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寧王朱權的另一麵
字數:7312 加入書籤
“本王與十七弟,平分天下?”
朱棣嘴角帶著一抹淡淡的弧度,嘴上的話固然是這麽說的,可他平靜的聲音裏卻兩者謀算的意味。
顯然,這句從他自己嘴裏說出的話。
他連一分要當真的意思都沒有。
這是當然的!
一個眼睛緊盯著奉天殿的人,一個已經鐵了心想要當皇帝的人,怎麽可能與旁人分享自己的權力?就算這份權力暫且還沒有落到自己手裏,那也是不可能的。
跟在朱棣身邊十年,道衍和尚太了解朱棣了。
聞言。
看著朱棣沉默了一個呼吸的時間,而後麵上露出與對方心照不宣的笑容,單手立掌宣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燕王殿下能屈能伸,大事當成。”
“寧王殿下年輕,少年意氣又手握重兵。”
“即便他自己不會有這樣的念頭,可王爺隻要說得漂亮,就能讓他有這念頭。”
曆史上的寧王朱權,也同樣遭遇了這一波騷操作——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設計把這位十七弟手裏的精兵強將糊弄到自己手裏,同時許諾朱權「事成之後,平分天下」,讓寧王朱權這位驍將為自己所用。
然而。
畫餅,向來是老朱家的傳統藝能。
所謂的「事成之後,平分天下」,黃口白牙說上一句又掉不了肉,隻要真能成事——說這話的是燕王,和朕有什麽關係。
所以真成事之後。
咱們的JUdy就把他親愛的十七弟從北方軍事重鎮大寧丟到江西南昌去了,不僅如此,還把寧王府的護衛軍隊裁撤了,削減俸祿,讓地方官員盯住他。
聽到道衍和尚的話,朱棣麵上同樣以笑容回應:“知本王者,道衍師父也!”
說完這句話,他驟然收起臉上的笑容,嚴肅起來。
正色淩厲地道:“父皇是被逼假死,匆匆而來,如果他的影響力真有足夠大,那麽,他剛開始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跳出來把這艘船翻過來了——或許現在他已經改變了主意,一心準備讓朱允熥那小子坐穩皇位,但他一開始可並不是這麽想的。”
“所以,他在北境一帶的手不會太大。”
“把十七弟拉入夥,父皇這一顆不穩定的棋子,就不那麽需要憂慮了。”
朱棣雙指輕輕叩了叩麵前的桌案,仿佛也在心裏敲定了這個主意,目光堅定篤然。
道衍和尚垂著眸子,拱了把火,道:“隻要到時候成了事,說的是一回事,實際上怎麽做,還不都看您這位天子如何決斷?”
聽到這話。
朱棣原本堅定的目光不由閃爍了一下,嚴肅的麵容上也似乎攀上了一絲被刻意壓抑住的笑容。
嗯,主要是這一句「天子」聽起來比較悅耳。
不過朱棣還是沉得住氣的,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略略思索片刻之後,挑了挑眉道:“雖然本王對於說動老十七還是有把握的,不過此事幹係重大,北境這邊又有父皇的耳目,行事不宜過早。”
“而且這目的既然是按住父皇不跳出來。”
“更合適的時機,應當是應天府那邊傳來了確切消息之後,猝不及防地行動為妙。”
說完,朱棣微微點頭,覺得自己這話頗為有理。
道衍和尚也垂眸微微躬身:“善。”
……
雖然新歲已經有些時日了,不過去年積累下來的殘雪,尚且還未曾完全消融,北平城裏如此,更深入漠北、直麵北元殘部的大寧府,就更是如此了。
天穹上掛著一輪稍顯冷清的太陽。
陽光投下,灑在大寧城裏最大的一處宅邸之上,仿佛帶來不了多少溫度,這座算不得太過恢宏,但顯得格外肅殺的宅邸門口,掛著寫有「寧王府」的燙金牌匾。
宅邸雖是中原的建築風格。
可無論是守在門口的,還是來往出入於這座府邸之中的人之中,都不乏頭上戴著貂皮帽或氈帽,身上穿著交領右衽、腰間束帶,長至腳踝的前元製式袍服之人。
這些人與中原百姓有著明顯不同的麵部特征。
身形皆是高大、魁梧、壯碩。
不過此刻。
卻有一個略顯風塵仆仆之意,約莫三十幾歲年齡的中年男子,卻被恭恭敬敬地引入了寧王府之中。
這名中年男子長須,身材清瘦,身上穿著一身略顯破舊的普通藍色道袍,看起來似是遊曆各方的道人。
這名道士穿過寧王府的諸多回廊。
最終被引入了府中主殿之內:“王爺,人帶來了。”
主殿之內。
一名麵容英武, 眉眼之間都帶著桀驁和意氣風發的少年目光一亮,站起身來,道:“張天師!不曾想,本王在這鳥不拉屎的大寧府就藩之後,竟然還得緣見到你呢!”
說罷,更是親自起身相迎。
被稱之為「張天師」的道人麵上露出一抹謙和的笑意,拱手一禮,道:“寧王殿下折煞了,貧道張宇初,見過寧王殿下。”
寧王府的主人,自然就是就藩大寧的少年藩王,朱權,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這是這道袍破舊的道人。
張宇初——明朝道家的執牛耳教派,正一教天師。
隻不過道家中人修道,講究無為而治,所以便不太重視穿著打扮而已。
拱手問禮過後。
張宇初應聲寒暄道:“貧道遊曆紅塵,感悟道法,恰巧經過大同府,想起寧王殿下已然就藩,之前貧道入宮受封,不想寧王殿下年紀雖小,於我道家之理卻頗有心得,亦與貧道結下緣分,如今貧道既然遊曆至此,自然該來見一見殿下,就怕叨擾了。”
大部分人對於寧王朱權的印象和了解,基本都隻是:驍勇善戰,統率八萬甲兵、北元降部朵顏三衛,鎮守幽燕巨鎮大寧府的,意氣風發的少年藩王。
嗯,還有被自家好哥哥坑得隻剩褲衩的倒黴蛋。
卻少有人了解。
其實朱權除了其驍勇善戰之外。
堪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算才人物。
自道學、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戲曲……等等諸術都皆有涉獵和研究,流傳下來的著作也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等幾十種記載、編纂。
因為對道學有興趣。
與正一教天張宇初算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張宇初在自己的道家著作《道門十規》裏的一些觀點理論,朱權所著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有類似主張。
(疊甲:這都是真的哈,有資料可查。)
殿中,朱權對於張宇初的到來顯然十分歡喜,他有些自苦地撇了撇嘴道:“張天師能來,本王歡喜著呢,大寧府,冬日裏是雪,出了冬日便是風沙,鳥不拉屎的地方,除了偶爾出關去殺一殺那些不安分的韃子,還真沒什麽有趣的了。”
畢竟是少年藩王,勇武是真的,聰慧多才是真的,少年心性也是真的。
說話之時。
朱權的臉上帶著些許稚嫩、些許天真。
畢竟他和朱允熥不一樣,朱允熥十幾歲的皮囊下是豐富的閱曆和人生經曆。
而朱權,則是真正的十幾歲。
聞言,張宇初謙和一笑,道:“寧王殿下少年英雄,貧道還未曾到大寧府,便曾聽聞寧王殿下的威名呢!”
他麵上不動聲色,心裏卻暗暗放了放。
張宇初是正一教的天師。
下山遊曆修行本也算得是道家之人求道要做的功課,不過來這裏見寧王朱權,卻不是純粹地為了來敘舊的。
無論是佛家、道家。
亦或是作為這兩大教類之中的教派,古往今來……沒有哪個教類亦或是教派,可以在天下大勢、王朝更迭之中獨善其身。
張宇初作為正一教的領袖。
除了修道的事情之外,自然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教派在王朝、皇權之下如何存活、興盛、發展的課題。
如今,當道的是朱家王朝。
他自然也不得不考慮依附在這個王朝之下的事情。
所以,他才會讓自己的弟弟張宇清、自己的弟子……響應當今開乾新帝廣納煉丹之賢士的號召,也所以,他經過這大寧府,會來拜會拜會這位對道家有好感、有興趣的朱家王朝的藩王。
被張宇初這麽一誇。
朱權那本就還沒有完全退去稚嫩的麵容上,當即便忍不住西怒形於色,露出些許自得驕傲之意,嘿嘿一笑道:
“本王的名聲有那麽大了?嗐!就是殺蒙古韃子的事情唄!父皇叫我們這些皇子鎮守邊疆,拱衛京城。”
“本王也隻是想著……當初父皇還有那些老叔叔、老伯伯們耗盡了心血才把他們從中原之地趕回北境去,本王說什麽也不能再放他們進來就是。”
說到這裏。
朱權似是想到了什麽。
麵上露出一抹黯然傷神之色,長歎了一口氣,聲音有些低落地道:“唉……本王也沒想到,當初一別,竟然成了永別,父皇駕崩……馬上都半年了。”
少年的情緒總是風風火火,想到哪裏是哪裏。
年紀大的皇子之中,朱元璋偏愛朱標,對其他皇子無比厲害嚴苛,不過到了朱權出生這年頭,朱元璋年齡上來了,對孩子自然也就多了幾分慈愛。
張宇初微微低頭一禮,道:“洪武陛下一世英明,溘然殯天,大明天下同哀,貧道聽聞消息之時,也曾遙遙替先帝做了法事,逝者已矣,寧王殿下節哀。”
朱權深呼吸了一口氣。
撇了撇嘴,把這突然鑽出來的黯然之意擯去,道:“罷了,張天師所言自是有理,好在應天府那邊一切安寧,大哥那個一向默默無聞的嫡子倒是也好本事,得了這麽個神仙人物相助,大明皇朝不僅沒出什麽亂子,半年下來,反倒百姓安樂了不少。”
“父皇既然讓本王在這裏就藩,本王也就聽著父皇的話,守住大明北境的這第一道防線,便是盡孝了。”
朱權聳了聳肩,道。
雖然他在曆史上的確被朱棣忽悠一起靖難了,不過說到底,也算是半推半就的——被朱棣強行拉入夥,又拿出所謂的「半壁江山」作為誘惑,朱權哪兒有朱棣和道衍和尚那般老辣?年紀輕輕的,也就這麽上賊船了。
所以。
這時候的朱權。
倒是也沒什麽所謂野心不野心的。
張宇初淡淡一笑,讚道:“寧王殿下純孝。”
朱權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當即便再次把目光落在了穿著一身破爛道袍的張宇初身上,閑聊打趣道:“張天師外出有理,正一教中的教務,莫非丟給張宇清張道長去了?本王記得,當初他還是和你一起入宮受封的呢,張天師倒是躲了清閑。”
張宇初麵上露出平淡謙和的笑意。
應聲道:“正一教傳承深厚、源遠流長,如今雖是貧道為掌教,可教中宿老不少,有人管著的,至於宇清……”
說到這裏,也不知張宇初想到了什麽,頓了頓,才繼續道:“王爺您忘了,去歲,當今的開乾陛下發布聖旨,公開征召天下所有煉丹術士、道人煉仙丹麽?正一教自然不能辭。”
這當然隻是明麵上的說法,一朝皇帝,對所有教派事務都有著決定性的話語權,什麽佛家、道家,再是「方外」之人,在這方麵都得進「方內」來。
是不能辭,也是主動趨赴。
朱權眸中閃過一抹恍然,想起此事,同時卻也搖了搖頭:“這麽大張旗鼓的事情,即便本王遠在北疆,也是有所耳聞的,隻不過……這所謂的煉丹一事,唉……”
他雖年少,卻稱得上聰慧和博聞強識。
自然知道這所謂的「煉丹」絕對算不上是什麽好事情,曆朝曆代,勞民傷財的例子還少麽?
對於那個從前同窗念書、與自己年齡相仿,卻唯唯諾諾甚少與旁人接觸的侄兒,有些無奈。隻是腦海裏想著那個侄兒從前那副樣子,卻又覺得那樣一個小孩如今好不容易坐上了高位,性格乖張一些似乎也情有可原,便也沒有再多說什麽了。
頓了頓才轉了話題道:“那張道長在宮中如何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