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0章 屍易無限(65)

字數:13117   加入書籤

A+A-


    越野車穿行在河西走廊時,車廂裏彌漫著酥油茶的香氣。裝著“樓蘭玉髓”的特製箱子被固定在後排中央,藍色的光透過箱縫隱約滲出,在顛簸中輕輕晃動,像把昆侖山的星光裝進了盒子裏。陳默正對著那張羊皮卷出神,指尖反複劃過“精絕古城”四個字——卷邊處的墨跡已經發脆,邊緣還留著幾個細小的牙印,紮西說這是當年古樓蘭人用牙齒咬著羊皮卷遷徙時留下的痕跡。
    “你說精絕古城真的像傳說裏那樣,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我湊過去,看著羊皮卷上標注的路線,是昆侖山的“長生門”,終點在沙漠腹地的一處綠洲,中間畫著無數個代表沙丘的符號。
    沈會長從副駕回頭,手裏捏著片從地宮帶出的甲骨文“《漢書》裏記載過精絕國,說它‘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小國。後來突然消失,有人說是被風沙埋了,也有人說是內部戰亂。咱們手裏的羊皮卷,說不定就是解開消失之謎的鑰匙。”
    馬爺握著方向盤,突然放慢車速“前麵就是玉門關了,過了關就是沙漠邊緣。當年你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他在日記裏寫過,玉門關外的風最烈,能把人的魂吹散。”
    我們在玉門關外的補給站停了下來。補給站是個簡陋的土坯房,老板是對中年夫婦,男人叫老周,常年在沙漠裏跑運輸,對塔克拉瑪幹的路況了如指掌。聽說我們要去精絕古城,老周一口喝幹碗裏的茶“你們瘋了?這時候進沙漠,趕上沙暴連骨頭都剩不下!上個月有個車隊進去找石油,到現在還沒出來呢。”
    “我們有羊皮卷,還有專業的裝備。”陳默掏出羊皮卷,老周湊過來一看,突然臉色變了“這卷子裏的路線,和我爺爺當年留下的地圖一模一樣!他年輕時是個向導,帶過一支外國探險隊找精絕古城,最後就剩他一個人逃出來,回來後瘋瘋癲癲的,說古城裏有‘會吃人的沙子’。”
    我心裏一動,趕緊追問“您爺爺有沒有說過古城裏有什麽特別的東西?比如刻著文字的石碑,或者青銅器物?”
    老周皺著眉想了半天,從裏屋翻出個鐵皮盒子,打開後裏麵是塊巴掌大的木牌——上麵刻著個奇怪的符號,像隻展開翅膀的鳥,和我們在昆侖山溶洞壁畫上見過的“朱雀紋”幾乎一樣。“這是我爺爺從沙漠裏撿的,他說這是精絕人用來‘引魂’的牌子,晚上能發光。”
    紮西接過木牌,用袖口擦去上麵的灰塵,突然“呀”了一聲“這是精絕國的‘神鳥圖騰’!老人們說精絕人崇拜‘青鳥’,認為它能指引亡靈找到歸宿。有這木牌在,咱們進沙漠能少遇些危險。”
    休整兩天後,我們跟著老周出發了。他開來一輛改裝過的沙漠越野車,車鬥裏裝著足夠半個月的水和壓縮餅幹,還有兩台衛星電話和一個沙塵暴預警儀。“進沙漠得按‘三停三走’的規矩,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停,傍晚風沙大的時候停,半夜溫度太低的時候停,剩下的時間抓緊趕路。”老周一邊檢查輪胎,一邊給我們講沙漠裏的禁忌,“遇到移動的沙丘別靠近,那下麵可能是流沙坑;看到‘鬼火’別追,那是磷火,跟著走會迷路。”
    車隊駛進塔克拉瑪幹沙漠時,眼前的景象瞬間變了。沒有了雪山的青白,也沒有了草原的翠綠,隻有無邊無際的黃沙,在陽光下泛著刺眼的光。車輪碾過沙丘時,沙子順著車轍滑落,留下一道道轉瞬即逝的痕跡。老周打開車載電台,裏麵傳來斷斷續續的音樂,在空曠的沙漠裏顯得格外寂寥。
    走了三天,我們遇到了第一處麻煩。那天下午,預警儀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天空瞬間暗了下來,遠處的沙丘後麵卷起一道黃色的巨牆,正朝著我們這邊移動——是沙暴!
    “快!找背風的沙丘!”老周大喊著,猛打方向盤。我們跟著他,把車開到一處巨大的沙丘後麵,所有人都躲進車裏,用帆布把車窗封死。沙暴來得太快,轉眼間就到了眼前,風聲像無數頭野獸在嘶吼,車身被吹得劇烈搖晃,沙子順著縫隙往車裏灌,嗆得人喘不過氣。
    不知過了多久,風聲漸漸小了。我們掀開帆布一看,外麵的世界已經變了模樣——原本熟悉的沙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陌生的沙海,我們的車被埋在半米深的沙子裏,隻露出車頂。
    “完了,方向錯了。”老周掏出指南針,臉色發白,“沙暴把磁場攪亂了,指南針不準了。”
    所有人都慌了神,沈會長卻突然指著遠處“你們看那是什麽?”我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隻見沙海盡頭有一片模糊的綠色,像是綠洲。“不管是不是我們要找的地方,先去那裏再說,至少能補充水源。”
    我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才把車從沙子裏挖出來。朝著綠洲的方向開了半天,終於看到了成片的胡楊——有的已經枯死,樹幹扭曲著指向天空,有的還活著,枝葉在風中搖曳。綠洲中央有個小水潭,水很渾濁,但至少能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在水潭邊搭起帳篷,老周去撿枯樹枝生火,我和陳默則拿著羊皮卷,對照著周圍的地形。突然,陳默喊道“你看那棵胡楊!”不遠處的一棵枯死的胡楊樹幹上,刻著個熟悉的符號——正是老周木牌上的“神鳥圖騰”!
    “這裏就是羊皮卷上標注的‘青鳥驛站’!”紮西興奮地跑過來,“精絕古城肯定就在附近!”
    我們沿著胡楊林往前走,越往裏走,地上的痕跡越多——有散落的陶片,有生鏽的鐵器,還有一些刻著文字的木簡。走到胡楊林盡頭,眼前突然出現一片巨大的廢墟——斷壁殘垣埋在沙子裏,隻剩下幾堵高大的土牆還立著,牆麵上刻滿了奇怪的文字和圖案,正是精絕古城!
    “終於找到了!”我激動地跑過去,撫摸著牆上的文字。文字是用一種從未見過的字體刻的,筆畫纖細,像藤蔓一樣纏繞在一起。紮西拿出老周的木牌,比對牆上的圖案,突然說“這牆上刻的是精絕人的曆史!你看,這幅畫裏,精絕人正在和樓蘭人交易,他們手裏拿著的,就是‘樓蘭玉髓’!”
    我們沿著廢墟仔細搜索,在一座高大的土台前停了下來。土台是用夯土砌成的,上麵刻著“神鳥圖騰”,頂部有個方形的凹槽,大小和“樓蘭王印”正好吻合。“這肯定是精絕國的祭祀台!”陳默拿出“樓蘭王印”,小心翼翼地放進凹槽裏。
    隻聽“轟隆”一聲,土台緩緩裂開,露出一個地下通道。通道裏黑漆漆的,一股古老的氣息撲麵而來。我們點燃火把,依次走了進去。通道裏很寬敞,牆壁上刻滿了壁畫,畫的是精絕人的生活場景——有的在耕種,有的在放牧,有的在祭祀,還有的在和樓蘭人交換貨物。
    走了大約半個時辰,通道盡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地宮。地宮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石台,石台上放著一個青銅盒子,盒子上刻著“精絕王印”四個字。周圍的牆壁上,掛滿了絲帛,上麵用精絕文字記錄著這個國家的曆史。
    “快打開盒子!”我激動地說。陳默小心翼翼地打開青銅盒,裏麵放著一枚玉印,印文是“精絕王印”,旁邊還有一卷絲帛,上麵寫著精絕國消失的真相——原來在兩千多年前,塔克拉瑪幹沙漠突然發生大規模沙暴,精絕國的城池被沙子掩埋,幸存的人跟著樓蘭人遷徙到了昆侖山,最後和樓蘭人融合在了一起。
    “原來精絕人和樓蘭人最後走到了一起。”沈會長感慨地說,“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我們在昆侖山的地宮裏,會看到精絕國的文物。”
    我們在地裏宮整理了整整三天,發現了大量的文物——除了“精絕王印”,還有青銅禮器、玉器、絲帛古籍和甲骨文片。這些文物,不僅記錄了精絕國的曆史,還展示了精絕文明的輝煌,對研究絲綢之路南道的曆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整理文物的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隱蔽的暗格,裏麵放著一張羊皮卷,上麵畫著精絕人遷徙的路線,終點是昆侖山的“長生門”,旁邊還有一行小字“玉髓為鑰,雙印為證,可開文明之門。”
    “雙印?難道是‘樓蘭王印’和‘精絕王印’?”我看著手裏的兩枚玉印,突然想起昆侖山“長生門”後麵的地宮——那裏的牆壁上,還有很多被冰碴覆蓋的壁畫,說不定需要用雙印才能打開。
    沈會長點點頭“很有可能。這兩枚印信,說不定就是打開古樓蘭和精絕文明最終秘密的鑰匙。等我們把這裏的文物運回敦煌,就再去昆侖山,徹底揭開‘長生門’的秘密。”
    就在我們準備離開地宮時,老周突然跑了進來,臉色發白“不好了!外麵來了一群人,手裏拿著槍,說是要找‘樓蘭玉髓’!”
    我們趕緊拿起武器,朝著通道口跑去。剛跑到地麵,就看到一群穿著黑色西裝的人,正圍著我們的帳篷,為首的是個陌生的男人,臉上帶著冷笑“沒想到你們還真找到了精絕古城。把‘樓蘭玉髓’和兩枚王印交出來,我可以放你們一條生路。”
    “你們是誰?”陳默舉著槍,警惕地問。
    “我們是‘黑鴉’的新首領。”男人笑著說,“老鬼和王教授都失敗了,但我不會。今天,我不僅要拿到玉髓和王印,還要把這裏的文物全部運走,讓精絕文明永遠消失在曆史裏!”
    “你做夢!”我大喊著,朝著男人開槍。雙方立刻交上了火,子彈在廢墟裏穿梭,打得沙子亂飛。紮西和老周拿著刀,朝著“黑鴉”的人衝過去,和他們扭打在一起。
    就在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一陣汽車的轟鳴聲。男人臉色一變“怎麽回事?我明明讓人守住了路口!”
    隻見遠處的沙丘後麵,駛來十幾輛警車,車頂的警燈閃爍著紅光——是敦煌的警察!原來沈會長在進沙漠前,就給張館長發了電報,讓他在我們失聯後立刻報警。
    “黑鴉”的人看到警車,頓時慌了神,紛紛往後退。男人想要開槍反抗,卻被老周一把撲倒在地,死死按住。警察衝上來,把剩下的“黑鴉”都製服了,押上警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我們鬆了口氣,癱坐在沙子裏,大口喘著氣。老周拍著我的肩膀“怎麽樣?我就說警察肯定會來的!”
    沈會長看著眼前的廢墟,感慨地說“精絕古城的秘密終於揭開了,‘黑鴉’也被徹底消滅了。接下來,咱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文物運回敦煌,好好保護起來,讓更多人了解精絕文明的輝煌。”
    我們在精絕古城又待了兩天,把所有文物都裝進特製的箱子裏,然後跟著警察一起離開沙漠。車子駛離廢墟時,我回頭望去,夕陽下的精絕古城像一座沉睡的巨人,靜靜地躺在沙海之中。我知道,這裏的秘密不會就此結束,還有更多的曆史等著我們去發現,更多的文物等著我們去保護。
    越野車在沙漠裏飛馳,朝著玉門關的方向駛去。車廂裏,“樓蘭玉髓”的藍光依舊在輕輕晃動,“樓蘭王印”和“精絕王印”被放在一起,仿佛在訴說著兩個古老文明的故事。我打開爺爺的日記,在最後一頁寫下“精絕古城發掘完成,找到‘精絕王印’,揭開精絕國消失之謎。下一站,昆侖山‘長生門’,揭開古樓蘭和精絕文明的最終秘密。”
    車子越開越遠,精絕古城的輪廓漸漸消失在沙漠盡頭。我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還會踏上更多的征程,去尋找那些被曆史遺忘的文明,去保護那些珍貴的文物,讓中華大地上的古老文明,永遠閃耀著光芒。
    警車的警燈在沙漠邊緣漸次熄滅時,夕陽正把塔克拉瑪幹的沙粒染成熔金。老周把最後一箱文物搬上越野車,拍了拍滿是灰塵的褲腿“總算能離開這破地方了,再待下去,我這老骨頭都要被沙子埋了。”
    我靠在車門上,手裏摩挲著“精絕王印”——玉質溫潤,印文裏還嵌著細沙,和“樓蘭王印”放在一起時,兩枚印的邊緣竟隱隱貼合,像是本該就是一對。陳默湊過來,用放大鏡照著兩枚印的銜接處“你們看,這裏有凹槽,像是能拚在一起。”他試著把兩枚印對齊,剛一貼合,印身突然發出柔和的白光,在沙地上投射出一個複雜的圖案——是幅地圖,標注著昆侖山“長生門”地宮深處的位置,還畫著一個類似“鑰匙孔”的符號。
    “這是……‘文明之門’的鑰匙?”沈會長走過來,看著地上的圖案,“之前羊皮卷上說‘玉髓為鑰,雙印為證’,現在雙印能拚出地圖,說不定‘樓蘭玉髓’就是打開‘文明之門’的鑰匙。”
    紮西蹲在地上,手指順著地圖的線條滑動“這地圖標注的地方,應該是‘長生門’地宮的最深處,上次我們隻清理了一半,還有個被冰封的通道沒打開。老人們說,那裏藏著古樓蘭和精絕人的‘文明火種’,能讓人知道兩個文明最終的去向。”
    返程的路上,我們都在討論“文明之門”的秘密。老周說他爺爺當年逃出來時,曾提到過“門後有光,能照見過去”;李教授則推測,那可能是個保存完好的文獻庫,藏著兩個文明的核心典籍;我摸著爺爺的日記,突然想起他寫過的一句話“文明的消失不是終點,是等待被喚醒的開始。”
    回到敦煌後,文物局的專家立刻對“樓蘭玉髓”和雙印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玉髓內部含有一種特殊的礦物質,能發出穩定的能量波,而雙印的材質與玉髓同源,拚合後能引導能量波形成特定的頻率——這正好印證了“玉髓為鑰,雙印為證”的說法。專家們一致認為,“文明之門”很可能是古樓蘭和精絕人建造的“文明檔案館”,裏麵藏著解開兩個文明最終謎團的關鍵。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再次前往昆侖山。文物局調撥了更專業的設備——包括大型破冰機、恒溫保存箱,還有能探測地下結構的三維雷達;張館長特意從北京請來文物修複專家,負責保護可能在“文明之門”後發現的脆弱文物;丹增和洛桑也從樓蘭村落趕來,他們帶來了村裏老人手工縫製的防寒服,還說要教我們識別昆侖山的“風語”——通過風聲的變化判斷天氣和地形。
    出發前一天,林建國突然從北京趕來,手裏提著一個沉重的木箱。“我聽說你們要去打開‘文明之門’,特意把這個帶來了。”他打開箱子,裏麵是台老舊的儀器,“這是當年我和你爺爺一起研發的‘文物探測儀’,能檢測出文物的年代和材質,雖然老了點,但在地下應該還能用。”
    我握著儀器的把手,上麵還留著爺爺的指紋印記,眼眶突然發熱。“謝謝建國叔,有了它,爺爺就像和我們一起去一樣。”
    林建國拍了拍我的肩膀“你爺爺要是知道你們能走到這一步,肯定會很驕傲。記住,不管發現什麽,都要以保護文物為重,別像王教授那樣,被貪欲迷了心。”
    第二天一早,我們的車隊從敦煌出發,朝著昆侖山駛去。這次的隊伍比上次更龐大——除了我們幾個核心成員,還有十名文物局的專家和二十名專業考古隊員,分乘五輛越野車和兩輛物資車,浩浩蕩蕩地駛向雪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車子行駛了七天,再次抵達昆侖山口。丹增和洛桑早已在山口等候,他們指著遠處的玉珠峰“今年的雪比去年少,冰眼沒有被完全封死,正好適合開鑿。”
    我們跟著他們來到冰眼旁,李教授立刻操作三維雷達進行探測。屏幕上很快顯示出地宮的結構——上次坍塌的區域已經穩定,“文明之門”位於地宮最深處,被一層厚達十米的冰層覆蓋,冰層後麵有一個巨大的空間,裏麵隱約能看到排列整齊的“貨架”,很可能就是文獻庫。
    “開始破冰!”沈會長一聲令下,隊員們啟動大型破冰機。機器的轟鳴聲在雪山間回蕩,冰屑飛濺,很快就在冰層上鑿出一個洞口。我們順著洞口往下放繩索,陳默帶著兩名隊員率先下到地宮,用探照燈照亮周圍的環境——上次坍塌的石塊已經被清理幹淨,地宮中央的水晶棺還在,“樓蘭玉髓”散發著柔和的藍光,照亮了通往深處的通道。
    所有人都下到地宮後,我們分成兩組一組由李教授帶領,負責清理通道裏的積冰;另一組由我和陳默帶領,拿著雙印和玉髓,準備打開“文明之門”。通道裏的冰比想象中更厚,隊員們用冰鎬和破冰機交替作業,整整花了三天時間,才清理出一條通往深處的路。
    通道的盡頭,是一扇巨大的石門,門上刻著古樓蘭和精絕的雙重紋飾——左側是樓蘭的“四靈紋”,右側是精絕的“神鳥紋”,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凹槽,大小與“樓蘭玉髓”正好吻合。石門上方,刻著一行古文字,紮西仔細辨認後,翻譯道“文明之火,代代相傳;唯有誠心,方可開啟。”
    “該我們上了。”我深吸一口氣,接過陳默遞來的“樓蘭玉髓”,將它緩緩嵌入凹槽。剛一接觸,玉髓突然發出強烈的藍光,順著石門的紋飾蔓延開來,將“四靈紋”和“神鳥紋”都點亮了。陳默趕緊將拚合後的雙印按在石門中央,隻聽“哢嗒”一聲,石門開始緩緩震動,朝著兩側打開。
    門後是一個巨大的地宮,比我們之前見過的任何地宮都要寬敞。地宮的兩側,整齊地排列著木質貨架,上麵擺放著無數個青銅盒子,每個盒子上都刻著編號;地宮的中央,有一個圓形的石台,上麵放著一卷巨大的絲帛,周圍還散落著幾具骸骨,看形態像是當年守護這裏的祭司。
    “這就是‘文明檔案館’!”沈會長激動地說,聲音都在發抖,“快,把恒溫箱打開,小心地把青銅盒子搬進去!”
    隊員們立刻行動起來,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將青銅盒子放進恒溫箱。我和陳默走到中央的石台旁,慢慢展開那卷絲帛——上麵用古樓蘭和精絕兩種文字,詳細記錄了兩個文明的曆史
    古樓蘭和精絕本是同源,都起源於昆侖山腳下,後來因部落遷徙,分別建立了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後,兩國因貿易繁榮一時,但隨著氣候變遷,沙漠不斷擴大,兩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了保存文明的火種,兩國的國王決定建造“文明之門”,將核心典籍、技術和曆史都藏在這裏,然後帶領族人遷徙到更適宜生存的地方——最終,他們融入了西域的其他部落,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絲帛的最後,還畫著一張遷徙路線圖,終點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旁邊寫著“文明的意義不在於永恒,而在於傳承;我們的血脈,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等待著被喚醒的那一天。”
    “原來如此……”我看著絲帛,眼眶濕潤了。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古樓蘭和精絕是“消失”了,卻沒想到,他們隻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片土地上。
    就在這時,林建國帶來的“文物探測儀”突然發出警報,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異常的能量信號。“怎麽回事?”我們都圍了過去,李教授指著屏幕“信號來自地宮的西北角,那裏可能有個隱蔽的空間。”
    我們跟著探測儀來到西北角,發現牆壁上有一處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石材——顏色更深,質地更堅硬。隊員們用破冰機小心地鑿開牆壁,裏麵果然藏著一個小密室,密室裏隻有一個青銅匣子,上麵刻著“終極之秘”四個字。
    我顫抖著打開匣子,裏麵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一塊小小的玉牌,上麵刻著一行字“所有文明終將匯入江河,所有傳承終將照亮未來。”
    “這就是終極之秘?”陳默愣住了,“沒有寶藏,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隻有一句話?”
    紮西笑著說“這才是最珍貴的寶藏啊!老人們常說,文明的傳承比什麽都重要。古樓蘭和精絕人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他們沒有消失,他們的文明,早就融入了中華文明的長河裏。”
    我們在“文明檔案館”裏工作了整整十天,將所有青銅盒子和絲帛都妥善打包,運回地麵。當最後一個恒溫箱被抬出冰眼時,天空突然放晴,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玉珠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是在為我們祝福。
    返程的路上,隊員們都在討論這次的發現。專家們說,這些文物的出土,填補了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丹增和洛桑則說,要把這個故事帶回村落,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祖先曾創造過如此輝煌的文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我靠在車窗上,看著窗外掠過的雪山和草原,手裏握著那塊刻著“終極之秘”的玉牌。爺爺的日記就放在腿上,我在最後一頁寫下“昆侖山‘文明之門’開啟,揭開古樓蘭和精絕文明的最終秘密——文明從未消失,隻是以傳承的方式,繼續生長。”
    車子駛離昆侖山,朝著敦煌的方向前進。我知道,這次的旅程或許告一段落,但我們守護文物、傳承文明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無數個像“昆侖之眼”“精絕古城”這樣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守護,去讓它們重新閃耀光芒。
    就像古樓蘭和精絕人留下的那句話“所有傳承終將照亮未來。”而我們,正是這傳承的守護者,是未來的點燈人。
    越野車翻越當金山口時,車廂裏的青銅盒子輕輕震動,像是在呼應窗外掠過的雪山。我把那塊刻著“終極之秘”的玉牌放在膝蓋上,陽光透過車窗落在上麵,字縫裏的細沙折射出細碎的光——這是從昆侖山“文明檔案館”帶出來的最後一件東西,卻像是把兩個古老文明的溫度都裝在了裏麵。
    陳默正對著筆記本電腦整理資料,屏幕上是“文明檔案館”的三維模型,密密麻麻的紅點標注著青銅盒子的擺放位置。“你看,這些盒子的編號是連續的,從‘樓蘭001’到‘精絕999’,說明兩個文明在建造檔案館時是同步的。”他指著模型裏的一個暗格,“這裏還有個沒打開的空間,下次再來,說不定能找到更多線索。”
    沈會長靠在椅背上,翻著那卷巨大的絲帛複製品,突然指著一處圖案“你們注意到沒有,這上麵畫的‘遷徙路線’,最後和絲綢之路的南道重合了。這說明古樓蘭和精絕人,很可能參與了絲綢之路的建設,甚至影響了當時的貿易格局。”
    紮西湊過來,用手指描著絲帛上的商隊圖案“老人們說,我們樓蘭後裔的血液裏,都帶著‘走商’的基因。以前不明白,現在才知道,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印記。”
    車子駛入敦煌市區時,遠遠就看到博物館門口掛著橫幅——“古樓蘭與精絕文明特展即將開幕”。張館長帶著工作人員站在門口迎接我們,手裏拿著一份展覽手冊“你們帶回來的文物,已經連夜進行了修複,下個月開展,肯定能引起轟動!”
    我們跟著張館長走進博物館的文物修複室,裏麵擺滿了從昆侖山和精絕古城帶回來的文物青銅盒子被打開,裏麵的絲帛文獻被小心翼翼地鋪在恒溫台上,上麵的文字清晰可見;“樓蘭玉髓”被放在特製的玻璃展櫃裏,藍光透過玻璃,在牆上投射出美麗的光斑;“樓蘭王印”和“精絕王印”被放在一起,拚合成完整的圖案,旁邊標注著“文明交融的見證”。
    文物修複師李姐正在修複一卷破損的絲帛,她指著絲帛上的文字“這上麵記錄了古樓蘭的農業技術,他們竟然會用雪山融水灌溉農田,還培育出了耐旱的小麥品種。這些技術,對研究古代西域的農業發展太重要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們都在忙著籌備特展。我和陳默負責整理文物的解說詞,把爺爺的日記內容也加了進去,讓觀眾能更直觀地了解我們的探險經曆;沈會長則忙著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組織學術研討會;紮西和丹增、洛桑穿上傳統的樓蘭服飾,在博物館裏為遊客表演傳統舞蹈,講述古樓蘭的故事。
    特展開幕那天,敦煌博物館擠滿了人。開幕式上,文物局的領導親自為展覽剪彩,他握著我的手說“你們年輕人,用實際行動保護了國家的文物,傳承了中華文明。這個展覽,不僅是對古樓蘭和精絕文明的致敬,更是對所有文物守護者的肯定!”
    展覽現場,最受歡迎的是“文明之門”的複原模型。觀眾們圍著模型,聽陳默講解我們打開“文明之門”的過程,當聽到“樓蘭玉髓”和雙印的作用時,現場響起陣陣驚歎聲。一個小朋友拉著我的衣角,仰著小臉問“姐姐,古樓蘭人真的變成了我們現在的人嗎?”
    我蹲下來,摸了摸他的頭“是啊,他們的文明,他們的智慧,早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就像我們現在吃的小麥,說不定就是他們當年培育的品種;我們現在走的絲綢之路,說不定就是他們當年開辟的道路。”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拉著媽媽的手,繼續圍著模型看。看著他好奇的眼神,我突然明白,這就是我們守護文物的意義——不僅是為了還原曆史,更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文明,讓這份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裏生根發芽。
    特展舉辦到一半時,林建國突然從北京趕來,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文物局決定,成立‘西域文明研究中心’,由沈會長擔任主任,你和陳默擔任副主任,專門研究古樓蘭、精絕等西域文明。我們還申請到了專項資金,明年春天,就可以啟動‘絲綢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去尋找更多的西域文明遺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消息讓所有人都興奮不已。沈會長當即決定,等特展結束,就組織團隊,前往新疆和田地區——根據絲帛上的遷徙路線圖,那裏很可能有古樓蘭和精絕人留下的遺跡。
    特展結束後,我們開始為和田之行做準備。張館長給我們了最新的考古設備,包括無人機、便攜式文物探測儀和高清相機;老周也主動請纓,要跟著我們一起去,他說“我爺爺當年沒找到的遺跡,我替他找!”
    出發前一天,我去了爺爺的墓地。我把特展的手冊和“文明之門”的照片放在墓碑前,輕聲說“爺爺,我們找到古樓蘭和精絕文明的秘密了,它們沒有消失,隻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明年春天,我們還要去和田,尋找更多的遺跡,完成您當年的心願。”
    風吹過墓地的柏樹,發出“沙沙”的聲音,像是爺爺在回應我。我知道,爺爺一直都在,他在看著我們,看著我們一步步揭開曆史的麵紗,看著我們守護著他畢生熱愛的文明。
    第二年春天,我們的“絲綢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車隊從敦煌出發,沿著古絲綢之路的南道,朝著新疆和田駛去。車窗外,風景不斷變化——從戈壁到草原,從雪山到綠洲,每一處風景,都像是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熱情的當地人。在新疆喀什,一位老人給我們看了他家傳的一塊玉佩,上麵刻著精絕的“神鳥圖騰”;在和田,一位農民在田裏耕作時,挖出了一枚古樓蘭的銅錢,他主動把銅錢交給我們,說“這是國家的文物,應該由你們來保護。”
    這些經曆,讓我更加堅定了守護文物的決心。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見證;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文明的守護者。隻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份力,中華文明的火種,就會永遠燃燒下去。
    車隊繼續朝著和田深處駛去,根據絲帛上的遷徙路線圖,我們的目的地——古樓蘭和精絕人最後的聚居地,就在前方不遠處。我打開爺爺的日記,在最後一頁寫下“‘絲綢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啟動,下一站,和田。我們將繼續尋找文明的痕跡,守護曆史的傳承。”
    車子在綠洲間飛馳,陽光灑在車窗上,溫暖而明亮。我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還會有很多挑戰和困難,但隻要我們心中有信念,有對文明的熱愛,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難,找到更多的曆史真相,讓西域文明的光芒,永遠閃耀在中華大地上。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