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0章 屍易無限(145)

字數:16151   加入書籤

A+A-


    車過杭州灣跨海大橋時,窗外的錢塘江潮水正拍打著堤岸,遠處的良渚古城遺址像一塊溫潤的玉,鑲嵌在江南的平原上。林野把車窗降下,帶著水汽的風灌進來,懷裏的青銅羅盤又開始微微發燙——這是靠近古遺跡的熟悉信號。他摸了摸口袋裏的甲骨文複刻擺件,指尖拂過“吉”字的刻痕,與秦代青銅劍模型、敦煌壁畫集、樓蘭石片、藏族轉經筒和苗族平安墜相互觸碰,仿佛在串聯起一條跨越五千年的文明脈絡。
    “這地方也太有江南韻味了吧!”阿凱扒著車窗,手裏的相機對著路邊的稻田和水網不停按快門,“之前在課本上看良渚玉琮的圖片,就覺得特別精致,這次終於能見到真的了!”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裏麵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和紀念品,還多了本剛買的《良渚文化圖鑒》,書頁上已經貼滿了他畫的玉琮、玉璧草圖。
    李教授坐在副駕駛座上,手裏捧著一本《良渚古城考古報告》,封麵上印著良渚古城遺址的航拍圖。他推了推眼鏡,指著窗外“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史前文明之一,以精美的玉器和發達的水利係統聞名。根據近年的考古勘探,除了已發掘的反山、瑤山墓地,古城外圍還有不少未被發現的‘玉器窖藏’,咱們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其中一個,裏麵據說藏著良渚先民的玉禮器、刻畫符號載體,還有反映當時社會結構的遺跡。”
    張科長握著方向盤,在鄉間公路上平穩行駛“我已經聯係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們派了良渚考古隊的劉隊長接應咱們。劉隊長研究良渚文化二十年了,參與過良渚古城水利係統的發掘工作,對遺址周邊的地形和遺跡分布了如指掌。咱們先去考古隊駐地匯合,等他詳細介紹情況。”
    車停在考古隊駐地時,劉隊長已經在門口等候。他穿著件淺藍色的工裝服,手裏拿著一個裝著玉片的密封袋,見到林野他們,熱情地迎上來“一路辛苦!你們在安陽發現商代青銅窖藏的事,我們都聽說了,能和你們一起探尋良渚秘藏,我特別期待!”
    走進會議室,劉隊長把一張巨大的良渚古城遺址測繪圖鋪在桌上,指著圖中一處標注著“待勘探區”的區域“根據最新的物探數據,這片區域的土壤電阻率異常,很可能存在地下空洞。結合良渚文化‘藏玉於土’的習俗,以及古籍中‘良渚先民以玉為禮’的記載,我們推測這裏就是玉器窖藏的位置。但這片區域靠近良渚古城的水利遺址,地下水位較高,而且土壤多為淤泥質,開挖難度很大,得先確定窖藏的具體位置和深度。”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放在測繪圖上,羅盤指針緩緩轉動,最後穩穩指向待勘探區的西南角“劉隊長,您看這個方向——我爺爺的日記裏提到,史前文明的重要窖藏通常與‘水源方位’對應,西南角靠近良渚古城的‘美人地’水利壩體,符合‘依水藏玉’的邏輯,很可能就是窖藏的入口所在。”
    劉隊長眼睛一亮,趕緊拿出放大鏡仔細查看測繪圖“你這麽一說,還真有道理!這片區域的西南角有一處地勢略低的窪地,之前我們以為是自然形成的積水區,現在看來,很可能是人工填埋的窖藏入口,表麵覆蓋的淤泥是為了保護裏麵的玉器!”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他們跟著劉隊長在待勘探區進行實地勘察。白天,他們用無人機航拍地形,用探地雷達和電法儀掃描地下結構;晚上,就在考古隊駐地研究數據,比對良渚玉器的紋飾和刻畫符號。阿凱學得格外認真,不僅跟著劉隊長學習識別玉料的種類,還把每天的發現都詳細記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密密麻麻的玉器紋飾示意圖。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達傳來重大發現——在窪地下方兩米處,探測到一個約十二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內有明顯的高密度信號反應,很可能是玉器堆積形成的。劉隊長興奮地拍著桌子“找到了!這肯定就是玉器窖藏的位置!咱們明天一早就開始清理淤泥,注意動作一定要輕,不能破壞窖藏內的玉器。”
    清理淤泥的工作比想象中更艱難。窪地的淤泥又黏又厚,含水量極高,隻能用小鏟子和竹筐一點一點清理,稍不注意就會導致淤泥坍塌。林野和阿凱輪流上陣,褲腳和鞋子都沾滿了淤泥,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卻絲毫沒有懈怠。劉隊長則在一旁指揮,時不時用手觸摸淤泥的質地,憑借多年的考古經驗判斷是否接近窖藏。
    挖到第五天下午,終於露出了一塊白色的玉片。劉隊長趕緊讓大家停下,用軟毛刷輕輕清理周圍的淤泥——隨著淤泥一點點被掃去,一件玉琮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玉琮表麵刻著精美的神人獸麵紋,紋路細膩,保存完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劉隊長激動得聲音都在抖,“這器型、這紋飾,應該是良渚先民用於祭祀的禮器,等級很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大家小心翼翼地繼續清理,更多的玉器逐漸顯露出來——玉璧、玉鉞、玉管、玉珠,還有一些造型奇特的玉飾,每一件都溫潤通透,工藝精湛。窖藏中央的石台上,還擺放著幾塊較大的陶片,陶片上刻著一些不規則的符號,雖然無法完全解讀,但能看出是良渚先民的刻畫載體。
    “我的天,這簡直是良渚玉器的寶庫!”阿凱激動得跳了起來,剛想伸手觸摸玉琮,就被劉隊長攔住“別碰!這些玉器在地下埋藏了四千多年,表麵非常脆弱,一旦接觸空氣和汗液,很容易發生風化和腐蝕。咱們得先做好保護措施,用無酸紙包裹後,放進恒溫恒濕的保護箱裏。”
    考古隊的工作人員立刻展開工作,有的用軟布輕輕擦拭玉器表麵的淤泥,有的用特製的托盤盛放玉器,有的則用儀器檢測窖藏內的溫濕度和氧氣含量。林野和李教授則負責記錄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形態和紋飾,用相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生怕出現任何差錯。
    在整理陶片的時候,林野發現其中一塊較大的陶片上,刻著一段連續的刻畫符號。劉隊長湊過來,用放大鏡仔細辨認後,興奮地說“這些符號很可能是良渚先民的‘文字雛形’,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解讀,但對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和信息傳遞方式,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些文物的價值太大了!”李教授忍不住感歎,“尤其是這件玉琮,器型完整,紋飾精美,而且神人獸麵紋保存得這麽好,是研究良渚先民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的重要實物資料!”張科長也趕緊給文物局總部打電話,匯報這一重大發現,申請派專業的文物修複團隊和保護設備前來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發現的喜悅中時,窖藏突然輕微震動了一下,頂部的淤泥簌簌落下,地麵也出現了細小的裂縫。劉隊長臉色一變“不好!可能是地下水位上升,導致窖藏頂部的淤泥層鬆動,咱們得趕緊把文物轉移出去,避免發生塌方!”
    大家加快速度,將最後幾件玉器和陶片裝進保護箱後,迅速撤離窖藏。剛走出窖藏入口,身後就傳來“轟隆”一聲巨響——窖藏頂部的淤泥層坍塌了,幸好撤離及時,沒有造成文物損壞和人員受傷。
    “好險!”阿凱拍著胸口,大口喘著氣,“這良渚的窖藏也太危險了,還好咱們動作快!”劉隊長擦了擦額頭的汗“這片區域靠近水利壩體,地下水位本來就高,加上最近雨水較多,淤泥層的穩定性變差,剛才的震動很可能是水位上升引發的。不過沒關係,重要文物已經安全轉移,接下來就是修複和研究了。”
    接下來的一周,文物修複團隊對出土的玉器和陶片進行了緊急處理。他們用特殊的溶液清理玉器表麵的淤泥和附著物,在玉器表麵塗抹保護劑;用蒸汽軟化陶片上的汙垢,小心翼翼地拚接破碎的陶片,進行拍照、拓印、編號和建檔。林野和阿凱也跟著學習修複技術,雖然隻是打下手,幫忙傳遞工具、記錄數據,但也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比如如何辨別玉料的年代,如何修複玉器表麵的細微劃痕。
    在修複工作間隙,劉隊長帶林野他們參觀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站在反山墓地遺址前,看著展示櫃裏精美的玉琮、玉璧,林野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四千多年前良渚先民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景。劉隊長指著一件玉鉞說“這些玉禮器不僅是良渚先民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當時社會分工、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你們發現的玉器窖藏,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良渚文化玉器體係和社會結構的認識。”
    離開遺址公園的那天晚上,考古隊為林野他們舉辦了送別晚宴。宴會上,劉隊長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這次能發現良渚玉器窖藏,你們功不可沒。尤其是小林,你爺爺的羅盤和日記,為我們了重要的線索,幫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以後要是還有新的考古發現,我們一定第一時間聯係你們!”
    林野接過酒杯,心裏暖暖的“劉隊長,您太客氣了。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能和您一起參與這次發掘,我們也學到了很多。以後有需要,我們隨叫隨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們準備離開良渚。劉隊長送他們到考古隊門口,手裏拿著一個精致的玉琮複刻模型“這是按照你們發現的玉琮複刻的,送給你們做紀念。希望你們能記住這次良渚之行,記住良渚文明的輝煌,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守護更多的曆史文化遺產。”
    林野接過玉琮模型,緊緊握了握劉隊長的手“謝謝您,劉隊長。我們一定會記住的,也會繼續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良渚文化,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和悠久曆史。”
    車慢慢駛出良渚,窗外的稻田、水網和古城遺址漸漸遠去。林野看著懷裏的青銅羅盤,又摸了摸口袋裏的各種紀念品——甲骨文擺件、秦代青銅劍模型、敦煌壁畫集、樓蘭石片、藏族轉經筒、苗族平安墜,還有剛得到的玉琮模型,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文化探尋之旅。他拿出爺爺的日記,翻到新的一頁,上麵畫著一張潦草的地圖,標注著“四川三星堆——三星堆遺址秘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接下來咱們去哪裏?”阿凱湊過來,眼裏滿是興奮,手裏還拿著剛買的杭州小籠包,正吃得津津有味。林野笑了笑,指著日記上的地圖“爺爺日記裏說,三星堆遺址附近有個秘密窖藏,裏麵可能藏著三星堆文化的青銅麵具、神樹,還有反映古蜀文明的祭祀用品,咱們下一站就去三星堆!”
    大家都歡呼起來,張科長笑著說“三星堆文化是西南地區的重要史前文明,充滿了神秘色彩,比如青銅縱目麵具、青銅神樹,都顛覆了我們對古蜀文明的認知。咱們去了之後,還得聯係當地的考古隊,一起探尋秘藏,揭開三星堆文明的更多秘密。”
    車一路向西,窗外的景色從江南平原變成了丘陵山地,遠處的長江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林野看著懷裏的日記,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三星堆遺址的秘藏,保護好古蜀文明的文物,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他知道,新的冒險又要開始了。三星堆遺址,還有那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蜀文物,都在等著他們去發現,去守護。而他,也會帶著爺爺的心願,帶著對古老文化的敬畏,繼續走下去,讓更多的曆史寶藏重見天日,讓中華文明的血脈在時光長河中永遠流淌。
    車過成渝高速時,窗外的丘陵漸漸染上深綠,遠處的龍門山脈像一道黛色的屏障。林野把車窗降下些,帶著蜀地濕潤氣息的風灌進來,懷裏的青銅羅盤突然開始持續發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強烈,仿佛在與這片土地下沉睡的文明產生共鳴。他摸了摸口袋裏的良渚玉琮複刻模型,溫潤的玉質與甲骨文擺件、秦代青銅劍模型等紀念品相互觸碰,像是在奏響一曲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
    “終於要見三星堆的青銅麵具了!”阿凱扒著車窗,手裏的相機對著路邊的蜀葵和稻田不停按快門,“之前在紀錄片裏看那個縱目麵具,眼睛凸出來的時候,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這次一定要近距離看看!”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還多了本剛買的《三星堆未解之謎》,書頁上已經畫滿了他標注的疑問號,比如“青銅神樹到底象征什麽”“縱目麵具的原型是誰”。
    李教授坐在副駕駛座上,手裏捧著一本《三星堆考古發掘報告》,封麵上印著青銅神樹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眼鏡,指著窗外“三星堆文化距今約30005000年,是古蜀文明的核心,以神秘的青銅器物、黃金製品和玉器聞名。根據最新的勘探數據,除了已發掘的1、2號祭祀坑和新發現的38號坑,遺址西北側還有一片未被探索的區域,物探顯示地下存在密集的金屬信號,咱們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裏,說不定藏著更完整的青銅禮器群,甚至能解開古蜀文明突然消失的謎團。”
    張科長握著方向盤,在鄉間公路上平穩行駛“我已經聯係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們派了三星堆考古隊的鄭隊長接應咱們。鄭隊長參與過新祭祀坑的發掘,對遺址的地質結構和文物分布了如指掌,還破解過不少青銅器物的紋飾密碼。咱們先去考古隊駐地匯合,等他詳細介紹情況。”
    車停在考古隊駐地時,鄭隊長已經在門口等候。他穿著件深灰色的工裝服,袖口沾著些銅鏽色的粉末,手裏拿著一個裝著青銅殘片的密封袋,見到林野他們,熱情地迎上來“一路辛苦!你們在良渚發現玉器窖藏的事,考古圈都傳開了,能和你們一起探尋三星堆的秘密,我特別期待——尤其是你這羅盤,聽說幫你們找到了不少遺跡?”
    走進會議室,鄭隊長把一張巨大的三星堆遺址測繪圖鋪在桌上,指著圖中一處標注著“重點勘探區”的區域“這片區域的磁法勘探數據很異常,金屬信號密集且強度高,不像自然形成的礦脈。結合《蜀王本紀》裏‘蠶叢氏縱目,始稱王’的記載,我們推測這裏可能是一個未被發現的‘王室祭祀窖藏’,用來存放古蜀國王室的重要禮器。但這片區域的土壤層很特殊,下麵有一層堅硬的‘鈣化層’,開挖難度大,而且可能存在古代的防洪溝,一旦破壞會引發塌方。”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放在測繪圖上,羅盤指針飛速轉動幾圈後,突然穩穩指向勘探區的正中央“鄭隊長,您看這裏——我爺爺的日記裏提到,古蜀文明的祭祀遺址通常與‘天地對應’有關,正中央對應‘天樞’方位,很可能就是窖藏的核心入口。而且羅盤的震動比之前都強,說明下麵的文物密度和年代都不一般。”
    鄭隊長眼睛一亮,趕緊拿出放大鏡仔細查看測繪圖“你這麽一說,還真有道理!這片區域的正中央有一處不起眼的土丘,之前我們以為是自然形成的,現在看來,土丘的形狀很規則,像是人工堆築的‘封土台’,用來掩蓋窖藏入口!”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他們跟著鄭隊長在勘探區進行實地勘察。白天,他們用無人機航拍地形,用高精度磁法儀和探地雷達掃描地下結構;晚上,就在考古隊駐地研究數據,比對三星堆已出土器物的紋飾和工藝。阿凱學得格外認真,不僅跟著鄭隊長學習識別青銅器物的鏽色,還把每天的發現都詳細記在筆記本上,畫滿了青銅麵具、神樹的草圖,甚至嚐試臨摹器物上的“巴蜀圖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達傳來重大發現——在土丘下方四米處,探測到一個約三十平方米的大型空洞,空洞內有多個高強度金屬信號源,形態酷似青銅神樹和麵具的輪廓。鄭隊長興奮地拍著桌子“找到了!這規模比之前的祭祀坑還大,肯定是王室級別的窖藏!咱們明天一早就開始清理封土,注意動作一定要輕,三星堆的青銅器物很脆弱,稍微用力就可能斷裂。”
    清理封土的工作異常艱難。土丘的封土經過數千年的壓實,堅硬得像岩石,下麵的鈣化層更是需要用特製的金剛石鑽頭慢慢打磨。林野和阿凱輪流上陣,手心磨出了水泡,手臂酸得抬不起來,卻絲毫不敢懈怠——他們知道,每一次敲擊都可能關係到文物的安危。鄭隊長則在一旁指揮,時不時用手觸摸土壤,憑借經驗判斷是否接近文物層。
    挖到第七天下午,終於露出了一塊青銅器物的邊緣。鄭隊長趕緊讓大家停下,用軟毛刷輕輕清理周圍的泥土——隨著泥土一點點被掃去,一隻青銅神鳥的輪廓漸漸清晰起來,神鳥的羽毛紋飾細膩入微,翅膀上還殘留著淡淡的朱砂痕跡。“是三星堆晚期的青銅神鳥!”鄭隊長激動得聲音都在抖,“這工藝、這紋飾,和祭祀坑出土的神樹配件完全吻合,說明下麵肯定有完整的禮器群!”
    大家小心翼翼地繼續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漸顯露出來——一尊半人高的青銅縱目麵具,眼球外凸,耳廓寬大,麵具表麵還刻著細密的雲雷紋;一棵殘缺的青銅神樹,樹幹上纏繞著青銅龍蛇,枝頭站著幾隻青銅神鳥;還有幾件黃金製品,包括黃金杖的殘段和黃金麵罩的碎片。窖藏的角落,還堆著幾箱龜甲和獸骨,上麵刻著一些從未見過的符號,比甲骨文更原始,也更神秘。
    “我的天,這簡直是古蜀文明的博物館!”阿凱激動得捂住嘴,生怕呼吸太用力會損壞文物,“這縱目麵具比紀錄片裏看的還震撼,感覺它的眼睛能看透千年!”鄭隊長笑著說“這還隻是冰山一角,下麵肯定還有更重要的文物——你們看,那尊麵具的下方,好像有一個方形的青銅容器。”
    林野順著鄭隊長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縱目麵具下方,有一個邊長約一米的青銅方尊,尊身上刻著複雜的“巴蜀圖語”,四角還裝飾著青銅獸首。他和鄭隊長一起,用特製的吊帶輕輕將方尊吊起——方尊打開的瞬間,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裏麵裝著一卷用絲綢包裹的竹簡,雖然絲綢已經碳化,但竹簡依然完好,上麵的文字清晰可辨,正是之前在龜甲上看到的神秘符號。
    “這是古蜀文明的‘文字檔案’!”李教授激動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之前一直有人說古蜀沒有文字,現在終於找到了證據!這些竹簡和符號,能幫我們解開三星堆的所有謎團!”張科長趕緊給文物局總部打電話,申請派全國最頂尖的文物修複專家和文字破譯團隊前來支援。
    就在大家沉浸在發現的喜悅中時,窖藏突然劇烈震動了一下,頂部的泥土大量落下,地麵出現了明顯的裂縫。鄭隊長臉色一變“不好!鈣化層被破壞,引發了局部塌方!大家趕緊把重要文物轉移出去,尤其是竹簡和青銅方尊!”
    大家立刻行動起來,用防水布包裹竹簡,用特製的泡沫箱固定青銅麵具和神樹,阿凱甚至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裹住黃金杖殘段。就在最後一件文物被轉移出去的瞬間,身後傳來“轟隆”一聲巨響——窖藏的頂部完全坍塌,揚起的塵土彌漫了整個現場。
    “好險!”阿凱癱坐在地上,大口喘著氣,“剛才我還以為要被埋在裏麵了,幸好咱們動作快!”鄭隊長擦了擦額頭的汗“這片區域的地質結構本來就不穩定,加上鈣化層被破壞,塌方是難免的。不過萬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轉移了,這比什麽都重要。”
    接下來的兩周,文物修複團隊對出土的文物進行了緊急處理。他們用特殊的化學溶液清理青銅器物表麵的鏽跡,用微晶石蠟填補神樹的殘缺部分;用低溫冷凍技術修複碳化的絲綢,用高清掃描設備記錄竹簡上的每一個符號。林野和阿凱也跟著幫忙,雖然隻是做些傳遞工具、記錄數據的小事,但也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比如如何通過青銅的鏽色判斷年代,如何用顯微鏡觀察竹簡上的細微劃痕。
    在修複工作間隙,鄭隊長帶林野他們參觀了三星堆博物館。站在展廳裏,看著玻璃櫃裏的青銅神樹、縱目麵具和黃金杖,林野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古蜀先民舉行祭祀儀式的盛大場景。鄭隊長指著一尊青銅大立人像說“這些文物不僅是古蜀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證明——你看這立人像的服飾紋飾,和中原商朝的青銅器有相似之處,但造型又充滿了蜀地的獨特風格,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文化交流。”
    離開博物館的那天晚上,考古隊為林野他們舉辦了送別晚宴。宴會上,鄭隊長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這次能發現王室祭祀窖藏,你們功不可沒。尤其是小林,你爺爺的羅盤和日記,簡直是‘考古神器’,幫我們找到了連儀器都差點錯過的入口。以後要是還有新的發現,我們第一個聯係你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林野接過酒杯,心裏暖暖的“鄭隊長,您太客氣了。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能和您一起參與這次發掘,我們也學到了很多。以後不管是三星堆,還是其他遺址,隻要需要,我們隨叫隨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們準備離開三星堆。鄭隊長送他們到考古隊門口,手裏拿著一個精致的青銅縱目麵具複刻模型“這是按照你們發現的麵具縮小複刻的,送給你們做紀念。希望你們能記住這次三星堆之行,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古蜀文明的秘密,還等著你們去揭開更多。”
    林野接過麵具模型,緊緊握了握鄭隊長的手“謝謝您,鄭隊長。我們一定會記住的,也會繼續努力,讓更多人了解三星堆,了解古蜀文明的璀璨。”
    車慢慢駛出三星堆遺址區,窗外的稻田和蜀葵漸漸遠去。林野看著懷裏的青銅羅盤,又摸了摸口袋裏的各種紀念品——良渚玉琮、甲骨文擺件、秦代青銅劍模型,還有剛得到的青銅麵具,每一件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大門。他拿出爺爺的日記,翻到新的一頁,上麵畫著一張潦草的地圖,標注著“河南洛陽——二裏頭遺址秘藏”。
    “接下來咱們去哪裏?”阿凱湊過來,眼裏滿是興奮,手裏還拿著剛買的四川麻辣兔頭,正吃得津津有味。林野笑了笑,指著日記上的地圖“爺爺日記裏說,二裏頭遺址是夏朝的都城,裏麵有個秘密窖藏,藏著夏朝的青銅禮器和‘九鼎’的殘片,咱們下一站就去洛陽!”
    大家都歡呼起來,張科長笑著說“二裏頭遺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關鍵,要是能找到九鼎殘片,就能證明夏朝的存在,這可是考古界的大事!咱們去了之後,還得聯係當地的考古隊,一起探尋秘藏,揭開夏朝的神秘麵紗。”
    車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從蜀地丘陵變成了中原平原,遠處的黃河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波光。林野看著懷裏的日記,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二裏頭遺址的秘藏,保護好夏朝的文物,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源頭,了解“華夏”二字的真正含義。
    他知道,新的冒險又要開始了。二裏頭遺址,還有那些沉睡了四千多年的夏朝文物,都在等著他們去發現,去守護。而他,也會帶著爺爺的心願,帶著對古老文化的敬畏,繼續走下去,讓更多的曆史寶藏重見天日,讓中華文明的火種在時光長河中永遠燃燒。
    車過黃河大橋時,洛陽的輪廓在晨霧中漸漸清晰,遠處的邙山像一條沉睡的巨龍,守護著這片承載了十三朝曆史的土地。林野把車窗降下,帶著黃河水汽的風灌進來,懷裏的青銅羅盤突然發出一陣急促的震動——比在三星堆時更甚,仿佛在與地下的夏代文明產生深度共鳴。他摸了摸口袋裏的三星堆青銅麵具複刻模型,冰冷的金屬觸感與良渚玉琮、甲骨文擺件等紀念品相互碰撞,像是在訴說一段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之旅。
    “終於要找夏朝的文物了!”阿凱扒著車窗,手裏的相機對著路邊的牡丹花叢不停按快門,“之前曆史老師說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可一直沒找到確鑿證據,這次要是能見到九鼎殘片,咱們可就成‘曆史見證者’了!”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還多了本剛買的《二裏頭考古探秘》,書頁上已經畫滿了他標注的重點,比如“綠鬆石龍形器”“青銅爵的造型特點”,甚至還模仿夏代陶器的紋路畫了幾筆。
    李教授坐在副駕駛座上,手裏捧著一本《二裏頭遺址考古報告》,封麵上印著二裏頭宮殿遺址的航拍圖。他推了推眼鏡,指著窗外“二裏頭遺址距今約38003500年,被認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出土過綠鬆石龍形器、青銅禮器等重要文物。根據最新的勘探數據,遺址東北部有一片區域的土壤異常,磁法信號顯示地下存在大型金屬器物,咱們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裏,說不定藏著記載夏代曆史的甲骨或青銅銘文,甚至能找到‘九鼎’的線索——要知道,九鼎可是夏代的鎮國之寶,象征著天下九州。”
    張科長握著方向盤,在洛陽的環城公路上平穩行駛“我已經聯係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們派了二裏頭考古隊的孫隊長接應咱們。孫隊長研究夏文化二十年了,參與過二裏頭宮殿區和鑄銅作坊的發掘,對遺址的地質結構和文物分布了如指掌,還破譯過不少夏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咱們先去考古隊駐地匯合,等他詳細介紹情況。”
    車停在考古隊駐地時,孫隊長已經在門口等候。他穿著件淺灰色的工裝服,褲腳沾著些黃土,手裏拿著一個裝著陶片的密封袋,見到林野他們,熱情地迎上來“一路辛苦!你們在三星堆發現王室祭祀窖藏的事,考古圈都傳遍了,能和你們一起探尋夏代秘藏,我特別期待——尤其是你這羅盤,聽說幫你們找到了良渚玉器、三星堆青銅器,這次說不定能幫咱們解開夏朝的謎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走進會議室,孫隊長把一張巨大的二裏頭遺址測繪圖鋪在桌上,指著圖中一處標注著“重點勘探區”的區域“這片區域的物探數據很特殊,不僅有金屬信號,還有明顯的夯土痕跡,說明下麵可能存在人工建築。結合《左傳》裏‘夏鑄九鼎,遷於商,周’的記載,我們推測這裏可能是夏代的‘祭祀窖藏’,用來存放王室重要禮器。但這片區域靠近二裏頭遺址的‘井字形’道路,地下夯土層密集,開挖難度大,而且可能存在夏代的排水設施,一旦破壞會引發連鎖塌方。”
    林野掏出青銅羅盤,放在測繪圖上,羅盤指針飛速轉動幾圈後,突然穩穩指向勘探區的西北角落“孫隊長,您看這裏——我爺爺的日記裏提到,夏代的重要遺址通常與‘河洛方位’對應,西北角落靠近洛河支流,符合‘依水建窖’的習俗,而且羅盤的震動比之前都強,說明下麵的文物等級很高。”
    孫隊長眼睛一亮,趕緊拿出放大鏡仔細查看測繪圖“你這麽一說,還真有道理!這片區域的西北角落有一處夯土台基,之前我們以為是普通的建築遺跡,現在看來,台基的邊緣很規整,像是人工砌築的窖藏入口,上麵覆蓋的夯土是為了偽裝和保護!”
    接下來的三天,林野他們跟著孫隊長在勘探區進行實地勘察。白天,他們用無人機航拍地形,用高精度探地雷達和磁法儀掃描地下結構;晚上,就在考古隊駐地研究數據,比對二裏頭已出土器物的紋飾和工藝。阿凱學得格外認真,不僅跟著孫隊長學習識別夏代陶器的陶質和顏色,還把每天的發現都詳細記在筆記本上,畫滿了青銅爵、陶鬲的草圖,甚至嚐試分析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代表的含義。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達傳來重大發現——在夯土台基下方三米處,探測到一個約二十五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內有多個高強度金屬信號源,形態酷似青銅禮器的輪廓,還有一片區域的信號與綠鬆石的密度吻合。孫隊長興奮地拍著桌子“找到了!這規模比之前的祭祀坑還大,肯定是夏代王室級別的窖藏!咱們明天一早就開始清理夯土,注意動作一定要輕,夏代的青銅器物和綠鬆石製品都很脆弱,稍微用力就可能碎裂。”
    清理夯土的工作異常艱難。夯土台基的土層經過數千年的壓實,堅硬得像混凝土,需要用小鏟子和洛陽鏟一點一點剝離,每挖一鏟都要仔細觀察是否有文物痕跡。林野和阿凱輪流上陣,手心磨出了厚厚的繭子,手臂酸得抬不起來,卻絲毫不敢懈怠——他們知道,每一次挖掘都可能關係到夏代曆史的重要證據。孫隊長則在一旁指揮,時不時用手觸摸土層,憑借經驗判斷是否接近文物層,一旦發現陶片或銅鏽,就立刻讓大家停下,用軟毛刷小心清理。
    挖到第六天下午,終於露出了一塊綠色的鬆石碎片。孫隊長趕緊讓大家停下,用軟毛刷輕輕清理周圍的夯土——隨著泥土一點點被掃去,一條綠鬆石龍形器的尾部漸漸清晰起來,鬆石顆粒排列整齊,顏色鮮豔,雖然部分區域有殘缺,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精美工藝。“是夏代的綠鬆石龍形器!”孫隊長激動得聲音都在抖,“這尺寸比之前出土的那件還大,說明下麵肯定有更重要的文物!”
    大家小心翼翼地繼續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漸顯露出來——一組青銅禮器,包括青銅爵、青銅斝、青銅鼎,鼎身上刻著簡單的雲雷紋,雖然紋飾不如商代青銅器繁複,卻透著夏代特有的古樸莊重;一件完整的陶甗,器型規整,表麵還殘留著當年的使用痕跡;最讓人驚喜的是,窖藏的中央位置,放著一個方形的青銅匣,匣身上刻著細密的刻畫符號,四角還鑲嵌著小塊的綠鬆石。
    “這青銅匣裏肯定有重要東西!”阿凱激動得眼睛都亮了,剛想伸手去碰,就被孫隊長攔住“別碰!青銅匣的表麵有一層薄薄的氧化層,一旦接觸空氣和汗液,很容易脫落,裏麵的文物也可能受損。咱們得先用保鮮膜把它包裹起來,再用特製的托盤小心抬出來。”
    林野和孫隊長一起,用保鮮膜輕輕包裹青銅匣,再用吊帶將其固定在托盤上——當青銅匣被緩緩抬出窖藏時,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孫隊長用特製的工具小心打開匣蓋,裏麵的景象讓所有人都驚呆了裏麵整齊地疊放著幾片龜甲,龜甲上刻著清晰的文字,還有一小塊青銅殘片,上麵的紋飾與傳說中“九鼎”的記載高度相似!
    “這是夏代的甲骨文!還有九鼎殘片!”李教授激動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之前一直有人質疑夏朝是否存在,現在有了文字和九鼎殘片,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據!這些龜甲上的文字,很可能記載著夏代的祭祀、戰爭、農業情況,能幫我們還原真實的夏代曆史!”張科長趕緊給文物局總部打電話,申請派全國最頂尖的文物修複專家和古文字破譯團隊前來支援,甚至還聯係了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專家,幫忙鑒定那片青銅殘片是否真的來自九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就在大家沉浸在發現的喜悅中時,窖藏突然輕微震動了一下,頂部的夯土簌簌落下,地麵出現了細小的裂縫。孫隊長臉色一變“不好!夯土層下麵的排水設施可能被破壞了,引發了局部塌陷!大家趕緊把重要文物轉移出去,尤其是甲骨和青銅匣!”
    大家立刻行動起來,用無酸紙小心包裹甲骨,用泡沫箱固定青銅禮器和綠鬆石龍形器,阿凱甚至把自己的背包騰空,用來裝那些易碎的陶片。就在最後一件文物被轉移出去的瞬間,身後傳來“轟隆”一聲巨響——窖藏的頂部完全坍塌,揚起的黃土彌漫了整個現場,幸好所有人都及時撤離,沒有造成人員受傷。
    “好險!”阿凱癱坐在地上,大口喘著氣,手裏還緊緊抱著裝著甲骨的盒子,“剛才我還以為這些夏代文物要被埋在裏麵了,幸好咱們動作快!”孫隊長擦了擦額頭的汗“二裏頭的夯土層雖然堅硬,但下麵的土壤很鬆散,加上排水設施老化,坍塌是難免的。不過萬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轉移了,這比什麽都重要——尤其是那些甲骨,要是丟了,咱們可能永遠都解不開夏朝的謎團了。”
    接下來的兩周,文物修複團隊對出土的文物進行了緊急處理。他們用特殊的化學溶液清理青銅器物表麵的鏽跡,用微晶石蠟填補綠鬆石龍形器的殘缺部分;用低溫冷凍技術修複龜甲上的裂紋,用高清掃描設備記錄每一個文字符號,甚至還動用了碳十四測年技術,確定文物的具體年代。林野和阿凱也跟著幫忙,雖然隻是做些傳遞工具、記錄數據的小事,但也學到了不少專業知識,比如如何通過青銅的合金比例判斷年代,如何用顯微鏡觀察甲骨上的細微刻痕,甚至還能分辨出不同陶片的燒製溫度。
    在修複工作間隙,孫隊長帶林野他們參觀了二裏頭遺址博物館。站在展廳裏,看著玻璃櫃裏的綠鬆石龍形器、青銅爵和陶器,林野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三千多年前夏代先民勞作、祭祀的場景。孫隊長指著一件青銅鼎說“這些文物不僅是夏代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證據——你看這青銅鼎的器型,雖然簡單,但已經具備了後世青銅禮器的基本特征,說明夏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為商周青銅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離開博物館的那天晚上,考古隊為林野他們舉辦了送別晚宴。宴會上,孫隊長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這次能發現夏代王室窖藏,你們功不可沒。尤其是小林,你爺爺的羅盤和日記,簡直是‘考古界的寶藏’,幫我們找到了連先進儀器都差點錯過的入口。以後要是還有新的發現,我們第一個聯係你們——說不定還能找到完整的九鼎!”
    林野接過酒杯,心裏暖暖的“孫隊長,您太客氣了。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能和您一起參與這次發掘,我們也學到了很多。以後不管是二裏頭,還是其他遺址,隻要需要,我們隨叫隨到——畢竟,誰不想親眼看看完整的九鼎呢?”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們準備離開洛陽。孫隊長送他們到考古隊門口,手裏拿著一個精致的綠鬆石龍形器複刻模型“這是按照你們發現的龍形器縮小複刻的,送給你們做紀念。希望你們能記住這次二裏頭之行,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守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夏代文明的秘密,還等著你們去揭開更多。”
    林野接過模型,緊緊握了握孫隊長的手“謝謝您,孫隊長。我們一定會記住的,也會繼續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夏朝,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傳承。”
    車慢慢駛出二裏頭遺址區,窗外的邙山和洛河漸漸遠去。林野看著懷裏的青銅羅盤,又摸了摸口袋裏的各種紀念品——三星堆青銅麵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擺件、秦代青銅劍模型,還有剛得到的綠鬆石龍形器,每一件都像一顆珍珠,串聯起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他拿出爺爺的日記,翻到新的一頁,上麵畫著一張潦草的地圖,標注著“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秘藏”。
    “接下來咱們去哪裏?”阿凱湊過來,眼裏滿是興奮,手裏還拿著剛買的洛陽水席禮盒,正迫不及待地打開看裏麵的牡丹燕菜,“河姆渡遺址是不是那個出土了稻穀和幹欄式建築的地方?我之前在曆史書上見過,聽說特別古老!”
    林野笑了笑,指著日記上的地圖“對,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爺爺的日記裏說,那裏有個秘密窖藏,藏著河姆渡先民的陶器、骨器,還有可能保存著最早的稻作遺存,咱們下一站就去餘姚!”
    大家都歡呼起來,張科長笑著說“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要是能找到更早的稻作遺存,就能進一步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咱們去了之後,還得聯係當地的考古隊,一起探尋秘藏,揭開河姆渡文明的更多秘密。”
    車一路向東,窗外的景色從中原平原變成了江南水鄉,遠處的錢塘江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林野看著懷裏的日記,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河姆渡遺址的秘藏,保護好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和悠久曆史,知道我們的祖先在七千年前就已經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他知道,新的冒險又要開始了。河姆渡遺址,還有那些沉睡了七千多年的史前文物,都在等著他們去發現,去守護。而他,也會帶著爺爺的心願,帶著對古老文化的敬畏,繼續走下去,讓更多的曆史寶藏重見天日,讓中華文明的火種在時光長河中永遠燃燒,照亮更多人對曆史的探索之路。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