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少女青澀情竇初開 傳國玉璽權作誘餌(3)
字數:3639 加入書籤
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玉於楚山之中連哭三天三夜,哭的老天都為他春雷滾滾,淫雨霏霏。他的哭聲感天動地,他的哭聲驚世駭俗,那個高居於郢都深宮的楚文王終於被感動了。派人安慰,取石剖璞後果然得了一塊天下無雙的美玉,楚文王特將此玉以卞和的名字命名為“和氏之璧”。
和世上眾多的寶物一樣,和氏璧也是命運多舛。數年之後,竟從楚王的手中不翼而飛, 三百多年後流落到趙國。多年的流失、銷聲匿跡和世間傳說,早使得和氏璧在毫無下落的冥冥之中身價陡增,越是見不到,它就越神奇,大家就越想見到。
當秦昭王獲知和氏璧在趙王手中時,答應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稀世的玉璧,說它價值連城一點也不誇張了。趙使藺相如精明過人,看出秦王既想得寶又不想真拿十五座城池交換時,便連夜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了。
趙國敗亡,有人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用此玉雕成了方柱形的“皇帝之璽”,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丞相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此後,曆代帝王世世相傳, 奉若天下奇珍,國之重器,皆以得此璽為符應正統,天命神授。一旦失去,儼然是氣數已 盡了,隋唐以前的帝王尤為重視。
宋以後,假璽頻現,皇帝們也就把此事看得越來越淡了。馬哈木得到玉璽,但他一個偏遠部族的頭領,隻是聽說了傳國玉璽的一點點故事,哪知千百年來傳國玉璽的坎坷經曆和假璽迭出的亂象,天真地認為,自秦皇以後,在中原流傳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已落到了自己手裏,那就是說,有朝一日,他馬哈木也會登上大一統的可汗寶座的。
得到玉璽原本是個秘密,可今天,若南朝真的和阿魯台聯手,他的可汗夢就有可能做不成,所以,他不得不把他珍貴的寶貝——傳國玉璽抬出來,吸引南朝皇帝,倒向他這邊。
答裏巴知道了傳國玉璽的因由,心裏還是翻騰了幾下,畢竟,那麽厲害的寶貝是該握在可汗手裏的,可他不但沒見過,連聽都沒聽說過,就要送給南朝皇帝了。他的感覺酸酸的,卻不敢有一點造次。
“王爺的謀略很好,”答裏巴略有些醋意,“隻是擔心那個南朝皇帝不入轍,咱的套馬杆也套不到他呀。”
馬哈木一門心思在永樂身上,全沒有注意答裏巴的表情,順著自己的思路道:“可汗有所不知,這傳國玉璽隻是我謀劃中的第一計,意在穩住他。最壞的打算是,他既不要玉璽,也不會征剿阿魯台,所以,我的第二計就是趁阿魯台勢弱,尋機悄悄滅掉他,阿魯台 一滅,瓦剌擁有全蒙的力量就有能力和南朝抗衡了。”
答裏巴“嗯”了一聲,沒有說話。無論是在遙遠的北方故鄉,還是現在的金山,他的心目中,南朝都是一個強大得不得了的王朝,否則,他們怎麽能把長生天庇佑的成吉思汗的子孫趕出中原,又一次次打得漠北的可汗東躲西藏、無處安身呢,和南朝抗衡隻能是一 條死路啊!
“可汗隻管下旨意就是了,”馬哈木繼續,“讓瓦剌所轄的所有地域都開始打造兵器, 成年男人全部操練起來,告訴他們,韃靼那裏有的是漂亮女人,有的是牛羊,鼓起大家的勁,趁著豐美的夏季,從土剌河繼續東徙,尋機剿滅阿魯台。”
“就依王爺。”答裏巴訕訕的,欲言又止,他知道自己的分量。還不是馬哈木一句話, 與其說與他拗著,倒不如順水推舟,做個聽話的可汗,美女羊群任他選,比在家鄉做那個牧羊娃不知要強上多少倍。
“自烏哈葛圖汗、也就是順帝被南朝趕出大都回到草原後,過去的工匠們逃的逃,死的死,輕易見不到了。南朝又嚴禁鐵器外輸,氈包裏安個鐵鍋都成了稀罕物,怕是拿不出鐵器來打造兵器啊!”
馬哈木不大情願地點點頭,繼而再次好奇地看看答裏巴,新可汗的這等長進真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扔了一句“我再想想辦法。”站起來就出去了,把一個還想和他說話的可汗孤零零撂在了大帳裏,滿眼的迷惑,滿臉的委屈,滿心的不滿。
“皇上,我就猜著阿魯台就封,反應最快的是馬哈木,果不其然,和寧王阿魯台的謝恩使臣還未到,順寧王的貢使暖達濕就到了。”楊榮說著,把李賢譯過的折子還到皇帝手中。
永樂即位以來,這是第二次巡幸北京,說心裏話,他雖是九五之尊,可在南京,冥冥之中總能感覺到身不由己的別扭和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自在,到了北京,就大不一樣了,嚴酷的冬日他體驗的是風清氣爽,連炎熱的夏日都是舒適宜人。住在比南京的宮室小很多的 由承運殿右殿改造過的武英殿裏,他的心卻不因殿小而窄小,相反,反倒有了居高而立、 俯瞰天下的舒暢,心氣順了,做起事來也就順暢。
此時,他又展開那個折子,仔細翻看了一回,臉上浮出一絲輕蔑的笑意:“朕也有同感。原想著,韃靼在東,瓦剌在西,姑且叫它東蒙古、西蒙古,那麽廣袤的地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隻要願和我大明通好,朕一視同仁,遣使臣,開邊市,互惠互利,不分彼此,想不到封了阿魯台,順寧王馬哈木就坐不住了。他說他要把故元的傳國玉璽給朕送回, 擔心阿魯台邀奪,奏請朝廷剪滅阿魯台,笑話?朕會為一方玉璽去殺掉新封的和寧王?且 那玉璽還不知是誰仿造的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上明鑒。”夏原吉說,“據傳,秦始皇那方和氏璧的玉璽還是傳至了唐末。流寇黃巢的大將朱溫降唐又廢唐而建立梁朝,五代開始。不久,梁又被後唐取代,傳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竟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如皇上所言,元之玉璽還不知是哪方人士纂造的。”
“也不盡然。”永樂得到的卻是另一個版本。“據朕所知,根本就沒有和氏璧的傳國玉璽。趙國敗亡後和氏璧即杳無音信,你想,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的寶物,秦始皇能不知道?若真從趙王宮裏得到了,那麽好大喜功的人,他會不炫耀?而史書中隻字未載已說明問題。據雲,秦皇統一六國後,用陝西藍田之玉雕琢了一方‘皇帝之璽’,後世誤以為是價值連城的和氏之璧,於是乎,千百年來,多少人為得此玉璽而大動幹戈!今天, 一個小小的部族頭領也拿了所謂的傳國玉璽來要挾於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
“人言胸中萬卷,筆頭千字,我看皇上的胸中豈止萬卷?河流山川隨語所點,曆代典故信手拈來,一部二萬餘卷的《永樂大典》倒不如皇上探囊取物的直抒胸臆啊!” 禮部尚書趙羾適時奉承,眾人都笑了。
永樂擺擺手,示意大家回到正題,他說:“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這一層對瓦剌先不要說破,馬哈木若真把它當成一份稀世珍寶來敬獻,朕若輕之或慢待了,豈不拂了他的美 意?隻當它是真的。幼孜,草一封敕書,就說人君之治,上應天意下在德行,大明之興又豈在一方玉璽?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必順乎天意,玉璽雖重,卻不能完全表達天意。 順寧王既有玉璽,宜善自珍藏,他日或許有不期之用。”
到底誰的不期之用,沒說,皇上要不要,也沒說,至於派重兵迎取玉璽或剿滅阿魯台, 更是隻字不提,千裏迢迢到了北京,得了這樣一份回函,暖達濕不得要領,想著見了順寧王還不知要受什麽責罰呢。他悄悄地找到海童,要海公公再跟皇上說說,可這等重要的政事海童豈敢幹預?那不是“幹政”嗎,皇上一怒就有可能把他殺了。暖達濕又去找黃儼, 黃儼更是滑得像泥鰍,私下裏雖收了瓦剌不少好處,此時卻避而不見,氣的暖達濕恨不得 一刀將這個閹豎剁了。毫無辦法,隻好悻悻然離開了北京。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