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懸心濟民原吉治蝗 積勞成疾鬱新離世(2)
字數:2508 加入書籤
“你著人起草文書,以本欽差名義走加急移文山西、山東,速以本法捕治,不得再有 半刻耽擱。”眾人出去,夏原吉繼續部署三省救災事宜,要求各郡根據時節,種一些生長 期短的豆類或時蔬。王文政應承著,安排著,卻不願走出商丘縣衙,仿佛,夏原吉就是他的救星,有了夏原吉,一切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他願意像一個坐在書堂裏的小學生一樣領承老師的教誨。 “賑濟用糧有什麽考慮?”夏原吉關切地問。 “卑職粗算了一下,”王文政趕忙一拱手,挺直腰杆,朗聲道,“河南三十一萬餘戶、一百九十多萬人,半數府縣遭災,約近百萬人。依每人每天近於維持的半斤計,每月約需 八萬石,到明年入夏,小一年的光景,總需用約在八十萬石左右。現全省官倉存糧三十萬 石,義倉存糧十萬石,還有四十萬石的缺口需朝廷予以調劑。”
“坐下說話。”夏原吉見他心裏還有一本清楚賬,心緒平複,語氣也緩和了,這樣看來,王文政倒也不是什麽庸碌之輩,欠缺的是治國理政的辦法。
他說,“隱災不報,隻求政績,是皇上最惱火的事。你也知道,這幾年問罪了不少省、 府、州、縣官員。孟子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皇上長憂百姓勞於耕作,衣食 艱難,故有司盡心於民,民盡心於田稼,所謂安居樂業才是根本,才能為皇上分憂。”
王文政諾諾連聲。他是洪武二十年以後的進士,先在吏部任觀政、司務、主事,再任考功司的員外郎。革除之際新舊交替,人心惶惶,朝不保夕,許多衙門都癱瘓了,大家都在窺測風向,沒心思做事。王文政卻一心一意做好分內之事,兢兢業業,波瀾不驚,讓時為侍郎的蹇義大為感動。蹇義任尚書後,薦他到河南,皇上一高興,直任了左布政使,可 謂仕途通暢,一帆風順。缺少地方上的避災之法也就在所難免了。
夏原吉也想起了這個人,想起了他過去的一些事,內心裏也就有了幾分親近感,他說: “敢於報災是一個地方大員的擔當,有了這份擔當,心中就有了百姓,有了做成事的前提。 賑濟用糧虧欠部分由我向朝廷請示,四十萬石會陸續到達。重要的還是度災之後,怎樣引 導百姓自救。戰國時李悝曾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他作了一個示範,為田六百萬畝,治 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六百萬畝就會相差一百八十萬石。你河南八府、 九十七州縣,有數百萬頃良田,畝增一升又是多少,那就是千萬石的糧食。”
“夏大人所言,句句印在了在下心上,度災之後,種好冬麥,為明年豐稔奠基。”王 文政聽著,摩拳擦掌。夏原吉的一番點播,如醍醐灌頂,句句入心。
“按皇上所言,”有真心做事的,夏原吉也很興奮,“下到田間,和百姓一起說種田 的事,溝溝坎坎都種上了,若上天眷顧,不澇不旱,一定是個大豐收的好年景。”
“謝欽差大人教誨。”直到這時,原吉才滿意地端起茶盞,慢慢呷了幾口茶。 安置妥當,猶如一塊石頭落地。夏原吉好像看到了一條長長大溝中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火,劈劈啪啪的蝗蟲燒焦的爆裂聲和百姓們興高采烈的慶賀聲,看到了蝗蟲灰燼化作春泥後肥沃的綠油油的冬麥。他的思緒又轉到街上,百姓們趕著車輛用夏糧繳稅的情景。
嗯?他忽然記起了方才在路上,百姓三五成群購買街肆上牛、馬肉的情景,就問:“商丘街上那麽多攤位販賣牛肉、馬肉,可有緣由?”
“回大人,”王文政忙說,“治下南陽、鄧州雖未有蝗災,牲畜卻發了時疫,隻兩三 個月,兩府的大牲畜死了三成,朝廷配的官牛死了近一半,因而有了低價之肉,倒是緩解 了百姓的膳桌之需。”
“官牛死了怎麽處理?” “各府縣已令使用者按官價賠償。” “償不起呢?”
“這個……”顯見,夏原吉已經知道了事情的梗概。王文政還真沒多想,他有點拿不 準。因為他已經聽說了償不起官牛、有人賣兒賣女的事,也問過幾個州縣,有的說,這是 刁民為拒償而耍弄的把戲;也有的說,有人借機宰殺官牛以牟利。眾說紛紜,他因為沒到, 不知實情,也就沒當回事。見欽差問起,模棱兩可道,“是卑職失察,還請大人見諒,已 下令由州縣去查實。”
夏原吉無奈地搖搖頭:“孔子聞廄焚,先問傷人沒有,是因為人貴於畜。官府養牛為甚,是為生民,河南的父母官大人,真要眼巴巴看著百姓以活人賠償死牛嗎?”
“卑職知錯,卑職知錯了!”王文政慌忙跪下。 原吉怒道:“自現在起,官牛病死者免於賠償,民以賣兒鬻女賠償官牛者由藩司出錢贖回,人畜隔離,速尋良醫討治時疫之法。” “卑職自幼讀聖賢之書,學聖賢之道,”王文政臉上火辣辣的,低聲道,“事到臨頭就犯糊塗,欽差大人麵命言提,如夢方醒,河南境內再不會有此傷民之事,請大人明鑒。” 原吉擺了擺手,方才少有的一點好心情此時頓無,歎息道:“讀聖賢書讀成了書呆子,倒背如流又有何用?知苛政猛於虎卻又不知何為苛政,貽笑天下!難怪皇上最重郡縣官員的遴選,一官不箴,所害千家。”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