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內閣陳羽,群臣疑惑

字數:5175   加入書籤

A+A-


    一名身居要職卻能力匱乏的文官,即便終日勤勉、夙興夜寐,也難以應對治國理政中的複雜難。
    他們或許有實幹的態度,卻缺了破局的才能;
    而自科舉製度興起以來,有不少人才因偏科,導致落榜。
    於這類學子而言,科舉失利便意味著入仕為官、一展抱負的通路被阻斷,畢生才學難覓用武之地;
    而於朝廷層麵,這般因選拔機製的局限錯失賢才,又何嚐不是國家治理中的一大憾事。
    本可輔佐社稷、裨益民生的棟梁之材,就此與朝堂失之交臂。
    這般“才士空懷誌,朝廷失良輔”的困境,自科舉推行的百餘年裏,各朝統治者並非未曾察覺。
    無奈受限於製度本身的桎梏,始終未能找到破解之法。
    終究隻能任其遷延,成為曆代選官體係中難以根除的隱痛。
    昨日,大殿內的官員,都收到了朝會議題內容。
    隻不過最開始的時候,朱棣命令李誌剛將他跟陳羽聯名上奏的奏疏,在宣傳口諭的時候,一同告知。
    後來,朱棣擔心陳羽無法在此奏疏之上,進行創新性的提出建議。
    保險起見,隻將奏疏上麵的內容告知了二品官員。
    至於從四品到正三品官員,則隻知道議題。
    這就夠了。
    畢竟,這件事情提前跟正二品通氣,那麽他們那些‘小弟’饒是反對,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殿內,三、四品官員聞聲後,紛紛擺出思索的姿態。
    有人眉頭擰成一團;有人垂眸凝視地麵;還有人時不時抬手撫須,一副沉心琢磨的模樣。
    可這種種舉動,終究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
    就如同往日學堂裏,先生點名提問時,即便對問題一竅不通,學子們也總得裝出絞盡腦汁的神情,免得被先生斥責不用功。
    此刻的官員們亦是如此。
    麵對眼前的難題,他們是真的毫無頭緒。
    所謂的思索,不過是掩飾窘迫的幌子。
    朱棣端坐龍椅之上,目光如炬,緩緩掃過殿內眾臣。
    那些未曾提前互通消息、沒做過準備的官員,見狀紛紛下意識地低下了頭,有的甚至悄悄縮了縮身子。
    那姿態再明顯不過:
    陛下,千萬別點我的名,我根本想不出對策!
    官員們的心都懸在半空,生怕下一秒就被陛下點到名,陷入答不上來的窘境。
    然而,
    朱棣接下來開口說的話,卻讓這些提心吊膽的官員們瞬間鬆了口氣,緊繃的身體也不由得放鬆了幾分。
    “這個議題,自隋唐開始,就已存在。朕發現後,想著跟眾大臣好好商議一番,探討出一個可行性的結果。”
    “可就在昨日,禮部尚書李誌剛連同內閣主事陳羽,聯名上奏了一份奏疏,上麵講解了如何處理這種偏科人才,並在此基礎上,完善了大明人才儲備。”
    “朕今早議題,就是商議一下這份奏疏執行的可行性!”
    此話一出,那些早就知曉那份奏疏內容的正二品官員,表情上沒有多大的波動;而那些不知情的官員,則一個個臉上滿是疑惑。
    解決了?
    恩科成績公布後,禮部負責對接那些學子。
    也在這個時候,李誌剛發現了偏科與人才方麵的問題,然後也跟各個部門探討過。
    可這些天過去,他們清楚這件事情一點進展都沒有。
    他們本來猜測,李誌剛是在做無用之舉,最終還是會跟隋唐一樣,不了了之。
    結果你現在告訴我,李誌剛對這種百年難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不對,
    這不是重點。
    瞬間,大多數從四品到正三品官員發現了其中不對勁的地方。
    陛下這番話中的內閣主事陳羽是誰?
    作為恩科狀元的陳羽,起初的熱度絲毫不遜於後世的高考狀元。
    最開始奪得頭籌的那段日子裏,他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即便尋常百姓,也能說上幾句關於他的話題。
    然而熱度褪去得極快。
    不過短短幾天,當人們談論起他,若不再特意點明狀元身份,隻說陳羽二字,大多數人都會麵露茫然,仿佛從未聽過一般。
    陳羽是誰,隻有極個別的人,從腦海中搜索出來了相關信息。
    更多的人,聯想到了內閣成員。
    而內閣裏麵,官階最高不過七品!
    也就是說,內閣這個部門成員,正八品就是頂了天了!
    而如今呆在這奉天殿內的,官階最低的都是從四品。
    古代不要說二品與三品,單單拿四品官與八、九品之間的差別。
    本質是高級官員與基層官員的層級鴻溝。
    對應到後世官職體係中,四品官相當於廳局級幹部,如地級市市長、省直廳廳長,負責統籌市或廳級區域的核心事務,擁有決策、審批和幹部任免等關鍵權力,直接對接省級層麵;
    而八品官僅相當於鄉科級幹部,如縣屬鎮鎮長、區教育局科長,管轄範圍局限於鄉鎮或縣級部門下屬科室,無獨立決策權,僅負責落實上級政策、辦理基層具體事務,如民生服務、日常監管。
    二者在管轄規模、職權分量、政治地位和待遇上存在根本性差距。
    類似現代市級領導與鄉鎮負責人。
    因此,八、九品對於這些四品乃至以上的官員來說,根本不值得記憶。
    哪怕是內閣成員,頂多給予一點尊敬。
    僅此而已。
    內閣成員目前不到十人,這裏麵的幾人,因平日裏工作經常與各部門接觸的緣故,都還是比較清楚。
    隻不過,這個內閣陳羽,究竟是何方神聖。
    完全沒有記憶。
    關鍵是這位內閣成員還聯名了正二品大員李誌剛,上奏了一份奏疏。
    這可是內閣成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最後,這份奏疏,竟還被陛下在常會期間,當眾提了出來。
    要知道內閣成立的原因,就是為了彌補宰相被廢的空檔;
    但為了限製內閣的發展到宰相那種權臣,又有了一個官階限製;
    這樣一來,大明就有了一個隻幹活、而無實權的‘宰相’!
    因此,一般內閣成員充當皇帝審閱政務的工作,隻起到輔助作用。
    可竟做出自己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關鍵是陛下跟禮部尚書還同時認了!
    難不成……
    這位不出名的內閣成員,新加入之後,獲得了天子青睞?
    又或者是內閣將要發生什麽變故?
    內閣這種部門的變故,很有可能引發朝中局勢的變故……
    能做到四品這個位置,都沒有蠢人。
    眾官員一時間,心思活絡起來。
    畢竟,在永樂帝這樣的雄主手下辦事,永樂帝一個念頭,朝中的格局都會因此發生改變。
    麵對未知的變故,已經有不少官員心中決定,常會結束之後,先接觸一下這個陳羽是誰,然後能結交就結交一二。
    反正有益無害,提前布局!
    這樣一來,哪怕今後朝中格局如何更改,自己也能安然無恙!
    感受到大殿內的氣氛,朱棣對著身旁的王忠點了點頭,示意其開始朗讀那一份聯名奏疏。
    王忠拿著那份奏疏,開始讀了起來。
    瞬間奏疏的內容,開始在大殿內回蕩。
    像二品官員,他們已提早知道奏疏中的內容,因此有幾個眉頭微皺,似乎裏麵的內容,他們不是很讚同,但卻又無可奈何。
    畢竟永樂帝的強勢,不亞於昔日的洪武帝!
    唉!
    還是建文好啊。
    什麽事情都商量著來,而不是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