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走馬上任
字數:5489 加入書籤
從戶部、吏部、翰林院走調動流程需要時間,那名駐大同的員外郎任滿亦有收尾工作要完善,楊植並沒有急著去赴任。
目前楊植的人事關係還掛在翰林院,他也沒有心思去翰林院裏天天坐在柯亭與眾人扯淡,而是與往常一樣,沒事就往兵部、戶部跑,美其名曰熟悉業務。
喬宇這段時間為三邊的事頭疼,見楊植到來,喝道:“你真不知死活,好好的天上仙不做,偏要去三邊!現在三邊亂得很,去年亂兵打死了甘肅巡撫,有消息說甘州總兵是主謀。大理寺卿鄭嶽、錦衣衛都指揮使王佐已經動身去甘肅調查甘州兵變真相,你一個一甲編修身嬌肉貴,還死乞白賴去三邊湊熱鬧!”
楊植回道:“太平我不去,我去不太平!所謂風浪越大魚越貴,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喬宇冷笑一聲:“那你等什麽?還不快去!”
楊植厚著臉皮說:“我從不打無把握的仗,等人到齊了我再去!去的時候再請大司馬派幾名秋操邊軍護送!”
最近三邊的局勢確實動蕩,去年甘州兵變的起因是當年甘州糧食豐收,糧價下跌,甘州巡撫居然因為糧價下跌就減少軍兵餉銀,甘州五衛軍兵大為不滿,衝進巡撫衙門打死巡撫並焚其屍。
大明王朝頭一次有地方最高長官巡撫被殺,朝廷大為震驚。又有傳說兵變內幕重重,於是在五月份派大員前去調查真相。
萬事開頭難。朱宸濠叛亂時雖然也殺了江西巡撫,但這個行為反而是往於謙樹立的文官神聖不可侵犯的神像上鍍金。甘州兵變中,這個神像被憤怒的小兵打碎,文官不再被軍兵當成神了。喬宇非常理解楊植的要求,便答應下來。
戶部那邊更頭疼,淮揚、浙江又發大水又是大旱,巡撫奏報百裏無炊煙,孩童論斤而售,饑民嘯集搶劫。賑災要一直持續到十一月半麥熟之日,至少需用米十六萬石並銀子十六萬兩。
“大明這麽大,到處要花錢,三邊要錢,賑災要花錢!
近兩年不知道為什麽災害越來越多,錢糧免了不說,還要往裏麵大筆大筆貼錢!從首輔到地方官員紛紛上疏說是聖上不肯認孝宗為父親導致的!聖上也消停了!”
楊植道:“名不正言不順,聖上如果不能確定自己的身份,隻要年成一好,又會提起來的!”
孫交當然是鐵杆保皇派,便說道:“今年爭取把聯合辦公室的架構搭起來,明年就在三邊推種水稻!屆時聖上肯定要再議禮的!
可惜你現在隻是一個六品員外郎,不然軍屯交給你負責最好不過了!”
楊植含糊其辭說:“快了,快了!”
“你是說你快要升官了,還是說快要再議禮了?”
楊植連忙岔開話題說:“其實內庫、戶部沒錢是好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都是這樣,很多人到了最後,不是知道自己錯了,隻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也就是楊植給孫交畫了一個推廣寒帶水稻比肩神農的大餅,才讓孫交對楊植的容忍度這麽高。
幾日後叢蘭在大同收的韃官、小舅子郭雷、趙大張二等人都來到了北京。
韃官的漢名叫孟青,自述叢蘭收到楊植的信後,就讓孟青去北京投奔楊植,還讓孟根帶來朱子手錄的《論語》,說已經欣賞完了,自己要幹幹淨淨地走。
楊植一向不看重身外之物,立刻帶著郭雷去武定侯府上認親,順便獻上那本《論語》。武定侯、喬宇給這些來人開了調令,把他們的軍籍都轉到了團營。
八月底,楊植手持吏部調令,帶著孟根、郭雷等十來名扈從,啟程前往大同。
北京距大同約八百多裏,從京城向西北三百五十裏就是宣府城,再從宣府鎮折向西也是三百五十裏左右就是大同城。太行山脈最北邊都是崇山峻嶺,道路沿著山洪衝刷出來的河道迤邐延伸。
孟青當年跟隨叢蘭在宣大打轉,對這一帶地形非常熟悉,他一路介紹沿途關隘道口,楊植聽得津津有味。
太行山區道路崎嶇不平,兩邊是陡峻的斷層山地,經常走一天都荒無人煙,隻在低緩丘陵和河流衝積形成的洪積平原,土壤較肥沃,才有農業與城鎮聚落。楊走植邊走邊看,想著這條路上發生的一些大事,感慨萬千。
眾人不緊不慢,曉行夜宿走了二十來天,出了太行山區渡過桑幹河進入到大同地界,此時已經秋末,天上飄起零星雪花。
大同在山西的最北端,整體上是一個盆地,地形以低矮山地、丘陵為主,禦河、十裏河在大同造成了一些破碎的衝積扇平原。那名戶部員外郎沒有住在大同城裏,因為戶部的糧草倉庫在大同城南禦河邊的一座鎮上。
戶部員外郎自然也是進士出身,他早就得到了通知,清點了倉庫,整理好賬簿等著楊植前來交接。見到楊植他第一句話就是:“吾萬沒想到在大同還能見到一名榜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一個一甲天仙幹嘛來邊關?九成九的進士都是止步於四品京官,能到地方上當個布政使已經是極限,而楊植在翰林院隻要不惹事,躺平的下限是尚書。
楊植也沒有解釋,隻是說從小有一個班超夢。員外郎相信了這個解釋,他見過不少自稱軍事發燒友的同年進士,自秀才起就抱著兵書戰策看,特別喜歡畫地圖推演長平之戰、土木堡事變等古今戰例,考上進士去吏部填選官表時就要求今後有領兵打仗一展胸中方略的機會。
早歲哪知世事艱!
雖然大同有知府知縣,不是天津、遼東這些沒有地方政府的純衛所軍管地區,但也大差不差,觸目所及都是軍營。當晚楊植一行人就地征了一間院子住下。
次日黎明,一陣蒼涼的孛羅號和嗩呐聲把楊植喚醒。他走出屋子,從蒙古高原呼嘯而來的西北風帶走被窩裏剩下的暖意,楊植打了個寒顫向天上望去,隻見湛藍無雲的天空中掛著一彎殘月,屋簷上已經有白的霜淩。
隨著號角聲,軍兵們從禦河裏取水做早食,馬蹄聲達達地回蕩在小山穀中,四周傳來高低不一的軍令聲。
員外郎過來請楊植過去用膳,早食並不豐盛,小米粥加一個雞蛋,還有幾個貼麵餅,一碟子鹹菜,一碗刀削麵。
楊植左手拿餅,右手挑麵,狼吞虎咽地吃著麵條,呼嚕呼嚕地發出聲來。員外郎從未見過如此一甲天仙,呆呆地看了一會,說道:“大西北就是這樣。大同還好,你若去延綏,是沒有雞蛋吃的,那邊的麵餅更粗糙,更拉喉嚨。你慢慢吃,吃完我們進城去巡撫衙門。”
大同城是晉北門戶,位於禦河之西。大同城牆每一邊有三、四裏長,高達四丈,城牆比南北兩京的城牆還寬十八尺,護城河寬達三丈,引入禦河十裏河之水,理論上大同城是無法被攻破的。
兩人進了大同城,員外郎一路介紹哪裏是大同府衙、縣衙、哪裏是總兵府,哪裏是宗藩博野王府。
大同城內還是以居民為多,時而可見韃子模樣的人,楊植不由得多看了幾眼。員外郎見狀解釋說:“大明邊軍有三分之一是韃官、韃兵,另關外朵顏三衛及一些歸順受封的部落有通貢互市資格。”
兩人騎馬慢慢前行,來到城北察院,這裏是大同巡撫駐地。
宣化大同是重鎮,宣大總督掛著兵部尚書兼左都禦史銜,總領宣大軍務政務;大同巡撫掛著兵部侍郎兼右都禦史銜,是大同鎮最高長官。
大同巡撫張文錦典型的山東大漢,雙眼銳利充滿殺氣。在楊植的提醒下,張文錦想起當年王陽明的書信,但是實在記不得信使就是楊植。
科舉就是這樣的神奇,平民改變命運鯉魚跳龍門就在轉瞬之間。
“你一個翰林願意來邊關曆練是好的,大明百多年還沒有你這樣的一甲!”以前輩身份鼓勵完,張文錦亦不多說,切入主題:“我這次提議增設五堡,朝廷既然已經批準,楊榜眼有沒有帶錢糧過來?”
楊植回道:“晚輩這次押運帶來五萬兩銀子,其餘五萬明年麥收之時送來。”
張文錦點點頭道:“很好,五萬兩銀子修五座城堡夠了!”
楊植嚇了一跳,疑聲說:“晚輩來時補過功課,邊關銀賤米貴,一萬兩築一座城堡恐怕不夠吧!內地都不止這些數,至少要十萬兩,再加上每堡五百軍兵及家小,總預算非三十萬兩不可!”
張文錦不耐煩道:“你下馬伊始就指手畫腳,哪裏知道邊關情況!朝廷老爺常拿北京來揣摩外地,是以財政經常入不敷出!”
聽起來很有道理,楊植虛心地說:“願聽前輩指點!”
“朝廷平日裏養著這些兵,閑著也是閑著,就讓他們去做工罷,這銀子就可以省下一半!再者說了,大頭兵有口飯就行了,讓他們自己就地開墾,銀子又可以省下一半!”
楊植兩世為人還是第一次見到為國家省錢克扣兵民的,他吃驚道:“按太祖體製,每五十戶就要有一社學,然後再要有社廟。這些軍兵拖家帶口出關駐紮耕戰,每個城堡有丁口數千人,除了邊牆堡壘,禮堂、宿舍、社學、神廟、戲台等等都要有,五萬銀子還少了!”
張文錦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楊植,厲聲道:“你懂什麽!都是刀頭舔血之人,你以為是去秋遊麽?要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做甚?建五座堡,老夫三萬兩銀子就能拿下來!”
楊植不敢再說,張文錦放緩語氣道:“中午不要回去,我叫上守備太監、總兵、知府知縣一起吃個飯,今後你跟他們打交道的機會多,催問、分發糧餉的事,楊榜眼多多費心了!”
中午在太白酒樓設宴,大同城裏的高層官員都來了,幾人正推杯換盞之際,一名武將急匆匆跑來,把大同總兵官江桓叫出去商量幾句,江桓回屋時一臉為難,張文錦隻當沒看見,大家吃過酒菜散去。
回去路上,楊植問員外郎張巡撫為何如此苛刻,員外郎解釋說:“張巡撫一向這樣!恨不得一塊銅板掰成兩份花,不過他自己也省吃儉用,衣食住行並無淫奢之處,大家也就忍了!”
楊植道:“該省省,該花花!這樣建堡,誰願意去駐紮?”
“張巡撫以身作則,派了親率的標兵營五百人去築堡並駐紮,江總兵、王斳太監也答應從自己的正兵營、衛兵營各支五百兵。”員外郎看看天色道:“先不談這些,不幹我們戶部的事,我帶你去雲崗看看佛像,明天再跟你辦清點交接。”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