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在生活踐行中領悟儒家學問真諦

字數:9782   加入書籤

A+A-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在儒家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子夏的這句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宛如一顆獨特的星辰,散發著熠熠光輝。它以簡潔而深邃的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關於個人品德修養與行為準則的生動圖景,深刻地揭示了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實踐中,蘊含著學問的真諦。
    一、賢賢易色:尊崇賢德,修身正己
    “賢賢易色”,短短四字,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修身智慧。這裏的第一個 “賢” 字,作動詞用,意為尊崇、敬重;第二個 “賢” 字,則指賢德之人。“易色” 並非簡單地理解為改變容貌神色,而是強調在麵對賢德之人時,內心應生起敬重之情,並由此引發自身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外在的禮貌與恭敬,更是一種從內心深處對賢德的向往與追求,進而促使自己不斷修正言行,向賢德靠攏。
    回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便是 “賢賢易色” 的典範。顏回生活清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然而他卻能 “不改其樂”。他對孔子的學問與品德極為尊崇,每日追隨孔子左右,聆聽教誨,用心體悟儒家之道。在與孔子的相處中,顏回全神貫注,眼神中滿是對老師的敬重與求知的渴望。孔子講學之時,顏回總是正襟危坐,認真聆聽每一個字,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當孔子闡述 “仁” 的思想時,顏回深入思考,將其內化於心,並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他對待他人溫和友善,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無論是麵對同窗的請教,還是與鄰裏的交往,都能做到真誠相待、關愛有加。他的行為舉止,處處體現出對孔子所倡導的賢德的踐行與傳承。正是這種對賢德的尊崇與追求,使顏回成為孔子最為讚賞的弟子之一,其品德與學問也為後世所傳頌。顏回不僅在言語上對孔子尊崇有加,在行動上更是以孔子的教誨為指引。有一次,孔子與弟子們討論如何在亂世中堅守正道,顏回默默記下孔子的每一句話,並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麵對怎樣的困境,都始終堅守著內心的道德準則,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在現代社會,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某所學校裏,有一位備受學生尊敬的老教師。他不僅在教學上有著卓越的成就,教學方法獨特,能夠將複雜的知識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而且在品德修養方麵堪稱楷模。他為人正直,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許多年輕教師對他十分敬重,經常主動向他請教教學經驗與育人之道。其中一位年輕教師小張,每次與老教師交流時,都全神貫注,認真聆聽老教師的每一句話。他從老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習到了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何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品德等諸多寶貴經驗。小張不僅在教學技能上有了顯著提升,在品德修養方麵也深受老教師的影響。他開始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以更加耐心和關愛的態度對待學生,努力成為一名既有紮實學識,又有高尚品德的教師。小張對老教師的尊崇,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自身的改變,正是 “賢賢易色” 在現代教育場景中的生動體現。小張在學習老教師的過程中,還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研討活動,將老教師傳授的經驗與自己的思考相結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他在與同事的合作中,也秉持著老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樂於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幫助其他年輕教師成長。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賢賢易色” 符合人類學習與成長的規律。當個體對某一優秀榜樣產生敬重之情時,會激發自身內在的動力,促使自己去模仿和學習榜樣的行為與品質。這種模仿與學習並非盲目跟從,而是在內心認同的基礎上,主動地進行自我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都會逐漸發生改變,向著榜樣所代表的優秀品質靠近。通過對大量青少年成長案例的研究發現,那些有明確且積極的榜樣的孩子,在品德修養、學業成就等方麵往往表現更為出色。他們在模仿榜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一項針對青少年的長期追蹤研究中,選取了兩組青少年,一組為有積極榜樣且經常與榜樣互動的群體,另一組為沒有明確榜樣的群體。經過數年的觀察,發現前一組青少年在道德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學業成績等方麵,均顯著優於後一組。這充分證明了榜樣對於個體成長的重要推動作用,也進一步印證了 “賢賢易色” 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文化藝術領域,“賢賢易色” 同樣有著生動的體現。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前輩大師的影響。例如,著名畫家張大千年輕時,對石濤的畫作極為推崇。他潛心研究石濤的繪畫技法,臨摹了大量石濤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學習到了石濤精湛的繪畫技巧,更從石濤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對自然的敬畏、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等精神內涵。張大千在尊崇石濤的同時,不斷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這種對前輩藝術家的尊崇與學習,從技法到精神層麵的傳承與創新,正是 “賢賢易色” 在藝術領域的具體實踐。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盡孝於親,感恩回報
    “事父母,能竭其力”,這是儒家孝道觀念的直接體現。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貫穿於中國曆史的長河之中。它強調子女對父母應懷有深厚的敬愛與感恩之情,並在實際行動中竭盡全力地侍奉父母,滿足他們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
    在古代,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他的母親薄太後臥病在床三年,劉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侍奉在側。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這份至純至孝的情懷,不僅溫暖了母親的心,也為天下人樹立了榜樣。在民間,像漢文帝這樣的孝子故事數不勝數。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有一位名叫小李的年輕人。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衰弱,勞動能力大不如前。小李深知父母的艱辛與不易,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努力工作。每天天未亮,他便起床,前往農田勞作,精心照料農作物,期望能有一個好收成。農閑時,他還進城打工,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無論工作多麽辛苦,他都從不抱怨。他將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大部分都寄回家中,為父母改善生活條件,購買生活用品和藥品。在精神上,小李也十分關心父母。每次回家,他都會陪父母聊天,講述自己在外麵的見聞,逗父母開心。他還會幫父母打掃房間、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小李的孝順在村裏傳為佳話,大家都誇讚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小李在城裏打工時,還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農業知識,希望能將新技術帶回家鄉,幫助父母提高農作物產量。他經常參加農業技術培訓課程,認真做筆記,將學到的知識通過電話或視頻詳細地講給父母聽。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孝道在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家庭層麵,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能夠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係。一個充滿孝道的家庭,父母能夠感受到子女的關愛與尊重,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子女在盡孝的過程中,也能學會感恩、責任與擔當,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在社會層麵,孝道是社會道德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當社會中的每一個家庭都能踐行孝道時,整個社會將充滿溫暖與正能量,人們的道德素質也將得到提升。通過對不同地區家庭關係的研究發現,在孝道觀念濃厚的地區,家庭糾紛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們的幸福感也更高。一項針對中國不同地區的社會調查顯示,在一些傳統孝道文化保存較為完好的農村地區,家庭糾紛發生率比城市某些社區低 30 左右,鄰裏關係也更為和睦。這表明孝道在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現代社會,雖然生活方式與古代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孝道的本質並未改變。許多年輕人雖然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時刻陪伴在父母身邊,但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關愛。他們會定期給父母打電話、視頻通話,關心父母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在節假日,他們會盡量回家陪伴父母,為父母做一頓豐盛的飯菜,陪父母外出遊玩;在經濟上,他們也會盡力為父母提供物質保障,讓父母的生活更加舒適。這些都是 “事父母,能竭其力” 在現代社會的具體表現。一些年輕人還會為父母報名參加老年大學的課程,讓父母在晚年能夠學習新知識、培養興趣愛好,豐富精神生活。還有的年輕人會利用互聯網平台,為父母購買各種智能設備,教父母使用,讓父母能夠更好地與外界溝通,跟上時代的步伐。
    從哲學層麵來看,孝道體現了人類對生命傳承的尊重與感恩。父母給予子女生命,並辛勤養育子女成長,子女通過盡孝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一種自然而又崇高的情感表達。孝道不僅是一種道德義務,更是一種人性的光輝體現。它使人類社會的代際關係得以延續和升華,促進了家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事君,能致其身:忠誠盡責,奉獻擔當
    “事君,能致其身”,在古代語境中,強調臣子對君主應懷有忠誠之心,在為君主效力時,要全心全意,甚至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將 “君” 理解為國家、集體或事業的領導者。這一準則要求我們在為國家、集體或所從事的事業服務時,要秉持忠誠與擔當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仁人誌士以實際行動詮釋了 “事君,能致其身” 的精神。南宋時期的嶽飛,一生精忠報國,為保衛國家領土和民族尊嚴,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率領嶽家軍抗擊金兵,多次取得勝利,令金兵聞風喪膽。在戰場上,嶽飛不畏強敵,衝鋒陷陣,始終將國家的安危放在首位。他對南宋朝廷忠心耿耿,即使麵臨奸臣秦檜的陷害,被召回朝廷並以 “莫須有” 的罪名入獄,他依然堅守自己的忠誠與信念,最終為國家和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嶽飛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在軍隊治理方麵也頗有建樹。他嚴格訓練士兵,強調軍隊紀律,嶽家軍以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而聞名,深受百姓愛戴。他的忠誠與擔當,不僅體現在對國家的保衛上,更體現在對人民的守護中。
    在現代社會,也有無數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著這種忠誠與擔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廣大醫護人員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奮戰在抗疫一線,為拯救患者的生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許多醫護人員連續多日奮戰在病房,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汗水濕透了衣衫,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跡,但他們從未有過怨言。他們將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了控製疫情的蔓延,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甚至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這些醫護人員對醫療事業的忠誠,對患者的負責,以及在抗疫過程中的無私奉獻,正是 “事君,能致其身” 在當代社會的生動寫照。在抗疫一線,還有許多其他崗位的工作人員,如社區工作者、誌願者等,也都展現出了高度的忠誠與擔當。社區工作者日夜堅守在崗位上,負責人員排查、物資配送、政策宣傳等工作,為保障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付出了辛勤努力。誌願者們主動參與到各個抗疫環節中,有的協助醫護人員進行核酸檢測,有的為隔離居民提供生活幫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組織或團隊中,成員對組織目標的忠誠與全身心的投入,是實現組織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員工對所在的企業或機構充滿忠誠,願意為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時,組織內部會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員工們會積極主動地工作,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奮鬥,從而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和競爭力。通過對眾多成功企業的研究發現,那些注重培養員工忠誠度和責任感的企業,往往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更好的發展業績。例如,華為公司一直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強調員工對公司的忠誠與奉獻精神。華為員工在麵對高強度的工作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貢獻力量。這種團隊的凝聚力和員工的忠誠度,使得華為在全球通信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在科技創新領域,科研人員對科研事業的忠誠與擔當同樣至關重要。許多科研人員為了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他們在實驗室裏反複進行實驗,麵對一次次的失敗,從不氣餒,始終堅持追求真理,為推動科技進步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們對科研事業的忠誠,體現在對科學的敬畏之心和對國家、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上。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忠誠擔當的科研人員,我國在航天、5g 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才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為基,真誠待人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誠信是建立和維護良好友誼的基石。朋友之間的交往,應以真誠為前提,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諾。隻有這樣,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與尊重,使友誼得以長久維係。
    在古代,季劄掛劍的故事成為誠信的經典範例。季劄在出使他國的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對他的佩劍十分喜愛。季劄當時雖未表態,但心中已決定在完成出使任務後,將佩劍贈予徐君。然而,當他再次經過徐國時,徐君已經去世。季劄為了踐行心中的承諾,將佩劍掛在了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這一行為,彰顯了誠信的力量,成為了後人敬仰的楷模。季劄的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對承諾的堅守,更反映出他對友情的珍視。他認為,即使徐君已逝,但自己內心的承諾不能作廢,這種超越生死的誠信精神,成為了千古美談。
    在現代社會,誠信同樣是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在商業合作中,誠信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例如,兩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雙方都應嚴格遵守協議內容,履行各自的承諾。如果一方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違背誠信原則,擅自毀約,不僅會損害對方的利益,還會破壞自身的商業信譽,導致未來的合作機會減少。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當我們答應朋友的事情時,要認真對待,盡力去完成。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兌現承諾,應及時向朋友說明情況,並表達歉意。隻有這樣,才能維護朋友之間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友誼。在一些創業團隊中,成員之間的誠信尤為重要。團隊成員共同製定創業計劃,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如果其中有人不能按時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或者在合作過程中隱瞞重要信息,就會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甚至導致創業失敗。而那些成員之間相互信任、誠實守信的創業團隊,往往能夠在困難麵前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困難,實現創業目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誠信是人際關係中的重要因素。當人們在交往中感受到對方的誠信時,會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更加願意與對方建立深入的關係。在一個充滿誠信的社交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壓力會相對較小,能夠更加輕鬆自在地與他人交流和合作。通過對社交關係的研究發現,那些以誠信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往往更加穩定和持久,雙方在交往過程中也能獲得更多的情感滿足和支持。在一項關於人際關係滿意度的調查中,結果顯示,在影響人際關係滿意度的諸多因素中,誠信所占的比重高達 40 以上。這表明誠信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
    在文化傳播領域,誠信同樣是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各國文化機構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需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例如,在舉辦國際藝術展覽時,參展方需要如實介紹自己的作品,遵守展覽的規則和約定。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展覽的順利進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如果在文化交流中存在欺詐、虛假宣傳等不誠信行為,不僅會破壞合作關係,還會影響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子夏的這一論述,將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這四個方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關於個人品德修養與行為準則的體係。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並非僅僅局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之中。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尊崇賢德、孝順父母、忠誠盡責、誠信待人時,即便沒有接受過係統的書本教育,也同樣可以被認為是有學問的人。這一理念跨越千年時空,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人們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衝擊和選擇。然而,子夏所倡導的這些品德準則,如同一座明亮的燈塔,為我們指引著正確的人生方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忙於追求物質利益和個人成就,而忽略了品德修養的重要性。但實際上,良好的品德修養不僅是個人內心安寧的基石,更是我們在社會中立足和發展的根本。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將子夏的這一理念融入到教育實踐中。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踐行尊崇賢德、孝順父母、忠誠盡責、誠信待人的價值觀。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曆史文化博物館,讓他們了解古代仁人誌士的賢德事跡,激發學生對賢德的敬仰之情;安排學生參與社區誌願服務,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舉辦誠信主題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分享身邊的誠信故事,強化他們對誠信的認知和重視。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為,如孝順長輩、信守承諾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家長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討論其中蘊含的道德準則,引導孩子在思考中領悟和踐行這些品德。
    從企業管理的層麵而言,企業領導者應該重視員工的品德培養,將子夏的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素養的員工隊伍,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員工培訓、開展團隊建設活動等方式,強化員工對忠誠、盡責、誠信等品德的理解和踐行。例如,在員工培訓中設置職業道德課程,講解在工作中如何做到忠誠於企業、盡職盡責地完成工作任務、與同事和客戶交往中保持誠信;在團隊建設活動中,設計一些需要團隊成員相互信任、協作完成的任務,培養員工之間的默契和信任,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當企業員工都能夠秉持這些品德準則時,企業內部將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企業的競爭力也將得到顯著提升。
    在社會治理方麵,政府和社會組織也可以借鑒子夏的理念,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製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鼓勵和引導公民踐行良好的品德。例如,對在孝老愛親、誠實守信等方麵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家庭進行表彰和獎勵,樹立道德楷模,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對誠信體係的建設,完善信用評價機製,對失信行為進行懲戒,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社會組織可以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傳播和弘揚子夏所倡導的品德觀念。如舉辦道德講堂,邀請專家學者和道德模範進行講座,向公眾普及道德知識和優秀的道德事跡;組織誌願者深入社區、農村,開展關愛老人、幫助弱勢群體等活動,在實踐中傳遞愛心和責任感,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深入挖掘子夏這一論述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將其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相結合,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通過文學創作、藝術表演、影視製作等多種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這些品德準則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創作以孝順父母為主題的小說、詩歌,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生動的情節設置,弘揚孝道文化;編排以誠信為主題的話劇、小品,以幽默詼諧或感人至深的表演形式,讓觀眾在歡笑或淚水中領悟誠信的重要性;拍攝以忠誠盡責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展現各行各業的人們在工作中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通過這些文化形式的創新表達,使子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激發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子夏的這一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它所倡導的品德準則,如尊重他人、關愛家人、對事業忠誠、誠實守信等,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們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國際合作等方式,將這些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認同。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我們可以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品德修養的智慧,分享中國人民在踐行這些品德準則過程中的生動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在道德建設方麵的有益經驗,相互學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總之,子夏的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論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個人品德修養與行為準則的框架。在當今社會,我們要深入理解其內涵,將其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麵,從個人的自我提升到家庭的和諧美滿,從企業的發展壯大到社會的治理與進步,從文化的傳承創新到國際間的交流合作,都要以這些品德準則為指引,努力成為有學問、有品德的人,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的踐行中,不斷領悟儒家學問的真諦,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