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實在不合常理
字數:6255 加入書籤
"更重要的是,即使未來戰鬥失利,我們也可以借助寇封強大的水師穿越長江逃往荊南地區。
與之聯盟亦是對他的尊敬,對於主公交付於他麾下後的地位有極大的幫助啊!"
聽完蒯越這一番話語後,劉琮一時熱血上湧,立即表態支持:"同意,即刻命大軍打開城門迎接征南將軍進城!"
其實,當前寇封的官職為征南將軍,管轄荊州、揚州和交州三大區域,論職位應當說是劉琮等人直接上司。
因此,在決定了要聯手寇封共同對抗曹操後,劉琮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態度,希望今後能贏得寇封良好的待遇。
畢竟荊州如今既缺少堅固屏障可以防守,又隻有約七萬餘兵力。
所以,劉琮別無選擇。
剩餘的三萬士兵幾乎被夏侯惇消耗殆盡,完全無力抵抗南北兩方強敵。
因此,向寇封臣服成了劉琮當前的最佳選擇!
得知蒯越同意了他的提案,寇封當即大喜過望,即刻率部前往襄陽!
寇封抵達襄陽時,劉琮和蒯越僅攜少數親衛出城迎接。
這也是寇封特意囑咐過的,以防夏侯惇得到劉琮投降的消息而提前防範。
此刻,蒯越首次見到這個扭轉了命運軌跡的人物。
隻見寇封乘白馬英挺矯健,手握龍虎長槍,顯得威風凜凜。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寇封如此年輕,尚未加冠成人禮),便已占據了荊南地區,擁有數萬兵力,成為了不可小覷的勢力。
要知道,如今劉備和曹操都接近五旬,孫權也年過三旬,按年齡計算,寇封甚至能在時間上戰勝那些對手。
劉琮與蒯越一同對寇封行禮,齊聲呼喊:“我們參見征南將軍!”
“叮咚,蒯越的數據如下:”
蒯越
武略:62
智謀:97
領導:82
政務:97
魅力:84
忠心:82
看到蒯越的數據,寇封微笑著點頭,這的確是當代的一流謀士!
聽罷兩人話語,寇封立即從馬上下來,溫言扶起了兩人,笑道:
“此役若得二位襄助,定能一舉拿下夏侯惇!”
言畢大笑,隨後帶同蒯越和劉琮一行人進入襄陽,開始籌劃對策以對抗夏侯惇。
北麵僅剩的兩個郡——南郡與南陽,尚且不知道夏侯惇還未意識到,自己已麵臨寇封率大軍渡江,與其聯合作戰的不利局勢。
這是屬於寇封的新機會!
同時,在不遠處的龍潭山原指“臥龍崗”
),諸葛亮也在收拾行李,
是的,最終他在好友龐統連番邀請之下屈服,決意下山參與世間事務。
在荊襄地帶,由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三位先生創辦的荊襄學府,不僅是教書育人之所,更有助於學生揚名立萬的目的。
而諸葛亮與龐統無疑是學府中最為耀眼的兩位才子。
諸葛亮所謂的“不問世事”
不過是一時氣話,實則是因為此前對劉備失去信心以及對自己曾經做出的選擇感到懊悔。
當初,諸葛亮寄希望於輔佐劉備統一荊州與益州,實現三國鼎立的理想局麵;
如今看來,他並不是因為策略有失,而是看錯了追隨的對象。
因此那段時期,諸葛亮內心充滿掙紮,同時也對自己的才華產生了疑惑。
現在不同了,龐統提供了一次重新出發的機會,聲稱與他聯手支持寇封,提升荊襄學府在學界的地位,使之超越潁川學府。
這是一個體麵的理由,使得諸葛亮得以擺脫尷尬,再度踏入政壇!整理完行裝後,他對身旁的書童說道:
“你可以離開了,從現在起,我和士元將一同前去歸順寇封。
願你此後事事如意!”
聞言,那小童遙遙對諸葛亮作了一揖,於是各奔東西。
行走在路上,龐統好奇地看著諸葛亮,說道:“你怎麽這樣不近人情呢?你都打算去投奔寇封了,留下這小孩陪你共享富貴不好嗎?為什麽要讓他離開?”
聽罷龐統的諷刺之言,諸葛亮隻輕歎搖頭,回應道:“這也是他自己作出的選擇。
每個人的人生路徑都不同,不應強行幹涉。”
接著,兩人駕車攜書,向襄陽行進。
他們前往襄陽的原因在於,經過與龐統商量後,諸葛亮認為寇封很可能帶領部隊在襄陽露麵。
因為寇封的目標就是要剿滅夏侯惇所統領的十萬精銳。
這樣一來,即使曹操聲稱其軍隊擁有百萬之眾實際卻不過四五十萬人,若南侵的話也將大大減少兵力優勢。
“你真的相信,寇封會有這麽大的膽量帶著軍隊直奔襄陽?還有如此堅定的信心以為蒯越必定會助寇封並聯手行動嗎?”
聞諸葛亮此問,龐統微微笑起答曰:“我知汝善於民政,主張行事規整,避免風險,然吾生性喜歡冒險。”
“通過審視自初次相遇至今寇封所有的征戰曆史發現,他往往以冒險著稱,故吾決意向其效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而我相信,假使我是寇封,定會親自帶領兵隊向北進軍,先摧毀夏侯惇的防線!”
聽完龐統的慷慨陳詞,諸葛亮再次搖頭表示不以為然:
“你說的這些都是事實,不過也恰恰是你當初不願與我對立的主要原因——不僅僅他身邊已經有了不少智謀之士,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和我並不相合。”
“我更傾向服務於一位較為保守謹慎的主公,而不是像寇封那樣敢於冒險的人。”
龐統自然理解孔明的想法,並沒有點破這一點:“孔明,過於慎重有時也會錯失許多良機,若非寇封敢於承擔風險,他也早被劉備所殺。”
“現在再糾結於此也沒意義,既然已經跟隨了我這條‘船’,我們就一起來考慮如何應對那十萬曹兵。”
“這將是我們的第一場為寇封立功之戰,必須計劃得周全才行!”
見龐統如此堅持,諸葛亮不禁苦笑著回應:
“你真是不講道理,為什麽總認為出謀策劃是我的職責,而不是你自己想辦法?”
兩人在互相調笑間,很快便到達了襄陽城門外,但是卻遭到荊州士兵的阻攔。
見到此情此景,諸葛亮禮貌地向城牆上的將士問候道:
“請替我通傳一聲,南陽諸葛亮特來拜訪征南將軍。”
之所以沒有提及龐統的名字,則是因為他有意為之——兩人都欲投誠給寇封的消息若是泄露出去,可能會迅速改變當前局勢,不必過分招搖。
聽完諸葛亮的要求,守城將領隨即派人報告寇封。
出於安全考慮,他還特別下令士兵們將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團團圍住,防止消息走漏。
倘若寇封不願見這兩人,屆時隻需直接處決,這樣既能避免消息泄露,也能防止夏侯惇有所準備!
看到此言,諸葛亮與龐統互相看了對方一眼,隨即微笑起來。
緊接著,諸葛亮略帶戲謔地說:
“看看你,非得把我拖到這裏來,現在我們倒好,被人誤認為是 了,唉,真是無處訴冤屈啊!”
對於諸葛亮的調侃,龐統卻顯得不以為意:
“孔明,這不像是從前的你啊。
怎麽這一路上來投靠寇封,你就開始這麽多嘴了?這可不是你的風格啊!”
此言雖是無心之語,但諸葛亮心中卻生出別樣的感觸。
一時間,他連自己都不明白,是否僅僅因為“寇封”
這個名號,而對他心生排斥?
或者是因為隻有寇封窺透了自己所設想的‘三分天下’格局,讓他倍感難堪?即便是諸葛亮本人也無法確定這一切的答案。
然而,龐統的話觸動了心弦,諸葛亮搖搖頭自我反省道:
“孔明啊,孔明,你往日學習的是即使泰山在眼前崩潰也不改神色的鎮定心性到哪去了?日後務必學會收斂自尊,減少急躁。”
另一方麵,正當寇封步入襄陽城內,準備與蒯越商討不聲不響地消滅夏侯惇十萬人馬的具體計劃時——
突有消息傳來,襄陽的防守將領稟告稱城外有兩個文官求見南征將軍。
聽到這,寇封的神情瞬間變得嚴肅,心中思索:
“前往襄陽的計劃,知曉此事的隻有我的幾個親信、劉琮及蒯越等寥寥數人。
其他的人是如何得知這信息的?”
“而且竟然是兩位文官…”
思及此處,寇封心底殺氣暗湧,旋即詢問那報告的將軍:“他們有沒有留名?叫什麽?”
回應他的將軍立即行了個禮,回答得十分認真:
“回報征南將軍,那二人之中有一人自稱是南陽諸葛孔明,另外一位身份不明。”
一聽說“南陽諸葛孔明”
這五個字,寇封幾乎本能地產生懷疑。
在他看來,這樣一個享有臥龍盛譽的頂尖謀士,不大可能主動加入他的陣營。
這實在不合常理。
根據曆史記載,即使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孔明方才答應出仕。
事實上,在寇封來到這個時代之初,徐庶確實提到過向劉備推薦邀請諸葛亮一事。
但是由於當時劉備正忙於鏟除寇封的事宜——恰逢劉禪的誕生,此事也就拖延下來了。
假如事情按計劃進行,如今的情景可能會截然不同!
況且,寇封與諸葛亮之間並無實質性聯係,為什麽他會有意願投奔自己?
喜歡三國:開局觸發被動自爆係統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觸發被動自爆係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