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恩科較於科舉,百利而無一害

字數:3973   加入書籤

A+A-


    陳羽往前傾身,目光灼灼
    “靖難雖給大明帶來了內亂,可最終坐上龍椅的依舊是朱家人,說白了就是老朱家的家事!但通過靖難,卻給了大明帶來了一位文治武功都甩建文一截的主兒,對大明、對天下,不應該是一件好事嗎?”
    “偏偏有人死腦筋,要麽看不清大局,要麽鐵了心愚忠。”
    “這種時候不拿出雷霆手段,那些心懷鬼胎的臣子還不得翻天?”
    “看著是狠,可正是這股狠勁,才讓動蕩的天下在極短的時間內安生下來!要是心慈手軟,今天這個打個旗號‘清君側’,明天那個喊著‘起兵靖難’,這江山哪還有寧日?”
    朱棣聽得脊背挺直,喉結不自覺滾動。
    滿朝文武無一人懂自己的鐵腕手段,沒想到陳兄弟竟然懂!
    當然,其實還有一個人對這些殺戮很讚成,那就是漢王朱高煦!
    隻不過不是因為他能看透朱棣這舉措背後的含義,而是單純的認為那些人……該死!
    陳羽對這個問題繼續解釋道
    “這其中第二類與第三類鐵定是死定了,但對於第一類,未直接參與抵抗、僅因政治敏感而逃亡的官員,永樂帝采取恩威並施的策略,
    頒布赦令,《大赦天下詔》,宣稱“除首惡外,餘黨不問”,鼓勵逃亡官員主動歸附,承諾保留其官職或允許回鄉為民。
    典型案例就是建文朝禮部侍郎陳迪,因曾參與削藩討論而逃亡,後被家人勸說歸附,雖未被重用,但免於死罪。”
    “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朱棣不是那種殘暴弑殺的帝王,而是一位一切為了大局出發的帝王!”
    朱棣聽後雙眸一亮,突然感覺心中的罪惡感減少了幾分。
    要知道他靖難之後經常做噩夢,除了洪武帝這一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靖難因他而死的人,實在太多了。
    如果他是一位弑殺成性的人,那麽不會產生任何的負罪感,也不會有他晚期赦免靖難遺孤的政令。
    “看來,之前倒是我看錯了永樂帝!”朱棣笑著說道。
    陳羽點了點頭,他如今幫助老朱扭轉永樂帝的形象。
    除了永樂帝所做的一切確實是為了大局出發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對於高中非常有自信。
    而高中之後就要入朝為官。
    那個時候就不能像平日裏一樣,嘴巴沒有一個把門的,高談闊論。
    畢竟,錦衣衛可不是擺設。
    你手中沒權的時候,錦衣衛不會管你,但若有了權,皇權為了不讓你手中的權轉變成手中的拳,定然會有所顧忌。
    但陳羽也不是見利忘義的主。
    自己高就了,定然不會忘記一群老朋友。
    若這幫家夥議論國事,也還說的過去,但若是私底下公然抨擊永樂帝,那可真的就要掉腦袋!
    為了老朱的腦袋,也為了老朱小團夥的腦袋,更是為了自己的腦袋,陳羽認為有必要為提前為永樂帝‘洗’一下!
    陳羽頓了頓,繼續說道
    “而這第四種,也就是主動歸順之臣!這是不少臣僚的選擇。燕王進入南京當天,兵部尚書茹瑺、吏部右侍郎蹇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禮部左侍郎董倫、大理寺少卿薛嵓等等就選擇了主動歸順。”
    “而這也是我說為什麽朝廷官員有大量缺口的的原因。”
    “朝中的官員占比,目前我認為分為建文舊臣與燕王黨兩大類,可燕王黨一方雖然深受永樂帝信任,居高位,但人數上總是占比較少!?”
    “而一些政策的落實,往往需要那些建文舊臣去做,雖然這些臣子也肯為永樂一朝做事,但辦公過程中一定進行的小心翼翼,害怕出錯!”
    “而不出錯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做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我想這也會是大部分官員的心態。可這樣的朝廷官員心態,一般都會出現在王朝末年,國家疲憊做任何事情都無力回天時。”
    朱棣聞言皺眉,陷入了沉思。
    身為帝王,他當然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
    皇帝換了,那麽原來的臣子無論心態上還是對待政務的態度上,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影響。
    雖然每次朝會上,上朝的官員看著也有那麽多人。
    但朱棣仔細回憶上朝時候的場景,好像跟陳兄弟描述的非常相像。
    麵對朝中重大事務抉擇的時候,大部分文官都持沉默態度,甚至說的也是一些模棱兩可中立的發言。
    而燕王黨大多是武將,這種治國還真不一定能夠幫的上忙。
    現在想想,好像還是自己大兒子最積極。
    特麽的,搞了半天那些建文官員不是能力差,而是拿俸祿不辦事!
    還真應陳兄弟總結的話
    不做不錯,少做少錯!
    朱棣有些鬱悶,自己看上去也沒那麽嚇人啊!
    再者自己嚇人,能有自己的爹晚年嚇人?
    距科舉重新引進人才,還需要一年多的時間。
    也就是說這一年多的時間內,朝廷依舊要保持低效的運轉。
    天下的一大幫子事,能等嗎?
    對於國家來說,能有幾個一年供你消耗。
    對於急於證明自己的朱棣來說更是如此!
    看來,通過恩科選拔一些人才,加速朝廷運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
    這不是說朱棣就要再次對原先的建文官員開殺,而是想要注入一些新鮮血液,帶動一下這個風氣。
    不然一個國家一年的時間內,管理層整天死氣沉沉,按照陳兄弟的說法,那可是一個王朝末年才會出現的情況。
    朱棣沉吟良久之後,肯定的說道
    “陳兄弟的說法,十分中肯!”
    “雖然大明的國運已經走了十多年的時間,可對於永樂帝來說,何嚐不是一個王朝新的開始。”
    “但這種情況下的朝廷,竟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往小了說,損失巨大,往大了說,甚至會導致王朝出現危機!”
    朱棣一口氣說了許多,他頓了頓補充道
    “這個其實跟我做買賣的道理一樣,如果手底下的夥計,做事死氣沉沉,那麽生意隻會越來越差!”
    喜歡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