,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進行得很順利,隊員們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罕見的唐代三彩雙魚瓶,瓶身上的雙魚造型栩栩如生,釉色鮮豔,是目前發現的渤海國時期最精美的三彩器物之一。“這件文物太重要了!”小楊激動地說,“它不僅填補了渤海國與唐代文化交流的實物空白,還為研究唐代三彩工藝的傳播了重要證據。”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小楊決定在古墓原址建立一個小型遺址公園,既能保護文物,又能讓百姓們近距離了解渤海國的曆史文化。消息傳開後,附近的百姓們紛紛主動幫忙——有的出土地,有的捐材料,還有的自願來工地幫忙幹活。“咱們的文物,咱們得自己保護。”村民們笑著說,臉上滿是驕傲。
遺址公園建設期間,小林負責文物的修複和陳列工作。她將出土的文物按照年代和用途分類,在公園裏搭建了露天展櫃,還製作了詳細的解說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每件文物的曆史背景。小周則帶著博物館的誌願者們,在這裏開展“文物小課堂”活動,給孩子們講渤海國的曆史故事,教他們識別簡單的文物紋飾。
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那天,陽光明媚,公園裏擠滿了人。百姓們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地參觀著古墓和出土的文物,聽著誌願者們的講解。小楊站在公園門口,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了吳賢當年的願望——讓文物走進百姓,讓曆史照亮未來。如今,這個願望正在一點點實現。
然而,文物保護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新的挑戰。這年夏天,東北遭遇了特大暴雨,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的部分區域出現了積水,不少出土的陶片麵臨被浸泡的危險。小楊和隊員們連夜趕到遺址,冒著大雨搭建防水棚,搬運文物。
雨水順著雨衣流進衣領,冰冷刺骨,隊員們卻絲毫沒有退縮。小林負責用塑料布包裹陶片,手指被雨水泡得發白,卻依舊小心翼翼地處理著每一片陶片。“加油!咱們一定能保住這些文物!”小楊大聲喊道,聲音在雨幕中回蕩。
經過一夜的奮戰,遺址的積水終於被排出,文物也全部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當太陽升起,雨水漸漸停了,隊員們看著完好無損的文物,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欣慰的笑容。百姓們也趕來幫忙,有的送來了熱粥,有的幫忙清理遺址裏的淤泥,整個遺址裏一片溫暖的景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楊的身體越來越差,就像當年的吳賢一樣,他的腿因為早年在雪地裏保護文物落下了病根,每到陰雨天就疼得厲害。但他依舊每天都要去遺址或博物館看看,有時候還會坐在石燈塔下,給年輕的隊員們講吳賢的故事,講他們當年保護文物的經曆。
小林知道小楊的心思,她和隊員們一起,把吳賢和小楊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還拍攝了紀錄片,在博物館裏播放。“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文物背後,有這麽多人為之付出和犧牲。”小林說,“他們的精神,和文物一樣,都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這天,小楊又坐在石燈塔下,手裏拿著吳賢當年的照片。照片上,吳賢站在渤海國遺址的石燈塔前,臉上帶著微笑,眼神堅定。小楊輕輕撫摸著照片,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吳賢,看到了那些為文物保護事業奮鬥的日日夜夜。
小林走過來,遞給小楊一杯熱茶“楊老師,北平文物局剛才打來電話,說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咱們的文物保護經驗,還想邀請您去做講座呢。”
小楊接過熱茶,笑著說“好啊,咱們的經驗,能幫到更多人,再好不過了。不過,講座還是你去講吧,你比我年輕,懂的也多,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文物保護,咱們的事業才能傳承下去。”
小林點點頭,心裏充滿了感動。她知道,小楊是想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就像當年吳賢把機會留給小楊一樣。這種傳承,不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石燈塔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小楊和小林坐在石燈塔下,看著遠處年輕隊員們忙碌的身影,看著百姓們在遺址公園裏悠閑地散步,心裏滿是平靜和滿足。他們知道,文物保護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著回家,還有很多殘破的遺址等著修複。但他們更知道,隻要有人願意堅守,有人願意傳承,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閃耀,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民族的根與魂。
深秋的沈陽文物博物館裏,小林站在新布置的“遼代瑪瑙器特展”展廳裏,正對著展櫃裏的瑪瑙杯和瑪瑙飾件做最後的檢查。柔和的燈光透過防紫外線玻璃,灑在瑩白的瑪瑙上,杯身的纏枝蓮紋與飾件的雲紋遙相呼應,在展櫃裏構成一幅完整的遼代工藝圖景。展廳門口,小周正帶著一群小學生排隊,手裏舉著自製的“文物守護小使者”徽章“大家跟緊我,等會兒小林姐姐會給咱們講瑪瑙杯回家的故事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小林聽到聲音,回頭朝小周笑了笑。這半年來,她和小周一起策劃了好幾場“文物進校園”活動,從最初的ppt講解,到後來的實物觀摩,再到現在的互動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對家鄉的文物感興趣。有個五年級的小男孩,上次聽完講座後,還特意畫了一幅“保護文物”的漫畫,貼在了博物館的留言牆上,上麵寫著“我長大也要當文物守護者,像吳爺爺和楊爺爺一樣。”
正想著,展廳入口傳來一陣熟悉的腳步聲。小林抬頭一看,是小楊和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老人穿著整潔的中山裝,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手裏還拿著一個舊布包。“小林,這位是李老,當年和吳先生一起在沈陽故宮保護過《四庫全書》的老戰士。”小楊介紹道,“李老聽說咱們辦了瑪瑙器特展,特意從長春過來看看。”
小林趕緊迎上去,握住李老的手“李老,您能來,我們太高興了。這兩件瑪瑙器能湊齊,也有您當年保護文物的功勞。”
李老笑著搖搖頭,打開手裏的布包,裏麵是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這是當年吳先生交給我的文物登記冊,上麵記著沈陽故宮裏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和狀態。這麽多年,我一直好好收著,現在交給你們,也算是物歸原主了。”
小林接過筆記本,指尖輕輕拂過封麵上的字跡——“沈陽故宮文物登記冊,1938年”。翻開內頁,吳賢的字跡清晰可見,裏麵詳細記錄著每一件文物的名稱、尺寸、保存狀況,甚至還有一些臨時保護的備注,比如“《四庫全書》第三冊邊角受潮,已用宣紙吸幹,待天晴晾曬”。“太珍貴了。”小林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們會把這本登記冊好好保存,放在博物館的史料館裏,讓更多人看到吳先生當年的付出。”
李老點點頭,目光落在展櫃裏的瑪瑙杯上“當年我和吳先生在故宮裏,每天都要檢查文物的安全,生怕被鬼子破壞。那時候條件苦,沒有像樣的保護工具,就用棉被裹著文物,藏在地下密室裏。現在好了,你們有這麽好的保護條件,還有這麽多年輕人願意做文物保護,吳先生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會很欣慰。”
小楊拍了拍李老的肩膀“是啊,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了。咱們東北的文物保護隊伍,早就不是當年幾個人的小隊伍了,現在有專業的考古隊、修複師,還有很多誌願者,大家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守護好。”
接下來的幾天,李老在小林和小楊的陪同下,參觀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丸都山城遺址,還有新建的渤海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博物館。在手工業作坊遺址裏,李老看著複原的陶窯和出土的陶器,忍不住感歎“沒想到當年的作坊是這樣的,這些陶器上的花紋,和我小時候在老家見過的老物件很像。那時候不知道是文物,現在才明白,這些都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林趁機給李老介紹起遺址的保護工作“李老,您看,我們在遺址周圍建了防護欄,還安裝了監控設備,24小時監測遺址的情況。出土的文物都放在恒溫恒濕的庫房裏,修複的時候也是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技術,盡量保持文物的原貌。”
李老連連點頭“做得好,做得好。保護文物就是要這樣,既要細心,又要科學。你們年輕人有文化、有技術,比我們當年強多了。”
離開遺址那天,李老特意去了石燈塔下——吳賢的骨灰就撒在那裏。他蹲下身,輕輕撫摸著燈塔的基座,輕聲說“吳老弟,我來看你了。咱們當年保護的文物都好好的,還有很多年輕人在接著幹,你放心吧。”
小林和小楊站在一旁,看著李老的背影,心裏滿是感動。他們知道,像李老這樣的老戰士,是文物保護事業的活化石,他們的記憶和經曆,是最珍貴的財富。
回到沈陽後,小林決定把李老的故事和吳賢的登記冊整理成展覽,放在博物館的“文物守護者”展區裏。她和小周一起,采訪了多位當年參與過文物保護的老戰士和百姓,收集了他們的回憶和珍藏的老物件——有抗聯戰士用過的水壺,有百姓用來搬運文物的木箱,還有當年保護沈陽故宮時用過的棉被碎片。
展覽開展那天,展廳裏擠滿了人。老人們看著熟悉的物件,回憶起當年的歲月;年輕人則認真地聽著講解,了解文物背後的守護故事。有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指著吳賢的登記冊說“寶寶你看,這位爺爺當年為了保護文物,記了這麽多筆記,以後你也要像爺爺一樣,做個愛護文物的好孩子。”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手輕輕放在展櫃的玻璃上,眼神裏滿是好奇和敬畏。
就在展覽開展的同時,小林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經過與日本方麵的多次溝通,他們終於同意歸還當年從丸都山城盜走的高句麗壁畫殘片。這些殘片是1940年被日軍盜走的,一直藏在日本某大學的博物館裏,經過多年的交涉,對方終於答應無償歸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小林立刻組織隊員們準備接收工作。他們按照之前接收瑪瑙杯的經驗,定製了專門的恒溫保護箱,還邀請了壁畫修複專家,一起製定殘片的修複方案。小楊雖然身體不好,但也堅持參與籌備會議,反複叮囑“壁畫殘片很脆弱,運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溫度和濕度,不能有一點磕碰。修複的時候也要小心,要盡量保留殘片上的原始痕跡,不能瞎修。”
接收壁畫殘片那天,沈陽文物博物館的廣場上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當日本代表將裝有壁畫殘片的保護箱交給小林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小林打開保護箱,看著裏麵的壁畫殘片——上麵的高句麗人物圖案雖然有些殘缺,但色彩依舊鮮豔,能清晰地看出當年的繪畫工藝。“歡迎回家。”小林輕聲說,眼眶裏滿是淚水。
接下來的幾個月,小林和壁畫修複專家一起,開始了艱難的修複工作。他們先用特殊的試劑清理殘片上的汙垢,再用顯微鏡觀察殘片的斷裂處,一點點拚接複原。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拚接角度,他們要反複嚐試幾十次;有時候,為了修複一小塊剝落的顏料,他們要調配十幾種顏色,才能找到最接近原貌的那一種。
小楊經常來工作室看望他們,每次都要仔細查看修複進展“別著急,慢慢來,文物修複是細活,不能圖快。咱們要對文物負責,也要對後人負責。”
小林點點頭,她知道,每一次修複,都是在與曆史對話,都是在延續文物的生命。她想起吳賢當年修複陶俑時的專注,想起小楊教她識別文物時的耐心,心裏就充滿了力量。
經過半年的努力,壁畫殘片終於修複完成。當完整的高句麗壁畫展現在眾人麵前時,所有人都驚歎不已。壁畫上的人物、車馬、建築栩栩如生,生動地展現了高句麗時期的社會生活。“太神奇了!”小周拿著相機,不停地拍照,“我要把這些照片做成線上展覽,讓全世界的人都看看咱們高句麗的壁畫!”
小林笑著說“好啊,咱們還要把修複過程拍成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壁畫修複的不容易,也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文物能重見天日,是多少人努力的結果。”
這天,小林和小楊一起站在修複好的壁畫前,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心裏滿是欣慰。小楊輕聲說“小林,你看,咱們當年的願望,都一點點實現了。吳先生要是能看到這些,肯定會很高興。”
小林點點頭,目光落在壁畫上“是啊,吳先生和您這代人用生命守護文物,我們這代人就要用技術和責任,讓文物煥發生機,讓曆史傳承下去。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接過咱們的接力棒,把這份事業一直做下去。”
夕陽透過博物館的窗戶,灑在壁畫上,給古老的圖案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小林知道,文物保護的路沒有盡頭,還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著回家,還有很多殘破的遺址等著修複。但她更知道,隻要有人願意堅守,有人願意傳承,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會永遠閃耀,那些珍貴的文物,就會永遠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民族的根與魂。而她,會像吳賢和小楊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這份熱愛的事業。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