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宮中來人,老朱親筆信
字數:4768 加入書籤
陳羽雖然還是有些不相信,但人家禮部的聖上口諭可做不得假。
因此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已經毋庸置疑。
他陳羽即將以從八品的內閣主事身份,參加明日隻有四品及以上官員才能參加的核心朝會。
陳羽跟那位傳話的禮部六品官員拱手簡單寒暄幾句之後,相互告辭了。
隨後在一眾官員羨慕與詫異的神色當中,陳羽踱步尋找自己的馬車,回府去了。
馬車開的很穩,
陳羽半躺在馬車內,思緒開始了翻湧。
他對自己目前在朝中的定位非常清楚,雖取得魁星之位,說到底也隻是一個新人。
還是個隻擁有一天工齡的新人!
跟老朱他們的關係沒有公開,也就是說自己在朝中外人眼中,自己隻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商賈。
那麽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卻能進入明日的核心會議,隻有一種可能。
那就是自己今日晌午在李府吃飯時,商議出來的奏疏,已經被呈遞到了永樂帝手中。
奏疏的質量,肯定沒問題。
在此基礎上,
老朱那家夥定然發力了,在不遺餘力的幫助自己,給自己創造立功的機會。
最好的機會是什麽?
無非是在一個核心會議當中,聚集著整個大明最有權勢的一批人,然後自己在他們這些文武百官麵前,狠狠的裝逼……
展示一波才華!
這樣一來,今後若老朱再想要提拔或者重用自己,外人也不好說什麽。
畢竟才華有目共睹。
所以也就不難疑惑,為什麽自己一介從八品官員的身份,卻能參加大明的核心朝會了!
但小朝會默認的潛規則是參加的官員,最起碼也是四品。
也就是說,老朱破例讓自己參加,一定承擔了不少的壓力。
多半是力排眾議的結果。
否則自己就算是正五品,也是連明日朝會的門都摸不到。
車輪滾滾,
陳羽思緒翻湧之間,已經到目的地了。
隻不過,
他下了馬車之後,發現自家門口竟還停著另外一輛馬車。
家中來客人了?
陳羽簡單打量了一番停在門口的那輛馬車,看上去挺豪華,但具體誰家的,看不出來。
他快步走入府邸,想要看看是何方神聖。
陳羽的身影腳步剛剛邁入府內,府上的夥計就眼尖的瞅見了陳羽,當即小跑過來說道:
“公子,來客人了,看他的說法應該是朱老爺那邊,說是等您有要事相傳。”
“福伯已安排他在會客廳等候。”
陳府上下的夥計,幾乎全部都是錦衣衛。
雖不認識宮中的所有宦官,可是根據一些人的體態特征、言行舉止,也能夠認出一位閹人。
但在確定對方是宮中的宦官之後,府上的夥計並沒有選擇暴露身份。
畢竟,人家喬裝打扮來到陳府,一定是秘密前來。
而宦官隻有皇宮中才會有。
既然這樣,他們也就懂得了其中的隱藏話語。
來人是自家公子的朋友老朱府上的夥計,而不是永樂帝身邊的宦官。
陳羽點了點頭,聯想起不久前禮部來人,傳他明日參加小朝廷一事。
他對於來人的目的,已經猜到了一個七七八八。
簡單吩咐兩句,陳羽快步朝著會客廳走去。
一進入會客廳,
陳羽就瞅見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看著對方一臉虛……陰柔相貌,多多少少大概是宮中的宦官了。
會客廳坐著的那人,在看見陳羽身影的第一時間,立馬來了一個彈射起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還不等陳羽有所反應,他已經徑直走到陳羽跟前,拱了拱手說道:
“陳公子,陛下寫了一封信,命我帶來。”
陳羽點了點頭,對方都說陛下了,定然是宮中來的宦官沒跑了。
“不知如何稱呼?”
宦官說完之後,一邊從懷中將朱棣那份親筆信掏出,一邊笑著回應道:
“有幸得聖上賜名,王星。”
老朱賜名?
陳羽重新打量了一番王星,能夠得到皇帝賜名,足以證明對方是老朱非常信任的宦官之一。
否則也不能擔負起給自己私下裏送信的任務。
……
陳羽的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
宦官本是‘刑餘之人’,雖常年伴隨君主、身處內廷,但其社會地位低下,其權力完全依附於皇權。
能獲賜名,意味著皇帝將其視為‘自己人’。
甚至可能讓其參與核心政務,如傳遞機密、掌管特務機構等。
典型案例如鄭和,原姓馬,被賜姓鄭。他因在靖難之役中戰功顯著,獲永樂帝信任,不僅被賜姓,更被委以‘下西洋’這一關乎王朝外交、貿易乃至國際形象的重任。
這種賜名與委以重任直接掛鉤,本質是皇權對宦官可靠性的蓋章認證。
王星將朱棣寫的那封信,從懷中摸出之後,遞給陳羽道:
“陳公子,這封陛下的親筆信你拿好。”
陳羽接過後,並沒有第一時間拆開來看,反而是放到了袖口當中。
王星見自己的任務完成,對著陳羽拱了拱手,打算離開。
“陳公子,既然陛下交代的任務在下已經完成,那便告辭了!”
陳羽見狀,在會客廳櫃子的抽屜裏麵,拿出一袋銀子,笑著遞給王星:
“王公公,你這大老遠的來一趟,這點茶水錢你收著,回去之後解解渴。”
王星看著古囔囔的袋子,有些傻眼。
好家夥,比宮中四品大員還要闊綽?
轉念一想陳羽居住的府邸豪華程度,心中了然。
但麵對陳羽遞過來的喝茶錢,他擺手推辭道:
“陳公子,使不得,我送陛下的親筆信,哪怕前麵是刀山火海也要完成,哪有什麽累的說法。”
王星雖仍是宦官之身,卻因曾得聖上賜名,在朝中已擁有不低的地位。
也正因如此,每逢像今日這般,或是當眾宣讀聖上口諭、聖旨,或是承辦其他差使,待事畢告退之際,總能順理成章地收下一筆‘跑腿費’。
這在官場裏,早已是無人點破卻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畢竟俗話說得好:閻王好過,小鬼難纏。
永樂年間的宦官,雖說無權參與朝政,論地位更是遠不能和朝中大臣相比。
但他們卻有著一項旁人難以企及的優勢,身處內廷,又是皇帝身邊的親信。
正因如此,
官員們誰也不願為了些許錢財,就去得罪這些看似不起眼、實則可能蘊藏巨大價值的存在。
畢竟,
若是能與他們處好關係,關鍵時刻對方稍透一點消息。
不僅可能助自己官運亨通,甚至能在危急時刻救下自己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