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話興建 慶壽寺道衍駕鶴西1)

字數:4416   加入書籤

A+A-


    好半天,呂震才算理出個頭緒。皇帝留問北京建設事宜,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他還真說不上來,隻知京城建設大致按《周禮·考工記》規劃,至於其內容,他就不善其詳 了。可皇上點了,那就得說幾句,清了半天嗓子,掃了閣臣一眼,隻能先拿南京說事。
    “劉伯溫規製南京,依山填湖,為的是造風水。可填了湖,風水就破了,紫禁城低窪之勢無可逆轉,等於皇帝是於鍋底仰頭駕馭周邊鍋沿,於禮於法都有不適,故洪武年間屢 有文武大員桀驁不馴,幹犯皇權,太祖雖處之重典,亦不能奪其勢……”
    “夠了!”無論有多少文武大臣在場,永樂從不給呂震留麵子。他對呂震無話找話的 做派深惡痛絕,更對洪武年間皇考誅殺大臣的做法諱莫如深。那時,太祖皇帝就像著魔一 樣,勳至公侯的文武大臣、各部院首領官,殺了一茬又一茬,辦了一案又一案,一案比一 案牽連的人多。傳言連他的老泰山中山王徐達都是為皇考所賜蒸鵝致死,穎國公傅友德, 多麽爽朗、智慧、忠誠的一員大將,結果也被無端賜死,因各種罪名被處死、牽連的官員、 軍士、百姓達數萬人之多。所以,永樂不願提及這類事,即使說到了,也一帶而過,是譽是毀都不願別人提起。
    他瞪了一眼精神有點錯亂的呂震,“南京之宮城規製,就是《周禮·考工記》的實施, 卜地於鍾山之陽,氣勢恢宏,何有坑底之說?且北京之建悉仿南京,呂尚書之意是南 京、北京都建錯了,要別尋蹊徑不成?”
    “不、不、不,”見皇上急了,呂震忙解釋道,“臣之意是,北京山水形勢更趨完美, 雖然仿建,也不要亦步亦趨,若能揚長避短,他日之北京則更巍峨壯觀。”偷眼皇上麵色 和緩了,又訕訕道,“臣見了皇上高興,一時情急,就詞不達意了,還望皇上見諒。”
    永樂不再理他,把目光投向別人。履新不久的工部尚書李慶拱拱手,一副天下在胸的 氣勢:“太祖皇帝幾十年前籌建南京,也是窮盡智慧、集諸儒之大成。京城之精在皇城, 皇城之精在宮城,三大殿而後乾清、坤寧二宮和交泰殿,後三殿左右則東西六宮。奉天殿 之意在於人主不敢以一人肆於民上,故曰奉天;華蓋乃天宮九星之名,是奉天的繼續;謹身則申明自身之修省,意也奉天。乾清、坤寧之意為皇天後土,乾清宮之左右為門曰‘日精’‘月華’,意為汲日月之精華。《禮記》有天子五門之說,從宮城外最南的洪武門,依次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此五門以至宮城最北的玄武門,都在一條線上,實際 上,這條線就在三大殿中皇上的禦座之下,取皇上坐殿,中正協和之意。”
    呂震、劉觀、方賓都投去了驚訝的一瞥,深感吃驚,這是他們從未關注也從未知曉的, 想不到剛任職不到一年的李慶就對宮城建築布局這樣熟悉。
    李慶是洪武後期的南京國子監監生,一個窮學生,就以耿直清介出了名。高高的個子, 瘦削的臉龐,略有些黑;平素裏不苟言笑、嫉惡如仇的性格,隻是隨都察院官員辦過幾個 案子,還未正經入仕,就被人送了個“小包公”的綽號。太祖皇帝知道後,就將他從太學 生直接拔擢為都察院四品的右僉都禦史,轉任刑部員外郎,遷嘉興知府,永樂初年召為刑 部右侍郎。多年的三法司經曆,秉直的青白分明,使他的一招一式都透著廉明和威嚴。一 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屬吏收取了人犯錢財,他立命收監,繩以重法。永樂五年就任都察院 左副都禦史。任職工部後,適逢皇上北遷,大建北京,於是,對工部所存南京舊檔中建製 規模等逐一翻出閱讀,完善自己心中的北京思路,以便隨時進言。
    此時,見皇上不住點頭,他繼續說,“有元舊宮之形製,北京建設比之南京要容易一 些,首先是不用選址了。就因元之舊殿位置,向南拓展,按南京宮城的形製,所有正殿在 一條線上,我們且叫它中線。臣要強調的是,不僅宮城如此,此中線還要縱貫皇城、京城, 形成以奉天殿為中心全北京左右對稱的三城建設。”
    “好!此議正對了朕的思路。”永樂對李慶如此快地適應了工部的職責且對北京規製 的打算大為讚賞,於是,打破了多年不急於表態的慣例,雙目炯炯道,“南京宮城偏於城 東南,無法形成全城的中心是實,這是北京建設首先要規避的,此點已經做到;所謂揚長 避短不是空對空,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在實處。‘揚長’係方才德孚所言,中線一貫南北, 所有建築、城門均呈對稱分布,登高而望方顯北京氣勢,沒有對稱的就此對稱起來。‘避 短’就是避南京宮城偏於一隅之短,即使花再大代價也要使宮城居於全城中心。當然,太祖皇帝當年剛剛建國,百廢待興,財力有限,也不想攪擾百姓,所以南京宮城選在了今天 偏於東南的地方,不必多言。德孚此議甚妥,可再議其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慶得了肯定,對旁人自然是個鼓勵。何況皇帝的性格,隻要他不在火頭上,就願意 大臣們知無不言。為此,不知下過多少道求直言的旨意,他身邊的臣子,庸碌的少,也深體了皇上的納言之心,故議起事來,都很投入。
    戶部尚書夏原吉說:“臣在南京時就已和皇上說到糧餉的運送,去年約四百萬石,順天府各倉有所存儲,今北京建設轟轟烈烈,官員、工匠、民夫陸續集結,多於往年數倍,沒有五百萬石怕是不成。”
    他看了一眼皇上,縈繞在心的糧餉轉運一直是他這個戶部尚書關心的大話題,這麽多的人,這麽大的建設,饋運不濟、手中無糧就會出大亂子。何況,北京建設完畢,匠人、 役夫撤了,南京的官員、官屬們大部分會來北京,加上各地每年朝覲的官員、新增的官軍, 糧餉少於四百萬石根本不行。
    “由此來看,”他揚揚眉繼續說,“宋禮、陳瑄兩位大人重新修浚的大運河功不可沒! 皇上知道,從遼之南京、金之中都到元代的大都,北京的人口曾一度膨脹很快,需要大批 的江南糧餉。元代因水源問題,大運河的使用甚少,大抵走海路至天津,走一段運河到通 州,再走幾十裏旱路至京城。車馬運送糧餉、物料著實困難。其實,這也不僅是元代的困惑。 遼代也有。遼聖宗時開挖了一條由張家灣進京的蕭太後河,金人因之,因水量不濟,也成 了擺設。金人便在城西開了條金口河,欲引渾河之水入京濟漕。誰不曉得,這渾河本稱‘無 定河’,攜了山澗的峽穀之勢,長驅而下,且水勢四季不常,要麽沒多少水,要麽洶湧澎湃, 焉能濟漕?遂以失敗告終,如今也隻留了個名字。元世祖修建大都城,蕭太後河已不能用, 於是,水利專家郭守敬打通城東北的舊高梁河東段,修建了與運河相接的壩河,水量有限, 運量就有限。郭守敬再修張家灣至城東的通惠河。為解決水源,他依北京西北高東南低的 地勢,踏遍西北諸山,終於在昌平發現了白浮泉等多處泉水,大喜過望,引入高梁河,遂 築堰截留至甕山泊,入積水潭並與城內水係相通,由此,北京一段漕運轉好,張家灣至京城的幾十裏路再不用車拉驢馱,然河海兩運的年運量加起來也就在二三百萬石。”
    娓娓道來的前朝故事,天下了然於心的氣勢,讓楊榮們敬佩,也讓呂震們嫉恨。一個 戶部尚書,對北京舊日河係、水係的掌故竟這樣詳盡,他要說什麽?正猜測著,隻聽夏原 吉接著說,“俗語言,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關鍵是糧草怎麽個行法?總人拉肩扛不行。 臣之所以兜了這麽個大圈子,就是要說一下水源、河道於新京的重要,方略籌劃要及早考 慮。大運河通了,眼皮子底下的通惠河又不暢了,當下最要緊的,是整修通惠河,最好能 找到新水源,才能保漕路通暢,糧餉物料才不致都堆在張家灣運不進來。”
    經多而見廣,腹闊而藏山,但凡與國事民生相關的,山川水利,人文典故,似乎都是 原吉之所慮,夏原吉的心中永遠裝著國家的大盤子。所以,戶部以外的許多事永樂也願和 夏原吉商議。
    楊榮拱拱手道:“前次皇上在北京,曾向臣等提及將太液池水南徙,臣下來也思慮了 數日,方覺聖上立意久遠。洪武初年南拆舊元宮城,今皇上又要將宮城南拓,這樣一來顯 見太液池離紫禁城遠了,皇上南徙太液池之舉,意在禁中有水,水環禁中,甚好。臣之所慮是,水麵擴大了,所挖千百萬方泥土運到城外又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啊!”
    永樂笑而不答。 近兩三年的咳嗽不見好轉,胡廣已略顯佝僂,人也消瘦了很多,抬起頭,輕咳了一聲,屏住氣,強說道:“看皇上意氣風發,長髯光亮,莫非早有定見了?” “臣猜測必是有了。”金幼孜隨皇上北征,君臣言論、大小山川河流都隨時記下,於建築方麵卻不甚了了,也就附和了一句。 永樂又望望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見二人低著頭,也不再問,胸有成竹道:
    “列位愛卿之言,給朕很多啟發。第一,北京宮城就是要居中而建,相度尺寸,在其外建 設皇城,再前後左右等距建設京城。朕非常讚同德孚中線之說,所有布局均這樣展開。第 二,北京水源是大事,沒了水源,這通惠河就隻能走車走馬了。就著工部整修通惠,上溯 諸泉,全麵修浚水道,別讓漕路及朕新開的水域沒水呀!”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