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心猿千重太子理政 胸中萬卷蒯祥獻藝1)

字數:4418   加入書籤

A+A-


    “臣陳誠、奴才李達參見殿下。” “免禮平身。” 多年不見,望著風塵仆仆、猶有風沙洗麵之征的兩位使臣,高熾竟有些動情。雖然他對皇上屢遣鄭和下西洋、侯顯出使烏斯藏、海童出使韃靼、瓦剌、亦失哈出使奴兒幹、苦 夷等偏遠之地不甚理解,但使臣們萬裏歸來,他還是給予了很高的禮遇。
    “臣奉旨和神宮監太監李達岀使西域,曆哈烈、撒馬兒罕、俺都淮、八答黑商、迭裏 迷、沙鹿海牙、賽藍、渴石、養夷、火州、柳城、達失幹、卜花兒等十七國,宣諭吾皇聖 德,教化土民,各國莫不仰慕我天朝大國之尊威,莫不以到中國為榮耀,今列國均遣使隨 臣前來朝貢。”
    李達和太子接觸不多,但他知太子素不喜內臣預政,此時想說上幾句,又怕惹了太子, 兩個小眼擠了擠,沒說話。
    “貢使何在?” “已安置會同館。”陳誠瞄了李達一眼,想讓他說說。一路上,山高路險,坡陡穀深,沙海茫茫,天涯漫漫,二人默契配合,帶領使團完成使命,功勞就該是二人的,見他不言語,自己隻好又補了一句。
    “愛卿辛苦了!十七國貢使同時到京,乃我大明之盛事,皇上聽了不知會有多高興呢! 先要覲見皇上才是。如今皇上北巡,在北京主持新京建設大計,愛卿還要辛苦一趟,速帶貢使去北京覲見,不得耽擱。”
    “是臣下失禮了,”陳誠語含歉意,“臣由甘肅、陝西、河南到南京,也是怪了,一 路就沒聽說皇上在北京。就按殿下令旨,臣馬上啟程。”
    望著陳誠、李達出殿的背影,胡濙深深點了點頭。 高熾回到便殿,東宮輔臣蹇義、楊士奇又邀了胡濙進來。恰逢國子監司業趙季通、董子莊前來。二人的新差事和心裏的苦衷實不便在廷上議論,故在散朝後也來了這裏。 行過大禮,高個黑臉的趙季通道:“想必殿下也知道了,皇上有旨,令我二人到彰德趙王府任長史,從正六品一下到正五品,從不預世事的司業到親王府的長史,是件天大的好事,實話實說,就是高興不起來。尤其皇上說,趙王年少,不務學問,所言所行多有悖 於禮度,曉諭臣多加教誨。臣二人深感學問淺陋而責任重大,正不知該如何是好呢!”
    高熾聽了,心中又是一驚,雖已是初冬了,臉上還是有了發燙的感覺。 選人教導趙王本是件好事,可皇上繞過了監國的太子,這件事他丁點不知,國子監近在咫尺,這讓他心中很不是滋味。但在兩個臣子麵前,他又不能說不知道,隻好以不露聲色的微微頷首來掩蓋不知真相的尷尬。好在白淨的董子莊快人快語,續上話,才讓高熾的 心緒漸漸平靜。
    “皇上聖旨上說,要使趙王千歲博窮經史,知古先賢之行事,明修身、齊家、治國之 道。還要使王爺屏絕邪佞,親近忠良雲雲……蒙皇上垂愛,厚望所寄,簡我二人入選,真 怕是力不從心,有負於皇上,特來向皇太子討教。”
    二人起家就在國子監,雖從未接觸過趙王,但十幾年來南京、北京發生的事,哪一件 也沒瞞了能知天下事的秀才。太學生們有出任觀政、或臨時差遣的,也有做了六品主事的, 回去見了同窗、師長,誰不說說自己的見聞,皇家的這點事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鬧騰最凶的漢趙二王,更是眾目睽睽之下街頭巷尾的談資。
    這個趙王,不學無術還自以為是,風言風語中還說他也想奪嫡。做個守成之主也就算 了,偏偏不老實,像穀王朱橞,闔府的人還不一起完蛋。所以,二人過來是想探探太子的 口風,哪怕是拐著彎勸上一句,想個轍辭了差算了,不做官也不至於有殺身之禍。
    像是故意在胡濙跟前考驗高熾的為政能力,一件棘手的事又毫無征兆地推到太子麵前, 高熾看看周圍的幾人,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皇上賞識是兩位愛卿的福分,也不是什 麽人隨便都能到王府任職的。長史,掌王府之政訟,以匡王失,那就是王府的宰相。翰林 院、國子監少說也有幾百號人,偏偏就定了二位,那一定是皇上和輔臣千挑萬選的結果, 愛卿就不要謙遜了。孤的三弟趙王年少頑皮,癡玩之天性未改,這麽多年了,總拿他當孩 子,父皇母後寵著,哥哥、姐姐哄著,順風順水慣了,不經意間便做了一些出格的事,並非出於本心。故父皇要二位愛卿悉心輔導,隨事規誨,教以德義。孤相信,假以時日,三弟趙王也能成為像二位愛卿一樣的謙謙君子。”
    傳言終究是傳言,看到太子如此嗬護弟弟,倒讓二人感動了。於是,董子莊拉了趙季通跪下磕頭道:“殿下仁明,高瞻遠矚,我二人一定盡心盡力,使趙王成為像殿下一樣莊重仁厚的人。”
    胡濙早聽說了趙王的一些劣跡,相信高熾也未必不知,但皇太子的言談卻透著一個大哥對頑皮、甚至頑劣幼弟的疼愛和胸懷,看不出任何裂隙,同時又對新任官員寄予了無限厚望,言辭懇切中帶著真誠和分量,叫人無以辯駁,又無可推脫。看著趙、董二人不大自 信的表情,他不得不歎服皇太子的為政和處世之道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皇上,皇太子奏來的幾件事還真把臣給難住了。”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豔麗的山桃花,略帶沉重地微笑起來。午朝後,楊榮拿著奏章對永樂說,“一份說羽林前衛武臣子弟免試優給襲職,皇太子按慣例處置,必須考試;第二份說定國公徐景昌帶儀仗嫖娼, 事涉國戚請皇上定奪;第三份說聚寶門千戶檢出入城百姓私藏金銀,不好定論;第四份說廣東雷州府縣隱災不報,溺死百姓,已放賑並逮捕有罪官員雲雲。”
    永樂一捋長髯,微微一笑,他願意享受太子處置庶務後再由自己決斷的過程。臨時監國,基本就為萬急之務而設,國家又哪有那麽多火燒眉毛的急務?以故,這監國就是個名 分,看得重了,管得多了,難免和皇上意見相左。但皇太子一股腦的都推到他這裏,他也不滿意,實際上,他要的就是太子的一個恭敬的學習態度。
    “武臣子弟襲職,老弱殘疾優給,乃國家體恤軍人之道。”永樂侃侃而談,“朕多次說過,襲職之人何知前人建功立業之難,習於驕惰,驟享厚祿,卻不能見陣。太祖皇帝設置武學,就是要武臣子弟於習武之時,知禮義、曉古今,以圖為國家之用。然歲月久了, 人心玩惕,軍官子弟安於豢養,武藝不習,禮義不諳,武學不振,焉能報效國家?皇太子 此議處置得當,再次申明武學舊規,嚴其課績,武臣子弟必進武學,考試之後方可襲職。”
    實際上,永樂還是對武臣子弟襲職的尺度越來越寬了。 最初的進學和考試是,一試不中就戍守開平,二試不中則遠戍交趾,三試不中就到了煙瘴之地,別想再回來。後來改成支半俸、再減半,三試不中則充軍。對於出自田間和部伍的則稍有區別。看得出,皇上今天心情好,麵色溫潤,說話處事都很平和,議論風生。 “徐景昌一事已無話可說,居了要職卻隻會幹些誨淫誨盜之事,曹潤還奏他趨朝不循禮度,屢縱家奴犯法,甚是可恨。然其父於朕有恩,他又是皇後的親侄,是皇親,能奈之何?也像徐欽一樣,回家從師學習,不再參與政事。” 他看了一眼楊榮、金幼孜,二人深明皇上於功臣和國戚的態度,一般不好說話,也就不言語。 永樂繼續道,“雷州府縣隱災不報一事處置得體,聚寶門千戶檢出百姓私藏金鐲、銀錠之事,倒是耐人尋味。大明律法定的是不得以銀交易,百姓不得用金質首飾。然禁民交易、飾用,卻沒有禁其私藏,硬是從行李中搜得,還要定罪,豈不荒唐?百姓無罪,歸還其金銀;倒是那個守門千戶,越職管起了民事。告訴他,千戶之職是察諳奸細,百姓違法又與他何幹?此事暫與寬宥,若再越權,嚴懲不貸。” 聚寶門一事果然在皇帝這兒讀出了另一個版本。 “皇上聖明!”金幼孜道,“臣也被繞了進去,理不出頭緒,竟不知孰是孰非,皇上一點撥,道理一目了然,難怪皇太子和東宮輔臣不敢妄斷,也就是了。”金幼孜故意拉近皇帝父子二人的關係。
    永樂也覺得意,暗露喜色:“看來皇太子還要曆練一番,何時能像朕一樣熟知律法、 輕車熟路,朕才能放心。”
    “皇上,陳誠、李達由南京而來,在殿外候了半個時辰了。”黃儼遠遠聽見皇上的話告一段落,遂進殿稟報,把個“南京”二字說得很重。
    “由南京而來?”永樂自言自語,嘟囔著,滿麵春風的臉登時拉下來,變做了烏雲滾滾,“朕命他岀使西域,一去數載,他不到北京覲見,跑去南京作甚?”皇上突然發怒, 跪在地上的黃儼雖不敢起來,但心中竊喜,他多麽希望接下來的一個響雷驟打在南京的太子頭上,既幫了漢、趙二王的忙,又回敬了朱高熾多年來對自己及爪牙的限製和冷言冷語。 看準時候,他還得燒上一把火。
    這個火不能發下去,楊榮思忖著,勸道:“陛下息怒,陳誠、李達萬裏之外歸來,若在蠻夷數年真個就忘了中華禮法了,先見太子,再見聖上,臣馬上就參他。若有緣由,且聽他說說。”
    永樂垂著臉,像是點了個頭,楊榮給黃儼丟了個眼色,黃儼磕頭,略帶嫉恨地爬起出去,把陳誠、李達帶進殿中。二人雖都是三四十歲的年紀,看上去足足有四十多歲,皮膚黝黑,跪在地上行禮時滿眼含淚,竟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永樂一下就動了惻隱之心,語氣也就和緩了。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