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狼煙犬霧皇帝迷眼 青梅竹馬太孫怡情(2)

字數:5433   加入書籤

A+A-


    諸王自知自己的位置,都把目光投向太孫。朱允炆隨口道:“雨打羊毛一片膻”。 對仗倒是工整,但這景致衰敗、江河頹廢的氣勢實在令太祖沮喪,低頭不語,皇家儲君這等低沉,大明江山將何以堪? “日照龍鱗萬點金”,是燕王朱棣的聲音,立時給人一種陽光輝映、氣象萬千的王道之氣。 還未等太祖說話,又聽寧王朱權道:“電閃夜空萬裏明”,依然很有氣魄。 “霜漫楓林一山紅”是蜀王朱椿的聲音,雖然淒冷,卻也吉祥…… 法不責眾,幾個親王爭相獻詞,朱允炆不敢挑剔,王叔們的聯句裏沒有一個像他的那樣喪氣,可這就是他的心思。皇爺爺萬歲之後,諸王叔尾大不掉,他做皇帝的朝廷若不能 製禦,恐怕比這還要慘!朱元璋抬起頭,微微歎息一聲,是為皇太孫還是為大明江山呢! 由此,永樂又想到了自己的子孫。太子朱高熾肥盈笨拙,沒聽他寫過詩,更不知他的 心聲,他以後會不會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樣懦弱?若廢了太子,皇太孫怎麽辦?高煦真那麽中意?哎!家事比國事還難。 當楊榮問起,永樂恍然間才拉回思緒,放下家事:“豈止是把酒臨風?人謂登泰山而小天下,朕至北京而小天下,卿等就沒有同感?” 他的心思轉得好快,一個陪都就可以小天下,京師往哪兒擺?回手一個難題拋給了輔臣。
    胡廣、金幼孜未及反應,楊榮立時猜透了皇上“心駐北京”的念頭:“北京山川形勝, 外控狡黠之北虜諸夷,南俯中原千裏沃野,怎不有小天下之感?隻是臣智識愚鈍,皇上一 點,方才悟到。”邊說邊向胡、金二人使眼色,二人也明白了,忙附和楊榮。
    永樂道:“北京還是在朕登基之初簡單修葺了一下,朕一直有個想法,思慮幾年了, 北京要大建一番,將宮城南移,將太液之水南徙,擴大水麵,才不愧金代以來‘燕京八景’ 的‘太液秋風’嘛!卿看如何?”
    “甚好、甚好。”胡廣這才悟到了皇上的本意——建天壽山陵園——大修宮殿——目的,遷都?天哪!這麽大的事,會這樣輕描淡寫?不會,皇上是三思後行、深思熟慮的人, 任何事也不會草率的。
    “臣等是陪皇上散心的,又議起國事了,請罪臣等未能盡職。”楊榮說著,岔開話題,真真假假跪下叩頭。
    永樂叫他起來:“是朕放不下,好了,不說國事,我們登船遊覽一番。” 時值中秋,天已轉寒,上船後,黃儼忙把一件大氅披到皇帝身上,躬身退到一旁。張杌、騰定等十幾人分布在船頭、船尾及兩側。永樂說:“朕在北京住了幾十年,對北京深 有感情,但於北京的曆史掌故興趣更濃,卿等學富五車,有何可以告朕?”
    還是北京,皇帝的話說得幾個人挺忐忑。 金幼孜心裏嘀咕著,皇上、皇後都是好學之人,皇家藏書浩如煙海,又在北京二十多年,焉不盡知北京掌故?皇上三句話不離北京,看來真要有大舉動了,且說,且看。 “往早了說,我知道來北京的第一個達官貴人是周朝召公奭,周武王分封功臣,召公在朝裏打理庶務,就把兒子克封在了燕地,大致是今北京所轄,具體在哪,就不得而知了。”
    楊榮接過金幼孜的話說:“燕昭王金台招賢的故事臣知道,但戰國七雄的燕國還是不 是召公之子奭所建的燕國呢?”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請教皇上。
    “這一段朕清楚,可以幫你續上。”永樂興致勃勃,“就是那個燕國,都是姬姓,後來強盛,滅掉了周圍的薊等小國,並將國都遷於薊城,直至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不果, 燕為秦所滅。秦在此地置廣陽郡,漢武帝時仿古之名置幽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幽州為涿郡,並將運河修到這裏。隋唐時,因用兵西北和高麗,幽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又兼有陸路水路樞紐,兵馬、糧秣、軍械都於此集結。唐亡,五代時,後晉石敬瑭以幽、雲十六 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
    永樂說起北京,如數家珍,雖有秋風掠過,麵色依然潮紅,顯然是情緒高亢,激情所致。 楊榮也很興奮:“皇上日理萬機,仍讀書不輟,於北京往事了如指掌,尚自謙孤陋,是臣等寡聞如此,空掛了學士名號。” 永樂哈哈一笑:“也不過多讀幾部閑書罷了。人無完人,各有所長。故朕依眾大臣議事理政,卿等有何見解,上朝的大場麵不便說的,下來一定要說,能說真心話才叫忠君, 君臣相契才是君臣之道。”
    “臣遵旨。”幾個人一起跪下叩頭。 “遼以後北京的事就很清晰了。”永樂話鋒一轉,又回到原題上。 胡廣接過話茬:“女真人的金國南下攻遼,占領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可好景不長,蒙古軍南下,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東北築建新城,是為元大都,直至我太祖遣大將軍中山王北伐,攻下大都,稱北平,元順帝北徙,皇上於洪武十三年入駐元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京的曆史雖然悠久,但建都的光景並不算長,”永樂道,“如果從金代奠都算起,北京建都不過二百多年,方曆二朝,廖均卿告朕北京之‘王氣’未盡,金忠、袁珙也如是 說,故朕為一件大事仍在猶豫之中。”
    說來說去,又被永樂繞到了國事上。 皇上所說的大事,幾個人心裏已十分清楚。廖均卿是有名的形家,袁珙和金忠一樣,是著名的相士和卜者。但相士的話不等於大臣的議論,也拿不到台麵,“遷都”的話題太過重大,這應是蹇義、原吉、金忠、宋禮等二品大員、國家重臣和皇上商度的大事,若是 幾個四五品的閣臣佐皇上定下這樣的大計,不惟說出去讓人笑閣臣不自量力,還不知會遭 到多少人的嫉恨呢,以後,萬一有個風吹草動,恐怕都不好收場。楊榮決心把話題扯開。 他往前望去,一群小野鴨在一隻母鴨帶領下自由自在地遊弋覓食,時而俯首,時而仰 頭,悠然自得。遇有別的水鳥侵襲,母鴨堅定地衝上去驅趕異類,繼續帶群鴨前行,滿滿的天倫之樂。 楊榮想起皇上方才在宮中於太子不利的話,看著水麵若有所思:“陛下,眼前的野鴨好不愜意啊!白鴨也好,黑鴨也罷,一樣體貼,細致入微,老鴨嗬護之情令人感懷。” 永樂順著他的目光望著,一群野鴨正慢慢收攏,似乎是船隻這個龐然大物打擾了它們的寧靜,在母鴨的帶領下,群鴨迅速鑽進了茂密的葦叢中。永樂的心中不免波瀾微起,他 的思路不經意間就轉到了皇家。
    楊榮雖沒提皇家一個字,觸景生情,這不明明在暗示自己,重申一視同仁的父子之情 嗎?為了朱家的萬代江山,君臣也是費盡了心思。誰才是皇位的最好繼承人?高熾畢竟是十年的太子了,論理論法,天經地義。一旦廢立,會引起多大的波瀾,文武重臣若冒死上 諫,怎麽收場?
    一國之君左右不了的事也太多了。 永樂當然了解身邊文臣心在高熾一邊的想法,但高熾監國的漏洞百出,諸般錯誤又怎能原諒,長此以往,皇帝的權威何在,輔臣的職責何在?不懲罰太子,也要責罰輔臣,一 瞬間,永樂作出了處罰輔臣的決定,敲山震虎。
    回到宮中,遷都的大事擱置到一邊,立即下旨,逮東宮輔臣吏部尚書蹇義、學士黃淮、 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及芮善、金問等到北京下獄。後又覺得逮捕身兼要職的二品大員不 妥,遂於路途寬宥蹇義回南京複職。他對楊士奇印象頗好,幾個人被逮到北京,他則親自審問楊士奇。
    “你知罪嗎?”永樂滿臉的怒氣,一字一板,長髯顫抖著,麵露凶光。風濕症的疾病和療病的藥力更加劇了他內心的躁狂。
    “臣知罪。”楊士奇直挺挺跪著,一腔熱血呼呼上湧,白淨的臉上開始泛紅。這一切已在他的預料之中,也是他的謀略所在,他早已下定了赴死來見皇上的決心,隻是不像周新,在皇帝麵前把凜然正氣太過表現。他已和太子約定,皇上所有的指責他全都承應,且得機說出南京動蕩後麵的真相,正好是個機會。
    “臣等東宮輔臣罪孽有四:一則未能輔太子保一方平安,國之首善之區雞飛狗跳,邪惡叢生,群丐亂淫,有辱先祖,亦致天下之人猜測京師,國將不國;二則褻瀆禮法,於皇上凱旋之時,當遣使時不遣使,當恭賀時未恭賀,遣使誤期,書奏失辭,有大不敬之虞; 三則輔導不力,失誤迭發,皇上怪罪,太子惶恐,至骨肉不親,父子失和。四者斜風怪雨, 笪橋垮塌,致十數人瞬間殞命。五則孝陵十數個軍士陳屍江濱,五府震動。此五者之罪, 罪在微臣,是微臣有負陛下之重托,誠惶誠恐,請皇上降罪,臣等方才心安。”
    永樂是個急脾氣、炮筒子,直來直去,你承認有罪了,乃至罪不可赦,願意接受任何責罰, 他的氣就消了一半。若是巧語花言百般抵賴或是直抗,盛怒之下,你恐怕連性命都難保了。
    “這幾條就是你們的全部罪過?朕且問你,輔臣芮善、金問是怎麽一回事,朱桓、枚青任職又是怎麽回事?皇太子可以任免天下官吏?朕還沒死呢!”話雖直硬,語氣卻略有 緩和。
    皇上這般生生死死的話,楊士奇哪兒承受得起,他俯身在地,使勁磕著頭:“皇上這樣說,臣就隻有死的份了。”說罷,以頭觸地,“砰砰”作響,震蕩著殿堂,也震動著永樂的心,眼見他額頭的鮮血滲出來。
    “起來說話。”永樂憤怒著,心也在一步步退卻著。 楊士奇慢慢爬起,站到一旁,感覺額頭疼痛中似有數條小蟲爬過,是鮮血在滲出,往下流。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悄悄扭頭,用袖子沾了沾,額上才幹淨些。 時已中秋,楊士奇一身素布衣衫全被汗水浸透,貼在身上。因進皇宮,才未穿囚服。
    他的心情緊張極了,既為皇太子、為東宮輔臣,也為自己捏了一把汗。縱然是抱死而至, 但凡有生的希望又何必赴死?他的每一句話都斟酌過無數遍,生怕哪一句不當,滿盤皆輸! 若高熾失位,東宮輔臣又有何麵目再立於朝堂?皇上不處置,自己也要找個地縫鑽了;眼 下,太子還是個儲君,皇上大權獨攬,太子監國,談不上治國理政,至多就是個見習。多 年來,太子寬人厚德,輔臣與太子君臣間相處融洽,觀太子所為,足以成守成之君。
    翻回來說漢王,除了戰陣上的本事,還有哪一點能讓人恭維?為爭太子之位,用了多少手段,死了多少人,南京城的事,哪一樁、哪一件不和他扯上幹係,想取代太子之位也不是這個取法呀!
    這些話能直捅給皇上嗎,皇上又能聽得進嗎?他借揩血之機飛快地轉著心思,想著怎樣說出該說的話。東宮輔臣下獄,下一步太子就危了,就是輔臣被抓,太子還不是每日如坐針氈?他思慮已熟,下定決心,低著頭,一字一板:“皇上,請赦臣不恭之罪,臣有密情稟奏,請容臣把話說完,隨皇上處置。”
    “說。” 楊士奇的光明磊落和經世之才是人所共知的。他幼年喪父,隨母改嫁羅氏,八、九歲的時候,稍明事理,實在受不了羅家的冷眼,辭別母親返回本宗。雖孤苦無依,貧困交加, 仍借書、讀書不輟,未及弱冠,已是鄉裏出了名的小秀才。十四五歲時,一顆成熟的心驅 使他遊走於湖、湘間授徒自給,人爭以送子弟入學為榮,人長了學問,名氣也大了。
    建文年間修《太祖實錄》,被薦入翰林院任編纂官。吏部奉旨考核史館儒士,看了士奇的策論,大為驚訝,認定他是個經邦濟世之才,遂奏為第一,升為七品官員。永樂即位, 改為編修,和解縉、楊榮等一起入閣,參與機樞,再任太子府的諭德。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