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莫以無暇為借口,有心處處皆學問

字數:9441   加入書籤

A+A-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這句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的古語,短短幾字,卻蘊含著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的深刻道理,精準地擊中了當下人們在學習道路上普遍存在的症結。它猶如一麵明鏡,清晰地映照出那些以 “沒有時間學習” 為借口而停滯不前之人的真實麵目。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人們總是習慣於抱怨生活的忙碌,聲稱自己被工作的重擔、家庭的瑣事等各種事務緊緊纏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新知識、提升自我。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時,就會驚覺那些常常將 “沒時間學習” 掛在嘴邊的人,即便擁有了大量的空閑時間,也往往不會主動投身到學習之中,而是將這些寶貴的時間肆意浪費在無意義的娛樂消遣上。這一現象恰好有力地印證了古人的這句名言 —— 學習與否,關鍵並不在於時間是否充裕,而在於是否擁有一顆真正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心。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揭示了一個被大多數人所忽視的殘酷真相:時間並非是決定學習能否進行的核心因素,真正橫亙在我們與學習之間的巨大阻礙,是深藏於內心的惰性以及對學習的漠視態度。當一個人從心底裏認定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時,這種消極的觀念便會在潛意識裏生根發芽,進而驅使他不斷地為自己的不學習行為尋找各種各樣看似合理的借口。長此以往,這種錯誤的觀念會逐漸根深蒂固,最終形成一種難以打破的思維定式。在這種思維定式的束縛下,即便擁有了空閑時間,他也會下意識地逃避學習,無法主動地拿起書本,去探索那廣袤無垠的知識海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對學習的漠視和逃避心理,往往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對自我能力的不自信。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意味著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麵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而很多人出於對失敗的恐懼,寧願選擇待在熟悉的舒適區內,享受著暫時的安逸,也不願意去嚐試新的事物。這種心態不僅限製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讓他們在麵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時,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動作,它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和高度自覺的意識。真正的學習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求知欲和堅定不移的自律精神。一個擁有強烈求知欲的人,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渴望不斷地探索和了解新的知識和信息。他們不會滿足於現狀,而是會主動地去尋找學習的機會,不斷地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極限。而自律精神則是保證學習能夠持續進行的關鍵因素。它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外界的各種幹擾和誘惑,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保持專注和堅持,不輕易被困難和挫折打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人雖然工作繁忙,生活節奏緊張,但他們依然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如上下班的路上、午休時間等,來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他們通過聽有聲書、看在線課程等方式,不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而有些人則截然相反,他們即便擁有大量的空閑時間,也寧願選擇無所事事地消磨時光,或者沉浸在各種娛樂活動中無法自拔。他們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但卻從未真正思考過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如何將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回顧曆史的長河,無數仁人誌士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和普適性。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在看似毫無時間和條件學習的困境中,憑借著對知識的熾熱熱愛和執著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西漢時期的匡衡,家境貧寒到了極點,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更不用說有時間和金錢去讀書學習了。白天,他必須跟隨家人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為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而努力;晚上,由於家裏窮得買不起燈油,整個屋子一片漆黑,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閱讀。然而,匡衡並沒有因為這些困難而放棄對知識的渴望。他偶然發現鄰居家晚上有燈光,於是靈機一動,在自家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讓那微弱的燈光透過洞口照射進來。就是借著這一絲昏暗的光線,匡衡如饑似渴地閱讀著一本又一本的書籍。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匡衡沒有絲毫抱怨時間不夠用,而是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創造學習的機會。他的努力和堅持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為後世留下了 “鑿壁偷光” 的千古佳話。匡衡的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麽艱難,時間多麽緊張,隻要我們擁有一顆渴望學習的心,就一定能夠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開辟出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自幼便失去了父親,家庭陷入了極度貧困的境地。然而,他的母親鄭氏是一位深明大義、極具遠見的女性。她深知學習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盡管家裏一貧如洗,連紙筆都買不起,她仍然想盡辦法讓歐陽修接受教育。鄭氏用荻草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讀書,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勤奮刻苦,努力學習。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無論是騎馬趕路、走路途中,還是睡覺前的短暫時間裏,他都不忘思考問題、背誦文章。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熱愛和珍惜時間的精神,使得歐陽修在文學、史學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經曆充分證明了,時間的多少並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學習,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堅定的學習決心和頑強的毅力。
    在國外,同樣有許多令人敬佩的人物,用他們的經曆詮釋了這一觀點。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一生擁有兩千多項發明,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然而,愛迪生並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他僅僅上過三個月的小學就被迫輟學了。此後,他主要依靠自學來獲取知識。愛迪生的工作非常繁忙,他經常在實驗室裏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不休息。但他並沒有因為工作的忙碌而放棄學習,他利用工作之餘的每一分每一秒,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學習了各種科學知識。他還經常與其他科學家交流、探討,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維方式。愛迪生的成功告訴我們,隻要我們擁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就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普通人,也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時間並非學習的阻礙。例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他出身貧寒,初中畢業後就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回家。但他並沒有放棄學習,他一邊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一邊自學數學。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在昏暗的燈光下,鑽研數學難題,閱讀數學書籍。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最終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為中國的數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藝術領域,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梵高,這位偉大的畫家,生前生活貧困潦倒,常常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但他對繪畫的熱愛從未減退,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創作。他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能拿起畫筆,記錄下他眼中的世界。盡管他的作品在生前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但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學習的熱愛,使得他成為了藝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星。
    這些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事跡都充分證明了,時間並不是學習的阻礙,真正阻礙我們學習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觀念。隻要我們擁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就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找到學習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責任、社交的應酬等,讓許多人感到時間不夠用,從而將 “沒有時間學習” 作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借口。然而,當我們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在這些聲稱沒有時間學習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沒有合理地安排時間,或者沒有將學習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上。
    在工作場所,許多上班族每天都抱怨工作太忙,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根本沒有時間學習。然而,他們在工作間隙、午休時間、上下班的路上,卻往往在刷手機、玩遊戲、閑聊,白白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些時間如果能夠合理利用起來,完全可以用來學習一些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比如,在上下班的路上,可以聽一些有聲書籍、學習課程;在午休時間,可以閱讀一篇專業文章、觀看一個教學視頻。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時間的寶貴性,而是任由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溜走。
    以互聯網行業為例,這個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從業人員如果不及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就很容易被行業淘汰。然而,很多互聯網從業者每天都在抱怨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他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處理各種工作任務上,卻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如在上下班的地鐵上、午休時間等,學習一些新的編程語言、算法等知識。但是,由於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將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最終導致自己的技術水平逐漸落後於行業發展的步伐。
    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家長也常常以 “沒有時間” 為借口,忽視了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他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瑣事上,卻忘記了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他們認為學習是孩子的事情,與自己無關。然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都不重視學習,又怎麽能要求孩子熱愛學習呢?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湧現,如果家長不及時學習,就會與時代脫節,無法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引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例如,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許多家長對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了解非常有限,無法有效地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這些工具。有些家長甚至因為擔心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而采取簡單粗暴的禁止方式,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可能引發親子之間的矛盾。如果家長能夠抽出時間學習一些關於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知識,了解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這些工具,就能夠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此外,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時間被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據。我們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瀏覽朋友圈、微博、短視頻等平台上,被各種娛樂新聞、八卦消息所吸引,無法自拔。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僅浪費了我們的時間,還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靜下心來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思考。當我們沉迷於這些無意義的娛樂消遣時,時間就這樣悄然流逝,而我們卻一無所獲。
    據一項調查顯示,現代人每天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平均時間超過了兩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裏,人們瀏覽了大量的無用信息,卻很少有時間用於學習和自我提升。這種現象不僅在年輕人中普遍存在,在中老年人中也越來越常見。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社交媒體的奴隸,無法自拔。
    為什麽會出現 “雖暇亦不能學” 的現象呢?這背後有著多方麵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許多人在學習時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學習,想要通過學習達到什麽樣的目的。沒有目標的學習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隻沒有燈塔的指引,很容易迷失方向。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時,就很難產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即使有了空閑時間,我們也不知道該學什麽,怎麽學,從而導致時間被白白浪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目標是激發人們行動的重要驅動力。當我們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能夠讓我們產生愉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激勵我們不斷地朝著目標前進。相反,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我們的大腦就會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缺乏行動的動力。
    其次,拖延症也是導致 “雖暇亦不能學” 的一個重要原因。拖延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許多人總是習慣於將學習任務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去完成。他們總是想著 “明天再學吧”“等我有時間了再學”,但明天永遠不會到來,時間就在這種拖延中一點點流逝。拖延症不僅會浪費我們的時間,還會讓我們產生焦慮和自責的情緒,進一步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
    拖延症的產生往往與我們的心理因素有關。例如,有些人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選擇拖延;有些人則是因為缺乏自律能力,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總是被各種外界因素所幹擾。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也可能導致拖延症的產生。
    再次,外界的幹擾和誘惑也是阻礙我們學習的重要因素。在現代社會,各種娛樂設施和媒體平台無處不在,它們時刻都在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當我們想要學習時,手機上的一條消息、一個有趣的視頻、一場精彩的球賽,都可能讓我們分心,無法專注於學習。而且,這些幹擾和誘惑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讓我們很難抗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對新鮮、有趣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當我們麵對各種娛樂信息時,大腦會自動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讓我們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會讓我們難以抗拒這些誘惑,從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
    最後,缺乏自律能力也是導致 “雖暇亦不能學” 的一個關鍵因素。自律是一種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它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一個自律的人能夠克服外界的幹擾和誘惑,按照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進行學習。而缺乏自律能力的人則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堅持學習。他們往往在學習的過程中半途而廢,無法取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自律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實踐。我們可以通過製定計劃、設定目標、自我監督等方式來逐漸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此外,尋求他人的監督和幫助也是提高自律能力的有效方法。
    既然我們已經深入分析了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 的原因,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一困境,讓自己真正做到珍惜時間、主動學習呢?
    首先,我們要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學習目標是我們學習的方向和動力源泉,隻有明確了學習目標,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為什麽要學習,想要通過學習達到什麽樣的目的。在樹立學習目標時,我們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製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目標不要過高或過低,過高的目標容易讓我們產生挫敗感,過低的目標則無法激發我們的學習動力。同時,我們要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按照計劃逐步實現。這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例如,如果我們想要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我們可以將學習目標設定為在一年內能夠達到流利交流的水平。然後,我們可以將這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如每天學習多少個單詞、每周學習多少個語法點、每月進行一次口語練習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增強學習的動力。
    其次,我們要克服拖延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克服拖延症的關鍵在於行動,當我們有了學習任務時,要立即行動起來,不要給自己找借口拖延。我們可以製定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將學習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小步驟,按照計劃逐步完成。同時,我們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限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按時完成任務,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如看一場電影、吃一頓美食等,以激勵自己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
    此外,我們還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克服拖延症。例如,番茄工作法,將學習時間分成一個個 25 分鍾的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結束後休息 5 分鍾。在這 25 分鍾內,我們要專注於學習任務,避免被外界因素幹擾。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克服拖延症。
    再次,我們要學會抵製外界的幹擾和誘惑,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在學習時,我們要盡量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學習環境,減少外界因素的幹擾。我們可以關閉手機、電視等電子設備,避免被它們分散注意力。如果無法避免使用手機,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專注模式或者使用專門的時間管理軟件,限製自己在學習期間使用娛樂類應用的時間。此外,我們還可以嚐試一些專注力訓練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等。冥想能夠幫助我們排除雜念,讓大腦進入一種平靜、專注的狀態;深呼吸則可以緩解緊張情緒,使我們在麵對外界幹擾時能夠保持冷靜。
    除了物理環境的設置,心理層麵的調整也至關重要。我們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優先級,時刻提醒自己為什麽要學習,以及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當外界的幹擾和誘惑出現時,我們可以在心中默念自己的學習目標,以此來增強自己的意誌力,抵製誘惑。同時,我們要學會自我暗示,告訴自己 “我可以專注於學習”“我有能力抵製誘惑”,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逐漸提高自己的專注力。
    在家庭場景中,我們可以與家人溝通,讓他們在自己學習的時候盡量減少打擾。例如,可以和家人約定一個固定的學習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家人不隨意打擾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在工作場所,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中學習。如果周圍的同事經常閑聊或者打擾自己,我們可以禮貌地提醒他們自己正在學習,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最後,我們要持續培養和強化自己的自律能力,這是實現主動學習、克服學習困境的核心關鍵。除了製定計劃和目標,以及自我監督之外,我們還可以嚐試加入學習小組或者尋找學習夥伴。在學習小組中,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監督、相互鼓勵,分享學習經驗和心得。當我們想要偷懶或者放棄的時候,看到其他成員都在努力學習,就會受到激勵,重新找回學習的動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定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和反思。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經驗教訓,找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並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
    在不同的職業領域,自律能力的培養和應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可以將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製定詳細的學習計劃,按照工作的優先級和時間節點來安排學習時間。例如,一名市場營銷人員想要學習數據分析知識,可以將學習內容分解為多個小模塊,結合日常的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工作,逐步掌握相關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嚴格按照計劃執行,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對於學生來說,自律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學生可以製定合理的學習時間表,合理安排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在學習時間內,要專注於學習任務,認真完成作業和複習功課。同時,學生還可以參加一些學習社團或者興趣小組,與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和交流,共同進步。
    在個人成長方麵,自律能力能夠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每天早起、堅持鍛煉身體、按時完成家務等,通過這些小事來鍛煉自己的自律能力。當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時,就能夠將這種自律精神延伸到學習中,更好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
    “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這句古語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它時刻提醒著我們,學習並非取決於時間的多寡,而是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態度和行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隻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被社會淘汰。讓我們摒棄 “沒有時間學習” 的借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克服拖延症,抵製外界的幹擾和誘惑,培養自律能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理念,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在未來的日子裏,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麵對何種困難和挑戰,都要牢記這句古語所傳達的精神,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渴望,不斷探索、不斷進步。讓我們用學習點亮人生,用知識成就未來,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