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小朝會顯聖?來之不易的機遇!
字數:4393 加入書籤
朱棣這次麵對李誌剛的建議,並沒有采納,而是擺了擺手,示意你這家夥不用多說了。
他不容置疑的說道:
“不必多說,你之前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在其中,陳羽雖在恩科考試當中,就已展露才華,入仕第一天就能夠在處理國家政務方麵表露天賦,可這位狀元郎終究隻是入仕第一天,若是給他提升官職,讓他接觸更多的政務,有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朕決定,明日小朝會之上,讓陳羽將這個政策的優缺點說出,讓朕也讓文武百官看看,這位狀元郎的言談舉止、處理問題的能力如何。”
“若是表現的不盡人意,也不能說明陳羽不行,隻能說明此子年輕,在處理問題上多多少少還是有些青澀,還需要在朝中沉澱、磨練,等到慢慢成長起來,再做官職升遷。”
“若是表現的非常優異,讓現場的眾人信服,那麽就證明陳羽現在的官階安排,不合理,根據這一份功績,可以在官階上,進行調整,從而將更多核心政務交由陳羽處理!”
“再者,真到了那個時候,朕再對陳羽進行賞賜,估計沒有人反對。還能在服眾的同時,順帶激勵跟陳羽同屆的進士!”
李誌剛聽著雙眸瞪大,嘴角忍不住輕微抽動。
很明顯,現在事情的發展,完全超乎了他的預料。
他哪裏知道,自己隻是站在陳羽的角度提出的一番建議,結果竟能讓陛下衍生出這樣的打算。
聽著朱棣話語中那不容置疑的語氣,李誌剛知曉,自己若是不同意,再行勸誡的話,多多少少有些沒有眼力見,討聖上不喜了。
不得不說,陛下的話說到這種程度,又何嚐不是對於陳羽的看重?
明日朝會,無論陳羽回答道的好與壞,影響都不是很大。
畢竟,
說到底陳羽一介新人,能在入仕第一天,提出這樣的計策已經出人意料。
你還要求一個新人,在小朝會的大殿之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像是在自己府邸上一樣,讓陳羽侃侃而談?
多多少少有些不現實。
要知道這裏麵不僅涉及才華、知識,更加涉及心態、閱曆等偏實戰方麵的要素。
唉!
這份奏疏說到底,也有自己的一份。
陳羽一位新人,在小朝會上發言怎麽了?
青澀、緊張,說話磕磕巴巴……
不管陳羽表現如何,自己禮部都會站出來幫幫場子!
……
其實朱棣的這個做法,跟後世領導帶著一位職場新人參加飯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後世領導通過飯局,考察下屬品行與社交能力,觀察飯桌言行、談吐判斷是否值得培養。
這屬於職場隱性考核機製。??
對於這位新人來說,若是抓住了這個機會,那麽將會獲益巨大。
……
李誌剛感覺沒什麽事情了,再次行禮,恭敬的說道:
“陛下,那臣便告退了,下去之後,會讓禮部派人,將明日朝會的事情告知陳羽,讓其提早做準備。”
朱棣點了點頭,將桌子上的茶杯放在一旁,重新投入到了批閱奏疏的工作當中。
“退下吧。”
李誌剛躬著身子,慢慢退了出去。
他走出禦書房後,看著湛藍的太空,用隻有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感慨道:
“大漢霍去病!”
“橫空出世啊!”
李誌剛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
畢竟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堪稱帝王對臣子寵信的典範。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體現在對其戰功的嘉獎,更體現在對其破格提拔、情感依賴與特殊禮遇當中。
這種喜愛超越了一般的君臣關係,帶有鮮明的個人偏愛色彩!!!
而朱棣方才在禦書房當中,表露出來對於陳羽的喜愛,已經有了漢武帝跟霍去病的那種雛形。
…………
皇帝手握天下之權,是天下間權勢最高的人。
但同時也是最為忙碌的人。
呃……
昏君除外!
李誌剛離開禦書房之後,朱棣再次將精力與注意力,投入到了麵前的一大摞奏疏當中。
隻不過,批閱了幾份後,他便放下了手中的毛筆,慵懶的躺在龍椅上,舒舒服服的伸了一個懶腰。
這種鬆弛的習慣,朱棣認為是陳羽傳染。
他重新審視著李誌剛送來的那份奏疏,看著看著,整個人就不自覺的發出了一陣陣笑聲。
“嘿嘿嘿~~~”
朱棣一臉期待,忍不住自語笑道:
“陳兄弟啊,本來我還在想著,該如何給你建立功績,創造機會。”
“沒想到,這個機會反倒是你自己創造。既然這樣,那你也別怪我不打招呼,就讓你在明日小朝會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展示一番才識與能力。”
“你的能力我相信,若表現不錯,你將獲益匪淺!”
“不僅是官階上的直接體現,更是官場上的方方麵麵,尤其人脈與知名度,將會在上一個台階!”
朱棣自言自語了幾句話過後,忍不住搓了搓手,笑了笑,又再次投入到繁忙的工作當中。
對於陳羽的才識,朱棣很放心。
他相信陳羽在明日超會展示的時候,能在今日提出的計策之上,做出一番延伸。
而這個延伸,肯定能讓在場的文武大臣震驚的目瞪口呆。
不求超常發揮,隻求正常發揮,按照之前在酒館當中的那個實力足矣。
到時候,
侃侃而談、揮斥方遒,效果拉滿……
但要說朱棣完全不擔心,那是假的。
畢竟才華跟閱曆之間,還是有著很大區別。
就比如,即便是才華橫溢之輩,頭一遭站在萬數人麵前演說,也難免喉頭發緊,多多少少有那麽一些緊張、局促。
更何況明日的小朝會,殿中每一道目光都來自大明最頂尖的權勢。
金鑾殿的梁柱撐著天,也壓著場。
那些身穿四品官袍乃至之上的主人,哪一個不是在宦海翻湧中煉就了特殊的上位者氣勢。
尋常官員在他們麵前尚且氣短,何況是要當眾展露鋒芒?
說句不誇張的,進士是從萬千學子當中廝殺而出;而朝中四品以上的大員,則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說是一人之威,足以壓過千軍萬馬也不為過。
陳兄弟這是頭一回,要在滿朝大佬的注視下亮出家底。
這般陣仗……
會不會像驟雨打濕了心弦,讓他那身本事也失了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