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食補不如睡補,為什麽這樣說?

字數:6253   加入書籤

A+A-


    第113章 食補不如睡補,為什麽這樣說?
    食補不如睡補:探尋睡眠的養生奧秘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人們常常熱衷於尋找各種滋補的方法,食補便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種。豐富多樣的食材,精心烹製的藥膳,似乎能為身體注入無盡的活力。然而,一句古老的養生諺語“食補不如睡補”,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對健康認知的新方向。正如清代學者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養成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 深刻地道出了睡眠在養生中的關鍵地位。那麽,為何說食補不如睡補?睡眠又在養生中扮演著怎樣至關重要的角色呢?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睡眠養生的奧秘。
    一、睡眠是身體修複的黃金時段
    當夜幕降臨,我們進入夢鄉,身體卻並未停止工作,而是開啟了一場自我修複的奇妙旅程。在睡眠期間,身體的各項生理機能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調整和修複。
    從細胞層麵來看,睡眠是細胞修複和再生的關鍵時期。白天,身體在各種活動中,細胞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而睡眠時,身體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細胞的分裂和修複,幫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恢複活力。就如同一個城市在夜晚進行基礎設施的維護和修繕,第二天才能以嶄新的麵貌迎接新的一天。正如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所言:“睡眠像是清涼的浪花,會把你頭腦中的一切汙濁蕩滌幹淨。” 它讓疲憊的細胞在睡眠中重煥生機,使我們醒來後神清氣爽。例如,長期睡眠不足的人,皮膚往往會變得粗糙、黯淡無光,出現皺紋和色斑,這是因為皮膚細胞無法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修複,新陳代謝減緩,老化的角質層堆積,影響了皮膚的健康和美觀。
    睡眠對於免疫係統的恢複和強化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睡眠過程中,身體會產生一種名為細胞因子的蛋白質,它能增強免疫係統的功能,幫助身體抵禦各種病原體的入侵。當我們睡眠充足時,免疫係統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能夠及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的病菌,讓我們遠離疾病的困擾。著名哲學家康德也曾說過:“有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睡眠和微笑。” 充足的睡眠無疑是緩解身體疲勞、增強免疫力的良方。相反,長期睡眠不足會削弱免疫係統的功能,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侵襲,患病後恢複的時間也會更長。據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感染感冒病毒的幾率是睡眠充足者的3倍,且感冒症狀會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
    此外,睡眠還能促進心血管係統的健康。在睡眠中,心髒的負擔減輕,血壓下降,心率減緩,這有助於心髒的休息和恢複。同時,睡眠還能調節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功能,保持血管的彈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英國文藝複興時期作家、哲學家培根說過:“在進餐、睡眠和運動等時間裏能寬心無慮,滿懷高興,這是長壽的妙理之一。” 安穩的睡眠為心血管係統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失常,增加心髒病和中風的發病幾率。
    二、睡眠與髒腑功能的深度關聯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五髒六腑與睡眠有著密切的聯係,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髒腑功能的正常發揮,而髒腑功能的平衡也反過來影響著睡眠的質量。《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其中就蘊含著諸多關於睡眠與髒腑關係的智慧。“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人的作息應順應自然規律,白天陽氣旺盛時活動,夜晚陰氣盛時休息,這樣才能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保證髒腑功能的正常運作。
    肝主藏血,在睡眠時,血液回流至肝髒,得到肝髒的淨化和滋養。若夜晚不能按時入睡,血無法正常回流至肝,會導致肝髒的解毒功能受損,氣血運行不暢。長期如此,容易出現肝火上炎的症狀,如目赤腫痛、頭暈目眩、口苦咽幹等。而且,肝的疏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情緒抑鬱、煩躁易怒。比如,有些人在熬夜後會明顯感覺眼睛幹澀、脹痛,脾氣也變得暴躁,這就是肝髒在發出抗議。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 熬夜刷手機、看屏幕,不僅容易導致眼睛疲勞,還會使氣血消耗殆盡,影響肝髒的正常功能,進而導致失眠和精神不振。
    心主神明,睡眠的過程也是心神安寧的過程。良好的睡眠能讓心神得到滋養,保持清醒和敏銳。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心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會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的功能失調還會影響小腸的分清泌濁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問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一旦心神受到擾動,就如同國家的君主失去了威嚴,整個身體的秩序都會被打亂。熬夜時心神紊亂,思慮紛擾,直接影響睡眠質量。要改善失眠,首先要護養心神,保持情緒平穩、減少壓力,讓心神安定,才能擁有寧靜的睡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睡眠不足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使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若晚餐吃得過飽或過於油膩,導致脾胃負擔過重,也會影響睡眠質量,出現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的情況。長期睡眠不足與脾胃功能失調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身體氣血虧虛,免疫力下降。老百姓常說:“能吃能睡,長命百歲。” 隻有脾胃功能正常,能吃能睡,身體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保持健康和活力。
    肺主氣司呼吸,睡眠時呼吸平穩、深沉,有助於肺氣的宣發和肅降。睡眠不足會導致肺氣虛弱,出現氣短、咳嗽、氣喘等症狀。而且,肺朝百脈,與全身的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肺功能受損會影響全身的氣血供應,使身體的各個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滋養。《黃帝內經》提倡“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 晚上適時入睡,清晨早起,到戶外走動,舒展身體,保持心情愉悅,有助於調整生物鍾,使肺氣得以舒展,同時也能促進氣血的運行,增強肺的功能。
    腎主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養腎固精,若長期熬夜、睡眠不足,會損耗腎精,導致腎虛。腎虛的人會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性功能減退等症狀,還會影響生長發育,對於青少年來說,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生長和智力發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隻有陰陽調和、平衡,精神才能安定。熬夜會擾亂陰陽平衡,陽氣過度消耗,陰氣無法滋養身體,導致腎髒功能受損,進而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
    三、睡眠對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
    睡眠不僅關乎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往往是導致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說:“上帝為了補償人間諸般煩惱事,給了我們希望和睡眠。” 然而,當睡眠缺失時,煩惱可能會接踵而至。
    長期睡眠不足會使人的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煩躁等負麵情緒。這是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這些神經遞質對於調節情緒起著關鍵作用。血清素能讓人感到愉悅和放鬆,多巴胺則與獎勵機製和動力相關。當睡眠不足導致這些神經遞質分泌減少時,人就會陷入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的狀態。村上春樹在《1q84》中說:“拖拖拉拉地熬夜不睡覺,根本沒一點好處。天一黑就趕快鑽進被窩,早上跟著太陽一起醒來,這樣再好不過。” 良好的睡眠能幫助我們維持情緒的穩定,以積極的心態麵對生活。研究表明,失眠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同時患有焦慮症和抑鬱症,而改善睡眠質量後,這些心理症狀也會得到明顯緩解。
    睡眠不足還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在睡眠過程中,大腦會對白天學習和經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鞏固,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若睡眠不足,大腦的這種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一個在奮鬥途徑上努力的人,要是不把步驟分清楚,等於旅行一個地方不先規定睡眠和行程一般,分清步驟十分重要,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高效奮鬥的基礎。比如,學生在考試前熬夜複習,看似增加了學習時間,但第二天考試時卻可能因為睡眠不足而頭腦昏沉,無法集中精力答題,最終成績反而不理想。
    此外,睡眠不足還會使人的反應速度變慢,判斷力下降,增加發生意外事故的風險。駕駛員在疲勞駕駛睡眠不足導致)的情況下,反應能力會大幅下降,對路況的判斷出現偏差,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在工作中,睡眠不足的人也更容易出錯,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工作失誤。
    四、睡眠養生的實用方法
    既然睡眠對養生如此重要,那麽我們該如何提高睡眠質量,讓睡眠更好地為我們的健康服務呢?以下是一些實用的睡眠養生方法。
    一)遵循規律的作息時間
    每天盡量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即使在周末和節假日也不要有太大的時間差異。戰國時名醫文摯對齊威王說:“我的養生之道把睡眠放在頭等位置,人和動物隻有睡眠才生長,睡眠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養生的第一大補,人一個晚上不睡覺,其損失一百天也難以恢複。” 而保持規律作息就是獲取優質睡眠的基礎。一般來說,晚上10點至11點上床睡覺,早上6點至7點起床較為合適,這樣能保證每天有7  8小時的睡眠時間。長期堅持規律的作息,能幫助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物鍾,使身體的各項生理機能適應這個節律,更容易入睡和醒來,提高睡眠質量。就像火車按照固定的時刻表運行,才能保證準時到達各個站點,身體也需要遵循規律的作息,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周易》有言:“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意思是,人應遵循作息規律,天晚時則入室休息,這與現代科學強調的規律作息不謀而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一個安靜、黑暗、涼爽且舒適的睡眠環境對於提高睡眠質量至關重要。英國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說:“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的令人想念的看護。” 臥室要保持安靜,可使用耳塞或安裝隔音設備減少外界噪音的幹擾;使用遮光窗簾,避免光線對睡眠的影響,因為光線會抑製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一種誘導自然睡眠的體內激素,其分泌量的下降會影響睡眠;調節室內溫度在22  24c之間,保持空氣流通和適當的濕度,讓身體感覺舒適。選擇舒適的床墊和枕頭,能為身體提供良好的支撐,緩解肌肉壓力,有助於放鬆身心,進入夢鄉。
    三)養成良好的睡前習慣
    睡前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大量進食,以免身體興奮或腸胃負擔過重影響睡眠。晚餐要適量,避免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可選擇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湯等。“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暴飲暴食、飲酒或進食刺激性食物,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導致難以入睡。睡前1  2小時內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可進行一些輕鬆的活動,如散步、拉伸等,幫助身體放鬆。此外,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手機、電腦、平板等發出的藍光會抑製褪黑素的分泌,影響入睡。可在睡前半小時進行一些放鬆的活動,如泡熱水澡、閱讀一本輕鬆的書籍、聽輕柔的音樂等,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為入睡做好準備。
    四)適當的午睡
    午睡是對夜間睡眠的有益補充,能幫助我們恢複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效率。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應抱著對明天的歡樂期望而入睡。同時,也應以愉快的心情早起,這是長壽的秘訣。” 而適當的午睡能讓我們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期待明天。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0  30分鍾即可,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以免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後感覺頭暈腦脹,影響晚上的睡眠。午睡的時間也很關鍵,最好在下午1點至3點之間進行,這個時間段是人體自然的困倦期,此時午睡更容易入睡,且能達到較好的休息效果。
    五)睡前放鬆身心
    睡前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漸進性肌肉鬆弛等方法放鬆身心,緩解一天的壓力和疲勞。“睡眠是對醒著時的苦惱的最佳治療。” 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這句話道出了睡眠與放鬆身心的緊密聯係。冥想能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排除雜念,讓內心平靜下來;深呼吸能增加氧氣攝入,調節身體的生理狀態,使身體放鬆;漸進性肌肉鬆弛通過依次緊繃和放鬆身體各個部位的肌肉,幫助我們感受肌肉緊張與放鬆的差異,從而達到全身放鬆的目的。比如,在睡前躺在床上,閉上眼睛,進行10  15分鍾的冥想,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當雜念出現時,不要刻意去驅趕它們,而是輕輕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能讓身心逐漸平靜,進入放鬆的睡眠狀態。
    食補雖能為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但睡眠在養生中的地位卻無可替代。它是身體修複的黃金時段,與髒腑功能緊密相連,對心理健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眾多名人名言也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睡眠的重要性。通過遵循規律的作息時間、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養成良好的睡前習慣、適當午睡以及睡前放鬆身心等方法,我們能夠提高睡眠質量,讓睡眠這一“天然補藥”充分發揮作用,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讓我們重視睡眠養生,從每晚的優質睡眠開始,開啟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