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知否9元旦朝會

字數:4771   加入書籤

A+A-


    她懷裏的小身體又軟又熱,像一團晶瑩剔透的水晶皂兒,神仙般好看,全汴京都沒有哪家哥兒能比得上他漂亮。
    小時候便喜歡甜膩膩地纏著人,這三年父母不在京中,不曉得受了多少冷落。
    平寧郡主自己腦補了一番沒爹沒娘的小白菜,心疼得什麽嚴厲話都舍不得說,抱著孩子淚眼婆娑。
    元旦朝宴,遼使再次來賀,這次耶律洪基倒沒有來,畢竟哪有一國太子去別國過年的道理。
    正旦大朝會,向來隻是文武百官和外國使臣參與。
    但官家卻特地召了齊霖進宮伴駕。
    遼使跪左膝,蹲右膝,拱手搖肘行了一個契丹禮:“捏骨地!”
    捏骨地是契丹語,意思是“聖躬萬福”
    這是遼使朝賀的固定開場。
    “歲元肇啟,景福維新。 ”
    “共契禎祥,永敦歡好。 ”
    “伏惟皇帝陛下膺乾納佑,奉天永昌。”
    說完助詞,遼使便要進獻國禮。
    禦衣三襲,名馬二匹,散馬百匹,北珠四斛,賓鐵刀一柄。
    還有一些弓箭,佩刀,布緞,野味果品,甚至還有一個遼廚。
    特地帶了契丹的食材過來,要當場給皇帝做契丹菜,以示共度佳節。
    遼使銳利的目光定格在齊霖的耳垂上,見他的確還戴著太子的耳環,才道:
    “去歲乾元節,太子殿下與貴國公子定下分飾之約,若小公子信守承諾,則讓臣進獻五百匹戰馬。”
    他單獨取出一卷禮單上遞。
    文武百官一片嘩然,他們隻知道是齊國公的次子率先戴耳環,是受契丹人哄騙。
    但不知道他們還約定了東西啊。
    官家不解釋則是擔心萬一耶律洪基毀約,讓齊霖成了這件事唯一的笑柄,所以隻對外說是契丹人教唆的。
    這麽說來,這其實是齊家二郎守約重諾的佳話?
    當然,隻有少部分人覺得這是他言而有信的美好品德,大多數人覺得他諂媚重利,被契丹人羞辱了還不自知。
    但這樣一個場麵上,大家自然不能拆自家台,隻能恭維皇帝說,這是兩國友好的見證。
    齊霖站了起來,當著眾人的麵摘下了那枚耳環放在內侍的托盤上,與遼使禮單相換:
    “誓言既成,此環物歸原主。”
    遼時笑著搖頭,又揮手退了回去。
    “太子殿下有言:不必歸還,耳環染過漢家君子血,當為兄弟之盟,鑄劍為犁。”
    “太子已將另一隻耳環熔鑄成此刃送與小公子。”
    遼使又捧出一個匣子,打開,取出一把賓鐵匕首,柄處鑲嵌七寶,是一把禮刃。
    上麵有一個圓環凹槽,恰巧可以把另一隻耳環放入,好似合二為一的玉玨。
    匕首刃身兩麵都刻了字,用漢語和契丹語,雙語刻寫:
    “雪不封誓,山不阻盟”
    一刃,一環。
    一麵威迫,一麵柔情。
    這是在提醒他,讓他看到這匕首就要想起他們之間的約定。
    不過齊霖心裏耍賴攤手,狐又不是君子,狐是動物。
    看看實力而已,他說實力不行就是不行。
    齊霖他接過匕首,旋身向眾人展示,笑道:
    “上京霜,東京月,盡在此刃,可見太子是個守盟之人。”
    他特意說的守盟而不是守約,指的是守澶淵之盟。
    他一句話,把耶律洪基單單送給他的禮物拔高到了國家政治外交層麵。
    文武百官間的氣氛輕鬆快活了起來,紛紛祝賀。
    “臣等賀官家萬安,今北朝銘‘雪不封誓’於刃,恰應我朝真宗皇帝澶淵盟書‘山川共守’之誓。”
    他們高興,自然是因為明白了北朝下一任繼承人的政治傾向。
    畢竟宋遼之間安不安全,全看遼有沒有想打的意願。
    要是北朝下一任新君生性好鬥嗜殺,要撕毀澶淵之盟,大宋士大夫們可真要抓耳撓腮,坐立不安了。
    這個時候的他們哪還有心情管什麽耳環不耳環。
    這是耳環嗎?這是大國外交,你懂個啥。
    等他們回過味兒來,又開始想七想八。
    這北朝太子為什麽偏偏看中齊家二郎呢?
    忘年交?
    抬臉看了那上座小公子一眼。
    琅軒鶴骨,鬆雪裁玉。
    頷首笑時,風洄蘭煦。
    是他們見了也想抱回家嬌生慣養的程度。
    截你羊頭,這齊國公和平寧郡主也太會生了,兩個兒子,一個賽一個地好相貌。
    齊秉中接收到同僚們羨慕嫉妒恨的表情,低調優雅地微微一笑。
    ……
    元旦宴過後,滿汴京都知道了當初那耳環風波的始末。
    叛逆少年們再次掀起了一次左耳單環的潮流。
    被別人指著鼻子罵,就道:“你懂什麽?官家都說了,這是履信踐諾的象征,你罵我,莫非是對官家有意見。”
    路人:不敢有不敢有,但你有什麽資格戴環,你這兔孫有什麽信義可言,給老子摘下來!
    兩人大打出手,無信者不配戴環!
    有些人完全是跟風趕流行,覺得特立獨行才彰顯自己不一般。
    但有些人則無法接受,認為男子怎麽能學女子蠻夷之輩呢?這是輕賤自己。
    而官家更是天天在朝堂上被大臣們懟。
    大臣:你縱容齊二郎失德,你失察,有損大宋顏麵,悖逆禮教!
    官家:他是個孩子。
    大臣:京中年輕一輩穿孔成風,這都怪你不製止,助長陰柔之氣!
    官家:他們都是孩子。
    大臣:啊對對對,他們都有孩子,就你沒有,人家戴個環也不影響傳宗接代,你就知道齜個牙傻樂,還不快快立儲君!
    官家:……大哭
    聽聞官家回去就和皇後抱頭痛哭了一場,召了齊霖入宮,又抱著哭了一場。
    ……
    霜蒸雪煮,次第花開。
    轉眼又是兩年多。
    耳環一事從爭論不休,已經變成了汴京人眼中的常態,倒不是成為主流審美了。
    隻是就算看見了也不會大驚小怪,但大家心裏已經留下了刻板印象。
    戴耳環的男子大都是那些無才無能,整日吃喝玩樂的閑人紈絝。
    京外的官自然就不知道這些了。
    一隊馬車慢悠悠地行駛在熱鬧的大街上。
    盛竑攜家眷入京,掀開馬車簾子往外看汴京的繁榮。
    就看到酒肆窗口居然有幾個戴耳環的年輕男子在談笑,不由眼睛都瞪溜圓了。
    嗯???
    是他看錯了嗎?
    不是,他才多久沒來汴京,這裏的男子怎麽連耳環都戴上了?
    是他老了,還是汴京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