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火樹銀花鼇山燈會 風山魔海正殿火災1)

字數:4113   加入書籤

A+A-


    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著,覆蓋了北京的山山嶺嶺,西北的西山、燕山銀蛇般從未有過地歡騰靈動起來,由遠及近,渲染著北京城。秀麗的雪國冬景在眼前幻夢般徐徐展開,紫禁城的紅屋黃瓦很快就掩映在錯落有致的雪景中。正月十五的鼇山燈會在一派銀裝的世界中如期舉行,更有一番樂趣。
    天色尚未黑透,巍峨的午門和端門城樓早已是一片璀璨的燈火。永樂攜了張貴妃、任順妃等一應妃嬪登上午門,二品以上大員攜夫人來觀燈,因是國家喬遷的大喜年份,今年的燈也比往年漂亮了許多。
    黃儼率宮內大小太監挖空心思討皇上高興,由各種燈飾架構的居庸疊翠、薊門煙樹、 盧溝曉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瓊島春陰、太液秋風、金台夕照等燕京八景火樹銀花, 把午門和端門間的巨大廣場裝點得分外妖嬈,人間仙境一般。最耀眼的是廣場中間那座氣 勢磅礴的鼇山燈,層層疊疊猶如七級浮屠,珠光寶氣,翠吐璿璣。景與景之間是江天暮雪、 煙浮柴扉的曲徑,曲折迤邐,似隱若現有如銀河,大有那“今夕何夕星光明,月散樓台泄 珠玉”的味道。
    如往年一樣,每個景點都依景附上了幾十條燈謎,猜中了由黃儼代皇上頒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熱鬧,加上紛紛揚揚的瑞雪,由燈飾疊翠的燕京八景就更有瑤池銀漢 的仙境風光了。文臣們應了皇上的旨意,早有準備,詩歌辭賦雪片一樣送到皇上跟前,有寫八景的,有寫眼前的,也有寫新宮的,風簾翠幕,煙柳畫橋,吟賞煙霞,其樂融融。
    禁不住熱鬧的場景,永樂也走下城樓來觀燈,和大臣們一起猜謎。人群中帶家眷的不少。忽見原吉陪著一老一中兩個女人,還未說話,原吉三人已到近前,一起給皇上行禮: “臣攜夫人奉母親來觀燈,皇上不會怪吧!”
    “這是哪裏話?”永樂叫黃儼攙起,嗔道,“大明以孝治天下,愛卿此行,朕更要旌表了。”轉而對原吉母親道,“老人家,原吉年幼喪父,你孤兒寡母相守不易,養了一個 好兒子,也給朕養了一個好大臣,國事勞酌,靡費不貲,全靠原吉度支籌劃,國用不絀啊! 朕要好好謝謝老人家。”說罷拱手,慌得原吉、夫人及母親忙又跪下行禮。
    “皇上此說折殺老身了,”原吉的母親跪稟道,“都是皇上運籌帷幄,經劃有方,他隻是盡責而已。” “老人家快快起來,”永樂親自上前攙扶,喜道:“難怪原吉雍容大度,全因年幼時家教有方,”他朝後言道,“賜老人家彩緞五匹,寶鈔十錠。” 那一晚,永樂異常高興,一直過了亥時才回宮歇息。 陽春三月,人間春色。嫩芽吐綠,枝葉發芽,天空藍湛湛,太陽暖洋洋。初春的風攜
    著輕微的涼意吹在臉上很是愜意,宮裏宮外都很悠閑,還沉醉在喬遷的喜慶中。隻是邊將幾次來報韃靼阿魯台寇邊,明廷已遣使敕諭。又有人告周王橚謀反,永樂召他進京,申斥一番。也是一大把子年紀的人了,看著可憐,就放了回去,周王回到開封,獻上三護衛以表明心跡,從此潛心自己的花草著述,沒了護衛拿什麽造反?此事也就作罷。
    轉眼已是四月,人們還未盡情享受春日的宜人時光,連著多日的北風,已把京師刮了 個昏天暗地,尤其今年風大。風幹物燥,浮塵橫飛,北京已有幾家因小孩子玩耍引燃柴火, 燒毀了房子。事情報進了順天府,順天府尹顧佐覺著,茲事雖小,應該引起大家注意,一 麵移文各州縣,一麵報進皇宮,皇上、內閣都沒當回事。
    往日的四月初八該是個多好的日子,千千萬萬的佛教徒和善男信女們要為佛祖釋迦牟尼舉辦浴佛節,紅男綠女,聯翩道路,柳風麥浪,滌蕩襟懷。可這天淩晨,尚未浴佛,卻火浴宮城了。無名大火從北京城中紫禁城三大殿的謹身殿突然燒起,風助火勢,火借風威, 燃了個通天亮地,照耀了半個北京城。
    越燒越旺的大火時而像亂石穿空的海礁,萬仞齊發,恣意狂舞;時而像巍然屹立的泰山,一峰突起,驚退群山。在並不強勁的西北風中,純木結構的三大殿迅速被大火吞噬, 在劈劈啪啪的炸裂似的響聲中,在一陣陣濺起無數烈焰的坍塌中,那麽巍峨的宮闕在火海 中竟那樣渺小、那樣脆弱。大火染紅了半邊天際,染紅了北京城,無論是官衙府第還是百姓住宅,探出頭來看到是紫禁城大火時,先是一驚,而後便有了大禍臨頭的感覺。
    乾清宮和謹身殿僅隔著一座乾清門,因風勢向南,便沒有危險。黃儼跌跌撞撞跑進來稟報的時候,永樂早已起床,在宮女服侍下更衣,看到外麵紅紅的一片,感到了不妙,腳在打戰,險些摔倒,在黃儼攙扶下來到乾清門口,再走就無法近前了,大火炙烤得人的臉皮生疼。
    麵前的熊熊大火啊,滋滋啦啦,劈啪爆響,不是在卷舔著黑夜,是在焚燒著他的心。 集全國人力、財力、物力精心修建的、象征著大明王朝盛世勃興的三大殿就這樣沒了?一 些太監、宮女們挑著水、端著盆兒正上前撲救,根本近前不得,遠遠地就把水倒掉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無奈地搖搖頭,又怎麽救得下,白白多死一些人而已,那麽,能做的是什麽?會燒到奉天門嗎?應該燒不到,那兒隔得很遠,會燒到哪兒去?又一陣西北風不緊不慢地刮來, 他突然想到了三大殿東側下風口的文樓,想到了由南京運來的整整裝了十大船的圖書,許 許多多的古之精品絕版,還有他的《永樂大典》,數千文人學士用五年光景修成的迄今以 來的第一部大類書。
    不能就這樣完了! “黃儼——”永樂聲嘶力竭地喊了一聲,黃儼剛應了聲奴才在,隻見在內閣當值的楊榮風風火火跑過來,喘著粗氣,跪稟道:“皇上,臣見三大殿突然起火,無法施救,最擔心圖書受損,矯旨調守衛東華門的三百武士進宮去文樓轉移圖書了,請陛下降罪。”
    “別再救火了,”永樂卻直瞪著眼前的黃儼,“你去調集宮內所有的太監、內侍,協助武士們一同搬運,朕的圖書若有半點損失,你就不要回來了。”
    黃儼退去,永樂才對楊榮道,“勉仁,朕想到的,你先想到了,你又為大明做了一件 功德無量的大事,快快起來。”話雖輕鬆卻語帶悲涼,心情沉重到似有千鈞重擔壓著,又似有萬馬狂踏,喘不上氣來。他隻覺得手腳冰涼,寸步難移。
    楊榮站起,立在一旁,無奈地看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五內俱焚。剛剛建成,剛剛舉行了那麽盛大的奠都儀式,奉天殿隻用了那一次,華蓋和謹身殿還沒來得及使用,對群臣、 對百姓、對天下又該怎樣交代?他理解皇上的心情,卻又想不出一句可以勸慰的話。
    “是上天在予朕示警啊!”永樂長歎一聲,仰望著半紅的天際,自言自語,“朕效仿古人籌建二京,不意間三殿同災,令人心神俱驚。可朕,沒有像晉武帝造太廟那樣,南采荊山之木,西運華山之石;也沒有銅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物,輟以明珠……但朕一定有錯。是不是敬天事神不至,天神在怪罪?是不是政務乖張,小人肆虐,君子賢士隱退了?是不是刑獄冤濫,讒慝交作,百姓受苦了?是不是蠹財妄費,用度無算,工作過度, 民力凋敝了?是不是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軍旅未息,征調無方了?是不是奸人附勢,群吏弄法,有司熟視無睹,不予糾治了?上蒼啊,可否給朕一點兒小小的明示?”
    楊榮也深深地以為,這些年,百姓的徭役太重了。南征交趾,西南數省官軍輪番出師何曾休息?百姓運送糧餉不堪其勞,人都跑光了,前線糧餉不濟,李彬不得不在陌生的前線實施屯戰。還有大運河之修,北京之建,南京大報恩寺之建、武當山之建等等,百姓多年未得休息。但這些話又怎麽能直接對皇上說呢?
    猶豫片刻,楊榮憂心忡忡道:“多日來,聖躬欠安,聖心焦勞,然事已至此,皇上也不要過於自責。陛下說得對,是上天在示警啊!究竟何處缺漏,一時也難以說清,不如聽聽群臣意見。”
    永樂“嗯”了一聲,遲疑了一下,低聲道,“那就按朕方才的意思,擬一道詔書,曉諭中外官員,不論官品高下,就三殿之災,聽群臣直陳得失,有嘉言善行,還可拾遺補缺。”
    “遵旨。” “你去擬詔,朕去文樓看看。” “不行,”楊榮伸手阻攔,堅決道,“那是下風口,太危險,皇上一身係天下安危,水火無情,臣代陛下去就是了。” “你要抗旨不成?” “皇上就是殺了臣,臣也不讓陛下去。”
    “皇上還是不要去了,上千人搬運,奴才估計這麽大工夫也快搬完了。”早已聞訊趕來伴駕的馬雲跪下道。
    喜歡武英殿請大家收藏:()武英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