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查證

字數:4004   加入書籤

A+A-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
    張平安一向不是一個會在內心反複揣度別人的人,既然有疑問,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查證。
    從和郭嘉相識到現在,郭嘉一直都在幫自己,說一句兩肋插刀不為過。
    所以,即使這30萬兩真是他截去的,他也不會去告發他。
    他更關心的是他要這麽多銀子幹什麽,以及事情進行到哪一步了。
    仔細回想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郭嘉的家世其實無從考據,他的親人都去世了,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在說。
    一路上所表現出來的膽識、氣魄以及到臨安之後的種種行事作風,都可圈可點。
    也不成親生子,隱隱透露出的不甘於屈居人下的野心。
    一切的一切,都很難讓人不多想。
    將身邊的人都過了一遍後,張平安覺得這事兒可能還是得讓大姐夫去辦最為可靠。
    按性子來說,其實五姐夫最適合,他為人精明又有分寸,但張平安又怕真查出點什麽來之後,五姐夫拿到了把柄不安分。
    隻能轉而讓大姐夫去辦。
    一來大姐夫本身就在五城兵馬司,時常巡邏,利用職務之便有更多的機會能注意到郭嘉的動作。
    二來大姐夫為人踏實可靠,嘴巴很嚴,真有個什麽事兒也不用擔心他說漏嘴。
    眼下去當初那個小鎮上打聽是不太現實的,隻能等往後再說,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在臨安多關注,總能抓住馬腳。
    想完這些後,張平安心裏鬆了一口氣,等最後的結果吧!
    錢攸宜在一邊繼續道:“這事兒知道的人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財帛動人心,誰都有可能,待會兒我給二哥修書一封,你姑且不用管了,由我來回信更合適!”
    “嗯,多謝夫人”,張平安溫言道。
    時間一晃,來到四月初。
    這段時間張平安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政務上總體來看還是十分順利。
    本地承平已久,除了海上走私猖獗外,沒有盜匪橫行的情況。
    關於隱田和稅銀流失這兩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張平安暫時也不準備做很大的動作。
    本身新政就不穩,如果這麽快就動了這塊蛋糕,勢必有人狗急跳牆。
    雖然很大一部分責任已經推給了餘縣丞,但按照以往的做派,虧空也隻是時間問題。
    張平安在任期間是不準備接這個鍋的。
    他約見了本地的鄉紳、族長和富商敲打了一番,響鼓不用重錘,聰明人一點就透。
    天黑後,各家便派下人送了不少銀票過來。
    也算是讓這些人出血了。
    四月初八就是浴佛節,按照慣例,縣令要參與相關的祭祀活動,表達對佛祖的敬意,並祈求豐收和安寧。
    慈縣本地十分重視這個活動,這日非常熱鬧,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難以想象,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北方的百姓可能連鹽都吃不上了。
    張老二和徐氏,以及兒媳婦錢攸宜,這天都跟著一道出門了,要去城外寺裏用齋飯,也算是春遊了。
    張平安就沒辦法了,作為縣太爺,越是過節事兒越多。
    待浴佛節過後,初夏時節,農作物就進入了生長的關鍵時期,縣令需要帶人下鄉巡視田間,檢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確保沒有病蟲害的侵襲,並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還得巡查水利設施,觀察水位,以應對夏季即將到來的高溫和幹旱。
    張平安和華萬裏雖說出身低微,打小家裏有種田,但基本沒怎麽沾手,於農事一道並不算精通。
    綠豆眼就更不必說了,估計去了田間麥子和韭菜都分不清。
    張老二聽說後,眼睛一亮,自薦道:“平安,你要不帶上我一塊去吧,種田這方麵,我在張家村的時候可是一把好手,有什麽不懂的你還能問我,底下人糊弄不了你。”
    說完又笑嗬嗬道:“在縣衙雖然好吃好住,但就是閑的有些發慌,去鄉下田間走走挺好,反正我身板兒也還硬朗!”
    張平安知道老爹是個閑不住的,特意給他和徐氏在縣衙後院劃了塊地,給他們老兩口種菜。
    但總圈在一個地方,確實也很悶。
    想了想後,便同意了,反正也是帶自己人去,沒什麽影響。
    第二日,一行人便坐上騾車,帶上三班衙役慢悠悠地去了慈縣郊區的鄉村。
    慈縣本地農作物主要是種植水稻,當地人也多吃大米。
    但大米經過簡單加工也分很多種,精米、糙米、米糠,普通老百姓多數都是把舀出來的精米賣給糧商,多換些錢,然後置換糙米吃,更苦的人家,吃米糠的也有。
    所以這時候的人多數都飯量很大,因為缺乏油水,多吃才能頂餓。
    除了稻米外,慈縣地處烏塘灣南岸,土壤和氣候條件都十分適宜種植棉花,產量高,品質好,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多多少少種一些,算是一種經濟作物。
    典史官在一旁細細介紹道。
    本來這事兒應該由縣丞來匯報,但自從餘縣丞被處決以後,張平安還沒有提拔新的縣丞上來。
    縣丞之位一直空置。
    這位楊典史年齡四十有餘了,在衙門裏幹了很多年,也是慈縣本地人,精通庶務,張平安便讓他暫時代管縣丞的份內之職了。
    也算是一個信號。
    有這塊肉在前麵吊著,楊典史幹起活兒來是不遺餘力,在政務上也堅決擁護張平安,讓張平安省了不少事兒。
    說話間,眾人便來到了田間。
    裏長提前接到消息,早已和村長帶著村裏的男丁們一起候在村口。
    很多村民腳上還有未幹的泥巴,一看就是臨時被人從田裏喊上來的。
    見到張平安一行人來了之後,裏長一邊連忙催促眾人行禮。
    一邊用蹩腳的官話拱手諂笑道:“各位大人,小老兒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張平安見此皺了皺眉,扭頭問楊典史:“不是說了不要擾民,讓裏長帶路就行了嗎?”
    楊典史連忙認錯:“大人,是下官沒安排好,下官知錯!”
    嘴上這麽說,其實心裏還挺委屈,誰知道上麵是不是麵上一套心裏一套,就他看來,當官的就沒有不喜歡被人捧著的。
    不過在衙門混了這麽多年,楊典史很知道眉眼高低,這時候不用辯解,認錯就行了。
    喜歡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