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海上追蹤

字數:3686   加入書籤

A+A-


    海上的追逐陷入了僵局。“福海號”的船長顯然是個老練的狐狸,他對這片複雜海域的水文、暗流、礁石分布了如指掌。
    水師的快船雖速度占優,卻屢屢被其引入險地,或是利用突然的轉向和惡劣天氣下的視覺盲區擺脫鎖定,追擊行動幾次險些功虧一簣。
    水師將領收到的葉明密信,並非空泛的鼓勵,而是實實在在的技術支持。
    信中沒有一句廢話,開篇便是一張依據現有情報推斷出的“福海號”可能采取的迂回航線圖。
    “將軍明鑒賊船依仗者,無非熟知海況,欲借複雜水文脫身。其最終目的必是東瀛九州島西岸某處隱蔽港灣。據此逆向推之,其規避正常航線、躲避追蹤,所能選擇之路徑,實則有限。”
    葉明在信中運用了現代概率論和路徑規劃的基本原理。
    他將這片海域根據水深、礁石分布、常流風向,劃分為無數小網格,標注出安全航道、危險區域以及可能利用的視覺盲區。
    他假設“福海號”船長會優先選擇能最大化擺脫概率、同時又能不斷接近目的地的路徑。
    “賊船不敢直線奔逃,因其知直線最易被預判攔截。其路徑必呈鋸齒狀或弧線狀,利用每一個可資利用的地理單元。”
    “然其總體趨勢指向東南東。請將軍令快船不必緊貼其後,可采取‘區域控製’之法。”
    葉明提出了一個超越時代的戰術不再被動地追逐尾隨,而是利用速度優勢,搶占關鍵點位。
    “請將剩餘快船,分作兩組。一組繼續追蹤施壓,迫使其按我等預想之路徑逃竄。另一組,依據此海圖推算,提前搶占其可能前往之幾個關鍵水道出口或轉向點。”
    “尤其注意此三處(葉明在附圖上標明了三個經緯度大致區域),此乃通往其目的地的必經之路附近,最可能借以擺脫的險要水域出口。一旦其被壓迫至該區域,提前埋伏之快船便可出其不意,實施合圍攔截。”
    信中甚至還附上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用於根據“福海號”最後一次被確認的方位、航速、風向流速,推算其在未來幾個時辰內最可能出現的區域範圍,並給出了根據最新情報更新推算的方法。
    這幾乎是簡易版的海上追蹤預測模型。
    水師將領得信,初看隻覺得圖線精妙,推演邏輯縝密至極,細思之下更是冷汗涔涔,又熱血沸騰。
    他從未見過有人能將海上追逃如此量化分析,仿佛未卜先知。他立刻依計而行,調整部署,一張無形的巨網開始撒向波濤洶湧的大海。
    與此同時,國公府格物院內,葉瑾的“聯動踏板”模型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
    在宋應文和幾位老工匠的幫助下,她用硬木和少量金屬構件製作了一個小型的織機工作台模型。
    那根她設想中的小杠杆被精確地雕刻出來,通過一組巧妙的連杆,將腳踏板的運動分解傳遞。
    “小姐,您看,腳踩此板,”宋應文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模型,“力通過此杆傳遞,抬起這片‘綜’(控製經線上下分開的裝置),使經線形成‘梭口’。”
    隨著他的動作,模型上的經線果然整齊地分開。
    “幾乎同時,”宋應文語氣激動起來,繼續下踩踏板,“力亦通過此偏心連杆,推動這帶有卡槽的‘擊梭棒’!”
    隻見一根木製的小棒猛地向前彈出,將代表梭子的一個小木塊沿著光滑的銅片軌道準確地擊發出去,穿過剛剛張開的梭口。
    “妙啊!妙啊!”旁邊的李天寶看得眼睛發直,“一腳下去,既開了口,又發了梭!這…這省了多少事!”
    葉瑾的小臉興奮得通紅,但她立刻發現了問題“宋先生,可是梭子到了那邊,怎麽回來呢?還有,綜片怎麽落下?”
    宋應文笑道“小姐思慮周全。此乃一回程機構。您看,腳踏板回彈時,通過這組彈簧和皮帶,會使擊梭棒複位,同時綜片依靠自重落下,經線閉合,壓緊緯線。”
    “至於梭子…目前模型太小,還需手動從另一邊放回。若造真機,或可設計雙梭箱,或仍需人工接梭換梭,但即便如此,效率已遠超當前!”
    這隻是一個初步的機械聯動,離真正的自動織機還差得很遠,但它的意義是革命性的——它將投梭和開口兩個關鍵動作部分整合到了一個腳踏動作上,極大地簡化了操作,為未來進一步的自動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
    “若是真造出來,”一位老工匠喃喃道,“怕是一個熟練女工,能抵過去三四個啊…”
    葉瑾卻已拿著炭筆,又在紙上畫了起來“宋先生,如果在這裏加個小輪子,是不是更省力?還有這裏,能不能做個東西,讓梭子自己回來?”
    技術的火花一旦迸發,便再難熄滅。格物院內,圍繞著這個小小的模型,新一輪的改進和爭論又熱火朝天地開始了。
    而兵部衙署內,葉明正對著北疆傳來的“弩臂連杆脆裂”問題苦思冥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他召來了兵械院的大匠和負責材質的工匠。
    “北地酷寒,木料與金屬接榫之處,收縮率不同,易產生應力集中。加之連續擊發震動,於寒冷環境下,韌性下降,故易脆裂。”葉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物理本質。
    “大人明見!”老工匠佩服道,“以往亦偶有此情況,隻是新弩射速快,使用頻繁,故問題凸顯。我等嚐試過用魚鰾膠混合細麻繩填充縫隙,略有效果,但仍不盡人意。”
    葉明沉思片刻,道“可從三處著手。其一,材質連杆本身,嚐試選用韌性更佳之木料,或進行特殊熏烤處理增強其耐寒性。”
    “其二,結構改變接榫方式,或可嚐試以堅韌牛筋或皮革製成柔性連接件,允許微小形變,以緩衝應力。”
    “其三,保養配製一種防凍潤滑油脂,專用於北疆弩機,定期塗抹養護,減少摩擦與僵硬。”
    他尤其強調了第三點“立刻著手試驗,以豬油、蜂蠟為基礎,加入少量鬆節油(他知道古代有提取技術)或其他不易凝固的油料,測試其在低溫下的潤滑性和防護性,盡快拿出一個可行的配方,送往北疆試用!”
    技術的問題,終究需要用技術的手段來解決。葉明深知,無論是海上追敵、紡織增效還是軍械改良,最終的依仗,還是那嚴謹的推演、精巧的構思和不斷試錯進步的務實精神。
    他望向窗外,天色漸暗。海上的網應該正在收攏,後院的模型應該又有了新的改進,北疆的防凍油配方也許正在試驗中。
    一切,都在技術的軌道上,艱難卻堅定地向前推進。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