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1章 屍易無限(196)
字數:15521 加入書籤
吳賢盯著手機裏李響發來的錢幣窖藏照片,指尖在屏幕上輕輕滑動——那些泛著青綠色鏽跡的五銖錢,密密麻麻地堆在考古盒裏,邊緣還殘留著泥土的痕跡,仿佛能透過屏幕聞到千年歲月的氣息。他剛想回複李響,公益平台的誌願者小周突然敲門進來,手裏拿著一份快遞單“吳老師,有個從新疆寄來的快遞,收件人寫的是您,寄件人隻留了個‘艾力’的名字,裏麵好像是個瓷器。”
吳賢接過快遞,分量不輕,拆開外層的紙箱,裏麵是個裹滿氣泡膜的物件。小心翼翼地剝掉氣泡膜,一隻青花大盤露了出來——盤口直徑約三十厘米,盤心繪著纏枝蓮紋,花瓣飽滿,青花發色濃豔,底足有“大清康熙年製”的六字楷書款。“這盤的畫風很像康熙時期的‘官窯’風格,但得仔細看看胎釉和款識。”吳賢拿出放大鏡,湊近盤底觀察,底足的“火石紅”自然分布,沒有人工塗抹的痕跡,胎體細密,叩擊時聲音清脆,“看這胎釉和款識,像是康熙中期的民窯精品,不過寄件人艾力是誰?為什麽會突然寄個瓷器給我?”
正疑惑時,手機響了,來電顯示是個新疆號碼。接通後,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略帶口音的漢語聲音“吳老師,您好!我是艾力,在和田做玉石生意。前陣子聽朋友說您在做公益鑒寶,還幫很多人保護文物,我家裏有個祖傳的大盤子,最近總有人上門想高價買,我怕賣虧了,也怕買到假貨的人受騙,就想寄給您幫忙看看。”
“艾力先生,您這大盤是康熙中期的青花纏枝蓮紋盤,民窯裏的精品,市場價值不低。”吳賢對著電話說,“不過這麽貴重的文物,您直接寄過來太冒險了,萬一運輸途中損壞就可惜了。您要是方便,能不能來北京一趟?或者我找新疆當地的文物專家去您那裏看看?”
艾力沉默了片刻,聲音裏帶著幾分猶豫“吳老師,我最近走不開,要照看店裏的生意。其實……這盤子還有個奇怪的地方,盤底的款識下麵好像藏著別的字,我用清水擦過,能隱約看到一點痕跡,但看不清楚是什麽。”
吳賢心裏一動——康熙瓷器的款識很少有“款下藏款”的情況,難道這盤子還有特殊來曆?“艾力先生,您能不能用手機拍幾張盤底的特寫,尤其是款識周圍的區域,盡量拍清晰一點,我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麽線索。”
掛了電話沒多久,艾力就發來一組照片。吳賢將照片放大,在“大清康熙年製”款識的下方,果然能看到淡淡的印記,像是用極細的筆寫的小字。他把照片發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專家張教授,附帶說明情況“張老師,您幫看看這康熙青花盤的款識,下麵好像有隱藏的字跡,會不會是特殊定製的器物?”
張教授很快回複“從照片看,這盤的胎釉和青花確實是康熙中期特征,隱藏的字跡可能是‘堂名款’或‘私家款’——康熙時期有些官宦或富商,會在定製瓷器的底款下加刻自家堂號,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你最好讓寄件人更多盤子的細節,比如盤沿有沒有細微的磕碰,青花有沒有暈散,我再進一步判斷。”
吳賢立刻給艾力回電話,詳細詢問盤子的細節。艾力回憶道“盤沿左邊有個小缺口,是我爺爺年輕時不小心摔的,青花顏色在陽光下看,有些地方會泛出一點紫色,我小時候總覺得像葡萄的顏色。”
“泛紫的青花?那可能是用了‘浙料’中的‘紫料’,康熙中期民窯精品常用這種料。”吳賢心裏有了譜,“艾力先生,您這盤子不僅是真品,還有可能是當年某個大家族的定製款,價值比普通民窯盤高不少。您要是不想賣,最好找個專業的展櫃存放,避免陽光直射和潮濕環境;要是想出手,一定要通過正規的拍賣渠道,防止被騙。”
艾力在電話裏鬆了口氣“太感謝您了,吳老師!我本來還擔心是假貨,現在放心了。我不想賣,這是我太奶奶傳下來的,她說這盤子是當年她爺爺從內地帶來的,讓我們一直傳下去。等我忙完這陣子,一定去北京拜訪您,順便再請您看看家裏其他的老物件。”
掛了電話,吳賢剛把青花盤放進錦盒,李響又發來微信,這次附帶了一段視頻——視頻裏,考古隊員正在清理錢幣窖藏,張教授拿著一枚五銖錢,對著鏡頭講解“這枚錢的邊緣有特殊的記號,應該是當時官府鑄造的‘軍用錢’,結合之前出土的竹簡記載,這裏很可能是漢代駐守棧道的軍隊存放軍餉的地方!”
吳賢看得心頭一熱,立刻回複“我這周末就過去,正好最近沒什麽急事,能幫著整理整理錢幣的資料。”
周末一早,吳賢就驅車趕往秦嶺。抵達考古現場時,李響和張教授正在臨時帳篷裏整理錢幣。帳篷裏的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十幾個考古盒,每個盒子裏都分類放著不同品相的五銖錢。“吳老師,你來得正好!”張教授拿起一枚錢幣,遞給吳賢,“你看這錢的背麵,有個‘上’字記號,我們已經清理出兩百多枚帶記號的錢,應該是同一批次鑄造的軍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吳賢接過錢幣,鏽跡下的“上”字清晰可見“漢代的軍用錢確實會做記號,方便管理和核對。之前竹簡裏提到趙信校尉手下有兩百多名士兵,這些錢的數量剛好能對應上士兵的軍餉,說明這裏就是當年的軍餉窖藏。”
李響興奮地說“我們還在窖藏旁邊發現了一個陶罐,裏麵裝著一些穀物的殘粒,考古隊的專家說,這可能是士兵們儲存的糧食,結合之前的驛站遺址,這裏當年應該是個重要的軍事補給點。”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跟著張教授和考古隊員一起,對出土的五銖錢進行分類和記錄。每一枚錢幣都要測量直徑、厚度,記錄鏽跡的分布和記號的位置,還要拍照存檔。雖然工作繁瑣,但吳賢樂在其中——這些看似普通的錢幣,是漢代士兵生活的直接見證,每一枚都承載著千年前的曆史記憶。
這天下午,吳賢在整理一枚破損的五銖錢時,突然發現錢的邊緣有一道細微的刻痕,像是人為刻畫的符號。他立刻叫來張教授“張老師,您看這枚錢的邊緣,有個類似‘木’字的符號,會不會是士兵自己刻的標記?”
張教授接過錢幣,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很有可能!漢代士兵常把自己的籍貫或姓氏刻在錢幣上,方便辨認。我們之前清理的錢幣裏,也有幾枚帶刻痕的,隻是符號不一樣,這說明這些士兵來自不同的地方,匯聚在這裏駐守棧道。”
就在這時,考古隊的王隊長匆匆走進帳篷“張教授,吳老師,我們在驛站遺址的東側又有新發現——一處疑似漢代的馬廄遺址,裏麵有不少馬骨和馬具殘件!”
幾人立刻趕到馬廄遺址——遺址麵積約五十平方米,地麵上散落著大量的馬骨,還有殘破的馬鞍、馬鐙殘片,角落裏還埋著一個陶罐,裏麵裝著一些幹草的殘屑。“從馬骨的數量和馬具的規格來看,這裏應該是驛站的官方馬廄,專門為往來的官員和軍隊馬匹。”王隊長指著馬骨說,“這些馬骨的年代和驛站遺址、錢幣窖藏的年代一致,進一步證明這裏是漢代蜀道棧道上的重要補給點。”
吳賢蹲在馬具殘片旁,拿起一塊青銅馬鐙的碎片“這馬鐙的形製是漢代典型的‘單鐙’,雖然簡單,但對騎兵作戰很重要。結合之前出土的青銅劍和竹簡記載,這裏不僅有步兵駐守,還有騎兵巡邏,軍事防禦體係很完善。”
接下來的一周,考古隊在馬廄遺址周圍又清理出不少文物——有銅箭鏃、鐵刀、陶壺,還有幾枚刻有文字的木簡,上麵記錄著馬匹的數量和喂養情況。“這些木簡雖然殘缺,但能看出‘驛馬十匹’‘每日粟米二石’等字樣,說明當時驛站對馬匹的管理很規範。”張教授拿著木簡,興奮地說,“現在我們有了棧道、驛站、墓葬、錢幣窖藏和馬廄,漢代蜀道的軍事和交通體係已經基本清晰了,這對研究漢代邊疆防禦和交通史太重要了!”
吳賢看著眼前忙碌的考古隊員,心裏滿是感慨。從最初艾力寄來的康熙青花盤,到秦嶺的漢代遺址群,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遺址,都是曆史的拚圖,隻有將這些拚圖一塊塊拚接起來,才能還原出真實的曆史圖景。
離開秦嶺前,李響拉著吳賢的手說“哥,張教授說等這次考古發掘結束,要把所有發現整理成報告,還想邀請你一起寫其中的文物鑒定部分。以後要是有新的遺址發現,我第一時間通知你!”
“一定!”吳賢笑著點頭,“你們要是需要文物鑒定方麵的幫助,隨時給我打電話,我隨叫隨到。”
驅車返回北京的路上,吳賢的手機響了,是國家博物館的老周打來的“小吳,陳立東捐贈的那匹唐代三彩馬,最近在‘唐代三彩文化特展’上特別受歡迎,很多觀眾都問能不能多展出一段時間。還有,之前修複的那批漢代竹簡,解讀工作有了新進展,裏麵提到了‘蜀道糧草運輸’的細節,正好能和你在秦嶺發現的錢幣窖藏對應上,你有空來博物館咱們聊聊?”
“太好了!我明天就過去。”吳賢掛了電話,踩下油門,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平穩行駛。窗外的夕陽漸漸落下,將天空染成溫暖的橘紅色,他想起這一路走來遇到的人——堅守文物的艾力、熱衷探險的李響、慷慨捐贈的陳立東,還有無數默默付出的考古隊員和誌願者。正是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沉睡千年的文物重見天日,讓珍貴的曆史文化得以傳承。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吳賢如約來到國家博物館。老周早已在展廳門口等候,手裏拿著一疊竹簡照片“你看這枚竹簡,上麵寫著‘戍卒百人,月給五銖錢五千’,和你在秦嶺發現的錢幣數量剛好吻合,說明當時駐守棧道的士兵軍餉標準是統一的。還有這枚,提到‘蜀地商人每季度經棧道運絲綢五十匹’,也印證了之前巴蜀圖語玉牌的用途。”
吳賢接過照片,仔細看著上麵的文字,心裏豁然開朗“這麽一來,漢代蜀道的軍事防禦和商業貿易體係就完全串聯起來了——士兵駐守棧道保障安全,商人通過棧道運輸貨物,驛站住宿和補給,墓葬和窖藏則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喪葬習俗。這些發現,比任何文獻記載都更直觀、更真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兩人在展廳裏邊走邊聊,路過陳立東捐贈的三彩馬時,正好遇到一群小學生在聽講解。孩子們圍著三彩馬,睜著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提問“老師,這匹馬是用什麽做的?為什麽有三種顏色?古代的人為什麽要把它放進墓裏?”
講解員耐心地回答著孩子們的問題,吳賢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們認真的神情,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文化傳承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曆史,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或許,這就是他堅持做公益鑒寶、參與文物保護的意義所在——不僅要守護文物,更要守護文化傳承的火種。
離開博物館時,吳賢收到了艾力發來的微信,附帶一張照片——照片裏,艾力的兒子正小心翼翼地擦拭著那隻康熙青花盤,旁邊放著一個新的玻璃展櫃。“吳老師,我給盤子買了個展櫃,放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要保護文物。等他長大了,我還要把盤子傳給她,讓我們家的文物一直傳下去。”
吳賢看著照片,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他拿出手機,給艾力回複“這是最好的傳承方式,讓文物帶著故事,一代代傳下去。以後有任何文物方麵的問題,隨時找我。”
放下手機,吳賢抬頭望向遠處的故宮,紅牆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路,還有很長很長——可能會遇到更多像艾力這樣的藏家,可能會發現更多像秦嶺這樣的遺址,也可能會麵臨更多文物保護的挑戰。但無論未來如何,他都會帶著對文化的熱愛,堅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專業和行動,守護好這些跨越千年的曆史遺產,讓中華文明的光芒永遠閃耀。
吳賢站在國家博物館的台階上,看著往來的人群——有帶著孩子的家長,有背著相機的遊客,還有捧著筆記本的學生,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對文物的好奇與敬畏。他想起剛才展廳裏孩子們圍著三彩馬提問的場景,忽然覺得,文物保護不隻是修複和鑒定,更重要的是讓這些沉默的“曆史見證者”與當代人對話,讓文化傳承真正走進生活。
剛要上車,手機突然震動,是公益平台的合作方——一家非遺文化基金會發來的消息,邀請他參加下周在蘇州舉辦的“傳統工藝與文物修複論壇”,希望他能分享近年來在文物保護中融入傳統工藝的案例。“蘇州的緙絲、木雕都是國家級非遺,說不定能為古籍修複找到新的思路。”吳賢立刻回複確認參會,心裏已經開始期待這場與傳統工藝的碰撞。
回到公益平台,剛進門就看到接待室裏坐著一位熟悉的身影——正是之前捐贈唐代三彩馬的陳立東。“吳老師,好久不見!”陳立東站起身,手裏提著一個公文包,“這次來是想跟您說個事,我最近在整理家族舊物時,發現了我太爺爺當年在西安做生意時的賬本,裏麵提到了不少關於古董買賣的記錄,說不定對研究民國時期的文物流通有幫助,我想捐贈給檔案館。”
吳賢接過賬本,封麵是暗紅色的綢布,已經有些磨損,裏麵的紙張泛黃,字跡是工整的毛筆小楷,詳細記錄了每一筆買賣的時間、物品和價格。“民國時期的文物賬本很少見,尤其是記錄民間古董流通的,這對研究當時的文物市場和收藏文化太有價值了!”吳賢翻到其中一頁,看到“民國二十年,收唐三彩馬一匹,價銀二百兩”的記錄,不禁笑了,“您看,這正好能和您捐贈的三彩馬對應上,算是給這匹馬補全了流傳有序的證據。”
陳立東也很興奮“沒想到賬本還有這麽大的用處!我本來以為隻是普通的生意記錄,現在看來,這些老物件都藏著意想不到的價值。以後我要是再發現類似的東西,一定第一時間聯係您。”
送走陳立東,吳賢把賬本交給公益平台的檔案管理員,特意叮囑“一定要做好防潮防蟲處理,盡快聯係市檔案館,讓專業人員來接收,別耽誤了研究。”
轉眼到了去蘇州的日子,吳賢提前一天出發,想趁著會議前逛逛蘇州的老街,看看當地的傳統工藝。在平江路的一家緙絲作坊裏,他遇到了非遺傳承人周阿姨。周阿姨正在織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緙絲小品,經線與緯線在她的手中交錯,圖案漸漸清晰,細膩得仿佛能看到河水的波紋。
“緙絲的工藝講究‘通經斷緯’,每一根線都不能錯,就像你們修複文物一樣,容不得半點馬虎。”周阿姨笑著說,拿起一件清代的緙絲扇套遞給吳賢,“你看這件老物件,邊緣的絲線已經磨損了,要是想修複,得找和當時一樣粗細、顏色的絲線,還要模仿當年的織法,難度不小。”
吳賢接過扇套,仔細觀察絲線的密度和織法“這和我們修複古籍時遇到的問題很像,古籍的紙張要是破損了,也得找同年代、同材質的紙,用傳統的漿糊拚接。說不定以後我們可以合作,用緙絲的工藝修複一些絲綢質地的文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周阿姨眼睛一亮“這個主意好!之前博物館有件明代的緙絲衣物,因為絲線老化,一直沒辦法修複,要是能和你們一起研究,說不定能找到解決辦法。”兩人互留了聯係方式,約定會後再深入探討合作細節。
第二天的論壇上,吳賢分享了在敦煌修複佛經手稿時,用傳統宣紙和植物染料還原經文的案例,還展示了西藏修複藏文佛經時,用狼毒草製作藏紙的過程。“傳統工藝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很多時候,最樸素的方法反而能更好地保護文物的曆史信息。”他的發言贏得了台下陣陣掌聲。
論壇茶歇時,一位來自浙江的竹編非遺傳承人找到吳賢“吳老師,我看了您分享的古籍修複案例,突然想到,我們竹編的‘經緯編織法’,說不定能用來修複一些破損的竹簡書?之前我修複過一把清代的竹編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能讓斷裂的竹絲重新結合,還不影響外觀。”
吳賢立刻來了興趣“太有可能了!漢代的竹簡書很多都是用竹絲編織成冊的,要是竹絲斷裂,用傳統竹編工藝修複,肯定比用現代膠水更合適。我們可以找機會做個試驗,說不定能為竹簡書修複開辟新的路徑。”
這場論壇讓吳賢收獲滿滿,不僅結識了多位非遺傳承人,還為文物修複找到了更多傳統工藝的“助力”。離開蘇州前,他特意去了周阿姨的緙絲作坊,一起製定了絲綢文物修複的初步計劃——先從一件清代的緙絲手帕入手,嚐試用傳統緙絲工藝修補破損的紋樣,再逐步推廣到更複雜的文物修複中。
回到北京,吳賢剛把蘇州的收獲整理成報告,李響就打來電話,語氣裏滿是興奮“哥,秦嶺的考古有重大發現!我們在之前的馬廄遺址旁邊,挖到了一個漢代的‘文書坑’,裏麵有幾十片竹簡和木牘,上麵的文字比之前的更完整,張教授說可能有關於蜀道管理的重要記錄,你快過來看看!”
吳賢放下手頭的工作,當天就驅車趕往秦嶺。考古現場的臨時實驗室裏,張教授正戴著放大鏡,小心翼翼地整理剛清理出來的竹簡。“你來得正好!”張教授指著一片竹簡,“你看這上麵的文字,‘蜀道凡十二驛,每驛戍卒三十人,馬十匹’,這就把之前的驛站數量、士兵和馬匹的配置都弄清楚了,比文獻記載的更詳細!”
吳賢湊過去,竹簡上的隸書清晰可見,除了驛站管理的內容,還有關於糧草運輸的記錄——“每月從漢中運粟米百石,由驛卒護送,經棧道至長安”。“這說明當時的蜀道不僅是交通要道,還是重要的糧草運輸通道,對維係漢代關中與蜀地的聯係至關重要。”吳賢感慨道,“之前出土的錢幣窖藏,應該就是為這些驛卒和運輸人員準備的軍餉和路費。”
接下來的幾天,吳賢跟著張教授和考古隊員一起,參與竹簡的解讀和整理。這些竹簡和木牘,除了驛站管理和糧草運輸的記錄,還有幾枚木牘是當時驛卒的“考勤表”,記錄著他們的值班時間和任務完成情況。“你看這枚木牘,上麵寫著‘驛卒王二,本月護送商旅三批,無失’,說明當時的驛卒不僅負責軍事防禦,還兼顧商旅的安全護送,這對研究漢代的蜀道功能太有價值了!”張教授興奮地說。
在整理竹簡的過程中,吳賢還發現了一枚特殊的木牘——上麵沒有文字,而是刻著一幅簡單的地圖,標注著從“周至驛”到“陳倉驛”的路線,沿途還畫著山脈、河流和棧道的位置。“這應該是當時的‘驛道圖’,雖然簡單,但卻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蜀道棧道地圖,能直觀地看出漢代蜀道的走向和驛站分布。”吳賢拿著木牘,激動地說,“我們可以根據這幅地圖,還原出漢代蜀道的具體路線,說不定還能找到更多未被發現的驛站遺址。”
考古隊立刻根據“驛道圖”,調整了後續的發掘計劃,在地圖標注的“武功驛”位置,果然發現了一處疑似驛站遺址的夯土痕跡。“現在我們有了文字記錄、實物證據,還有地圖,漢代蜀道的全貌已經越來越清晰了。”王隊長看著發掘現場,感慨道,“要是沒有你們之前發現的玉牌和墓葬,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這條重要的蜀道支線。”
吳賢笑著說“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文物保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考古學家、鑒定專家、誌願者,還有當地百姓的支持。就像這次的文書坑,要是沒有李響堅持擴大發掘範圍,可能就錯過了這麽重要的發現。”
李響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我就是覺得馬廄旁邊肯定還有別的遺跡,沒想到真的挖到了寶貝。以後我還要跟著你們學習,多了解文物知識,爭取發現更多有價值的遺址。”
離開秦嶺前,吳賢特意去了之前發現玉牌的棧道遺址。夕陽下,崖壁上的棧孔在餘暉中泛著淡淡的光,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驛卒往來、商旅穿梭的熱鬧景象。他想起這些年走過的路——從潘家園的鑒寶,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從敦煌的佛經修複,到秦嶺的蜀道考古;從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到國際文化交流……每一步都離不開“傳承”二字,每一次發現都讓他更深刻地理解,文物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載著曆史記憶、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回到北京,吳賢收到了新疆艾力發來的視頻——視頻裏,艾力的兒子正拿著那隻康熙青花盤,給來家裏做客的鄰居講解盤子的曆史,小家夥說得有模有樣,眼神裏滿是自豪。“吳老師,您說得對,讓孩子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比什麽都重要。現在我們家的盤子,成了鄰居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小課堂’,大家都對老物件產生了興趣。”艾力在視頻裏笑著說。
吳賢看著視頻,心裏暖暖的。他打開電腦,開始整理近期的工作——蘇州非遺與文物修複的合作計劃、秦嶺竹簡的解讀報告、公益平台“文物進校園”的新方案……每一項工作都充滿了希望,每一個計劃都在為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這天晚上,吳賢來到守藏齋。陳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樹下,手裏拿著一本新到的《文物》雜誌,上麵刊登了秦嶺蜀道考古的最新成果。“小吳,你看,你們的發現都上雜誌了!”陳默老先生笑著說,“我爺爺要是知道,守藏齋的後人能為文物保護做這麽多事,肯定會很開心。”
吳賢在陳默老先生身邊坐下,望著院子裏的桂花樹,月光灑在花瓣上,泛起淡淡的銀光。“其實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吳賢輕聲說,“還有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間,很多曆史故事等著被發現,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價值,參與到文化保護中來。”
陳默老先生點點頭,遞給吳賢一杯熱茶“文化傳承就像這杯茶,需要慢慢品,慢慢熬。隻要有人堅持,有人熱愛,這份傳承就不會斷。你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傳統文化,願意保護老物件,這就是希望啊。”
吳賢接過熱茶,暖意順著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路,還有很長很長——可能會遇到更多像蘇州非遺傳承人這樣的合作夥伴,可能會在秦嶺發現更多漢代蜀道的遺跡,可能會有更多像艾力兒子這樣的孩子,因為一件文物而愛上傳統文化。但無論未來有多少挑戰,他都會帶著這份對文化的熱愛,堅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專業和行動,守護好這些跨越千年的曆史遺產,讓中華文明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心靈。
守藏齋的燈光依舊亮著,映著院子裏的桂花樹,也映著兩個身影——一老一少,在月光下輕聲交談,話題離不開文物,離不開傳承,離不開那些藏在時光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還在繼續,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連接著過去,流向未來。
守藏齋的月光順著窗欞溜進屋內,落在吳賢攤開的《秦嶺蜀道考古初步報告》上。陳默老先生端來的熱茶還冒著熱氣,茶香混著院裏桂花的甜香,在空氣中暈開。“你這份報告裏提到的‘驛道圖’,我總覺得在哪見過類似的。”陳默老先生突然開口,起身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泛黃的線裝書,“你看,這是我爺爺收藏的民國時期《關中古驛道考》,裏麵夾著一張手繪的老地圖,標注的路線和你說的‘驛道圖’有幾分相似。”
吳賢接過線裝書,小心地展開夾在書中的地圖。地圖用紙是民國時期常見的毛邊紙,上麵用墨筆標注著“周至—武功—陳倉”的路線,沿途的驛站名稱與考古發現的“驛道圖”基本吻合,甚至還標注了幾處“古棧孔”的位置。“這太珍貴了!”吳賢激動地說,“考古發現的‘驛道圖’隻有簡單的路線,而這張民國地圖補充了驛站之間的距離、地形特征,甚至還有當時的路況記錄,兩者結合,就能完整還原漢代蜀道的走向和功能了。”
陳默老先生笑著點頭“我爺爺當年癡迷古驛道研究,跑遍了關中地區,這張地圖應該是他根據實地考察和古籍記載繪製的。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用,能為考古研究出份力,也了了他的心願。”
吳賢小心翼翼地將地圖收好,心裏滿是感激。他知道,這些老物件、老資料,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財富,隻有將它們與現代考古發現結合,才能讓曆史的脈絡更加清晰。
第二天一早,吳賢帶著民國地圖和考古報告,趕往國家博物館,找到正在整理漢代竹簡的老周。“你看這張民國地圖,和我們在秦嶺發現的‘驛道圖’簡直是絕配!”吳賢將地圖鋪在桌上,“有了這張地圖,我們就能確定漢代蜀道的具體走向,甚至能推斷出當時的運輸效率——從周至驛到陳倉驛,按當時的驛馬速度,大概需要兩天時間,這和竹簡上‘兩日程,運粟米十石’的記錄完全吻合。”
老周湊過來,指著地圖上“武功驛”旁的一處標注“你看這裏,寫著‘漢代倉儲遺址,民國二十年考察時尚存殘垣’,我們之前在‘武功驛’遺址附近隻清理了部分區域,說不定這處倉儲遺址還在,要是能找到,就能補充漢代蜀道的糧草儲存體係信息。”
兩人立刻聯係秦嶺考古隊的王隊長,將民國地圖的信息同步過去。王隊長聽後興奮不已“太好了!我們正準備擴大‘武功驛’的發掘範圍,有了這張地圖的指引,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尋找倉儲遺址。你們要是有空,歡迎再來秦嶺,一起見證新的發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掛了電話,老周拉著吳賢來到博物館的“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展廳。展廳裏人頭攢動,陳立東捐贈的三彩馬前圍滿了觀眾,講解員正拿著放大鏡,向觀眾展示馬身上的“流釉”痕跡“大家看這處黃綠釉的交融,是唐代三彩‘自然流釉’的典型特征,這種效果全靠工匠對火候和釉料厚度的精準把控,現代仿品很難複製……”
“這匹馬能受到這麽多關注,多虧了你當初的鑒定和修複。”老周笑著說,“最近還有幾家博物館聯係我們,想聯合舉辦‘中國古代馬文化特展’,把各地收藏的漢代銅馬、唐代三彩馬、宋代陶馬集中展出,你覺得怎麽樣?”
吳賢眼前一亮“這個想法太好了!馬在古代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軍事、禮儀的重要象征,不同朝代的馬文物,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工藝水平。我們可以在展覽中加入文物背後的故事,比如這匹三彩馬的流傳經曆,還有秦嶺出土的漢代馬具,讓觀眾不僅能欣賞文物,還能了解文物背後的曆史。”
兩人越聊越投機,很快就敲定了“古代馬文化特展”的初步方案——由國家博物館牽頭,聯合陝西曆史博物館、甘肅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單位,篩選出五十餘件與馬相關的文物,分為“驛路走馬”“沙場戰馬”“禮器禦馬”三個展區,同時配套舉辦講座、手工體驗等活動,讓觀眾全方位感受古代馬文化的魅力。
接下來的幾周,吳賢一邊協助老周籌備“古代馬文化特展”,一邊跟進蘇州緙絲與文物修複的合作項目。周阿姨從蘇州寄來幾款不同粗細的緙絲絲線,還有她仿照清代緙絲扇套織法製作的樣品。吳賢將樣品送到故宮博物院的紡織品修複實驗室,與專家一起進行老化測試——經過三個月的模擬環境測試,緙絲樣品的色牢度和纖維強度都保持良好,完全符合文物修複的要求。
“可以正式啟動修複項目了!”吳賢立刻給周阿姨打電話,“我們先從一件清代中期的緙絲荷包入手,這件荷包的邊緣有三厘米的破損,紋樣是‘纏枝蓮紋’,和您之前修複的扇套紋樣相似,您看什麽時候方便來北京,我們一起製定修複方案?”
周阿姨爽快地答應“我下周三就去北京,正好還能順便看看‘唐代三彩文化特展’,學習一下文物展覽的經驗,以後說不定還能在緙絲作坊裏辦個小型展覽,讓更多人了解緙絲工藝。”
就在吳賢忙著籌備各項工作時,公益平台收到了一封來自雲南麗江的郵件。發件人是一位叫和麗娟的納西族姑娘,她在郵件裏說,家裏珍藏著一套納西族東巴文的古籍,是她太爺爺——一位東巴祭司留下的,最近古籍的紙張開始泛黃變脆,有些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當地沒有專業的修複機構,希望公益平台能幫助。
東巴文是納西族特有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東巴文古籍更是研究納西族曆史、文化、宗教的珍貴資料。吳賢立刻聯係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東巴文化研究專家楊教授,還有古籍修複專家老周,組成專項修複小組,計劃前往麗江進行實地考察和修複。
出發前,吳賢特意去守藏齋向陳默老先生告別。陳默老先生聽說他們要去修複東巴文古籍,從抽屜裏拿出一本民國時期的《納西族東巴文淺釋》“這是我爺爺當年去雲南考察時買的,裏麵收錄了一些常見的東巴文符號和釋義,說不定能幫你們解讀古籍內容。”
吳賢接過書,心裏滿是感動“謝謝您,每次有新的任務,您總能拿出這麽珍貴的資料支持我們。等我們修複好東巴文古籍,一定第一時間給您分享成果。”
經過兩天的行程,吳賢和修複小組終於抵達麗江。和麗娟早已在機場等候,她穿著傳統的納西族服飾,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木盒“吳老師,楊教授,歡迎來到麗江!這就是我太爺爺留下的東巴文古籍,一直存放在家裏的木箱裏,每年雨季過後,我都會拿出來曬一曬,但還是擋不住紙張老化。”
回到和麗娟家,吳賢小心翼翼地打開木盒——裏麵整齊地疊放著十多冊東巴文古籍,紙張是納西族傳統的“東巴紙”,用麗江當地的“蕘花”樹皮製成,雖然質地堅韌,但曆經百年,邊緣已經開始卷曲,部分頁麵還出現了蟲蛀的痕跡。
楊教授拿起一冊古籍,輕輕翻開“這些古籍記錄的是納西族的‘創世紀’神話和祭祀儀式,文字是東巴文,旁邊還有少量漢文注釋,應該是清代晚期的作品。東巴紙雖然耐保存,但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中,纖維容易水解,必須盡快進行脫水、加固處理。”
老周拿出便攜式檢測儀器,對古籍的紙張濕度、纖維強度進行檢測“情況比預想的好一些,紙張的纖維還沒有完全老化,我們可以用傳統的‘托裱法’進行修複——先將東巴紙製成漿糊,塗抹在古籍背麵,再覆上一層薄如蟬翼的‘桑皮紙’,既能加固紙張,又不會影響文字的清晰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接下來的一周,修複小組在和麗娟家的院子裏搭建了臨時修複棚,鋪上幹淨的羊毛氈,開始對東巴文古籍進行修複。和麗娟每天都守在修複棚旁,幫忙整理工具、更換清水,還向吳賢和老周請教東巴文的知識“我小時候聽太爺爺講過東巴文的故事,但很多符號都記不清了,這次能跟著你們一起修複古籍,還能學習東巴文,太開心了。”
楊教授趁機給大家普及東巴文化“東巴文有一千多個常用符號,每個符號都像一幅小畫,比如這個‘山’字,就像三座連在一起的山峰;這個‘水’字,像流動的河流……這些符號不僅記錄著納西族的曆史,還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理解。”
修複工作進行到第五天,吳賢在修複一冊記錄“祭天儀式”的古籍時,發現書頁的夾縫裏夾著一張小小的東巴文紙牌,上麵畫著太陽、月亮和山神的圖案,旁邊還有幾行東巴文注釋。楊教授看到後激動地說“這是‘祭天牌’!納西族祭天儀式時,會將這種紙牌插在祭台上,祈求風調雨順,能在古籍裏發現完整的祭天牌,太罕見了!”
和麗娟聽後熱淚盈眶“太爺爺生前最重視祭天儀式,每年都要親手製作祭天牌,沒想到這張牌會夾在古籍裏保存下來。以後我要把這張牌和古籍一起好好收藏,讓納西族的文化一直傳下去。”
一周後,十多冊東巴文古籍全部修複完成。修複後的古籍紙張平整,文字清晰,和麗娟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回木盒,還在木盒裏放了防蟲的香草“謝謝你們讓這些古籍重獲新生!我想在村裏辦個小型展覽,讓村民們都看看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了解我們納西族的文化。”
吳賢笑著答應“我們可以幫你設計展覽方案,再製作一些東巴文的科普手冊,讓更多人了解東巴文化。以後要是古籍有什麽問題,隨時聯係我們,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幫助。”
離開麗江前,和麗娟帶著吳賢和修複小組參觀了麗江古城的東巴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裏陳列著東巴文古籍、東巴法器、納西族傳統服飾,講解員正用流利的漢語和納西語,向遊客介紹納西族的曆史和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東巴文,博物館每年還會舉辦東巴文培訓班,”和麗娟自豪地說,“我也報名了培訓班,以後想當一名東巴文化講解員,把我們民族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吳賢看著博物館裏認真聽講解的遊客,心裏滿是欣慰。他想起在秦嶺的考古現場,在蘇州的緙絲作坊,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每一個為文化傳承努力的人,都像一顆小小的火種,匯聚起來就能照亮文化傳承的道路。
回到北京,吳賢剛下飛機,就收到了李響發來的微信——一張考古隊員在“武功驛”遺址發現倉儲遺跡的照片,配文“哥,我們找到漢代倉儲遺址了!裏麵還發現了碳化的粟米,張教授說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漢代蜀道倉儲設施,等你來一起研究!”
吳賢握著手機,站在機場的人群中,嘴角不自覺地上揚。他知道,新的發現還在繼續,文化傳承的道路也沒有終點。無論是秦嶺的漢代蜀道,還是麗江的東巴文古籍,無論是蘇州的緙絲工藝,還是博物館裏的三彩馬,每一件文物、每一項工藝,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需要有人去守護、去傳承。
他拿出手機,給李響回複“下周我就去秦嶺,咱們一起揭開漢代倉儲遺址的秘密!”放下手機,吳賢抬頭望向遠方的天空,陽光正好,微風不燥,他知道,屬於他的鑒寶與守護之旅,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待著被書寫。
喜歡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