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十八)
字數:6074 加入書籤
小弟子撓頭不已:“哎呀媽呀,這中醫古籍裏的學問可真夠深的!今天,我就鬥膽向咱們醫聖張仲景仙師請教個問題,大夥兒給捧個場啊!”
這時傳來一陣悠長的笑聲,張仲景仙師的形象緩緩顯現,仙風道骨,手持藥簍,笑容可掬。
張仲景仙師捋著胡須,笑眯眯地說:“哦?小徒有何疑惑,但說無妨。”
小弟子恭敬行禮道:“仙師在上,弟子想弄明白,這太陽病裏說的‘脈浮緊’,究竟是個啥情況?”
張仲景仙師故作神秘地說道:“哈哈,這可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來來來,咱們坐下慢慢聊,保證讓你聽得津津有味,還能笑出腹肌來!”
兩人擺好姿勢,仿佛要開始一場相聲大會。
張仲景仙師講解道:“首先啊,咱們得知道,太陽病,那可是中醫六經辨證裏的頭一遭,就像是人體防禦係統的第一道大門。一旦這門被‘外邪’比如風寒)給踹開了,咱們就得提高警惕了!”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原來太陽病就是身體的大門被風吹開了啊!”
張仲景仙師點頭微笑道:“對頭!這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係列反應,比如脈浮緊。脈浮呢,就好比河裏的水漲了,水麵上的浮萍都跟著漂了起來,說明咱們身體的氣血正往體表趕,想要把外邪趕出去。而脈緊,就像是緊繃的琴弦,一觸即發,代表著身體裏的正氣正在跟外邪較勁呢!”
小弟子比劃著說道:“那豈不就是身體裏的正義聯盟大戰外星人的既視感?”
張仲景仙師大笑:“哈哈,這個比喻倒是貼切!不過咱們這正氣聯盟啊,有時候戰鬥得太激烈,體表毛孔就緊閉著,汗水出不來了,這時候人就會發燒,感覺全身熱騰騰的,像是被烤熟了的小龍蝦。”
小弟子表情誇張地問道:“那可真是熱得慌啊!那怎麽辦呢,仙師?”
張仲景仙師故作高深地說道:“別急,咱們身體有時候會有自我調節的神奇機製。比如,有的人燒到一定程度,突然鼻子一熱,‘噗嗤’一聲,鼻血就自己流出來了,這就叫‘自衄者愈’。”
小弟子驚訝不已:“啊?流鼻血還能治病?”
張仲景仙師笑而不語,比劃著又解釋:“想象一下,身體裏的熱氣太多了,就像高壓鍋裏的蒸汽,總得找個出口釋放一下。鼻血一流,相當於給這股熱氣開了個‘減壓閥’,壓力一減,體溫自然就降下來了,病也就跟著好了大半。”
小弟子拍手笑道:“原來如此,中醫真是奇妙無窮啊!看來,流鼻血有時候也是身體在自救呢!”
張仲景仙師點頭說道:“沒錯,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和諧共生。身體出現症狀,往往是在告訴我們哪裏出了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打壓症狀。了解這些原理,咱們就能更好地照顧自己,預防疾病啦!”
小弟子,一臉懵懂地跑來問:“師父啊,我這心裏頭有個大大的問號,就是那個二陽並病,它到底是咋回事兒啊?您能給我講講不?”
張仲景仙師一聽,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長長的白胡子,說道:“哎呀,你這小家夥,今天算是問對人了!來來來,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咱們先說說這二陽並病啊,其實它就像是兩個調皮搗蛋的小夥伴——太陽和陽明,一不小心就攪和到一塊兒去了。你想啊,太陽呢,就像是咱們身體的守門員,要是有個風吹草動,它就得趕緊出來應對,把敵人——那些病邪啊,給趕出去。可是呢,有時候這守門員一不留神,或者力氣使大了,沒能把敵人完全趕跑,那就糟糕了,敵人就會趁機溜到裏麵,找到陽明這個小夥伴玩去了。”
“這陽明啊,也是個熱心腸,但它有時候分不清敵我,一看太陽那邊來了人,就以為是自己家的,趕緊開門迎接。結果呢,那些病邪就堂而皇之地進了咱們的身體內部,開始搞破壞了。這就是所謂的‘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啦!”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說道:“哇,原來這樣啊!那接下來呢?”
張仲景仙師繼續說道:“別急別急,咱們繼續。這陽明啊,一開始還挺高興呢,覺得來了新朋友可以一起玩。結果呢,它發現這些新朋友不太對勁,一個個都像是小搗蛋鬼,到處搗亂。陽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被太陽給‘坑’了!不過呢,它也不是吃素的,趕緊調動自己的力量,想要把這些搗蛋鬼趕出去。所以啊,這時候的人就會‘續自微汗出,不惡寒’了。”
“微汗出啊,就像是咱們平時運動完,出了一點點汗,感覺身體挺舒服的。不惡寒呢,就是不再覺得冷了,因為陽明啊,它可是個熱情似火的小夥伴,它一來,那些寒氣啊、冷意啊,就都被它給趕跑了。”
小弟子一聽,點了點頭,說道:“哦,原來是這樣啊!那要是這時候太陽的病證還沒好呢?又該怎麽辦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仲景仙師微微一笑,說道:“問得好!要是這時候太陽的病證還沒好,那咱們就不能急著用下法,也就是不能用那些猛藥去攻它。為啥呢?因為這時候太陽和陽明還在那兒打架呢,你要是這時候插一腳進去,說不定會把事情攪得更糟。所以啊,咱們得等它們倆分出勝負來,或者幫太陽一把,讓它趕緊把病邪趕出去。這時候呢,咱們可以稍微發點汗,就像是給太陽加加油、鼓鼓勁一樣。”
“不過啊,這發汗也得有個度,不能發得太過。要是發得太過了,那可就成了‘竭澤而漁’了,到時候身體裏的水分都跑光了,人可就受不了啦!所以啊,咱們得適中、得適度,就像是炒菜一樣,火候得剛剛好。”
小弟子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說道:“師父啊,您這比喻真是太貼切了!那要是發汗不徹底呢?又會咋樣啊?”
張仲景仙師搖了搖頭,說道:“要是發汗不徹底啊,那就麻煩了。你想啊,那些病邪就像是頑固的小強,你要是沒把它們完全趕跑,它們就會躲在角落裏,等著機會再出來搗亂。這時候啊,陽氣就會被它們給鬱住,就像是咱們平時生氣一樣,感覺胸口悶悶的、不舒服。這時候啊,人的臉色就會‘緣緣正赤’,就像是喝醉了酒一樣。”
“這時候啊,咱們就得趕緊想辦法把陽氣給疏散開來,就像是給氣球放氣一樣。可以用一些解表的藥啊、熏蒸的方法啊,讓陽氣能夠順暢地流通起來。要不然啊,這人就會煩躁不安、坐立不寧的,感覺渾身都不對勁兒。”
“就像是咱們有時候心裏煩悶啊,想要找人傾訴一下、發泄一下。這陽氣也是一樣的道理啊,它要是被鬱住了、不流通了,那它就會鬧騰起來、搗亂起來。所以啊,咱們得趕緊給它找個出口、讓它順暢地流通起來才行。”
小弟子一聽,連連點頭說道:“對對對!師父啊,您說得太對了!那要是這時候還不發汗呢?又會咋樣啊?”
張仲景仙師歎了口氣說道:“要是這時候還不發汗啊,那可就糟糕了。你想啊,陽氣被鬱住了、不流通了,它肯定得鬧騰啊、搗亂啊。這時候的人啊,就會感覺渾身都不對勁兒、煩躁不安的。就像是咱們有時候心裏煩悶得要命啊,想要打人、罵人一樣。這陽氣也是一樣的道理啊,它要是鬧騰起來、搗亂起來啊,那可就不得了了!”
“所以啊,這時候咱們得趕緊想辦法發汗才行。就像是給汽車加油一樣,得趕緊給身體補充點能量才行。要不然啊,這人就得垮掉了!當然了,這發汗也得有個度啊,不能發得太過、也不能發得不夠。得適中、得適度才行!”
小弟子一聽,眼睛一亮說道:“師父啊!您這說得太好了!那要是這時候的人還短氣、隻能坐著呢?又是咋回事兒啊?”
張仲景仙師摸了摸下巴上的白胡子說道:“要是這時候的人啊,還短氣、隻能坐著呢?那就說明他這發汗啊,還是沒發徹底!你想啊,這陽氣被鬱住了、不流通了,它肯定得鬧騰啊、搗亂啊。這一鬧騰、一搗亂啊,人的氣息就會受到影響、變得不順暢了。所以啊,這人就會感覺氣短、隻能坐著才行。”
“這時候啊,咱們就得趕緊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才行。要不然啊,這人就得一直這麽難受下去了!當然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啊,也得找到根源才行。就像是咱們有時候遇到問題了啊,得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一樣。”
“那要怎麽找到根源呢?很簡單啊!咱們就看看這人的脈象就行了!要是脈象澀啊,那就說明這人的氣血流通不暢啊、陽氣被鬱住了!這時候啊,咱們就得趕緊想辦法疏通氣血、發散陽氣才行了!”
小弟子一聽,連連點頭說道:“對對對!師父啊!您說得太對了!那要怎麽疏通氣血、發散陽氣呢?”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說道:“這疏通氣血、發散陽氣啊,方法可多了去了!就像是咱們平時鍛煉身體一樣,可以跑步、可以遊泳、可以打籃球……隻要能讓身體動起來、氣血流通起來就行了!當然了,這還得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才行。”
“除了運動啊,咱們還可以用一些藥物來幫忙。就像是咱們平時感冒了、發燒了,可以用一些解表的藥物來發汗一樣。這些藥物啊,就像是咱們身體的助手一樣,可以幫咱們把陽氣發散出去、把病邪趕跑!”
小弟子,一臉認真地蹦躂到張仲景仙師麵前,眨巴著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問出了一個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充滿智慧的問題:“仙師啊,弟子有個事兒特好奇,就是那脈浮緊的家夥,咱們得怎麽收拾他們呢?”嘿,這話說得,好像脈浮緊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家夥似的。
張仲景仙師一聽,嘴角微微上揚,心裏估摸著這小家夥肯定是又偷看了幾本古籍,開始琢磨起這些深奧的醫理了。於是,仙師不緊不慢地捋了捋長髯,悠悠地說:“哦,你問這脈浮緊啊,那可是有講究的。脈浮緊呢,就好比是身體表麵被寒氣給緊緊抱住了,這時候啊,咱們得想辦法讓它出汗,把這寒氣給逼出去,身體自然就舒坦了。這就好比冬天你穿多了衣服,熱得不行,得脫兩件透透氣,一個道理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弟子一聽,眼睛一亮,似乎明白了什麽,但又不完全明白,於是繼續追問:“那要是這家夥不光脈浮緊,還身重心悸呢?咱們還能簡單粗暴地發汗嗎?”
仙師搖了搖頭,笑得那叫一個慈祥又帶著幾分狡黠:“哈哈,你這小家夥,還簡單粗暴呢!要是遇上身重心悸的,那咱們可不能隨便發汗哦。這時候啊,得等身體自己慢慢恢複,自己出汗才好。為啥呢?因為這背後的原因啊,就像是家裏糧倉空虛了,你得先填滿糧倉,身體才有力氣去排汗驅邪嘛。”
“尺中脈微啊,這就好比是身體內部的能量指示燈閃紅了,告訴你:嘿,哥們兒,裏頭虛了,悠著點兒!這時候你要是強行發汗,那就好比是逼著一個餓了一天的人去跑馬拉鬆,不出事兒才怪呢!所以啊,咱們得先調養內裏,讓身體實起來,津液調和了,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自己出汗,病也就好了。”
說到這裏,仙師突然話鋒一轉,開始逗起了小弟子:“所以啊,學醫啊,可不能光看書上的條條框框,得學會舉一反三,活學活用。不然啊,哪天你真遇上脈浮緊又身重心悸的病人,要是來個‘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汗再說’,嘿,那可就熱鬧了,人家病沒好,你得先被人家的家屬給‘收拾’了!”
張仲景仙師繼續講解:“脈浮緊啊,在中醫看來,那可是外感風寒的典型表現。想象一下,冬天你出門沒穿夠衣服,結果被冷風吹得直哆嗦,這時候你的脈象就可能變得浮緊。浮呢,就是說這脈象在皮膚表層就能摸到,緊呢,就是摸起來感覺緊繃繃的,像根拉緊的弦。
這時候啊,中醫的治法呢,就是發汗解表。但發汗也得講究方法,不能亂來。要是身體內部已經虛了,你還強行發汗,那就等於是在給身體雪上加霜了。所以啊,咱們得先判斷清楚病人的身體狀況,才能對症下藥。
為啥說尺中脈微就不能隨便發汗呢?尺中脈啊,在中醫裏代表的是腎的功能。腎呢,又是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謝。要是尺中脈微了,那就說明腎功能有點兒弱,身體裏的水液代謝可能就不那麽順暢了。這時候你要是強行發汗,那身體裏的水液就更不夠用了,病情自然就加重了。”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