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立高崗閣臣抒良策 治會通尚書踏鐵鞋(6)

字數:1960   加入書籤

A+A-


    “大小河流幾十條,匯集山泉上百個,根據地勢和河流走向,能為我所用者也有十幾條啊,不過,關鍵之水還是汶水和泗水。汶水匯集了東嶽泰山的諸泉和洸水等河流,泗水 匯集了沂水、泇水、武河、彭水、菏水、枋水等十幾條小河。元代已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修了堽城壩,遏汶入洸,直抵濟寧馬常泊,以汶、泗濟運,卻不能完全掌控其水勢,故會 通雖有,因水源不足,加上黃河之患,運河作用有限。為今之計,”他眼前一亮,提高嗓 門,“與浚運、導黃之同時,揀容易的先幹,那就是維修堽城壩,使運河活起來,這事安 排給潘叔正,此其一;其二,導沙入運。長青縣西南有沙河,水量不小,修十幾裏的水道 就可以導入馬常泊,解決會通河南段水源;其三,治理衛河水患。衛河自臨清流入會通河, 雖解決了會通北段的水源,但也是小患不斷,隻要從魏家灣開兩條支河,泄水入土河,便可分其水勢,既可濟運,又不至於為患,這事以苪鯰為主。”
    宋禮目光炯炯,好像是在眺望著窗外的遠方,看到了整修一新的黃河、大運河的景色, 滿眼風光般興奮。“會通兩端的水源既足,再重點解決濟寧、臨清間地勢高、會通中間乏水的難題,總能找出個解決的道道來。”
    三人正說得熱鬧,史誠祖敲門走了進來,衝幾個人拱拱手:“幾位大人真要廢寢忘食 嗎?差事沒做完,人先垮了,皇上降罪,我小小的汶上知縣可吃罪不起。”幾個人一齊笑起來。史誠祖話鋒一轉,“陸放翁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先進膳,而後 我還有個消息要報給幾位大人呢!”
    “別賣關子,說完再用膳不遲。否則,我等有個三長兩短的,叫你這知州大人也擔當不起。”
    “宋大人又以勢壓人了。”史誠祖咧嘴一笑,“知州隻是皇上給的銜,大人這麽稱呼有如芒刺在背,不舒服,叫我老史、小史都行、都行。”說罷一躬,逗得大家都笑了。
    “你五、六十歲要是小史啊,我們也成了小宋、小金、小藺了?” 宋禮打趣道,“說正事,什麽消息?”
    “大人還真沉不住氣,”史誠祖道,“我在汶上十幾年,於汶上風物人情還知道些。 大人一直在尋求治運良策,屬下差役也是隨了我的性子注意上了。說是彩山有個叫白英的人,約莫五十幾歲,在鄉裏有些德望,於汶上的山川地理鑽得很深,據說還見過皇上。我 私下裏打聽了一下,果是名不虛傳,隻是有些傲氣。不過,汶上人還是認我這個知縣的, 何況他還是彩山裏的‘老人’,鄰裏間有個口角爭議的都由他去平息,來日,我將他請到 縣衙與大人一敘。”
    史誠祖特地把“傲氣”兩字說的很重。他擔心的是,請不來白英,宋禮沒麵子,他這個知縣更沒麵子,登門求賢是最好的法子,可他又怕宋禮不去,不敢直接說出來。
    “你老史薦的人我自然相信,”宋禮一點不猶豫,“別跟我打彎子,我也知你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既有真才實學,又有些來頭,絕非一般等閑之輩,不可小覷!劉玄德三顧茅廬,三分天下有其一。我為國家求賢,濟寧的山山水水都走了,再走一遭彩山又算什麽? 明日你備些禮物,我們一同登門拜訪,執恭敬之禮,倘尋得更好的治運良謀,我宋禮這張老臉就是舍上三、五十次又有何妨?”
    “宋大人言重了!”史誠祖假意謙遜一揖道,“我於汶上十幾年,太知曉這裏的人心向背了。前些年旱澇不逮,朝廷拿出多少賑糧?百姓感恩還來不及,怎敢勞欽差大人跑上 三五十次呢?”
    “恩德歸恩德,求賢是求賢。程門立雪是學一技之長,彩山訪賢是為國家治河。你老史也別作姿態,明日就隨我登門造訪。”他又朝金純、藺芳道,“你們也是又黑又瘦,可皇上催得急,就沒了歇息的工夫,今日喝上幾杯,解解乏,明日就到封丘,做浚黃準備, 待我奏明皇上,集齊民丁,擇日開工。”
    說完,站起來一揮手,跟著史誠祖朝膳房走去。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