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邪魔侵正帝用仙丹 沉屙迷真妃辭故人2)

字數:4073   加入書籤

A+A-


    因和皇上關係久遠,袁忠徹更為親近,大著膽子說:“皇上易怒,秉性使然。臣伴聖駕於潛邸,略知一二。然永樂十六年皇上到北京以來,尤其去載以來,篤信仙藥,暴怒次數遠非昔日可比,長此以往,聖躬何安?臣於本草也略知一二,正如盛太醫所言,仙藥中熱物太多,以致痰壅氣塞,肝火上行,盛怒無常,外者使陛下失音,內者傷及肝脾,凡此種種,微臣以為都是靈濟宮符藥惹的禍,皇上若是斷了丹藥恐怕就不會……”
    “不會什麽,你以為朕願意暴怒,願意失音?朕明日就死於宮娥之手了,今日先要她死,有悖常理嗎?你不是想要朕被人害了都心甘情願、一臉微笑吧?”
    袁忠徹聞言,“唬”地跪下:“臣萬死不許陛下說那個‘死’字!”說罷,伏地痛哭道, “淫邪進妄,惑亂聖主。光陰久了會使皇上元氣大傷,氣血兩虧,後果不堪設想……”
    “夠了!”永樂大怒,嚇得一屋子的人、連同宮女、內侍全都跪下低聲啜泣。嗚嗚的哭聲盈滿殿堂,真像是舉喪一般,聽著都瘮人。一個怒火萬丈的人看著一群人跪在麵前哭泣,邪火更旺了,心緒也更加煩亂,他使勁一礅茶盞,茶盞碎了,瓷片刺破了他的手指, 鮮血和著茶水流到地上。
    “都盼著朕死呢是不是,朕還坐著,就來哭靈了?” 天大的罪孽!哪一個敢這麽想?殿堂內霎時沒有了哭聲。盛寅眼尖,看見了血液,悄悄抬頭看見了皇上流血的手指,慌忙磕頭起來,打開藥箱為永樂包紮。其動作之輕、之敏捷讓永樂動心了。處理過傷口,盛寅直接跪在了濺到地上的茶盞和流水上,那意思分明就是,君憂臣辱,君辱臣死。
    永樂又一次被感動了。
    “朕知道你們的心,” 流了一些血,永樂的火似是出了,心也平靜了,轉換了語氣, “卿等知道,朕一貫不信仙藥,然盛寅的藥已不見效,近來服用丹藥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難道要朕棄了有療效的仙藥,再回過頭來服用無效的凡藥嗎?”
    被說成庸醫一樣,盛寅跪在那兒,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恨不能地上的碎片也刺破自 己,流血死了算了,縱是春天,渾身上下也被汗水濕透了。
    當年被皇上欽點為禦醫,為皇家老少醫治過多少疑難雜症?如今麵對皇上的病症,是治了多年,可皇上尋常不大注意,屢受風寒,因而屢治屢犯,如今竟被說成“無效”,羞死人了!
    皇上的病根和心氣他焉能不詳?風濕之症首當其衝,後來的陽痿之症越來越厲害。整體用藥雖應以熱物為主,但熱藥多了,雖一時顯效,關節不再劇痛,陽衰也略好一些,但長久下去於身體卻極為不利,就和凍傷要搓雪而不能用火烤是一個道理。所以,他的藥中, 熱藥、寒藥相間,以溫補為主,意在調和陰陽,溫潤適宜,故不似所謂仙藥那樣馬上奏效。
    永樂是個急脾氣,幾劑藥不見效,就火了,一忙起來又不按時服用,以故療效不佳,被丹藥鑽了空子,成了今天這樣。 盛寅實在痛心,此時又能說什麽,又敢說什麽?皇上點了,這個談醫論道滔滔不絕的杏林中人此時竟無言以對。 楊榮看在眼裏,已思忖了一大陣兒,想著怎樣降火、平息尷尬局麵。 “民間屢有奇人、奇方不假,當年盛太醫也是行走江湖,被推薦到皇上身邊。皇上是個以國事為重、閑不住的人,憂而忘我,兩度北征。誰不知塞外寒凜,雪刃冰刀,以致風濕症去而複返,平時又沒日沒夜,憂心操勞,不大注意聖躬安康,故又添了新病。依臣猜度,不是盛太醫藥效不顯,而是他想在溫陽間找到出路,全麵調理皇上肌體,所謂‘慢工出細活’。皇上所服‘仙藥’,並非民間奇方,而是一方百姓多年來相沿成習的東西, 臣就聽說過山間泉水、廟裏香灰都可入藥的事例,不能說毫無道理。而所謂仙藥,是以急功近利為要,怕人說它無效,故劑量大、藥性烈,以致皇上煩躁,及至失音。臣以為,可 以二者兼顧,以盛太醫之方為主,固本祛邪,以符藥為輔,療治頑疾,不知盛太醫以為可否?”
    言畢,楊榮轉頭去看盛寅。盛寅剛要反駁,見了楊榮眼色,也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遂無奈道:“若皇上信臣,可以試試。”
    楊榮一席話,永樂的心態稍稍平和,想起以前譏笑秦皇漢武為方士所欺、自己也罵走 了方士的舊事,也不禁感慨“老而迷途”的無奈:“就依勉仁之言。”
    楊榮等走出後殿,盛寅已是迫不及待,拉了一把楊榮:“楊大人,您這個主意不倫不類啊,兩股藥到一起,冰火不容,皇上豈能承受得住?”
    楊榮微微一笑:“盛太醫聰明之人怎就糊塗了?我豈不知那靈濟宮符藥是些什麽東西, 無非一些熱猛壯陽之藥,你對‘藥’下藥就是了。看皇上那架勢,完全絕了符藥根本不可 能,二者兼服,隻是緩兵之計。今日話既說了,你長期侍奉皇上身邊,細雨潤物,以正攻邪, 慢慢述說符藥之妄,適宜之時,把那‘二徐’的老底也揭了,盛太醫不知‘二徐’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動皇上不易啊!”盛寅麵有難色,於楊榮的話題淡淡說道,“二徐是什麽貨色我 豈不知?兄弟二人為南唐時的江王、饒王,分別叫徐知證、徐知諤。二人壯年而卒,死前 嚐曰,人生七十為大限,吾生長王家,窮極歡樂,一日可敵世人二日。忽一日死了,眾人 覺得離奇。閩人愚昧,竟莫名其妙地慕戴,相率建祠,又傳言二人羽化為神,在上帝帳前 列職鬥宮,以佑下土,故閩人建靈濟院以祭,還上雅號九天金闕大仙真人、九天王闕上仙真人。民間之淫祠不知怎麽就傳到皇帝那兒了,稀裏糊塗的宋高宗竟賜匾額為‘靈濟宮’。
    皇上一認可,可是了不得,‘二徐’的神力和名氣無限膨脹。說實話,這麽兩個尤好奇珍異物、窮奢極欲之人,與道教何幹呢?然愚民趨拜成風,相率成習,延至今日竟有了五百 餘年,今上信之如此,豈不荒唐?”
    楊榮說:“這個故事我也聽過,還說二人曾靖滅群盜雲雲,哪有的事?關鍵就是如何在春風化雨中將故事講給皇上,或是你借療病之機,講給王貴妃,由她轉述給皇上。”
    盛寅無奈地搖搖頭,好半天才帶著哭腔道:“宮闈之事,諱莫如深,本不該說的,然 事已至此,二位大人又是皇上身邊的人,不得不說了。如今王貴妃已臥病數月,景福、永壽宮事發,貴妃不信,婉言相勸,皇上正在火頭上,當時雷霆震怒,日薄西山之貴妃又如 何經得住?急火攻心,登時昏厥,再醒時已奄奄一息了,怕是熬不過這一兩天,任何之嘉 言善行再無法轉述了。”
    楊榮、金幼孜、袁忠徹又是一震,愣愣地站住了。如今後宮中能說動皇上的唯一一個 女人又要西去,以後,還有誰會向皇上委婉進言啊!此時,馬雲從後麵追過來,叫道:“盛 太醫留步,速往仁壽宮,貴妃娘娘病重。”
    這一次,她病得太重了。自打前日景福、永壽兩宮之事和皇上意見相左,皇上摔門而去,當眾多太醫把她從死神手中搶回時,她就感覺自己已不是自己了,渾身顫抖,頭痛欲裂,整日裏渾渾噩噩,甚至都不知身在哪裏。喝不了水,用不了膳,一口飯下去都會嘔出來,隻靠細水慢流的幾口參湯維持著。偶爾清醒時,渺渺知道了呂守玉、魚逢春二人自盡的信兒,似有若無地歎息了一聲,又閉上眼睛。
    皇後徐儀華、賢妃權映月之後,闔宮上下,幾乎沒人敢說句勸慰皇上的話,尤其是近年來。因為她懂皇上,皇上也懂她,幾十年夫妻的相濡以沫,患難與共,那是心與心相連的默契,是情與情交流的坦然,為什麽那樣無拘無束,為什麽那樣返璞歸真?那是因為, 雙方所給予和呈現的都是真性情。皇上的高興不高興,皇上的一切她都能領會,都能接受, 皇上在她麵前也不必像在大臣或其他妃嬪麵前那樣端一副萬歲爺的架子。可,這兩年,她 和皇上意見相左的地方太多了,服仙藥她不讚同,說清高自閉的呂守玉毒死權妃她更不信, 對呂、魚二人之死及後來宮裏的上百人之死,她連搖頭的力氣都沒有了。是自己病了還是皇上病了,抑或二人都病了?作為總攝六宮的她,使出渾身解數,調動每一縷可以調動的 記憶,想自己的所在,想自己的身份,想眼前的宮女,終於,她明白了,皇上老了,疾病纏身;自己也不行了。行將就木的她,除了皇上,已別無親人。
    一陣劇烈的頭疼把她從魂靈遊離的昏迷中叫醒,太醫院使陳克恭趕來隔帳把脈時,她又不省人事了,弄得陳院使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