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解決世家的方案(二)

字數:4210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此言一出,幾位大臣的臉龐上紛紛綻放出期許之光,不約而同地點頭應和。
    李夜見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輕輕啜飲了一口溫熱的茶水,目光在幾人身上流轉,緩緩言道:
    “至於這徐徐圖之的謀略嘛,關鍵在於陛下能否在風雨飄搖中穩住心神,扛下千鈞重擔。”
    李世民一聽,眉頭一展,豪邁之情溢於言表:“夜兒,但說無妨。
    朕自幼投身軍旅,至今已逾三旬載,風霜雨雪,世事滄桑,何曾有過退縮?
    區區壓力,又豈能動搖朕之心誌?”言罷,殿內似乎都回蕩著一股不屈不撓的王者之氣。
    李夜輕輕頷首,語氣直白而堅定:“眼下,朝廷的財源僅係於稅收這一獨木橋,
    而這些稅賦,又沉重地壓在了那些貧寒交加、生活困苦的百姓肩上。
    長此以往,國庫何以豐盈,財政何以為繼?故而,朝廷亟需建立起自己掌舵的產業支柱!”
    長孫無忌聞言,眉頭緊鎖,連忙擺手反對:“殿下此言差矣。
    朝廷若與民爭利,豈不引起民怨沸騰,百姓豈會坐視不理?此舉實為不妥啊!”
    李夜輕輕擺了擺手,笑容中帶著幾分從容不迫,對長孫大人說道:
    “長孫大人,且慢急躁,容我細細道來。
    咱們先聊聊產業之事,我心中所想,乃是鹽與鐵這兩項。
    鹽,乃民生之根本,不可或缺,而今卻盡數落入世家之手。
    試想,若我們對世家有所動作,他們輕而易舉便能操縱鹽價,
    令百姓無鹽可食,迫使朝廷妥協,到那時,朝廷豈不是束手無策,陷入被動?
    再論及鐵,其理更為直白。鐵器關乎國家安穩,鐵礦的開采之權,自當牢牢握於朝廷之手。
    如此一來,既能確保國家之需,又能安定民心,百姓自然無從置喙,皆大歡喜矣!”
    房玄齡聞言,微微頷首,眼中閃爍著睿智之光,緩緩言道:
    “楚王殿下所言極是,鹽鐵之利,確當盡收朝廷囊中。
    鐵之一事,尚算簡單,一紙公文,足以昭示天下。
    唯鹽之一項,頗為棘手。現今販鹽者,多為世家大族之基業,且曆史悠久,根深蒂固。
    若朝廷貿然收回,恐會激起波瀾,亂象叢生。”
    李夜輕輕點頭,嘴角勾起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
    “此事不難,我朝收回鹽之所有權,並非意在斷人生路,
    而是要掌握售賣之權,擇善而從,定販鹽之人。”
    杜如晦微微傾身,眸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輕聲問道:“殿下,願聞其詳。”
    李夜輕輕頷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意:“此事說來倒也簡明。
    我意將食鹽之售賣大權重歸朝廷掌握,即日起,凡販鹽運鹽者,皆需持有朝廷特發的鹽引,此引一年一頒。
    若有人膽敢違抗朝令,次年鹽引便不再予其,自然也就剝奪了其售鹽之資格。
    再者,朝廷需加強此方麵之監管,無鹽引者,一律視為私鹽。
    一旦查獲,便以竊取國家資財之重罪論處,刑至極者,斬立決!”
    李世民聞言,目光微閃,溫聲道:“夜兒,你所言極是,隻是此番籌劃,
    於對抗那五姓七望勢力,以及充盈國庫,又有何具體助益呢?”
    李夜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眼中閃爍著睿智的光芒:“陛下容稟,此事不難。
    五姓七望之所以能與我朝廷相抗衡,所倚仗者,不過鹽鐵、糧秣、民心所向,以及掌握文化傳播罷了。
    而若要破其局,鹽之一道,便是首當其衝的突破口。
    此計既為緩圖,便非朝夕之功,或許需得三年五載,方能見其成效。
    至於國庫之充盈,更是水到渠成之事。
    鹽,乃民生所係,其利潤之豐厚,世人皆知。
    若朝廷能掌控鹽引之發放,一來可斷了五姓七望借此牟利之路,
    二來亦可對於鹽買賣收稅,這樣對國庫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不是嗎。
    而且之前每年的鹽稅所占比都很少,這些鹽商都有各種理由,可是有了鹽引之後,我們就能明確知道每年賣了多少鹽,該收多少稅!
    如此,既可削弱其勢力,又可增強我朝之財力,還能查清往年的賬目,何樂而不為呢?”
    言罷,李夜輕輕一笑,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李世民聽罷,亦是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
    長孫無忌微微頷首,眼中閃爍著讚許之光:“誠然,楚王殿下的此計妙絕,分而治之,
    逐步削弱其鋒芒,待到那時,對付他們便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眼下,我們亟需籌謀的,是如何巧妙地將鹽的銷售之權重新奪回手中。”
    杜如晦聞言,輕撫長須,語帶從容:“長孫大人,莫急莫急,殿下心中必有丘壑,且聽他細細道來。”
    言罷,長孫無忌轉向李夜,麵上浮現一抹歉意的溫煦笑容。
    李夜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悠然說道:“此事其實頗為簡單,隻需略施小計。
    我們可暗中派人去鹽商的運鹽船上做些手腳,讓他們的幾條船不幸沉沒。
    這樣一來,鹽價勢必會受到影響,波動起來。
    此時,陛下便可順勢而為,昭告天下,說是為了顧及百姓的食鹽之需,往後運鹽之事皆由官府接手。
    如此,鹽這不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我們手中?
    而且,此舉還能讓陛下在民間樹立更高的威望,真可謂是一石二鳥。”
    此言一出,室內再度響起一片細微的吸氣聲,仿佛連空氣都為之一凝。
    房玄齡猛地站起身,腳步輕移,圍著李夜緩緩踱起了圈子,目光中滿是驚異。
    李夜見狀,眉宇間不由泛起了幾分疑惑,輕聲問道:“房大人,可是有何不妥?”
    房玄齡擺了擺手,連聲道:“不妥?不不不,我隻是驚歎於殿下之風姿,實難相信殿下竟僅僅十六歲之齡。
    在您麵前,我仿佛看到了六十載春秋的智慧沉澱。
    如此精妙之策,究竟是如何躍然於殿下心頭的呢?”
    言罷,他目光灼灼,滿是探求之意。
    其餘幾人亦是紛紛附和,點頭稱是,神色間盡是對李夜的欽佩與好奇。
    而李夜,卻仿佛置身事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意,
    舉手投足間盡顯高人風範,輕輕端起茶杯,淺酌一口,茶香嫋嫋,更添幾分超凡脫俗之氣。
    喜歡大唐:我的規矩就是規矩請大家收藏:()大唐:我的規矩就是規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