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屯田製,兵農合一
字數:3569 加入書籤
大軍征戰兩月,雖成果喜人,但死傷也不少,二十萬大軍一下子銳減三分之一。
周子明拿下淮河一線後便當機立斷,命大軍停下休整。
計劃先穩固戰果後,再徐徐圖之,以謀後進!
隻要淮河一線能穩住,那麽後續軍糧運輸將大大節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作戰效率。
這也是多方麵考量下沒辦法的決定。
一方麵是糧草實在跟不上了。
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消耗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就按每名小兵每日隻吃兩斤糧食算,一天也要消耗40萬斤,一個月就是1,200萬斤糧。
一匹戰馬每日則要吃10斤草料加5斤精豆,大夏的戰馬不多,騎兵比是一比七,隻有三萬人不到,遠遠低於正常水平。
但這三萬匹戰馬每月消耗的草料數,也是以千萬斤計。
籌到這些糧草本就十分艱難,加上還要運輸,更費功夫。
周子明也知道朝廷糧倉空虛,再怎麽使法子也榨不出什麽來了。
前朝軍事家諸葛孔明北伐,因蜀道艱難,“糧盡退兵”成常態,就可知糧草補給之不易。
若是在太平年間,還有可能不帶固定糧草,靠掠奪維持。
但此時的北地滿目瘡痍,明顯不能滿足這個條件。
沒有糧草,何談征戰!
另一方麵,如果擴張太快、戰線太長,遠超朝廷如今的行政能力的極限的話,將導致已經收複的失地控製力衰減。
廢了老鼻子勁才收複回來,死傷無數。
這不是周子明想看到的結果。
兩相權衡下,暫時休戰是最好的辦法。
並且同時向朝廷上書,建議用屯田製,兵民合一的方式,慢慢實現自給自足,減少對後方糧運的依賴,解決“千裏饋糧,士有饑色”的困境。
另,全國大力推廣安南稻和番薯,提高糧食產量,讓百姓繁衍生息。
這種方式目前於國於民,百利而無一害。
林俊輝等人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來到北地的。
除了林俊輝,同行的還有兩三百人,都是出身各個世家大族,在族裏相對被看重,但又不是最看重的那撥兒人。
他們都是來接手收複回來的城池,進行戰後重建的。
品級最低的也有七品。
都是武將官銜。
就像最初安排張平安等人來北地的用意一樣。
不過這些人的出身上明顯比張平安那一批要好上不少。
還帶來了安南稻種子和番薯,沿著揚州一路過來各個縣城分發。
張平安這才知道,現在朝廷已經正式下令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這兩樣東西。
這一轉變,讓張平安驚訝不已。
心裏暗暗疑惑著,不知道是哪隻蝴蝶扇動了翅膀,在暗中使力。
林俊輝還給張平安帶了家信。
張平安道了聲謝,收入懷中,準備晚點再看。
“沒想到吧,會在前線看到我,真是好久沒有踏上北地故土了”!林俊輝笑歎道。
“確實沒想到!”張平安誠實道。
心裏也真的很高興:“戰事停下,朝廷又派了這麽多人往北地來,看來驛站和其他各行各業也要慢慢重建了,到時候通信就方便了!”
“是啊,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現在朝廷對全麵收複北地的信心大漲,這不,才派了我們這些人前來,也算提前占位吧!”林俊輝笑道。
說完四處看了看,“這到了你的地盤,我可得好好喝杯熱茶,你住哪兒呢,帶我去看看。”
“來,跟我走,放心吧,茶水管夠哈哈哈哈”,張平安朗聲笑道。
兩人到縣衙後,張平安帶著林俊輝到處轉了轉。
然後才尋了處清靜的地方講話。
“俊輝,不知你被派去了哪裏?”張平安好奇問道。
“你一定想不到”,林俊輝笑嗬嗬的,“我被安排到了阜縣,到淮安以後就要坐船,沿淮河向東走,本來可以從揚州坐船的,我就是為了來看一看你,所以才繞了一程,改了路線。”
“阜縣?我沒記錯的話,負責阜縣的是之前跟我一批來的一個人啊,他之前是直接在揚州大營沿運河向東到濱海以後再向北,走的水路。”張平安回憶著。
“不錯,不過那個人已經死了,被海盜殺死的”,林俊輝回道。
“不瞞你說,這次我去阜縣還有其他任務在身,阜縣雖是個小地方,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緊挨港口和南北、東西運河,之前膠州巨賈吳家就是利用水路幫亂軍從南邊買糧食、藥材運到北邊,現在朝廷形勢正好,自然不能放任這種事情繼續發生了,必須把阜縣清掃幹淨,牢牢掌控在我們手裏才行!”
“你說的有道理,不過就是可惜那位同僚了,還很年輕啊”,張平安扶膝歎息道。
“戰死沙場的那些士兵不年輕嗎?卻連馬革裹屍都做不到,總要有人付出,做那塊基石的”,林俊輝搖搖頭溫聲道。
傷亡是免不了的,張平安也知道,但總覺得突然。
“對了”,張平安問起自己最關心的問題:“這次朝廷怎麽這麽好說話,突然就都同意了周大人的上書?”
林俊輝看了看外麵,又起身出去觀望了一會兒,確定沒人偷聽,才坐回來低聲道:“你還不知道吧,鎮江大營和揚州大營月前差點嘩變,派去押送糧草的欽差也沒回來,說是被野獸所害,誰能相信?
兩個大營的守將都是周子明的嫡係親信,他又帶走了朝廷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你說朝廷能不同意嗎?萬一他插旗自立,南朝根本沒有一擊之力,這你我都清楚,隻能先依著他,再慢慢想法子了,我們這批人過來也有這方麵的原因。”
喜歡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