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字數:4794 加入書籤
有些話他說出來是一種效果,換另一個身份的人說出來,那就另外一種效果了。
所以啊,這麽好用的方法,朱吾適自然是不會棄之不用的。
就像秦始皇打錢,都尼瑪多少年了,多出名的梗了,換個身份照樣能騙錢。
隻不過把秦始皇改成大清格格就行。
千萬富翁都被耍得團團轉。
半個小時後,會場裏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一個人退出的。
他們或是自己想明白了,或是被旁人給說服了,或是真的害怕朱吾適不高興然後給他們穿小鞋。
反正就是沒有一個離開的。
等到時間一到,這些人就自覺排隊登記去了。
“姓名,家庭情況,準備為地質學院捐多少錢?”
基本上登記的時候都要登記這三條。
古代不像現代,人人都有身份證。
大明證明身份的東西也有,例如牙牌。牙牌上刻有姓名,職務,履曆,所屬衙門等信息。
還有路引,凡是離開戶籍地百裏之外,都要由當地的官府開具路引。
商人經常外出經商,也會有路引。
有路引的話,登記一下路引信息就行。
沒有路引就自報家門,姓名啊,家裏做什麽生意的啊,開的什麽店啊。
主要就是方便要錢的。
萬一有人渾水摸魚,登記了之後不給錢咋辦。
等被問到捐款多少的時候,這些商人犯了難。
捐多了吧,他們舍不得,捐少了吧,又怕朱吾適不開心。
萬一不讓他們去瀛洲淘金,甚至給他們穿小鞋,那才真是完犢子了呢。
這時候又體現出有托兒的好處了。
“既然是要建學校,那自然是要建好一點兒的,畢竟學校的學生出來以後也是給我打工的,我曹某人身家不多,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就捐五千兩吧。”
在場的人起碼兩三百人,哪怕隻有一百人報名,按照五千兩這個標準,那就是五十萬兩了。
建一個學校根本用不完。
剩下的錢甚至還可以建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呢。
本來朱吾適是想讓商人們投資建職業技術學院的。
但是股東太多的話,他也怕以後不方便管理。
應天府的職業技術學校不用怕,畢竟天子腳下,沒人敢找不自在。
杭州城職業技術學院,朱吾適就準備自己掏錢建。
所以朱吾適就想到了這麽一招。
借著建地質大學的名義,把職業技術學院的錢也給籌集到。
朱吾適就不信了,這些商人還敢去問題要賬目明細。
想要多籌集到錢,那自然是要有托兒的。
這個還是他跟那些慈善拍賣學的。
隻要自己的托兒先報個數字,後麵的人肯定也不好意思捐太少了。畢竟都有人打了樣了。
聽到托兒說捐五千兩,他身後的一眾商人牙都要咬碎了。
尤其是那些本來準備捐個百八十兩意思一下的人,這時候可就蛋疼了。
他們還算好的,有些家裏實力不行的,當場就退出了。
五千兩他們不是拿不出來,但是掏完這麽一筆錢後,就影響到他們的生意了。
做過生意的都知道,資產和流動資金不是一回事兒。
大明之前沒有貸款業務,商人們手裏的流動資金相對要多很多。
可是再多也有個度吧。
朱吾適在大明搞出各種商業行為後,這些商人跟在屁股後麵,那確實是賺到錢了。
但是賺到錢的同時,投資也在加大啊。
就說外貿吧,從大明到歐洲,一年才一個來回。
這會兒去往歐洲的船隊剛走沒多久呢。
很多商人都是花了大價錢收集貨物,想要回本盈利,也得等到明年船隊回來了。
所以有人退出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五千兩,真不是什麽小數目了。
要知道應天府一個家庭一年的開支也就二十多兩。
五千兩夠兩個家庭開支一百年了。
不過退出的人並不算多,也就十來個吧。
畢竟能來參加會議的,本身就是比較有實力的商人,能掏出這個錢的還是大多數。
於是後麵的商人就跟商量好了一樣,統一捐款五千兩。
既沒有人少捐,也沒有人多捐。
兩百多個商人,一人五千兩。
就這一天,朱吾適怒收一百萬兩。
別說地質大學了,都能再蓋好幾個職業技術學院外加小學了。
收到手下送來的名冊後,朱吾適很是滿意。
這就叫一石三鳥,不愧是我啊。
“去吧,給皇上匯報一下。”
朱元璋對於這種大型商業活動還是比較關心的。
朱吾適懶得自己跑一趟,就讓手下去匯報了。
如果是幾年前,朱元璋知道朱吾適一天就搞到一百萬兩,都能高興得蹦起來。
畢竟大明一年的稅收也才一千萬兩。
一天就搞到了大明十分之一的稅收,朱元璋不高興就怪了。
現在嘛,朱元璋也是見過大世麵的人,麵對一百萬兩,也隻是淡定地點了點頭,表示還不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吾適自然是看不到朱元璋裝逼了,他現在有更重要的事兒做。
第一就是盡快把錢弄到手,第二自然是著手建學校了。
既然是職業技術類的學校,那自然也是不用建那麽好的。
等學校建好後,招收的學生必然都不是什麽有錢人家的孩子,所以學費還不能太貴。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很好地詮釋了古人的想法。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隻要是上學,那都算讀書。
古人可不是這麽理解的,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讀四書五經,讀聖賢書。
然後參加科舉,當官。
萬般皆下品裏這個萬般,指的其實就是除了當官之外的其他職業。
雖然這話說的就很貼合現實,但是吧這種想法就很阻礙社會的發展。
就跟現代考公一樣,如果大家都去考公了,考不上就一直在家備考。備考到五六十歲。
那這些人不就相當於白活了一輩子嘛。
還不如躺平擺爛呢,起碼家人知道,這家夥沒救了,不用搭理他了。
古人在家學習,科考。
寄托著家人的全部希望,浪費著家裏的資源,結果到頭來依舊是一場空。
朱吾適一直想要扭轉古人的這種想法,但是這件事兒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
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有那麽好扭轉的。
喜歡我家床底通大明請大家收藏:()我家床底通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