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學堂

字數:5458   加入書籤

A+A-


    在浩渺無垠的大海深處,那艘部落的漁船宛如一位凱旋的勇士,正緩緩駛向熟悉的海岸。海風輕柔地拂過,似在為它的歸來奏響歡歌,海浪則如同忠誠的衛士,簇擁著船身,溫柔地推送它前行。此時的漁船,因承載了大海豐厚的饋贈,吃水線明顯下沉,在海麵上犁出一道深深的溝壑,仿佛在訴說著這趟出海旅程的豐碩成果。
    船頭,幾位漁民身姿挺拔,他們古銅色的臉龐上綻放著自豪且燦爛的笑容。他們身旁,各類海產堆積如山,在陽光的傾灑下,折射出迷人的光彩。船艙裏,一桶桶、一筐筐盡是鮮美的海魚,那些肥碩的魚兒們相互擠壓著,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每一寸空間。看那帶魚,通身銀白,修長的身軀如同一根根被精心打磨過的銀條,在光影交錯間熠熠生輝;石斑魚則體態圓潤,其身上斑斕絢麗的色彩恰似海底最華美的織錦,每一片鱗片都仿佛在講述著大海深處的神秘故事。
    竹筐之中,螃蟹們張牙舞爪,大鉗子在空中肆意揮舞,相互碰撞時發出清脆的聲響,似在宣泄著被困的不滿,卻也為這滿船的收獲增添了幾分熱鬧與活力。八爪魚則相對安靜,它們柔軟的觸手牢牢吸附在筐壁上,身體不時變幻著顏色,從深沉的褐色到淺淡的灰色,仿佛在施展著最後的偽裝術,妄圖隱匿於這喧鬧之中。
    船尾,那位經驗老到的掌舵者目光堅定而又飽含欣慰。他粗糙的雙手穩穩地握住船舵,憑借著多年的航海經驗,讓漁船沿著既定的航線平穩前行。此刻,岸邊的景象已逐漸清晰,沙灘上,部落的成員們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與期待。婦女們手中緊緊攥著色彩鮮豔的布巾,在空中奮力揮舞,那飄動的布巾仿佛是她們激動心情的外化;孩子們如同脫韁的小馬駒,在沙灘上嬉笑奔跑,清脆的笑聲遠遠傳開;青壯年們則毫不猶豫地踏入淺海,海水濺起白色的水花,打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齊心協力,喊著響亮的號子,將漁船緩緩拖向岸邊。
    當漁船終於停靠在沙灘上,眾人如潮水般一擁而上。他們的目光中滿是驚歎與喜悅,看著這滿船的海產,腦海中已然浮現出未來一段日子裏部落中熱鬧的聚餐、富足的生活景象。在歡聲笑語中,大家齊心協力地搬運著海產,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每一張臉上都洋溢著對大自然慷慨饋贈的感恩之情。
    漁船滿載而歸,停靠在沙灘邊。部落的人們歡呼雀躍,紛紛圍攏過來。孩子們好奇地張望著滿船的海產,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不時發出驚歎聲。婦女們則忙碌地穿梭其中,指揮著搬運魚貨,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豪,她們早已在心中盤算著如何處理這些新鮮食材,是晾曬成魚幹以便長久儲存,還是烹製一頓豐盛的海鮮大餐來慶祝。
    青壯年們將一桶桶、一筐筐的海產從船上小心地搬下,他們的笑聲在海邊回蕩,彼此交流著這次出海的驚險經曆與收獲滿滿的喜悅。有的部落成員坐在一旁的礁石上,麵帶微笑,眼神中透著欣慰,他們看著熱鬧的場景,心中滿是對部落未來生活的憧憬,仿佛已經看到了部落因這次豐收而更加繁榮昌盛的景象。
    而老人站在人群中央,大聲讚揚著漁民們的勇敢與勤勞,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傳遍了整個海灘。隨後,巫師按照部落的傳統,一部分海產被挑選出來,作為祭品供奉給大海,以感謝大海的慷慨饋贈與庇佑。在莊重的祭祀儀式中,人們的神情肅穆,口中念念有詞,表達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祭祀完畢,便是歡樂的分享時刻。海灘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婦女們將清洗幹淨的魚穿在樹枝上,放在火上烤製。不一會兒,烤魚的香味彌漫開來,混合著海風的氣息,讓人垂涎欲滴。大家圍坐在篝火旁,一邊大快朵頤著鮮美的魚肉,一邊分享著海上的奇遇,歡聲笑語與海浪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麵。
    在部落靠海的一片平地上,老人召集起部落成員,開始傳授海帶提煉味精的奇妙技藝。地上擺放著從海中采集來的新鮮海帶,這些海帶葉片寬大而厚實,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深褐色的光澤,散發著大海獨有的氣息。
    老人首先拿起一把鋒利的刀,將海帶仔細地切成小段,每一段的長度都大致相等。他邊切邊講解,告訴眾人切得均勻有助於後續的熬煮過程。部落成員們圍坐一旁,眼睛緊緊盯著老人的動作,專注地聆聽著每一個要點。
    切好海帶後,老人將其放入一口巨大的陶鍋中,接著往鍋裏倒入適量的清水。這清水取自部落附近的山泉,清澈甘甜。隨後,他在鍋下架起木柴,點燃了火焰。火焰漸漸升騰,舔舐著鍋底,陶鍋中的水開始慢慢升溫,發出輕微的“咕嘟咕嘟”聲。
    隨著水溫的升高,海帶在鍋中翻滾起來。老人拿起一根長木棍,不時地攪拌著,確保海帶受熱均勻,不至於粘鍋。他告訴眾人,這個熬煮的過程需要耐心等待,讓海帶中的精華充分融入到水中。部落成員們有的幫忙添加木柴,有的則在一旁仔細觀察水的變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過了許久,鍋中的水變得濃稠起來,顏色也由清澈轉為淡淡的褐色。老人判斷此時海帶中的精華已經大部分融入水中,於是他熄滅了火焰,讓鍋中的液體稍微冷卻。
    接下來,老人拿出一塊幹淨的麻布,將冷卻後的海帶湯汁過濾到另一個容器中。過濾後的湯汁更加純淨,雜質被留在了粗布上。他又將這湯汁重新倒入陶鍋,再次架火加熱。
    在加熱的過程中,老人不斷地攪拌著湯汁,隨著水分的逐漸蒸發,鍋中的液體越來越濃稠。當湯汁濃縮到一定程度時,老人從旁邊的盒子裏取出一些白色的粉末,這是之前提煉好的鹽。他將鹽加入鍋中,繼續攪拌均勻。鹽的加入進一步促進了湯汁的濃縮和結晶。
    慢慢地,鍋中開始出現白色的細小晶體,這些晶體就是味精的雛形。老人加快了攪拌的速度,讓晶體均勻地分布在鍋中。最後,他將火熄滅,讓鍋自然冷卻。
    當鍋完全冷卻後,老人用一個小勺子將鍋中的味精晶體小心地刮取出來,放入一個幹燥的陶製容器中。部落成員們看著這來之不易的味精,眼中充滿了新奇和興奮。老人笑著告訴他們,這些味精可以用來給食物增添鮮美的味道,讓部落的飲食更加豐富美味。
    老人對部落的成員說道:“這味精得來不易,保存時需萬分謹慎。一定要將其放在幹燥之處,切不可讓水汽沾染,否則便會結塊變質。像咱們海邊潮濕,絕不能隨意放置,要找個高燥通風的角落,把裝味精的罐子穩穩擱好。每次取用完畢,定要迅速封緊罐口,莫要讓濕氣有可乘之機。”
    說到使用,老人的眼神專注起來:“這味精用量需恰到好處。往食物裏添加時,隻消一小撮即可。就如同給菜肴施了魔法,不管是烤魚、燉肉,還是煮海菜湯,在出鍋前灑上些許,輕輕攪拌均勻,食物的鮮美滋味瞬間便能提升數倍,卻又不會搶了食材原本的味道,讓咱們平日所食更添風味,大家且好好記下。” 部落成員們皆點頭稱是,將老人的話牢記於心。
    今天清晨,陽光剛剛灑在部落的土地上,老人便起身,召集了部落裏一些身強力壯的青壯年說建個學堂教育孩子們讀書大人閑時也可來聽課。他們來到一片空曠且地勢較高的平地,老人拿著一根樹枝,在地上仔細地規劃著學堂的輪廓。他眼神專注,嘴裏不時地說著尺寸和布局,青壯年們圍在旁邊,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
    隨後,大家開始動手收集建造所需的材料。一部分人前往樹林,挑選那些筆直且粗壯的樹幹作為學堂的支柱。他們揮舞著斧頭,用力砍伐,每砍一下,都伴隨著汗水的揮灑和樹幹的微微顫抖。另一部分人則去尋找合適的石塊,這些石塊要足夠平整,用於搭建學堂的地基。他們在河邊和山腳下仔細尋覓,用木杠和繩索將選中的大石搬運回來。
    準備工作就緒後,正式的建造開始了。先挖地基,青壯年們用鏟子和鐵鍬奮力挖掘,將泥土一鍬鍬挖出,挖到足夠的深度後,把平整的石塊一塊塊鋪進去,用小石塊和泥土填充縫隙,確保地基穩固。接著豎起支柱,眾人齊心協力將樹幹抬起,慢慢放入挖好的柱坑中,再用藤條將支柱固定好,使其垂直於地麵。
    老人在一旁指揮著,支柱上架設橫梁時,需要幾個人站在高處,小心翼翼地將橫梁放置在支柱頂端,然後對著凹槽插進去,形成學堂的框架。框架搭好後,便開始編織牆壁。婦女們也加入進來,她們用細樹枝和藤條交叉編織,編成細密的網狀,再糊上一層用泥土和幹草混合而成的泥漿,既可以擋風,又能起到加固的作用。
    屋頂用瓦片覆蓋。男人們爬上屋頂,將瓦片拌上的黏土層層鋪疊,從下往上,一層壓一層,用黏土固定住,確保屋頂能夠防水。
    在學堂的建造接近尾聲時,製作課桌椅成為了關鍵任務。老人帶著幾個心靈手巧的部落成員開啟了這項工作。
    他們首先挑選木材,建學堂的木材還有很多。製作桌麵和凳麵,需將切割好的木板進一步打磨平整。他們找來粗糙的石塊,反複地在木板表麵摩擦,手臂不停地揮動,直到木板摸上去光滑無刺。對於桌腿和凳腿,在將樹幹修整成合適的粗細後,還要在底部削出一個平整的截麵,以便能穩定地放置在地麵上。
    連接部件時,用榫卯結構。先在桌麵和桌腿對應的位置用鐵鑿開口,桌椅腳穿過開口,打上楔子,確保桌椅結構牢固。在製作過程中,老人不時地檢查各個部件的尺寸與連接情況,一旦發現有偏差,便立刻指導修正。
    經過數日的精心打造,一套套質樸而實用的課桌椅整齊地排列在學堂之中。孩子們好奇地圍攏過來,用小手觸摸著這些凝聚著部落眾人智慧與汗水的成果,眼中滿是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期待。
    在部落學堂的籌備事宜中,老人決定製作算盤這一重要的計算工具。
    老人先是帶領在部落成員,在建學堂剩下的小料裏,精心挑選合適的木材。他們尋覓那些質地細密木材。在製作場地,老人把木材鋸成大小適中的木塊,每一塊都將成為算盤的關鍵部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製作算盤的框架時,老人用鋒利的柴刀仔細地將木塊修整成長方形,然後用石鑿在木塊上鑿出精準的凹槽,以便能嵌入算珠的橫梁。這一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專注力,老人的眼神緊緊盯著手中的工具與木塊,每一下鑿刻都力度均勻,稍有差池便可能影響整個框架的穩固性。
    對於算珠,老人選擇了更為圓潤的木塊。他先將木塊打磨光滑,去除表麵的毛刺與棱角。接著,在每顆算珠中間鑽孔,以便能串在橫梁上。老人拿起坨鑽,緩緩旋轉,木屑從孔中一點點溢出,旁邊的年輕人則小心翼翼地吹走木屑,確保孔內幹淨。
    橫梁的製作也不輕鬆,要保證其粗細均勻且筆直。老人把一根長木塊反複地在粗糙的石麵上滾動摩擦,同時用眼睛仔細地打量,不斷調整,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在橫梁上刻出一道道淺淺的卡槽,用於固定算珠,防止其隨意滑動。
    串算珠時,老人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細藤條,將算珠一顆一顆地串在橫梁上,再把橫梁嵌入框架的凹槽中,用樹膠固定。老人的手指雖然粗糙,但動作極為靈活,在算珠與橫梁間穿梭,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個完整的計數單元。
    最後,老人在算盤的邊框上刻上一些簡單的符號,用於標記數位。經過多日的精心打造,一個古樸而實用的算盤終於製作完成。老人輕輕撥動算珠,發出清脆的碰撞聲,這聲音仿佛在訴說著部落智慧傳承的新起點,也預示著學堂裏的孩子們將通過它開啟數學與計算的奇妙世界。
    喜歡哎!天道推著你發展請大家收藏:()哎!天道推著你發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