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立高崗閣臣抒良策 治會通尚書踏鐵鞋(2)

字數:5430   加入書籤

A+A-


    阿魯台的意圖,失捏幹的表達,眾大臣的議論,幾經思慮,永樂已成竹在胸,關於遼北邊地,有了一個完善的想法。他說,“去年夏,奴兒幹衛頭目把剌答哈來朝,反複說起所居之地為衝要之所,地處黑龍江口,西上可控扼黑龍江,東下可控苦夷等廣袤之地,宜設元帥府,建州衛阿哈出也有此議,朕也在考慮夷地的百個衛所該有一個大的統轄機構。 可邊地苦寒,相去遙遠,官軍怎樣屯守,糧餉如何供應?朕還在猶豫。不巧,阿魯台就派使臣來了,朕不去統,阿魯台就要去統了。失捏幹的到來,倒讓朕下了決心。就依把剌答哈所請,在奴兒幹設都指揮使司,諸位以為可否?”
    “陛下英明,所思所慮勝臣十倍、百倍。”一向沉穩的金忠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永樂的想法的的確確是十分高明的,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當口說出,既封堵了阿魯台的野心,又在他的北麵建了大明統轄一方的、軍政合一的都司,今後,阿魯台再忘乎所以的 與大明為敵,就真要顧慮是不是有黃雀在後了!在場的幾個大臣也一同誇讚皇上的聖斷。 永樂笑道:“馬屁話說一遍就行,重複著就該叫人生厭了。”他話鋒一轉,“看看由誰來做這個指揮使,人選最重要,一個人能夠決定一件事的安危成敗,決定一個地域的安 穩。”突然提出人選問題,誰也沒想到,就像沒有想到皇上會在黑龍江口建都司一樣,幾個人又陷入沉思中。 永樂提醒,“就不要全國各地、天南海北的篩濾了,暫從遼陽都司下屬各衛中考慮。”
    於是,大家的思路又都集中到遼東都司及下屬各衛所。從皇上身邊去的都指揮使火赤當然 不合適,不是不能,是遼陽控扼著進入中原的咽喉,比奴兒幹的位置更重要;那麽,都指 揮同知、僉事呢,都不是帥才,接下來,各衛指揮使呢?
    “皇上,臣推薦一人看是否合適?”天下官員皆在吏部,尚書蹇義又是個心細的人, 八品以下不好說,七品以上的,從地方知縣到都司都事,誰人如何,都在他心裏裝著,皇 上一劃定區域,他的心裏很快就閃過了一個人。
    “東寧衛指揮使康旺就很有才略!”蹇義拱手道,“在遼左任職的八年來,他與當地土人的融洽是出了名的,我見了不少來朝的番人,對康旺的為人沒有不誇讚的。到奴兒幹去,主要就是和土人打交道,此人是個很好的人選。”
    “臣也認為此人可用。”方賓隨聲附和。不過,他的附和就有些私心了。說來也巧, 康旺前年回京述職,帶了些土特產準備分與家人和朋友,神策門外,正撞見方賓。康旺素知此人於財貨的癖好,遂順水推舟,將土產的大部送與了方賓,樂的方賓合不攏嘴,對康旺的好感一下子湧上來。但時過境遷,若不是蹇義提出,他早把康旺忘掉了。
    永樂用人一向謹慎,尤其是到遙遠的黑龍江去與土人打交道。他雖見過康旺,卻沒什麽印象,因而不肯輕易表態,一邊聽臣下議論,一邊回憶和思忖著。
    “兵部可有佐官的人選?”主官還沒定,永樂就考慮佐官了,這倒也是他用人的風格。 金忠略一思慮道:“還真叫皇上說著了,康旺下屬千戶王肇舟是個女真人,也是康旺會用人,與當地土人的交往大都是王肇舟的事,若選定康旺,他做佐官最合適不過。” 把東寧衛配合默契的兩個人直接搬到奴兒幹,倒也不錯,永樂微微點頭,他信蹇義,加上方賓、金忠的意見,也就同意了。但他還是很慎重:“那就以康旺為新建奴兒幹都司都指揮同知吧,由正三品到從二品,由將到帥要有個過渡,就任之後視情勢再任都指揮使。
    千戶王肇舟先協助康旺料理都司事宜,待都司建起後隨其他官員一並委任。” 永樂的沒印象和視情勢再任,使康旺在奴兒幹都司同知的任上一幹就是一輩子。國事紛繁,日理萬機,康旺任職的事早被皇帝忘到腦後了。盡管,康旺在黑龍江地區治績斐然, 當地土人一致稱頌。官的事,康旺自己不好提,幾次代皇上巡視的太監亦失哈也沒說,這 個有實無名的大帥問題直到永樂的孫子朱瞻基即位後的宣德年間才解決,康旺已是老邁昏庸幹不動了,同去的人也都老了。朱瞻基不得不任命康旺的兒子康福來掌管都司。曆史竟是這樣驚人的相似,宣宗皇帝給康福委任的還是一個都指揮同知,一幹還是一輩子。
    “陛下方才說到都司官兵之屯守,看這樣安排是否合適,”皇上確定了主佐官人選, 光杆司令當然不成,接下來的細事就該由他兵部措置了,金忠說,“遼東都司及下轄各衛大多是當地人,北地的風寒雪雨他們不在話下,奴兒幹還要靠北,氣候大致也一樣。新都 司的官軍就由遼東調任,兩年一輪換,再調另一批。這樣輪換著也讓大家有個盼頭。不過, 第一批隨主官上任的官軍人數一定要多,也是個氣勢和威懾,輪換的官軍人數則視情勢再 定,皇上以為如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甚好,甚好!”永樂顯然很興奮,“朕先頒布肇建奴兒幹都司的詔書,明春康旺、 王肇舟即率千把官軍浩浩蕩蕩走馬上任,新都司一建起,黑龍江、鬆花江一帶朕可以高枕無憂了。”
    金幼孜說:“數千裏之遙,皇上不能親往宣諭,得選一個代皇上宣諭的人。” “這個,朕已經想好了。”永樂手一擺,胸有成竹,“禦用監太監亦失哈最妥。他本就是女真人,洪武年間入宮,處事沉著老到,忠實可靠,又頗有主見。另外,他身材高大, 人也端莊,穩穩當當,由他代朕攜康旺、王肇舟前往奴兒幹宣諭當不辱使命。”
    一聽又是太監宣旨,大家頓了頓,似是很不情願地說了“遵旨”兩個字。永樂正在興 頭上,解釋道,“你們是朕的股肱之臣,放在哪兒,都放一百個心,但朕身邊不能沒你們。 內官中也不乏出眾之輩,命之使然又當奈何?所以,朕一視同仁,擇良而用。於軍旅上有 一技之長的去軍旅,於口才交往上有能力的則命出使,於經營上有建樹的則命開礦,也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故要命中官作監軍,或巡視或出鎮。朕用內官是有分寸的,如鄭和輩,出使西洋數年來為我大明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侯顯出使烏斯藏,李達出使西域,海童數往瓦剌、韃靼,多少蠻夷小邦來朝納貢,羅拜闕下,古來少有。列位愛卿,大可不必為此過於緊張。”
    “皇上明鑒。”眾人回應道。
    永樂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用太監也好,用大臣也罷,他都能完全掌控。盡管替皇帝削除了前進路上的無數障礙,佞臣陳瑛、紀綱玩的有點過火了,永樂並不手軟,以極刑切斷了他們和皇家的聯係。終永樂之世,文臣武將中妄自尊大者有,卻沒有一個驕橫跋扈得出圈的。到他兒子朱高熾、孫子朱瞻基統治時期,皇帝的權威依然無人敢於撼動。到宣宗朱瞻基的兒子英宗朱祁鎮正統以後,皇帝小而宦官親的事件每每出現,太監指揮和操縱皇帝,終於釀成明中葉以後的宦寺之禍。
    宋禮、金純、藺芳及隨從官員二十餘人乘坐一艘大船自南京溯運北上。過長江後幾經輾轉由淮河抵淮安後再也行不通,隻得沿陸路北上。宋禮選擇水路就是想實實在在看看大運河各段的通暢和淤塞程度,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一路上所見所聞,不勝感慨,也不勝憤慨。同樣是一百石的糧食,一帆風順地走水路和水路的並不通暢、中途七、八次裝卸轉運, 損耗和勞累的程度真有天壤之別啊!尤其是看到那些民夫因勞累而遷怒於糧餉、摔摔扔扔時,他的火氣“噌”的就被點燃了,馬上就要過去,揮鞭抽打那些破衣爛衫的可恨的人, 而幾次都被溫文爾雅的金純攔住了:“大人息怒,民夫有官員管著呢,我們還是按聖旨盡快摸清會通河淤塞之症結,及早通航就沒有眼前的一幕了。”
    見宋禮餘怒未消,仍立馬不動,瘦小的藺芳說:“兩位大人不必耽擱,繼續前行,我過去說說就是了。”宋禮這才作罷。
    一路走來,運河不暢的憂慮便如這冬末春初的寒風一樣一陣陣襲來。宋禮是個直腸子, 高大的身軀、寬闊的胸膛,胸膛裏卻沒有太多的城府,皇上交辦了,那就一門心思地辦好, 別無二話,至於官員們要耗費多大的精力,百姓們要付出多大的辛勞甚至生命也都無所憐 惜,前幾年去深山采木是這樣,治理會通河他依然是這股勁頭,風風火火,義無反顧。
    山東布政司的大小官員十幾人以及升任濟寧知州的潘叔正早已到府界恭候,宋禮見了先是皺了皺眉頭,轉念一想,朝廷的二品大員、工部尚書到了,人家也是例行公事。行禮後稍作寒暄,便對左布政使儲誕說:“儲大人,大運河是國家的運河,維護修葺是國家的事,但會通河在山東境內,你們也是守土有責,朝廷的邸報想必也看了,雖準備調集幾萬 官軍和一、二十萬百姓協力修浚,但你等也不要袖手旁觀,高枕無憂。略盡地主之誼,共 同做好治運之事,才不負皇上聖托。”
    “宋大人的話見外了,會通河在山東,受益的首先是山東,齊魯人巴不得早一日治好 呢!”儲誕拱著手,“大司空盡可放心,會通河的事,就是我山東的事,儲誕責無旁貸。”先不管他怎麽做,儲誕的一番表白,倒讓宋禮高興。
    矮而胖的身形,鴨子一樣的步態,看著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直讓人想笑。宋禮還是忍住了:“儲大人的話讓宋某信心更足了!下一步先要看看淤塞最重的地段,用不著這麽多人,二位布政使和潘知府隨宋某共視,同達臨清,以便議事,其他官員就請回衙視事, 本部堂不大習慣前呼後擁的陣勢。”宋禮語氣堅定,不容質疑。
    “宋大人及各位一路鞍馬勞頓,”右布政使馬麟帶著幾分佞笑,“我等已在濟寧驛館略備薄酒,為列位大人接風洗塵,還請宋尚書賞光才好。”他的語氣中似乎有對舊人盛情的懇請,也帶著必須的意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馬麟曾在刑部任職,從刑部出來又到刑科做了一段都給事中,和宋禮過去也算是同僚。 宋禮在刑部那陣子,正是走“背”字的時候,後來到了禮部才以敏練幹達由尚書鄭賜舉薦, 升任侍郎,進而任工部尚書。他最討厭這個馬麟,不幹什麽正事,一副賊眉鼠眼的模樣, 專挑別人的毛病。作了言官,惡行尤甚。今日說某人違製使用祭器了,明天說某家暗裏要謀反,弄得皇上都有些膩煩了。
    說實在的,永樂剛剛即位那陣子,既怕文人心中不服,更怕人們私下說他篡位,馬麟順其所忌,行事中就和陳瑛、紀綱沆瀣一氣了,文武大臣死在他手裏的也不在少數,更有甚者,此人是沒有廉恥。一日,永樂命人清理建文時的奏章,此前,朝臣中不少人都曾為 建文帝出謀劃策,意在早日蕩平燕王內亂,盡大臣之責。
    事態的發展卻不以建文朝臣的意誌為轉移。江山易主了,燕王做了皇帝。看著眼前小山高的舊日奏章,看著文武大臣惴惴不安的樣子,永樂不溫不火,笑問:“諸位也有不少幹犯朕的言辭吧?”眾人都捏了一把汗,不知皇上何意。或許,倏忽之間腦袋就搬家了, 一個個如霜打的茄子,低著頭默不作聲。
    幹瘦的馬麟忽然跳出來大聲說:“臣對皇上忠誠之心上天可鑒,不曾有一句幹犯的話, 半句也沒有,請皇上明察。”
    “那時的朕是皇上嗎?不是!是甚呢?是朝廷眼中的亂臣賊子,朝臣中誰敢言對燕王忠貞不二,你馬麟敢說?”
    馬麟訕訕地僵在那裏,方才指天發誓的表白掛在臉上,那麽尷尬,但和他本人搭配起 來,又那麽協調,因為,片刻間,他就恢複了常態,臉上掛著笑,聽皇上說下去。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