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祭心所在,神意自彰

字數:10024   加入書籤

A+A-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祭祀活動始終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從遠古時期對自然神靈的頂禮膜拜,到如今傳統節日裏對祖先的緬懷追思,祭祀承載著人們對未知的敬畏、對祖先的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孔子所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雖寥寥數語,卻如黃鍾大呂,道破了祭祀文化的核心真諦,為我們理解祭祀活動的本質與意義提供了深刻的哲學思考。這一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沉澱,又在時代的變革裏煥發新生,持續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世界與社會生活。
    一、祭祀之源:文明初綻的精神寄托
    一)原始崇拜與祭祀雛形
    當人類剛剛走出蒙昧,麵對風雨雷電、寒暑交替、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無法用科學知識去解釋,便將其歸因於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下,原始崇拜應運而生,祭祀活動也隨之萌芽。在非洲剛果盆地的庫巴部落,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祈雨祭祀儀式。每當旱季來臨,部落成員會聚集在由巨大樹幹搭建的祭壇周圍,巫師身著用獸皮和羽毛精心裝飾的長袍,手持鑲嵌著彩色寶石的權杖,伴隨著急促的鼓點與低沉的吟唱翩翩起舞。他們堅信,通過這種虔誠的舞蹈與祈禱,能夠喚醒沉睡的雨神,讓雨水重新滋潤幹涸的大地。這種將身體律動與精神信仰緊密結合的祭祀方式,生動展現了原始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依賴。
    在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與祭祀相關的遺跡和文物。遼寧牛河梁遺址中,規模宏大的女神廟和積石塚群,展現出當時人們對女性祖先的崇拜。女神廟內供奉著的泥塑女神像,雖曆經五千年歲月侵蝕,但其輪廓仍清晰可辨,麵部表情莊嚴而慈祥,雙臂殘缺卻仿佛仍在守護著這片土地。積石塚中隨葬的玉器,如玉豬龍、勾雲形玉佩等,不僅工藝精湛,更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學者研究發現,這些玉器的造型與當時人們的宇宙觀和生命觀密切相關,可能是祭祀活動中溝通天地、連接神靈的重要禮器。
    原始祭祀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舞蹈、音樂與獻祭相互交融。舞蹈是祭祀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模仿動物的動作、自然現象的形態,試圖與神靈建立聯係。例如,在北美洲印第安部落的狩獵祭祀中,勇士們會身披獸皮,模仿野獸奔跑、撲食的動作,在篝火旁激烈舞蹈,祈求狩獵成功;在東南亞的稻作民族中,每到播種季節,村民們會頭戴稻草編織的花環,以舒緩的舞姿模擬植物生長的過程,希望獲得豐收。音樂在祭祀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鼓、號角、骨笛等樂器的聲音被認為能夠傳遞人類的訴求,吸引神靈的注意。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土鼓,經專家複原後發現,其音色低沉渾厚,能夠傳播至數公裏之外,極有可能在當時的祭祀活動中用於召集部落成員、營造神聖氛圍。而獻祭則是祭祀活動的核心環節,人們將食物、牲畜甚至珍貴的物品獻給神靈,作為溝通的媒介。在浙江良渚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被焚燒過的動物骨骼和玉器殘片,推測是祭祀時的獻祭遺存,這些祭品的豐富程度,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祭祀活動的重視程度。
    二)祭祀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文化逐漸從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向更加係統化、製度化的方向演變。在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為我們揭示了當時祭祀活動的盛況。甲骨文中有許多關於祭祀的記載,包括祭祀的對象、時間、方式以及祭祀的結果等。商王幾乎每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祭祀的對象不僅有天地、祖先,還有各種自然神靈,如河神、山神等。其中,“燎祭” 是殷商時期常見的祭祀方式,人們會在祭壇上堆積柴草,將祭品放置其上焚燒,讓煙霧升騰,以為這樣可以將祭品送達神靈。在河南安陽殷墟的祭祀坑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被燒焦的獸骨和灰燼層,這些遺跡便是 “燎祭” 的有力證據。此外,“酒祭” 也是殷商祭祀的重要形式,人們以酒為祭品,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從甲骨卜辭中可知,商王在祭祀前會通過占卜來確定祭祀的時間、祭品的數量等,如 “貞:翌癸卯酒大甲,亡禍?”,反映出當時祭祀活動的嚴謹與莊重。
    到了周代,周公製禮作樂,將祭祀納入嚴密的禮製體係。祭祀的等級、規格、儀式等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祭祀的對象、方式和規模都有所不同。天子可以祭祀天地、祖先和各種神靈,諸侯隻能祭祀本國的山川和祖先,大夫和士則隻能祭祀自己的祖先。這種嚴格的祭祀製度,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更是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手段。《周禮》中詳細記載了祭祀的流程和規範,從祭祀前的準備,到祭祀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祭祀前,參與者要進行齋戒,天子需在齋宮齋戒三日,通過沐浴、更衣、素食等方式淨化身心;祭祀時,要使用特定的禮器和祭品,如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且禮器的紋飾、造型都有嚴格規定,鼎上的饕餮紋象征威嚴,簋上的雲雷紋寓意祥瑞。祭祀儀式按照迎神、獻牲、讀祝文、酌獻等順序進行,每個環節都需遵循特定的禮儀規範,稍有差錯便可能被視為對神靈的不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這個時期,祭祀文化與政治、倫理等方麵緊密結合。祭祀被視為 “國之大事”,與戰爭並列。通過祭祀活動,統治者強調自己的統治是順應天命,是神靈和祖先的意誌,從而鞏固自己的政權。例如,周武王在伐紂前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昭告天下自己是奉天命討伐無道昏君,以此獲得民眾的支持。同時,祭祀也成為了弘揚倫理道德的重要方式,人們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傳承家族的曆史和文化,培養對家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進而推廣到對國家和社會的忠誠與奉獻。《禮記?祭統》中提到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強調祭祀是內心情感的外在表達,通過祭祀活動可以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
    二、孔子之思:祭祀背後的精神內核
    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的深意
    孔子提出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強調的是祭祀時應有的態度和心境。這裏的 “如在”,並非指神靈或祖先在物理意義上的真實存在,而是要求祭祀者在內心深處堅信他們的存在,以一種虔誠、敬畏的態度進行祭祀。在祭祀過程中,祭祀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仿佛神靈和祖先就在眼前,與自己進行著麵對麵的交流。這種精神上的專注和虔誠,是祭祀活動的靈魂所在。
    以傳統的春節祭祖為例,許多家庭會在除夕夜準備豐盛的祭品,擺放在祖先牌位前。祭品不僅有雞、魚、肉等美食,還會擺放象征吉祥的水果和糕點。全家人整齊地排列,按照輩分依次上香、行禮。上香時,人們會雙手舉香過頭頂,閉目默念對祖先的敬意與祝福;行禮時,動作莊重緩慢,三跪九叩之間,飽含著對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雖然我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證明祖先的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但通過這種儀式,人們在精神上與祖先建立了聯係,感受到了家族的延續和傳承。這種 “如在” 的感覺,讓祭祀活動超越了簡單的形式,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從哲學角度來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體現了一種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它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僅僅關注物質層麵的追求,還要重視精神世界的豐富。祭祀活動讓人們暫時停下忙碌的腳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它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是家族和曆史長河中的一部分,有著傳承和發揚先輩精神的責任。同時,這種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之情,也有助於約束人們的行為,讓人們在麵對道德抉擇時,能夠堅守內心的良知,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神靈和祖先的注視之下。在古代,許多商人在經商前會祭祀財神,祈求生意興隆,但同時也會告誡自己誠信經營,因為他們認為財神不僅會帶來財富,也會監督自己的行為。
    二)“吾不與祭,如不祭” 的內涵
    孔子進一步強調 “吾不與祭,如不祭”,這句話從反麵闡述了祭祀的本質。如果祭祀者本人沒有親自參與祭祀,而是讓他人代替,即使祭祀的儀式再隆重、祭品再豐盛,也失去了祭祀的真正意義。因為祭祀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儀式,更重要的是祭祀者內心的情感和態度。隻有親自參與祭祀,才能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恩。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的發展,一些祭祀活動逐漸流於形式。例如,在一些商業祭祀活動中,人們花錢請專業的祭祀團隊代為進行祭祀,自己卻置身事外。這些祭祀團隊往往會按照固定的流程和模式進行操作,雖然場麵壯觀,但缺乏祭祀者的真情實感。這種做法雖然看似完成了祭祀的任務,但實際上與孔子所倡導的祭祀精神背道而馳。真正的祭祀應該是祭祀者內心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與神靈和祖先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就像在清明節,有些人會不遠千裏回到家鄉,親自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清理墓地,在墓前訴說生活中的點滴,這種親自參與的祭祀方式,才能讓祭祀者在與親人的 “對話” 中獲得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安寧。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吾不與祭,如不祭” 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它告訴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形式的規範,更要關注學生內心的體驗和情感的培養。就像祭祀一樣,如果學生隻是機械地學習知識,而沒有真正理解和認同其中的價值,那麽這種學習是沒有意義的。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和實踐中,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知識的魅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例如,在曆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曆史遺址、博物館,讓學生親身感受曆史文化的氛圍,通過實地考察和體驗,加深對曆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三、祭祀之變:時代浪潮中的傳承與挑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現代社會祭祀活動的新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祭祀活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一方麵,祭祀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傳統的祭祀方式主要是在祠堂、墓地等場所進行,而現在,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地域的限製,出現了許多新的祭祀形式。例如,網絡祭祀逐漸興起,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台,為逝去的親人創建虛擬的紀念空間,在網上進行獻花、留言、點燭等祭祀活動。這種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讓身在遠方的人們也能方便地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些網絡祭祀平台上,用戶還可以上傳親人的照片、視頻,製作個性化的紀念頁麵,讓祭祀活動更加生動和富有情感。
    另一方麵,祭祀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在傳統祭祀中,主要是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和祈求,而現代祭祀更多地融入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感恩。例如,在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許多人還會參加植樹造林、環保公益等活動,以綠色、文明的方式緬懷先人,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一些地方還會舉辦清明文化節,通過詩歌朗誦、傳統技藝展示等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祭祀。這種祭祀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結合,賦予了祭祀新的時代意義。
    此外,現代祭祀活動的參與主體也更加廣泛。在過去,祭祀活動主要由家族中的長輩主持,年輕人參與較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和參與祭祀活動,他們不僅傳承了傳統的祭祀習俗,還積極創新祭祀方式,讓祭祀活動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同時,一些社會團體和組織也開始舉辦各種祭祀活動,將祭祀文化作為一種公共文化資源進行推廣和傳承,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例如,一些城市的社區會組織居民共同祭祀社區的曆史名人,通過這種方式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祭祀文化傳承麵臨的挑戰
    盡管祭祀文化在現代社會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但也麵臨著諸多挑戰。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傳統的祭祀場所和設施遭到破壞或消失。一些古老的祠堂由於年久失修,無人維護,逐漸坍塌;墓地也因為城市建設和土地開發而被占用。在一些城市的舊城改造中,許多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祠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建築。這些祭祀場所的消失,不僅影響了祭祀活動的正常開展,也讓人們失去了寄托情感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其次,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得人們對祭祀文化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祭祀習俗缺乏了解,甚至認為祭祀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不願意參與其中。同時,西方文化和現代娛樂方式的大量湧入,也分散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注意力,導致祭祀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據調查,在一些城市中,隻有不到 30 的年輕人了解傳統祭祀習俗的具體內容和意義。
    此外,祭祀文化的商業化現象也日益嚴重。一些商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將祭祀活動過度商業化,推出各種豪華的祭祀套餐和高價祭品,使得祭祀活動失去了原有的莊重和神聖。在一些祭祀用品市場,祭祀用品的價格不斷攀升,甚至出現了用黃金、鑽石等貴重材料製作的祭品。這種商業化行為不僅破壞了祭祀文化的內涵,也讓人們對祭祀活動產生了反感和抵觸情緒。
    四、祭祀之重:當代社會的價值回歸
    一)祭祀與文化認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認同對於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祭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通過參與祭祀活動,人們能夠了解自己的家族曆史和文化傳統,感受到自己與民族、與曆史的緊密聯係。在祭祀祖先的過程中,家族成員聚集在一起,共同緬懷先輩的功績,傳承家族的優良傳統和價值觀。這種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情感體驗,能夠增強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促進整個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例如,在海外華人社區,春節祭祖活動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傳統。無論身在何處,華人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行祭祀儀式,表達對祖先的思念和對家鄉的眷戀。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每年春節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遊行,遊行隊伍中不僅有舞龍舞獅表演,還有穿著傳統服飾的華人舉著寫有祖先名字的牌位,沿著街道緩緩前行。這種祭祀活動不僅讓海外華人保持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讓他們的後代了解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祭祀文化中的一些價值觀,如尊老愛幼、團結互助、感恩奉獻等,也有助於培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品質,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一些家族祭祀活動中,長輩會向晚輩講述家族的曆史故事,教導他們要誠實守信、勤勞善良,這些傳統美德通過祭祀活動代代相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祭祀與心靈慰藉
    在現代社會,人們麵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困擾,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顯得尤為重要。祭祀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表達情感、釋放壓力的平台。當人們麵對親人的離世,內心會充滿痛苦和失落,通過祭祀活動,他們可以將內心的思念和悲痛表達出來,獲得情感上的宣泄和安慰。在祭祀過程中,人們與逝去的親人進行 “對話”,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這種心靈的交流能夠讓人們感受到親人的存在,減輕內心的痛苦。
    在日本,有一種名為 “盆踴” 的祭祀活動,在每年的盂蘭盆節期間舉行。人們穿著傳統服飾,圍繞著臨時搭建的舞台載歌載舞,通過這種方式迎接祖先的靈魂歸來。在舞蹈過程中,人們將對親人的思念融入到歡快的節奏中,在歡笑與淚水的交織中,實現情感的釋放和心靈的慰藉。此外,祭祀活動還能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人生。在祭祀神靈和祖先時,人們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例如,在一些祭祀儀式結束後,人們會寫下自己的心願和對未來的期許,將其與祭品一起焚燒,寓意著將心願傳遞給神靈和祖先,同時也提醒自己要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奮鬥。
    三)祭祀與社會和諧
    祭祀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對於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在祭祀活動中,人們強調對神靈和祖先的敬畏,這種敬畏之情能夠轉化為對自然、對他人的尊重。當人們尊重自然規律,愛護一草一木時,便在無形之中維護了生態平衡;當人們以敬畏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社會的包容性與凝聚力也會隨之增強。
    在雲南的哈尼族,有著獨特的 “昂瑪突” 祭祀活動。每年春耕前,哈尼族人都會舉行祭祀儀式,祭祀寨神 “昂瑪”。他們認為,寨神掌管著村寨的興衰和農作物的收成,隻有通過虔誠的祭祀,才能獲得神靈的庇佑。在祭祀過程中,全寨人共同參與,殺豬宰牛,供奉祭品,載歌載舞。同時,哈尼族人還會製定嚴格的村規民約,規定在祭祀期間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禁止砍伐山林、破壞水源,以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這種將祭祀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哈尼族的梯田生態係統曆經千年而不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哈尼族的梯田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傑作,更是祭祀文化中敬畏自然思想的生動體現,它證明了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祭祀活動還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在傳統的家族祭祀中,分散在各地的家族成員會在特定的節日裏相聚一堂,共同祭祀祖先。在這個過程中,長輩會向晚輩講述家族的曆史和傳統,晚輩則通過聆聽和參與祭祀,增強對家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家族內部的交流與互動,不僅增進了親情,還傳承了家族的文化和價值觀。例如,在福建的一些宗族中,每年的清明祭祖活動都會吸引數百甚至上千名族人參 加。祭祀結束後,家族會舉行盛大的宴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交流生活中的點滴。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的矛盾和隔閡在親情的溫暖下逐漸消融,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同時,這種家族祭祀活動也培養了人們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讓大家明白自己不僅是獨立的個體,更是家族和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為家族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祭祀文化的社會和諧價值也在不斷得到拓展和創新。一些城市社區組織的公祭活動,將不同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的居民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革命先烈或社區曆史名人。通過這種方式,居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社區的曆史和文化,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祭祀儀式上,人們會講述先烈們的英勇事跡或名人對社區的貢獻,這些故事不僅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還促進了社區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團結。此外,一些企業也開始借鑒祭祀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在企業內部開展感恩活動,讓員工感恩企業的培養、同事的幫助,營造出和諧的工作氛圍。這種將祭祀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式,讓祭祀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活力,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然而,在傳承和發揚祭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問題。一方麵,要防止祭祀活動過於形式化。雖然祭祀儀式是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隻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精神內涵,祭祀活動就會失去其真正的意義。例如,有些地方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場華麗的表演,人們隻是為了展示而進行祭祀,卻沒有真正投入情感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麵,要警惕祭祀文化中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傳統祭祀文化中,確實存在一些與現代科學觀念不符的內容,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對於一些祭祀活動中出現的占卜、算命等行為,我們要理性看待,避免盲目迷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祭祀文化,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加強對祭祀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學校可以將祭祀文化納入課程體係,通過曆史、語文等學科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祭祀文化的起源、發展和內涵。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如參觀古代祭祀遺址、參與傳統祭祀儀式等,讓學生親身感受祭祀文化的魅力。其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祭祀文化的表現形式。除了已經發展起來的網絡祭祀,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讓人們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祭祀儀式的莊嚴和神聖。例如,通過 vr 技術還原周代的禘祭場景,讓人們能夠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古代祭祀的全過程。此外,還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台,傳播祭祀文化的知識和故事,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
    最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祭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和保護傳統祭祀文化的傳承,同時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與祭祀文化相關的活動。例如,政府可以設立祭祀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用於修繕祭祀場所、培養祭祀文化傳承人;企業可以開發與祭祀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將祭祀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社會組織可以舉辦祭祀文化講座、展覽等活動,提高公眾對祭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孔子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不僅僅是對祭祀活動的一種描述,更是對人類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祭祀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我們的曆史記憶、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創新的態度,傳承和發展祭祀文化,讓其在促進文化認同、提供心靈慰藉、推動社會和諧等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對祭祀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創新發展,我們能夠更好地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