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邊事

字數:5676   加入書籤

A+A-


    廣西還有一位翰林王元正,現在廣西南寧府橫州衛所的衛學裏當老師,楊植、姚淶來到南寧接王元正到城裏過年。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王元正與姚淶一起走過橋一起哭過門;一起同過窗一起挨過杖,在大議禮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三年後見麵不勝唏噓。姚淶見四十多歲的王元正鬢角已染霜色,惟有神情堅毅,不減當年在金水橋頭喊打喊殺的豪邁。
    三人回憶了一些翰苑往事,楊植問了一下王元正的現狀,聽起來與王瓊在延綏差不多。盡管被削籍充軍,那也是大羅金仙被貶凡塵受人尊重,他們的出身不是當地任何文武官員這輩子能挨到邊的。
    “這是當初羅掌院托我轉交給王陽明先生的書信,不知為何羅掌院篤定王陽明會來廣西。”
    楊植接過信笑著說:“王前輩,實不相瞞,這信是我寫給王陽明先生的,想讓他掙軍功時捎上你,順便給陽明先生一些軍務上的建議,現在看來用不著了。”
    說罷,楊植晃著火折子把信燒了。“前輩對廣西有何認知,今後有何打算?”
    楊植故弄玄虛雲裏霧裏的作派早已被翰林同僚熟知。大明自開國以來,年年在雲貴川兩廣為改土歸流而用兵打仗,已經打了百五十年。其中廣西最為棘手,而尚書一級在南京能打的隻有王陽明,楊植可能預料到王陽明會被派到廣西。
    “廣西複雜得很,從秦朝開始,一波一波的中原軍民來到廣西與土人雜居,先來後到分不清。當地十裏不同俗,隔山不同音;頭人遍地都是,隔三差五就殺來殺去,叫作打冤家,很多寨子與鄰村結下百年血仇……”
    楊植靜靜地聽王元正講述廣西的風土人情,時不時插幾個問題,然後用筆記錄下來,這讓王元正感到十分受用。
    “王前輩,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田思之亂?盧蘇、王受願意向朝廷投誠,條件是官兵與之合作,屠滅敵對的部落。”
    王元正低頭沉思片刻道:“正道無捷徑,其實就是自古以來的王化,廣開書院,教習當地人讀書明理,一代人受過教化後,改土歸流就順理成章了!”
    做大事沒有投機取巧的道路可走。楊植點點頭道:“是極!我們這代人把該做的事做好,不然隻怕不肖子孫給廣西人創文字編偽史改流歸土,反而讓華夏血脈離心離德不認祖歸宗了!”
    姚淶最聽不得楊植時不時含沙射影地往大明官老爺身上潑髒水,似乎大明精英個個即壞又蠢,他喝道:“你楊侍講學士似乎不同意盧蘇、王受歸降,但是至少他們心向朝廷,也願意維持兩州秩序!
    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嚐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廣西土地瘠薄,稻麻不足。人一多了,定會互相殺戮,用你的話就是天然調節資源與人口的平衡!朝廷看不得他們父子兄弟相殘有幹天和,所以才改土歸流!依我看,不如招安盧蘇王受,放任他們在田、思兩州屠個幾萬仇家,一次性解決問題!”
    楊植揉揉額頭,直到楊植前世的八十年代,廣西才實現糧食自給。王陽明、姚淶兩人英雄所見略同,其實算當下的最優解。
    “若來年征安南,以田思兩州為後方,我還是希望能征兩州糧役,以減少朝廷負擔,王前輩有何辦法?”
    王元正又想了想道:“廣西種糧食不成,可以牧豬牧羊、種甘蔗桔子。”
    楊植眼睛一亮:“種甘蔗好!製糖有大用!人說十陝九不通,一通便成龍!王前輩果然是陝西之龍。
    我與姚兄聯名舉薦你恢複官身,授為田州知州!請前輩假日期間整理一下治桂思路,上疏朝廷。”
    大明天子是代天帝牧天下之民,所以大明的政治正確是言路通暢言論自由,天底下的任何人,包括罪犯、朝鮮人、倭人、佛郎機人,都有上疏朝廷議政的權力。
    元旦假期過後,一名閑散錦衣衛百戶王邦奇上疏朝廷議論甘肅邊事,以追究吐魯番吞並哈密並入侵甘肅的責任為由,請朝廷誅殺楊廷和與正德年間的兵部尚書彭澤,選派得力大臣經營哈密。
    哈密由畏兀兒忠順王世襲,吐魯番則由被滿速兒汗占領。兩國為大明藩國,向大明朝貢稱臣,曾在反擊瓦剌餘部入寇甘肅時出力頗多,替大明拱衛甘肅。
    不過夷狄就是那樣,對大明時順時叛,各國則互相攻打。自哈密被封國以來,曾三次失國。
    最近一次哈密失國在正德十一年,時任首輔的楊廷和要求強硬對付滿速兒,三邊總製的彭澤及甘肅副使的陳九疇在甘肅兵力不足時失措,致使滿速兒占領哈密並進犯嘉峪關,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論罪彭澤與陳九疇,貶彭澤為民,罷陳九疇之職。
    武宗死後,王瓊被充軍榆林,陳九疇被重新啟用,上任甘肅巡撫。前年在陳九疇的領導下,楊植姚淶的運籌帷幄,與肅州總兵周尚文擊敗滿速兒,滿速兒在退兵路上遭遇另一支韃子亦不刺的攻擊而遠遁,畏兀兒忠順王複國。此為大明第四次收複哈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俗話說開頭好,結局好,一切都好。既然哈密已經複國,過去的得失成敗就無人追究。沒想到一個邊緣小人物居然上疏朝廷,要求翻哈密得失舊賬!
    王邦奇的奏疏遞到通政司後,瞞不過消息靈通的人。朝堂的江西老鄉立刻召開一個茶話會,討論王邦奇奏疏。
    “昔日楊植預言聖上將以西北邊事為抓手清洗朝堂,果然張寅案還沒有結果,現在又來了一個封疆案!”都是自己人,費寀沒講客套話,直言不諱道:“今天就是告誡大家,不要出頭!”
    兵科右給事中夏言道:“時來天地皆同力!經兵部查實,王邦奇此項奏疏並非受人指使,而是今上登極後,楊廷和用聖上名義裁撤冗官,王邦奇被降級為百戶並解除錦衣衛職務隻拿幹俸,因此懷恨在心,上疏攻擊楊廷和。”
    眾人一陣驚歎:嘉靖真是如有神助,想什麽就來什麽!
    一名禦史道:“聖上有沒有可能將王邦奇奏疏留中不發?畢竟現在還有一個張寅案在審,聖上這麽缺人手,總不至於再開一局吧。”
    費寀道:“這不是重點!總之我們江西老鄉今年低調做人!既然王邦奇挾怨報複楊廷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大家有什麽同門、同年好友可以替代空位,回去搜羅一下,我們篩一篩,到時候廷推。”
    嘉靖並未像眾人預計的那樣把王邦奇的奏疏留中不發,而是令司禮監抄送內閣、兵部,並下詔讓翰林學士兼兵部侍郎張璁為主審查官、現任提督陝西軍務王憲、及甘肅巡撫、鎮、三司等官員為輔,查明正德年間哈密得失真相。
    朝堂同時掀起兩個大案,朝臣們見到禦史鄭一鵬、刑部尚書顏頤壽、兵部主事楊惇等人,都用看死人的目光看他們。
    不料張璁王憲等人正在整理封疆案材料之時,急不可耐的王邦奇又上了一份奏疏,指斥首輔費宏、次輔石珤是楊廷和一黨。嘉靖依然把王邦奇的奏疏抄送內閣與兵部。
    內閣四位相公不動聲色地看完奏疏,費宏、石珤看完後就收拾辦公桌,離開文淵閣回家打致仕報告。
    按規矩賈詠得留在文淵閣值夜,楊一清寫完票擬讓書吏送到司禮監,然後施施然提前下班。
    回到家裏剛吃完晚飯,羅欽順就上門來訪。
    “楊閣老,我那不肖弟子修書一封於我,托我向閣老匯報一下田思之亂的夷務工作。”
    楊一清接過信,口中說道:“王元正也給朝廷建言獻策了,聖上將奏疏批給我處理,我還沒有寫票擬。理藩院名義上是禮部二級機構,大宗伯自己處理就行了。”
    兩人嘴上你來我往謙虛幾句,楊一清看過信道:“可以,田思之亂就按楊植說的,扶持當地小土司,以小製大,改土歸流不動搖;再以貿易綁定當地土司,逐步王化。”
    因為邊關軍務一向由楊一清拍板,羅欽順又補充道:“年後廷推時,若張璁桂萼舉薦王陽明去廣西平田思之亂,望楊相公首肯。”
    楊一清點點頭。兩州幾十萬人的命運三言兩語就這樣定下來。
    “費首輔遭受攻訐,請相公施以援手,可乎?”
    楊一清笑了一下道:“老夫無子無女一身輕,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首輔去留自有聖上宸斷,我們做臣子的不要擾亂聖心為好。
    大宗伯,今天就談到這裏,我來送你出門。”
    禮部尚書的身份擺在這裏,楊一清親自把羅欽順送到門外。羅飲順麵對門外排隊的訪客大聲說:“王邦奇,小人也!若為此人而去兩閣老,可乎?”
    又當又立,踏馬的一定是楊植教的!再老實本分的人跟著楊植都會學壞!
    楊一清哭笑不得,當著眾人隻得說:“大宗伯勿慮,老夫必為費首輔申張正義!”
    張璁現在是實際上的兵部話事人,他雷厲風行,馬上查出楊廷和的兒子、楊植的同年進士、兵部主事楊惇藏匿楊廷和批複哈密事務的檔案,令楊惇解釋時,認為楊惇前言不搭後語。
    張璁繼續深挖下去,發掘出來一個隱藏得很深的楊氏小團夥。這個團夥由楊廷和的次子兵部主事楊惇、楊廷和的義子翰林侍讀葉桂章、楊廷和的女婿翰林修撰金承勳、前兵部尚書彭澤的弟弟彭衝組成。張璁認定他們對朝廷不忠誠不老實,表裏不一,陽奉陰違欺上瞞下,搞兩麵派做兩麵人。
    葉桂章是宣武門伏擊張璁、桂萼的骨幹,他在左順門事件中挨了廷杖後被趕出翰林院,四處飄零,不知所蹤。
    嘉靖下令將楊惇等人下詔獄,海捕葉桂章,一些為楊惇團夥求情的官員被降兩級貶到地方。不過嘉靖並沒有提拔王邦奇,而是把王邦奇降為總旗,然後督促楊一清、張璁、王憲等人拿出解決哈密國命懸一線的辦法。
    海捕葉桂章的文書和朝廷的邸報快馬發到廣西已經是二月二。姚淶、張嶽、王元正看到通緝令皆默默無語。姚淶歎道:“人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張學士氣量太小了!”
    楊植笑著說:“所以你們三人都不合適搞政治!當年楊慎、葉桂章差一點就在宣武門大街打死張、桂二人,現在炒豆子的時候到了,做得受得!
    政治不是過家家,王前輩、張前輩,你們若想活得久,一輩子都不要進北京中樞。聽人勸吃飽飯,在下會安排好你們的!”
    姚淶心有不甘道:“聖上太記仇了,議禮派又咄咄逼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沒有紳士風度!”
    楊植想了想道:“好,我這就為正義之士出口惡氣!姚兄跟我順西江去廣州,張前輩你就留在廣西。
    那八個寨子是盧蘇王受的仇家,勢力弱小,你去跟他們接觸一下,看看能不能以小製大!”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