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鋼鐵風暴

字數:3578   加入書籤

A+A-


    終於,在第三天傍晚,一種以硝石、硫磺、木炭為基礎,混合了特殊油脂和植物粉末的“格物煙霧彈”試製成功,能夠產生持續數十秒的、範圍可觀的白色或灰色濃煙。
    第一批煙霧彈連同趕工出來的火器,被立刻送走。
    當這批物資抵達狼牙口時,那裏的戰局已經慘烈到極致。
    韓老將軍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以及葉明之前建議的“轟擊後方”戰術,勉強守住了核心陣地,但外圍防線已多處被突破,傷亡極其慘重,被驅趕的百姓也死傷枕籍。
    得到增援後,韓老將軍立刻組織了反擊。
    在一個風向有利的清晨,慶軍突然向正在準備新一輪進攻的北狄軍陣,發射了數十枚床弩拋射的炸藥包和上百枚“格物煙霧彈”!
    轟隆隆的爆炸再次在北狄後方響起,製造著混亂與死亡。而更讓北狄士兵驚愕的是,與此同時,大片大片的濃密煙霧在戰場中央彌漫開來,迅速遮蔽了雙方的視線!
    “怎麽回事?!”
    “看不見了!”
    北狄陣中一片慌亂。
    借著煙霧的掩護,韓老將軍親率一支精銳,突入被隔斷的前沿,奮力砍殺混在百姓中的北狄督戰隊,並盡可能引導幸存的百姓向後撤離。
    同時,城牆上的守軍也利用煙霧的遮蔽,用弓弩精準射擊那些因視線受阻而陷入混亂的北狄士兵。
    這一戰,雖然無法完全挽回之前的損失,但成功地挫敗了北狄的攻勢,穩住了搖搖欲墜的防線,並救回了部分被裹挾的百姓。
    北狄軍隊在陌生而詭異的“煙霧法術”和持續不斷的爆炸打擊下,士氣受挫,不得不暫時後退。
    狼牙口的危機,暫時解除了。
    消息傳回,朝野稍安。格物院再次證明了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煙霧彈這種看似“輔助性”的發明,在特定戰術下,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關鍵作用。
    然而,葉明看著戰報上那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和被拯救百姓的泣血描述,心中沒有半分喜悅。
    北狄的凶殘與頑強,遠超他的預估。
    技術優勢正在被一點點蠶食,而敵人毫無底線的戰術,更是讓戰爭的殘酷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他知道,與北狄的這場戰爭,已經徹底演變成了一場綜合國力、技術革新、以及意誌與人性極限的全麵較量。
    格物院不能有絲毫停歇,必須研發出更強大、更決定性的力量,才能在這場鋼鐵與血肉交織的風暴中,為大慶劈開一條生路。
    而下一場風暴,或許很快就會到來。他必須更快,必須走在敵人的前麵!
    狼牙口的慘烈戰事,如同一記重錘,狠狠敲打在葉明和整個格物院的心頭。
    北狄的凶殘、堅韌以及他們在火器上的快速追趕,都昭示著一個殘酷的事實——僅憑現有的“震天雷”、床弩拋射和煙霧彈,已不足以形成壓倒性的優勢,戰爭正朝著更加慘烈、更加不可預測的方向滑落。
    必須要有更革命性的突破!必須要有能一錘定音的利器!
    葉明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間進展最為緩慢、挫折最多的工坊——手持管狀火器研發組。
    之前的嚐試,受限於材料、工藝和理論認知,屢屢碰壁,不是炸膛就是射程不及弓箭,幾乎被視為雞肋。
    但此刻,麵對北狄步步緊逼的壓力,葉明知道,不能再猶豫,必須集中所有力量,攻克這個難關!
    他將墨恒、趙青川以及院內最好的鐵匠、負責“驚雷”項目最資深的工匠全部集中起來,成立了“破軍項目組”,目標隻有一個——在最短時間內,造出第一支堪用的手持射擊火器!
    “我們之前的思路可能錯了。”
    葉明在項目組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上,開門見山,“總想著一步到位,造出精良、安全、威力巨大的火銃。”
    “但現在,我們等不起!我們要的,是一個能在五十步內,破開北狄鐵甲,並且能由普通士兵經過短期訓練即可使用的武器!哪怕它笨重,哪怕它射速慢,哪怕它有風險!”
    他提出了一個退而求其次,但更為務實的方案——“火門槍”或者說“火繩槍”的雛形。
    “放棄複雜的擊發機構,就用最簡單的火門點火!”葉明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陋的示意圖。
    “一根堅固的鐵管,一端封閉,隻在靠近封閉端的上方開一個小孔,謂之‘火門’。使用時,從管口裝入定量火藥,壓實,再放入鐵珠或鉛塊。士兵手持長杆,一端纏繞用硝酸鉀溶液浸泡過的緩燃火繩。”
    “射擊時,將燃燒的火繩頂端湊近火門,引燃管內火藥,將彈丸射出!”
    這個設計,舍棄了精度、射速和部分安全性,追求極致的結構簡單、生產快速和基礎的破甲能力。
    “關鍵在於!”葉明強調,“第一,槍管!必須足夠堅固,能承受火藥爆炸的衝擊,不能炸膛!需要最好的熟鐵,甚至嚐試用灌鋼法反複鍛打!”
    “第二,火藥!必須顆粒化、定量化,保證每次發射的威力穩定!”
    “第三,彈丸!需要標準化,大小重量一致!”
    “第四,訓練!要編寫最簡明的操作章程,讓士兵形成肌肉記憶,避免慌亂中出錯!”
    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整個項目組如同上緊了發條,開始了瘋狂的衝刺。
    槍管的鍛造是最大的難題。最好的鐵匠反複試驗,采用多層熟鐵卷裹、用格物院改進的水力錘反複鍛打、內壁鏜光工藝,不惜工本,隻為追求那一點點可靠性的提升。
    第一批十根槍管,在嚴格的壓力測試下,最終隻有三根合格。
    火藥的定量包裝和顆粒化工藝被進一步完善。
    趙青川帶領算學小組,精確計算了不同長度、口徑槍管的最佳裝藥量,並設計了特製的小量勺和定裝紙包,力求裝填快速、計量準確。
    墨恒則負責設計配套的附件——用於清理槍膛的通條、用於放置火繩的火繩夾,以及最重要的——一個可以支撐槍管、便於瞄準的木質槍托借鑒了弩托的結構)。
    時間在揮汗如雨和無數次失敗中流逝。
    喜歡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請大家收藏:()穿越之我在古代搞發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