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春季養生先袪寒,為什麽這樣說
字數:5711 加入書籤
春季養生先祛寒:探尋傳統智慧中的養生密碼
開篇:春季養生的別樣視角
當第一縷春風輕柔地拂過大地,萬物從沉睡中漸漸蘇醒,枝頭嫩綠的新芽、田間綻放的花朵,都在宣告著春天的到來。在這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季節,養生的話題也隨之升溫。與常規認知中春季著重養肝不同,有一種觀點獨樹一幟——春季養生先祛寒。這一理念乍聽之下或許讓人有些疑惑,畢竟春天暖意漸濃,為何還要強調祛寒呢?但深入探究傳統中醫養生智慧,以及人體在季節交替時的生理變化,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一、寒從何來:冬季遺留與春季特性
一)冬季寒邪的蟄伏
冬季,天寒地凍,自然界陽氣內藏,人體也順應天時,陽氣收斂於體內。在這個季節裏,人們為了抵禦嚴寒,往往會增添厚重的衣物,室內也會使用各種取暖設備。然而,即便如此,寒邪仍可能悄然入侵人體。從飲食方麵來看,冬季人們偏好熱食,如火鍋、熱湯等,但同時也可能會攝入一些生冷食物,像在暖氣房中吃冰淇淋等,冷熱交替之下,寒邪易傷脾胃。而且,冬季運動量相對減少,人體氣血運行緩慢,陽氣推動氣血的能力減弱,使得寒邪更容易在體內積聚。這些冬季積攢下的寒邪,並不會隨著春天的到來而自動消散,而是潛伏在體內,成為春季健康的隱患。
二)春季氣候的多變
春季雖然總體趨勢是氣溫回升,但氣候卻極為多變。“春寒料峭”這個成語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這一特點。早晚溫差大,有時白天陽光明媚,氣溫較高,可到了夜晚,氣溫卻會驟降。再加上春季多風,風為百病之長,寒邪常常會借助風邪的力量,侵襲人體。例如,在溫暖的午後,人們可能會因為感覺熱而減少衣物,可如果此時恰好遇到冷風,寒邪就會趁機而入。而且,春季雨水漸多,寒濕之氣也容易侵犯人體關節、肌肉等部位,進一步加重體內的寒氣。這種氣候的不穩定,使得春季成為了寒邪容易反複侵擾人體的時期。
二、寒邪在身:對身體的多重影響
一)損傷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就像自然界的太陽一樣,溫暖著我們的身體,維持著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轉。而寒邪具有陰冷、凝滯的特性,一旦侵入人體,首先就會損傷陽氣。當陽氣受損,其推動氣血運行的能力就會減弱,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寒凝血脈,會導致血液瘀滯,出現手腳冰涼、麵色蒼白等症狀。在女性身上,還可能表現為月經不調、痛經等,因為寒邪會使胞宮氣血不暢,影響月經的正常排出。此外,寒邪侵犯經絡,會導致經絡不通,引發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不適,就像冬天水管裏的水結冰會導致水管堵塞一樣,寒邪在經絡中凝滯,也會阻礙氣血的流通。
二)影響髒腑功能,降低身體抵抗力
寒邪對人體髒腑的影響也不容小覷。脾胃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和水液。寒邪最易傷脾胃,當脾胃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抑製,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從而導致身體缺乏營養,抵抗力下降。此外,寒邪還會影響肺的功能,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寒邪侵襲肌表,會使肺氣失宣,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而且,肺與大腸相表裏,肺的功能失常,還可能會影響到大腸的傳導功能,出現便秘或腹瀉等問題。腎髒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寒邪容易損傷腎陽,導致腎陽不足,出現腰膝酸軟、畏寒怕冷、夜尿頻多等症狀。腎陽不足還會影響到生殖功能,對男女的生育能力都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總之,寒邪在身,會使人體髒腑功能失調,身體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
三、祛寒之法:傳統智慧與現代實踐
一)飲食祛寒:溫熱食材與合理搭配
溫熱性食物的選擇:在飲食方麵,選擇溫熱性的食物是祛寒的重要方法之一。像羊肉,性溫,具有溫中補虛、補腎壯陽的功效,是冬季和春季祛寒的佳品。可以在春季燉上一鍋羊肉湯,加入當歸、生薑等食材,既能滋補身體,又能有效祛寒。還有紅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每天吃幾顆紅棗,或者用紅棗泡水喝,都能起到一定的暖身祛寒效果。桂圓也是不錯的選擇,它性溫味甘,能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對於氣血不足、虛寒體質的人來說,常吃桂圓有助於改善身體的寒象。
合理搭配與飲食禁忌:在食用溫熱性食物祛寒時,也要注意合理搭配。比如,羊肉雖然是祛寒的好食材,但它性熱,吃多了容易上火,所以可以搭配一些涼性的蔬菜,如白蘿卜、冬瓜等,既能中和羊肉的熱性,又能起到營養互補的作用。同時,要避免食用過多生冷食物,像冰淇淋、冷飲、生魚片等,這些食物會加重體內的寒氣。此外,還要注意飲食的規律,定時定量進食,避免暴飲暴食,以免損傷脾胃功能,影響身體的祛寒能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運動祛寒:適度運動促進氣血流通
有氧運動的選擇:運動是促進氣血流通、驅散寒邪的有效方式。在春季,選擇一些適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散步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運動方式,每天飯後半小時,在公園、小區等環境優美的地方散步30 60分鍾,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同時也能讓身體微微發熱,起到一定的祛寒作用。慢跑則能加快心率,促進血液循環,使全身氣血通暢。每周進行3 5次慢跑,每次30分鍾左右,對於身體健康和祛寒都有很大的幫助。
運動時間與注意事項:運動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春季早晨氣溫較低,空氣中的寒氣較重,不適合過早進行運動。最好選擇在上午10點以後,或者下午3 5點之間,此時氣溫相對較高,陽光充足,運動時不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在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活動關節,拉伸肌肉,避免運動損傷。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適度,不要過度勞累,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後,要及時擦幹汗水,更換幹爽的衣物,避免受寒。
三)中醫理療:艾灸、泡腳與按摩
艾灸的神奇功效:艾灸是中醫傳統的理療方法之一,通過艾草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穴位,起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和氣血的作用。在春季祛寒方麵,艾灸有獨特的效果。比如,可以艾灸關元穴,關元穴位於下腹部,是人體元氣匯聚之處,艾灸關元穴能培補元氣,增強身體的陽氣,驅散體內的寒邪。每周艾灸2 3次,每次15 20分鍾,能有效改善虛寒體質。此外,艾灸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也能起到健脾益胃、調理氣血、祛寒除濕的作用。
泡腳與按摩的保健作用:泡腳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祛寒方法。每天晚上睡覺前,用40 50c的熱水泡腳20 30分鍾,能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溫暖全身。在泡腳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艾葉、花椒、生薑等具有祛寒作用的中藥材,效果會更好。同時,按摩腳部的穴位,如湧泉穴、太衝穴等,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位,按摩湧泉穴能滋陰補腎、引火歸元,有助於驅散體內的虛火和寒邪。太衝穴是肝經的重要穴位,按摩太衝穴能疏肝理氣、清肝瀉火,對於因寒邪導致的氣滯血瘀有一定的調理作用。除了泡腳和按摩腳部穴位,還可以按摩腹部,以神闕穴為中心,用手掌順時針按摩腹部,每次10 15分鍾,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身體祛寒。
四)起居保暖:順應天時,適度增減衣物
春捂的科學依據:“春捂秋凍”是一句流傳已久的養生諺語,它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春季氣溫逐漸升高,但乍暖還寒,過早地減少衣物,容易讓寒邪趁虛而入。所以,在春季要遵循“春捂”的原則,適當多穿一段時間的衣服,尤其是要注意保暖頭部、頸部、腹部和腳部。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最容易從頭部散失,所以在春季早晚要戴上帽子,避免頭部受寒。頸部是人體的重要通道,寒邪侵襲頸部,容易導致頸椎不適,還可能引發感冒等疾病,所以要注意頸部的保暖,可以佩戴圍巾。腹部是脾胃所在之處,脾胃喜暖怕寒,所以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要過早地露出肚臍。腳部離心髒較遠,血液循環相對較差,而且腳部有很多穴位,與人體的髒腑器官密切相關,所以要注意腳部的保暖,穿上厚襪子和保暖的鞋子。
作息規律與睡眠質量:除了注意保暖,春季還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春季陽氣上升,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逐漸加快,早睡早起,順應天時,能讓人體的陽氣得到充分的升發。每天保證7 8小時的充足睡眠,能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複,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同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在睡眠過程中,人體的陽氣會得到修複和補充,對於祛寒也有一定的幫助。
四、春季祛寒與整體養生的關聯
一)為春季養肝奠定基礎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春季與肝髒相對應,春季是養肝的好時節。然而,要想在春季更好地養肝,先祛寒是關鍵。因為寒邪在身,會阻礙氣血的運行,影響肝髒的正常功能。肝髒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隻有當體內氣血通暢,陽氣充足,肝髒才能正常地發揮疏泄功能,調節情誌,促進消化吸收。如果體內寒氣過重,氣血不暢,就會導致肝氣鬱結,出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怒、脅肋脹痛等症狀。所以,春季先祛寒,能為肝髒的正常功能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讓肝髒在春季得以更好地調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養肝效果。
二)增強身體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
春季是季節交替的時期,人體需要適應從冬季到春季的氣候、環境等方麵的變化。先祛寒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讓身體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當體內的寒邪被祛除,陽氣得以升發,氣血運行通暢,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就能更好地協調配合。這樣,在麵對春季多變的氣候時,身體就能及時做出調整,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從而降低患病的風險。例如,在春季容易發生的感冒、流感等疾病,往往是由於人體在季節交替時抵抗力下降,受到寒邪和病毒的侵襲所致。如果我們在春季先做好祛寒工作,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就能有效地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促進全年身體健康的良性循環
春季養生先祛寒,不僅對春季的身體健康有益,還能為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春季是一年的開始,就像蓋房子打地基一樣,春季把身體調養好了,就能為後續的季節養生創造良好的條件。當體內的寒邪被祛除,陽氣充足,氣血運行通暢,身體的各項機能都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在夏季,人體陽氣外浮,更容易出汗,此時身體的代謝功能較強,良好的基礎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夏季的氣候特點,避免因貪涼飲冷而導致寒邪再次入侵。在秋季,天氣逐漸轉涼,我們可以更好地遵循“秋凍”的原則,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到了冬季,身體的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就能更好地抵禦嚴寒,保持身體健康。這樣,通過春季祛寒,就能實現全年身體健康的良性循環。
五、結語:珍視傳統養生智慧,擁抱健康生活
春季養生先祛寒,這一理念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養生智慧,它從人體與自然的關係出發,深入探究了季節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科學、實用的養生方法。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忽視身體的細微變化,忽略了傳統養生智慧的寶貴價值。然而,當我們因寒邪侵襲而出現各種不適時,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讓我們珍視這一傳統養生理念,在春季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裏,積極行動起來,通過飲食、運動、中醫理療、起居保暖等多種方式,祛除體內的寒邪,為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以健康的身體,去感受春天的美好,迎接生活的每一個挑戰,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