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四)

字數:6023   加入書籤

A+A-


    話說有一天,小弟子一臉呆萌地跑過來,眨巴著大眼睛問張仲景仙師:“師父啊,那個陽明中風,口苦咽幹,究竟是個啥情況?為啥人就會這樣呢?”
    張仲景仙師看著他那副求知若渴又略帶迷茫的小表情,心裏不禁暗笑,這孩子,真是對中醫又愛又怕啊。
    張仲景仙師清了清嗓子,故作高深地說:“嘿,小家夥,這陽明中風啊,可是一門大學問。你得先想象自己是個古代大俠,身懷絕技,但某天不小心被風吹了一下,嘿,這可不是普通的風,這是帶著陽明之氣的‘風邪’哦!”
    小弟子一聽,眼睛立馬亮了:“哇塞,陽明之氣?聽起來好厲害的樣子!是不是跟九陽神功似的?”
    張仲景仙師差點沒忍住笑出來,這孩子腦洞真大。“咳咳,雖然沒那麽誇張,但陽明之氣確實是咱們身體裏的一股重要力量。它主要負責消化、吸收,還有讓身體熱乎乎、有力氣的活兒。陽明經要是受了風邪,那可就不妙了。”
    “不妙?會怎樣?”小弟子緊張地問。
    “哈哈,別急,聽我慢慢道來。陽明中風的人啊,首先會覺得口苦,就像吃了沒洗幹淨的苦瓜一樣。為啥呢?因為陽明經跟肝膽相表裏,肝膽鬱熱,膽汁上泛,嘴裏自然就苦了。然後呢,咽幹,感覺喉嚨裏像有把小火苗在燒,喝水都不解渴。這是因為風邪把陽明經的津液給吹跑了,喉嚨得不到滋潤,自然就幹了。”
    小弟子聽得一愣一愣的,摸了摸自己的喉嚨,好像真感受到了那股幹燥。“那腹滿、微喘、發熱、惡風、脈浮而緩又是咋回事呢?”
    張仲景仙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這問題還真不少。腹滿啊,就像是肚子裏裝了個大氣球,鼓鼓的,不舒服。這是因為陽明經受阻,氣機不暢,食物啊、氣啊都堵在那裏了。微喘呢,就像是剛跑完馬拉鬆,氣喘籲籲的,其實是肺氣不宣,呼吸不暢。發熱惡風嘛,就是身體有點發燒,又怕風吹。這是因為正氣在和風邪打架呢,正氣想趕走風邪,風邪又賴著不走,兩股力量在體內較量,身體自然就熱起來了。至於脈浮而緩,那是中醫診斷的術語,簡單來說,就是脈搏跳得比較快,但力氣不大,像是跑累了的樣子。”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突然眼睛一轉:“師父,那要是這時候給病人下藥,會怎麽樣?”
    張仲景仙師搖了搖頭,故作惋惜地說:“哎,那可就不妙了。陽明中風,本來應該用解表散寒、清熱生津的方法來治療。但要是醫生心急,以為病人肚子脹是實證,就給用了瀉下的藥,那就糟糕了。病人本來正氣就不足,再一瀉,正氣更虛了。肚子會更脹,小便也排不出來了。這就像是你本來力氣就不大,還讓你去搬個大石頭,你搬得動嗎?搬不動吧,反而把自己累趴下了。”
    小弟子一聽,嚇得連連搖頭:“太可怕了!那陽明中風到底該怎麽治呢?”
    張仲景仙師笑了笑,說:“治療陽明中風啊,關鍵是要看準時機,用對方法。如果病人發熱、惡風、脈浮這些表證比較明顯,那就要先解表,把風邪趕出去。可以用桂枝湯啊、麻黃湯啊這些解表的藥。等表證解了,再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用白虎湯啊、承氣湯啊這些清熱生津、瀉下的藥。但記住啊,一定要辯證施治,不能一刀切。不然,就像我剛才說的,會把病人治壞的。”
    小弟子聽得連連點頭,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師父,你真是太厲害了!中醫原來這麽有趣啊!”
    張仲景仙師欣慰地笑了笑,心想:這小子,總算是入門了。於是,我又趁機給他科普了一下陽明經的重要性:“陽明經啊,可是咱們身體的‘大糧倉’。它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變成身體需要的能量和營養。所以,陽明經要是出了問題,那身體可就要遭殃了。不僅會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啊,咱們平時一定要保護好陽明經,別讓它受風邪侵襲。”
    小弟子聽得連連稱是,突然又想起了什麽:“師父,那陽明中風跟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什麽關係呢?”
    張仲景仙師歎了口氣,說:“這個問題問得好。現代人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經常熬夜。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啊,都會損傷陽明經。就像是你天天不給糧倉添糧食,還天天從裏麵往外拿東西,糧倉早晚得空啊。所以啊,要想避免陽明中風啊,就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吃飯、睡覺、鍛煉。這樣才能讓陽明經健健康康的。”
    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張仲景仙師麵前,眨巴著大眼睛,一臉好奇地問道:“仙師啊,我這心裏頭一直有個謎團解不開,您能給我講講陽明病的那些事兒嗎?”
    張仲景仙師一聽,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飄逸的長髯,仿佛在說:“這小子,求知欲還挺旺盛的嘛!”於是,他慢悠悠地開了口:“小弟子啊,你問得好啊!這陽明病啊,可是中醫裏頭的一個大學問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來來來,我給你細細道來。咱們中醫啊,講究的是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這陽明病呢,簡單來說,就是陽明經上的病。陽明經啊,就像咱們身體裏的一個大鍋爐,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啊、喝進去的水啊,都燒成身體能用的能量。”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仿佛在說:“哇塞,這麽神奇嗎?”
    張仲景仙師繼續講道:“對啊!陽明經要是出了問題,那可就熱鬧了。它有兩個主要表現,一個叫中風,一個叫中寒。這怎麽區分呢?很簡單,就看你能不能吃!”
    “能吃?不能吃?就這麽簡單?”小明子撓撓頭,一臉疑惑。
    “哈哈,你可別小看這能吃不能吃,這裏麵學問大著呢!”張仲景仙師笑道,“要是你得了陽明病,還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胃口好得不得了,那恭喜你,你這是陽明中風。為啥這麽說呢?因為啊,這說明你身體裏的陽氣還足,火力還旺,雖然陽明經出了點小狀況,但還能正常運作,把食物轉化成能量。”
    “哦~原來如此!”小明子恍然大悟,點了點頭。
    “但是啊,要是你得了陽明病,卻啥都不想吃,看到食物就犯惡心,那可就麻煩了。你這是陽明中寒啊!為啥這麽說呢?因為啊,這說明你身體裏的陽氣不足,火力不夠旺,陽明經這個鍋爐啊,燒不起來了。食物進去,根本轉化不成能量,反而成了負擔。”張仲景仙師解釋道。
    小明子一聽,嚇得直縮脖子,仿佛在說:“媽呀,我可不想得陽明中寒!”
    張仲景仙師一看他這模樣,忍不住笑了:“哈哈,小明子啊,你也別太擔心。中醫啊,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得了陽明病,不管是中風還是中寒,隻要找對方法,都能治好。”
    “那仙師啊,得了陽明中風和中寒,分別要怎麽治呢?”小明子好奇地問道。
    “嗯,這個嘛,就得看具體情況了。”張仲景仙師想了想,說道,“得了陽明中風啊,一般得用清熱的藥,把身體裏的熱氣給散出去。就像咱們夏天吃西瓜一樣,能清熱解暑。但是啊,這清熱也得有個度,不能太過,不然啊,就容易傷了身體的陽氣。”
    “那陽明中寒呢?”小明子追問道。
    “陽明中寒啊,那就得用溫補的藥了。”張仲景仙師說道,“就像咱們冬天吃火鍋一樣,能溫暖身體。但是啊,這溫補也得有個度,不能太過,不然啊,就容易上火。”
    “哦~我明白了!”小明子一拍腦門,仿佛突然開竅了一般。
    “哈哈,小徒啊,你可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張仲景仙師笑著誇獎道。
    “不過啊,仙師,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小弟子撓撓頭,繼續說道,“這陽明病啊,到底是怎麽得上的呢?”
    “嗯,這個問題問得好!”張仲景仙師點了點頭,“陽明病啊,一般都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情緒不穩定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啊,要想預防陽明病啊,就得注意這些方麵。吃得健康、作息規律、心情愉快、適度運動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有一天,一位滿臉好奇的小弟子突然跳起來,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大聲問道:“師父,師父!我一直有個問題憋在心裏,那個陽明病啊,要是它中寒了,會是個啥情況呢?是不是就像冰淇淋遇到了大冬天,直接凍成冰棍兒了?”
    張仲景仙師一聽,這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倒也形象,便笑著搖了搖頭,說:“嘿,你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豐富。不過呢,陽明病中寒這事兒,咱們得細細道來,不然可就得鬧笑話了。”
    於是,張仲景仙師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且聽為師道來,這陽明病啊,本是陽明經熱盛之症,若是它不幸‘中寒’,那可就熱鬧了。想象一下,本來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突然間被澆了一盆冷水,這火鍋還能愉快地翻滾嗎?”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仿佛已經看到了那鍋“受驚”的火鍋,忍不住笑出聲來。
    張仲景仙師繼續說道:“這陽明病中寒的人啊,首先他就不想吃東西了。為啥呢?你想啊,胃裏頭冷冰冰的,跟冰箱似的,你還願意往裏麵塞熱乎乎的食物嗎?所以啊,他們食欲大減,看到美食都提不起勁來。”
    小弟子一聽,立刻點頭如搗蒜:“對對對,要是我胃不舒服,看到炸雞漢堡都沒興趣了。”
    張仲景仙師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得好,咱們繼續。除了不想吃,他們的小便還不順暢呢。這就像冬天裏的水管,被凍住了,水流自然就細了,慢了。在咱們中醫看來,這就是陽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的表現。”
    小弟子眉頭一皺,似乎在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根“凍水管”,張仲景仙師忍不住笑了出來:“別擔心,咱們還沒說到最有趣的部分呢。”
    “最有趣?”小弟子一聽,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沒錯,最有趣的就是他們的手腳會莫名其妙地出汗。你想啊,這陽明經是主一身之陽的,現在它被寒氣侵襲,陽氣鬱積在體內出不來,隻好找別的出路了。於是呢,手腳就成了這些‘逃難’陽氣的出口,它們就隻好通過出汗的方式,偷偷溜出來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小弟子一聽,樂得哈哈大笑:“這陽明經也太逗了吧,居然還會玩‘地道戰’!”
    張仲景仙師笑著點頭:“不止如此,這陽明病中寒的人啊,大便還有個特點,就是剛開始硬邦邦的,像石頭一樣,後麵卻又變得稀稀拉拉的。為啥呢?因為胃裏頭冷啊,水穀不分了。食物和水液混在一塊兒,消化不好,排出來的時候自然就亂糟糟的了。”
    小弟子一聽,立刻做了個鬼臉:“這陽明經中寒,簡直就是腸道裏的‘叛逆少年’,一會兒硬氣十足,一會兒又軟弱無力。”
    張仲景仙師笑著搖搖頭:“你這比喻,倒是挺貼切。不過啊,咱們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寒熱調和。陽明病中寒,其實就是陽明經的陽氣被寒氣壓製了,導致一係列不舒服的症狀。所以啊,治療這種病症,咱們就得想辦法把胃裏的寒氣趕走,讓陽氣重新恢複活力。”
    小弟子一聽,立刻來了精神:“那要怎麽趕走寒氣呢?是不是得喝點薑湯,或者烤烤火啥的?”
    張仲景仙師笑著拍拍他的頭:“你這小子,倒是挺會舉一反三。不過啊,具體怎麽治療,還得看病人的具體情況。有時候,用點溫中散寒的藥材,比如幹薑、附子之類的,就能讓胃裏的寒氣乖乖投降了。有時候呢,還得配合針灸、艾灸等方法,來調動身體的陽氣,讓寒氣無處遁形。”
    小弟子一聽,立刻瞪大了眼睛:“這麽神奇?那咱們中醫豈不是跟魔法師一樣,能呼風喚雨,驅寒散熱?”
    張仲景仙師笑著搖頭:“雖然沒那麽誇張,但咱們中醫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智慧。通過望聞問切,咱們能洞察身體的微妙變化,然後用各種方法來調和陰陽,平衡寒熱。所以啊,學中醫,不僅要學會看病,更要學會感悟生命的奧秘和自然的法則。”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