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人的養生食譜推薦

字數:5535   加入書籤

A+A-


    《廚房裏的駐顏術:一個營養師媽媽的飲食養生手記》
    案板上的山藥皮蹭得手背發癢時,我總會想起十年前在婦幼保健院實習的冬天。那時跟著帶教老師給產後媽媽做膳食指導,看她們捧著溫熱的小米粥吹散熱氣,鬢角還沾著坐月子的汗,突然懂了"食療"二字裏藏著的煙火氣——不是精致的養生餐擺盤,而是日複一日落在碗碟裏的用心。這些年給家人做飯,給客戶設計食譜,漸漸摸出些門道,原來最好的養生食譜,都藏在家常菜的溫度裏。
    一、從一碗粥開始的四季滋養
    春:祛濕先要暖脾胃
    驚蟄前後的南方總帶著潮氣,女兒起床後總說"媽媽我腿像灌了鉛"。這時候我會提前一晚泡好赤小豆、炒白扁豆和新會陳皮,清晨用鑄鐵鍋慢熬成粥。記得去年春天帶她去中醫院,老中醫摸完脈說"小姑娘脾虛濕盛",開的藥方裏竟有我常煮的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現在每周我會變著花樣煮祛濕粥,有時加半根鐵棍山藥,有時放幾片生薑,起鍋前撒把蔥花,女兒說喝完整個人像曬過太陽的被子一樣蓬鬆。
    閨蜜小滿總抱怨春天過敏頻發,我教她把香菜、蔥白煮水當茶喝,配合炒薏米赤小豆茶。她學著我的樣子把薏米炒到金黃,說廚房飄著焦香時,突然想起小時候奶奶炒瓜子的場景。去年清明我們去她老家掃墓,她媽媽端出醃製的香椿芽,說"春吃芽,夏吃葉",老一輩的智慧總藏在應季的食材裏。
    夏:解暑不忘護陽氣
    記得大學暑假在快餐店打工,每天灌冰鎮可樂,結果落下痛經的毛病。後來跟營養師老師學做"解暑三白飲":白茅根、白茯苓、白蓮子煮水,放涼後加片薄荷葉,比冷飲更解渴。現在夏天家裏從不備冰飲,先生應酬回來汗流浹背,我會遞上溫溫的綠豆湯——特意把綠豆煮到剛開花就關火,保留清熱解暑的豆皮,又不會太寒涼。
    去年三伏天帶母親去做艾灸,中醫師說"夏天是補陽氣的黃金期"。回家後我試著做薑棗茶:新疆若羌棗去核,切片生薑炒幹,用保溫杯燜泡一上午。母親喝了兩周,說多年的老寒腿夜裏沒再疼過。現在每天早餐我都會煎幾片全麥麵包,抹上自己熬的玫瑰醬——用平陰玫瑰加紅糖小火慢熬,夏天吃活血又不傷陰,女兒蘸著麵包說"像吃花瓣做的蜂蜜"。
    秋:潤燥要靠"水做的食材"
    秋分過後,母親的老慢支總犯,淩晨咳得睡不著。我翻出《隨息居飲食譜》,照著做了川貝燉雪梨:選碭山酥梨挖去核,放5克川貝粉和半勺蜂蜜,蒸40分鍾。連續吃了一周,母親說喉嚨像含著潤喉糖般舒服。後來我改良成銀耳百合蓮子羹,起鍋前加一小把皂角米,膠質濃稠得能掛勺,先生說比外麵甜品店的還好吃。
    前年在雲南出差,當地朋友教我用幹玫瑰花、胎菊和枸杞泡"三花茶"。回來後發現這搭配特別適合秋燥:菊花清肝,玫瑰疏肝,枸杞養腎,辦公室的小姑娘跟著泡,說喝了半個月,嘴角的上火泡沒再冒過。現在我常把秋梨膏抹在全麥麵包上,自己熬的膏沒加任何添加劑,熬製時滿屋子梨香,女兒說像在吃秋天的味道。
    冬:溫補別忘留三分餘地
    冬至那天給客戶做月子餐方案,特意加了當歸黃芪燉烏雞,卻交代"連續吃三天要停一天,配點蘿卜解膩"。想起剛入行時不懂,給一位術後患者開了全補的藥膳,結果她上火到流鼻血。現在給家人燉羊肉湯,必放白蘿卜和甘蔗,既能中和羊肉的燥,又讓湯頭帶著清甜。去年除夕,婆婆從老家帶來的臘排骨,我搭配蓮藕和海帶結慢燉,全家都說比單純的濃肉湯更潤喉。
    閨蜜阿芳總說冬天手腳冰涼,我教她煮"五紅粥":紅豆、紅皮花生、紅棗、枸杞、紅腰豆,加少量紅糖。她堅持喝了一個冬天,開春見麵說指甲上的月牙都變明顯了。我自己則偏愛黑芝麻核桃糊,每天早上用破壁機現打,炒香的黑芝麻混著烤核桃,加點山藥粉增加稠度,女兒說喝起來像"會拉絲的雲朵"。
    二、不同年齡段的食養密碼
    20+:調經養顏別靠"網紅食譜"
    想起自己剛工作那年,跟風喝某明星推薦的"排油茶",結果腹瀉到脫水。後來跟中醫老師學,才知道年輕女孩調經重在疏肝養血。現在給表妹設計食譜,會強調"早餐必吃熱食":紅糖薑棗茶配雞蛋,或者酒釀煮鵪鶉蛋,比冰冷的沙拉更養氣血。她總愛點奶茶,我就教她在家做紅豆芋圓:荔浦芋頭蒸爛搓成圓,煮好後加無糖豆漿,撒把桂花,比奶茶健康還解饞。
    大學室友朵朵總為痛經煩惱,我讓她試試"經前三天喝山楂紅糖飲,經後喝五紅湯"。去年她結婚時告訴我,堅持半年後,月經周期規律得像鬧鍾。現在她懷孕了,我又叮囑她"孕期別盲目補燕窩,每周喝兩次鯽魚豆腐湯,比任何補品都實在"——就像我當年孕吐厲害,母親每天變著花樣做小米南瓜粥,說"胃舒服了,孩子才長得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0+:抗衰先從養脾胃開始
    生二胎後我脾胃虛寒,吃涼的就拉肚子,跟著一位老中醫學做"四君子湯泡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煮水,用來泡雜糧飯,再配清炒山藥和清蒸鱸魚。堅持兩個月,發現連多年的蕁麻疹都很少發作了。現在家裏的電飯煲常年煮三色糙米,蒸飯時加一勺陳皮碎,米飯帶著淡淡果香,女兒說比白米飯"更有魔法味道"。
    閨蜜珊珊產後脫發嚴重,我教她用黑豆、黑米、黑芝麻打漿,加一個雞蛋煮成糊,每天當早餐。她笑稱自己像隻"囤糧的鬆鼠",三個月後洗頭時地漏裏的頭發明顯少了。去年我們去美容院做臉,美容師說"你們的皮膚光澤度比同齡人好",其實秘訣就在每天必喝的"美齡粥":山藥、芡實、蓮子打糊,加豆漿和糯米,綿密得能抿化,比任何護膚品都養人。
    40+:更年期要會"吃軟不吃硬"
    母親更年期時失眠嚴重,我翻遍食譜給她做"百合蓮子小米粥",睡前喝半碗,配著揉太衝穴,半個月後她說"終於能睡整覺了"。後來我發現,更年期女性更適合吃"軟食":蒸南瓜、煮爛的鷹嘴豆、入口即化的豆腐。現在每周我會給她做"雙耳湯":銀耳、木耳泡發後加冰糖蒸,她說吃起來像"會跳舞的果凍",連多年的便秘都緩解了。
    去年單位體檢,好幾位大姐查出膽固醇偏高,我給她們設計了"燕麥山藥早餐組合":生燕麥片煮10分鍾,加蒸熟的山藥塊,配水煮蛋和涼拌芹菜。她們笑稱"吃得像兔子",三個月後指標都有改善。我自己則愛上了"陳皮蜂蜜水",每次吃完油膩的飯菜,泡一杯新會陳皮,加一勺土蜂蜜,喉嚨清爽得像含了片薄荷葉。
    三、那些比食譜更重要的飲食哲學
    吃飯要"帶著感激之心"
    記得在日本學習食育時,老師教我們吃飯前要雙手合十說"我開動了",當時覺得儀式感太強,後來發現,專注地感受食物的溫度,真的會讓消化更好。現在每次給家人盛飯,我都會留意:先生的碗要多加點雜糧,女兒的菜要切得小塊些,母親的湯要撇淨浮油。去年冬至,我們全家圍坐喝羊湯,女兒突然說"媽媽煮的湯裏有陽光的味道",那一刻才懂,用心做飯就是最好的"食療"。
    拒絕"非黑即白"的飲食焦慮
    曾經為了減肥嚴格計算卡路裏,結果得了暴食症。後來明白,真正的養生是"不極端":可以吃蛋糕,但選動物奶油的;可以喝奶茶,但一周不超過一杯。現在家裏的零食櫃,常備烤杏仁、凍幹草莓和無糖藕粉,女兒放學回來喊餓,衝碗藕粉加幾粒葡萄幹,比薯片健康又頂飽。去年朋友送我一盒手工阿膠糕,我每天隻吃一小塊,配著玫瑰花茶,既補氣血又不怕上火。
    廚房是最好的情緒療愈所
    前年父親生病住院,我在醫院附近租了間小廚房,每天變著花樣煮粥:南瓜粥、蔬菜粥、雞肉粥。看父親用勺子慢慢攪動,說"比醫院的飯香",突然發現,做飯時的專注能讓人忘記焦慮。現在每當工作壓力大,我就會去菜市場逛一圈,看新鮮的菠菜帶著泥土,水靈的黃瓜頂著花,買回一堆食材回家鼓搗,剁肉餡的咚咚聲,竟比任何解壓藥都管用。
    四、我的私房食單:簡單到能堅持一輩子
    早餐黃金組合5分鍾搞定)
    基礎版:小米粥加1勺陳年金曲)+ 水煮蛋溏心最佳)+ 涼拌木耳黃瓜
    進階版:全麥麵包抹牛油果+ 山藥蓮子糊提前一晚預約破壁機)+ 聖女果5顆
    偷懶版:酒釀煮蛋加2勺黑芝麻粉)+ 蒸山藥蘸桂花蜜
    午餐快手套餐15分鍾出鍋)
    主食:二米飯大米+藜麥,用電飯煲一鍵煮)
    主菜:清蒸鱸魚撒蔥絲潑熱油,淋生抽)
    配菜:上湯娃娃菜蒜片+皮蛋煮水,燙菜後淋少許香油)
    湯品:冬瓜蛤蜊湯蛤蜊焯水,加冬瓜片煮3分鍾,撒白胡椒)
    晚餐輕食搭配拒絕餓肚子)
    雜糧飯半碗推薦紫米+燕麥米組合)
    蛋白質:白灼蝦10隻鹵水豆腐1塊交替吃)
    蔬菜:橄欖油炒蘆筍加少許黑胡椒) 涼拌秋葵配蒜蓉生抽)
    加餐:睡前1小時喝溫豆漿加核桃碎) 吃1小塊蒸南瓜
    四季養生茶隨手就能泡)
    春:玫瑰花+陳皮疏肝理氣)
    夏:荷葉+炒薏米清熱利濕)
    秋:麥冬+沙參滋陰潤燥)
    冬:生薑+紅棗驅寒暖身)
    寫在最後:食物是時光最溫柔的情書
    去年深秋,帶著女兒回鄉下看外婆,老人家顫巍巍地從灶膛裏掏出烤紅薯,焦香在冷空氣中散開。女兒咬了一口說"比烤箱烤的甜",外婆笑出沒牙的嘴:"土地裏長出來的東西,帶著太陽和雨水的味道呢。"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謂養生食譜,從來不是冰冷的營養表,而是人與食物、與季節、與愛的聯結。
    現在的我,不再追求複雜的養生法,隻是認真對待每一餐:春天采擷新鮮的香椿炒蛋,夏天把西瓜凍成小塊做冰沙,秋天曬桂花做糖,冬天熬一鍋暖身的蘿卜羊肉湯。這些落在碗碟裏的煙火氣,比任何抗衰藥都更有力量——因為當我們用心對待食物時,食物也會溫柔地回饋我們,讓歲月在舌尖上,釀成一首綿長的詩。
    就像母親常說的:"好身體是吃出來的,不是補出來的。"願每個女人都能在廚房的煙火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駐顏術——那不是昂貴的補品,而是對生活最樸素的熱愛,和對自己最溫暖的嗬護。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