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八仙過海諸王幽幽 二魔交手紀府惶惶1)
字數:4687 加入書籤
永樂登時收了笑容,毫不猶豫地厲聲道:“帶進來!”語既出口,也後悔了,見他作甚?還讓這個使自己傷透了心的家夥在皇帝麵前表白嗎?可既然說了,也就不得不見。
進來的穀王朱橞,蓬頭垢麵,一身親王的冠服也失了本色,肮髒不堪。其實,馬雲奉差辦事,沒有皇上旨意,所帶錦衣衛兵士根本不敢動手,既不敢脫掉朱橞的王爺冠服,也不敢丁點委屈了這位不可一世的王爺,隻是朱橞耍了花招,故意把自己弄得像個丟在豬圈裏的落地鳳凰,裝可憐,想以此博取皇帝的同情,饒過他的大罪。
永樂沒有理睬朱橞的三跪九叩,隻是把一本奏章扔到了地上,朱橞顫抖著看時,正是蜀王所上。寫得那麽細,他的所有罪狀幾乎都羅列全了。朱橞來不及恨,小眼睛轉動著, 竭盡全力使用著自己靈機一動的心思,片刻轉出了一個以退為攻的主意:“臣弟向來忠貞不二,因受奸人蠱惑,鬼迷心竅,不知天高地厚,忘乎所以,把皇上的信任當成榮耀揮霍了, 把皇上的勸戒當成耳旁風漏掉了,把皇上的親親之誼當成權勢去用了,辜負了陛下多年來的愛弟之心,犯上作亂,罪該萬死,請皇上馬上賜臣弟一死。”說這話的時候,他早把“一 切都攬下”的承諾扔湘江裏去了。
“你死與不死自有大明國法,”永樂冷冷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讓《大明律》 去裁衡,讓大臣們去議,讓諸位親王兄弟們去議。帶走。”
“皇上,皇上,臣弟還有話說,還有話……”不由分說,馬雲一個眼色,兩個錦衣衛力士提起朱橞拖死狗一樣拖出了武英殿。
平日裏,朱橞仗著皇帝的寵信,作威作福,何時把群臣放在眼裏?當年,繞出長沙的茹瑺被他讒言致死,後凡有經長沙的,沒人再敢繞道,心中雖切齒痛恨,麵上也恭恭敬敬進王府拜謁,用自己微薄的俸祿,奉上一份厚禮。
今日下群臣議處穀王之罪,揚眉吐氣,舊日積怨滾滾如潮般爆發。 永樂又將六部、都察院堂官找來,連同內閣諸臣共議穀王謀反之事。履新的左都禦史劉觀義憤填膺:“封建親支,藩屏宗社,乃聖王之製。穀藩包藏禍心,圖謀不軌,以為天 命可以幸求,大寶可以力致,詐為圖讖,誑惑黎庶,搖撼人心。且陰養無賴,招納亡命,私造機弩、戰艦,演習兵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臣懇請皇上割恩,以正法紀。”
蹇義拱手道:“皇上親親之誼、愛弟之心天下共知,穀王雖大逆不道,卻未成形,依齊庶人舊例,廢了王爵,囚禁起來,也就罷了。”
“穀藩之舉雖如蚍蜉撼樹,不能動搖大明巨樹之枝葉,然其惡行昭著,若不嚴懲,不軌之人效法,皇上一統江山還有寧日否?”刑部尚書吳中道。
穀王當年炙手可熱,那年入朝,吳中主動上前行禮,想套套近乎,人家隻當沒看見, 弄了他一個大紅臉,悻悻而退,從此記在心裏。
原吉說:“功當獎,過必罰,乃人君持政之根本。穀王當年有功於社稷,皇上獎勵尤重;穀王今日有危於社稷,已不是過,而是罪,不嚴懲不足以快天下人心。”
禮部尚書呂震低著頭,習慣性的,左手輕輕刮著眉尾,忽然注意到了皇上的眼神,趕忙放下。但在一瞬間,他的借刀殺人的毒謀就已經形成了。
前些時日,偶然翻看的幾宗大義滅親的故事今日算是派上用場了,連上天都在成全他今天的計謀啊!呂震因而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博學,侃侃而談道:“皇上,臣考諸故事, 曆曆在目。周戮管、蔡,漢辟濞、長,皆大義滅親,陛下縱念兄弟之情,又將置天下於何 地?臣無其他,隻建議皇上於犯上作亂者殺無赦,於脅從作亂者予深究。”呂震一改往日的大事觀望的風格,語氣比誰都堅定,倒讓大家覺著他有什麽企圖了。
永樂沉吟了一會兒,心中雖沒有殺掉穀王的念頭,但於大逆不道的嚴懲是必須的,究竟怎麽個懲法,再聽聽各位親王的意見,讓大家議論充分了,麵兒越大越好。見別人不再說話,他淡淡說道:“列位愛卿之議皆在情理之中,朕會斟酌參照。然穀王是朕的十九弟, 雖國法不容,但還有親情在,就令諸兄弟再議上不遲。”
大臣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想著,諸王遍布全國,議回來豈不是一年半載過去了? 他們哪裏知道,穀王事發,恰逢北京大興土木,皇帝怕節外生枝,外鬆內緊,已密詔幾個年長且有一定威望的親王進京,如今都安置在原漢王府裏,相機忠告一番。
憑著太祖朱元璋的英武,兒子們至少三之一是有大作為的。因了永樂年間的時勢,雖已改弦更張,諸王棄武從文後仍掩映不住浩浩蕩蕩的氣勢,令後世刮目相看。
老五周王朱橚,皇上的同母弟,父親在世時,還時不時撒撒嬌,棄了藩國跑到鳳陽去 住,父親很不高興卻又無奈。如今,除皇帝外,在兄弟中他是老大了,雖是骨肉相連的至 親,且越長也越相像,他卻不敢有一點不同於其他親王的優越感,大智若愚,謹慎小心地打發著自己的日月。知天命之年,已佝僂著背,與日理萬機、終日操勞的兄長皇帝相比, 已毫無生氣,一攤肉似的坐在一把太師椅上,看著頭頂上橫七豎八的梁柱發著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在痛苦中慢慢醒悟,慢慢成熟,慢慢習慣了在喧鬧的世間淡淡隱去。學著老十七,在與遠去古人的對話中尋找自己的精神支點,還真找回了一個真正的自己。終於,他適應了寂寞、淡泊、寧靜,回歸了廣闊、清純、空靈,在無數次麵對 天地、麵對世間的沉思中,深藏於靈魂中的為人之善和藝術才情在遠去的躍馬揚鞭之外無限地升華了,在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和普濟眾生的厚實中,匯成了喧鬧外延、善及後世、惠普萬民的大氣繁華。
他,先是詠歎前朝百餘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滄桑巨變,寫就了感念曆史的抒懷詩集《元宮詞》。之後,遍翻藥典,多訪杏林,留下了為善天下、治病救人的藥學著作《普濟方》。 他目睹藩邸汴梁水災連年、流民啼饑號寒斃命荒郊的窘迫,想著能為救濟災民做些善事,也為朝廷分些憂。遂在王府內專辟了一處田圃,遍選天下野生植物可果腹者植於園內。 日日觀瞧,朝朝頻顧,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用神農勇嚐百草的膽略去親身體驗, 正寫成著圖文相配、千古不朽的《救荒本草》,介紹植物的形狀、性態和食用方式,以便 災荒之年百姓食用。本是件利民的大好事,卻被人告發為蠱惑災民,邀買人心。好在皇上 查實了真相,點了頭,才免了一場大難。
一夥人總這麽沉悶著發呆,不是個事,對皇上不滿也好,對穀王痛恨也罷,總要有個態度,皇上要的不就是大家的態度嗎!僵持了一陣子,周王才意識到自己作為老大的責任, 坐直,不望藻井了,平心靜氣,言道:“幾位弟弟,皇上看重,召我們前來,是要個話兒, 總當悶葫蘆不成,老六,你說說。”
老六楚王朱楨骨子裏就為享樂而生,於軍事、文學等方方麵麵都沒有興致,洪武年間, 太祖給他兵他都不帶,躲到一旁逍遙,氣得先帝差點把他的王冠摘了。今上即位,他仍是舊習不改,日日陶醉在美人和花草叢中,樂此不疲。
“五哥幼時就狡猾,”楚王看看周王,眉毛一挑,端莊的臉龐上掛著笑,“你動動嘴, 弟弟們就往前衝,父皇怪罪下來,你卻在暗中竊笑,今兒怎麽著,你還是動動嘴,看我弟兄們怎麽衝?”
嘿!球又帶著風踢了回來。 “那就看你小子怎麽個衝法?”周王也不生氣,緩緩站起,來到圜殿當中,“我說,老十九花花腸子太多,還自稱什麽十八子,我在開封都渺渺聽了他的風言風語,練水師、 訓護衛,要與朝廷為敵,”他突然抬高聲音,“幹脆,處死算了。” 一句話,眾人立刻 醒悟般抬起頭,雙目直指周王,像是突然發現了一個另類。
是啊!兄弟們幼時玩在一起,你追我跑,你捅我一把,我給你一拳,那是親兄弟間慣有的親切表達,如今,各奔東西,各有藩國,多少年不見,弟兄間生分的連話都沒了。 他們是先後到的,誰到了,都躲在自己的屋裏不肯出來見見麵,說句話,不知是因為忌諱,還是習慣了小國寡民的王府生活,好像他們不是兄弟,而是來自不同方向的路人在客棧偶然碰到一起,自顧自住宿,自顧自趕路。
外麵冰天雪地,屋裏更是奇冷的感覺,一句“處死”的話終於讓飄渺的、還有些餘溫的親情回歸到這間冰冷的殿裏。
“有些過了,”老十一蜀王朱椿磨叨了一句,打一進屋,他就抱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著,一副心底無私的優雅。圖謀不軌,證據確鑿,這又有什麽好議的?但要處死,他的心裏似乎又過不了這道坎。
大家素知蜀王的為人,相信他不會冤枉這個親弟弟。可事就怕琢磨,親哥告親弟,誰聽著都別扭。他是真怕誰把這個搗毀兄弟之情的屎盆子扣到自己頭上。
於是,蜀王很不情願地把書放到幾案上,接了周王的話,解釋道:“老十九誤就誤在這小聰明上了。自以為有軍旅之才,塞王經曆,練兵不是一年、兩年了,還要約我共同舉事,我去信斥他膽大妄為,速速了了這份心思,他根本不聽。我兒悅燇胡鬧被我責罰,逃到他那裏,竟被他裝扮成建文,放出風說不日要為建文申明大義,豈不荒唐可笑?”
有知情的,有一知半解的,蜀王一說,大家都清楚了。 “我意其尚未起事,惡名沒出長沙,也未對朝廷構成威脅,還是大事化小,留了性命為好。”蜀王言畢,用目光征詢大家的意見,老五周王輕輕點頭;老六楚王不置可否,眼瞟著一個過來續水的宮女;其他人還是無動於衷。蜀王又把目光遞給代王,希望這個親弟弟能說上一句話。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