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氣血虛百病生
字數:5222 加入書籤
氣血不足百病生,養生調理正當時
在中醫理論的宏大體係中,氣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與動力源泉。氣血充足、運行順暢,人體各髒腑器官方能正常運轉,維持健康活力;反之,一旦氣血虧虛,就如同源頭活水幹涸,身體便會陷入“危機四伏”的狀態,各種疾病趁虛而入。下麵,我們將深入剖析氣血虛的成因、危害以及實用的養生調理方法。
一、氣血的奧秘
氣與血的內涵:氣,在中醫概念裏,是一種極其細微且具有強大活力的物質,它充斥於人體周身,仿若無形的守護者,推動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髒腑功能活動以及新陳代謝。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不同類型,各自肩負獨特使命。元氣源於先天,藏於腎中,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決定著人的先天體質與生長發育;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而成,聚於胸中,關乎呼吸、語言、聲音以及氣血的運行;營氣行於脈中,具有營養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行於脈外,主要負責護衛肌表,抵禦外邪入侵。
血,是人體脈管中流動的紅色液體,富含營養物質,猶如滋養萬物的甘霖,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充足養分,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血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在心氣的推動下,循行於脈道,周流不息。
氣血的協同關係: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緊密相連。氣為血之帥,體現在氣能生血,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若氣的功能正常,則脾胃運化水穀精微的能力旺盛,血液生成充足;氣能行血,血的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氣的推動作用減弱,可導致血行不暢,甚至出現瘀血;氣能攝血,氣對血具有統攝作用,可防止血液逸出脈外。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氣依附於血而存在,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能養氣,血為氣的生成提供營養物質,使氣不斷得到補充。
二、氣血虛的成因
生活方式:長期熬夜堪稱氣血虛的“頭號殺手”。夜晚本是人體陽氣潛藏、陰氣漸盛之時,此時應休息睡眠,以養氣血。若長期熬夜,打破人體生物鍾,陽氣無法潛藏,陰血不能滋生,久而久之,氣血便會虧虛。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過度勞累現象普遍,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過度疲勞都會損耗人體元氣。體力勞動過度會傷氣,氣傷則血的生成與運行受到影響;腦力勞動過度則暗耗心血,心血不足,氣血生化無源。
飲食因素: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過度節食、飲食偏好生冷油膩等,都可能損傷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氣血生成不足,進而導致氣血虛。飲食結構不合理,長期攝入營養不均衡的食物,如素食者若不注意合理搭配,易缺乏鐵、蛋白質等造血原料,從而引發氣血不足。
情緒問題:中醫認為,情誌與髒腑氣血密切相關。長期處於焦慮、抑鬱、悲傷等不良情緒中,會影響髒腑功能,導致氣血失調。過度焦慮會損傷脾氣,使脾胃運化失常;抑鬱、悲傷易傷肺氣,導致氣的生成與運行不暢;憤怒則易傷肝氣,使肝氣鬱結,氣行不暢,進而影響血的運行。
其他因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也會受到影響,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氣血虛的情況。女性在經期、孕期、產後等特殊生理時期,若不注意調養,容易失血過多,導致氣血虧虛。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等,長期消耗人體氣血,也會引發氣血虛。
三、氣血虛的危害
身體機能衰退:氣血虛會導致身體各髒腑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功能逐漸衰退。心髒氣血不足,會出現心悸、胸悶、氣短等症狀,影響心髒的正常泵血功能;肺髒氣血不足,會導致呼吸功能減弱,出現咳嗽、氣喘、易感冒等情況;脾胃氣血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肝髒氣血不足,可出現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肢體麻木等症狀,影響肝髒的疏泄與藏血功能;腎髒氣血不足,會出現腰膝酸軟、耳鳴、脫發、性功能減退等症狀,影響腎髒的生殖與排泄功能。
免疫力下降:氣血是人體抵禦外邪的重要物質基礎,氣血虛則人體免疫力下降,抵抗力減弱,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襲,引發各種疾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頻繁發作,且患病後病程較長,不易痊愈;皮膚容易出現過敏、瘙癢、長斑等問題,傷口愈合緩慢;身體還容易感到疲勞、乏力,精神狀態不佳,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容顏衰老:氣血充足是保持容顏美麗的關鍵。氣血虛時,麵部肌膚得不到充足的滋養,會變得蒼白、萎黃、無光澤,出現皺紋、鬆弛、色斑等衰老跡象。頭發也會因氣血不足而變得幹枯、毛糙、易斷裂、脫發;指甲變得脆弱、易折斷,出現白點、橫紋等異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氣血虛的表現
麵色與皮膚:氣血虛的人,麵色往往呈現蒼白或萎黃之色,缺乏紅潤光澤。皮膚幹燥粗糙,如同缺水的土地,缺乏彈性,容易出現瘙癢、脫屑等問題。
頭發與指甲:頭發幹枯、毛糙,失去往日的柔順亮澤,易斷裂、脫發,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斑禿。指甲脆弱,質地變薄,容易折斷,表麵可能出現白點、橫紋等異常,半月痕減少或消失。
精神狀態:經常感到疲倦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工作與學習效率低下。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氣喘籲籲,感到疲憊不堪,需要長時間休息才能恢複。
睡眠質量:睡眠淺,容易驚醒,多夢,甚至出現失眠症狀。入睡困難,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導致第二天精神狀態更差。
其他表現:女性月經量少、經期推遲、閉經等月經不調症狀較為常見;男性可能出現性功能減退、遺精、早泄等問題。此外,還可能伴有頭暈耳鳴、眼睛幹澀、視物模糊、手腳冰涼等症狀。
五、氣血虛的養生調理方法
飲食調養:
補氣血食物推薦:紅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富含鐵、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能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增加血液含氧量,是補氣血的佳品。可直接食用,也可煮粥、泡茶、燉湯。桂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富含葡萄糖、蛋白質等,能為人體補充能量,增強記憶力,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狀。可直接食用,或與紅棗、蓮子等一起煮粥。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含有豐富的油脂、蛋白質、維生素e等,能滋養肝腎,促進頭發生長,改善頭發幹枯、脫發等問題。可將黑芝麻炒熟後磨成粉,加入粥、豆漿中食用。豬肝富含鐵、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是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優質食材,能有效補充氣血。可炒、煮、燉,如豬肝菠菜湯,營養豐富,補血效果顯著。
飲食搭配原則:飲食應多樣化,保證營養均衡,粗細糧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入肉類、蛋類、奶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避免暴飲暴食,減輕脾胃負擔。同時,要注意飲食的溫熱性,避免食用過多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運動鍛煉:
適合的運動項目: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緩慢、柔和、連貫,如行雲流水。練習時,全身肌肉、關節得到鍛煉,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心肺功能,調節身心平衡。八段錦由八組動作組成,每組動作都有特定的姿勢和呼吸方法,通過拉伸、扭轉、屈伸等動作,刺激經絡穴位,調節髒腑功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身體免疫力。慢跑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有氧運動,能加快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耐力和代謝能力,促進氣血的生成與運行。
運動注意事項:運動要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體力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勞累。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如活動關節、拉伸肌肉等,防止運動損傷;運動後要進行適當的放鬆活動,如散步、深呼吸等,幫助身體恢複。運動時間最好選擇在白天,避免在夜晚或惡劣天氣下運動。
中醫調理:
中藥調理:八珍湯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八味中藥組成,具有氣血雙補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所致的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等症狀。歸脾湯由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誌等中藥組成,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狀。十全大補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芪、肉桂,增強了溫補氣血的功效,適用於氣血不足、虛勞咳嗽、食少遺精、腳膝無力、瘡瘍不斂等症狀。中藥調理需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辨證論治,合理用藥。
艾灸調理: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通過燃燒艾草產生的溫熱刺激穴位,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人體元氣匯聚之處,艾灸關元穴可培補元氣、溫腎壯陽、調理衝任,促進氣血生成。足三裏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足三裏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增強免疫力,促進氣血的運化與生成。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艾灸血海穴可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改善氣血不暢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艾灸時要注意溫度和時間,避免燙傷皮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按摩調理:按摩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通過手法刺激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髒腑功能。按摩頭部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增強記憶力。用雙手手指從前額向後梳理頭發,然後按摩頭皮,以指腹輕輕按壓頭皮,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數圈。按摩腹部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調節氣血。仰臥,雙手交疊放於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按摩範圍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按摩四肢可促進四肢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疲勞,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用雙手握住手臂或腿部,從近端向遠端輕輕按摩,力度適中,可反複按摩多次。
作息規律: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每晚盡量在11點前入睡,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一般成年人每天應保證7 8小時的睡眠時間。中午可適當午休30分鍾至1小時,以補充精力,緩解疲勞。良好的睡眠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複,有助於氣血的生成與恢複。
氣血虛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氣血的重要性,了解氣血虛的成因、危害及表現,積極采取有效的養生調理方法,從飲食、運動、中醫調理、作息規律等方麵入手,調養氣血,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讓自己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