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太廟問禮:叩問中的禮學真諦
字數:11074 加入書籤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孔子 “子入太廟,每事問” 的典故,雖寥寥數語,卻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密碼與精神內核。這一發生在太廟中的場景,不僅展現了孔子對周禮的尊崇與求知若渴的態度,更折射出禮文化在古代社會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傳承與發展的深刻意義。從建築規製到祭祀儀軌,從個人求知到文化傳承,“太廟問禮” 的故事如同多棱鏡,折射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精神追求。
一、太廟:神聖莊嚴的禮儀殿堂
一)太廟的建築規製與象征意義
太廟作為古代王朝祭祀祖先的宗廟,其建築規製嚴格遵循著等級製度,處處彰顯著神聖與莊嚴。以明清時期的北京太廟為例,它坐落於天安門東側,與西側的社稷壇遙相呼應,完美遵循 “左祖右社” 的傳統建築布局。這種布局源自《周禮?考工記》中 “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 的記載,體現了古代對祖先祭祀和國家社稷的高度重視,象征著皇權統治的合法性與延續性。
太廟的主體建築大殿,采用了中國古代建築中等級最高的廡殿頂形式,黃琉璃瓦覆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殿宇巍峨壯觀,麵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麵積達 2240 平方米。其建築結構嚴謹,梁柱粗壯,由 68 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最大的立柱直徑達 1.2 米,彰顯出皇家建築的恢宏氣勢。鬥拱精美繁複,采用九踩重昂鬥拱,是中國古代建築鬥拱藝術的傑出代表。殿內供奉著曆代皇帝的神主牌位,這些牌位按照嚴格的昭穆製度排列。昭穆製度規定,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之左,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之右,稱穆,以此象征著家族血脈的延續和皇權的傳承有序。
太廟的建築布局和裝飾細節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其前殿、中殿、後殿依次排列,前殿用於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是整個太廟的核心;中殿是平時供奉神主的地方,莊嚴肅穆;後殿則存放著遠祖的神主。這種布局體現了對祖先的敬重和對祭祀儀式的嚴謹態度。殿宇四周的圍牆高大厚實,四角建有角樓,門闕巍峨聳立。庭院中種植著大量的鬆柏,四季常青,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使進入太廟的人感受到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力量。此外,太廟的丹陛石、望柱、欄板等建築構件上都雕刻著精美的龍紋、雲紋等圖案,龍作為皇權的象征,這些圖案不僅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更強化了太廟的神聖性和權威性。
二)太廟祭祀的禮儀流程與文化內涵
太廟祭祀是古代最為隆重的禮儀活動之一,有著嚴格的禮儀流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整個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和莊重感。祭祀前,皇帝和參與祭祀的官員需要進行齋戒,一般為三日。齋戒期間,要沐浴更衣,戒除葷腥和娛樂活動,居住在專門的齋戒場所,保持身心的清淨。這一過程旨在讓祭祀者去除雜念,以虔誠的心態麵對祖先神靈。
祭祀當日,皇帝率領文武百官,身著莊重的祭祀服飾,前往太廟。祭祀儀式開始,首先是迎神環節,通過奏樂、上香等環節,迎接祖先神靈的降臨。此時,太廟裏鍾鼓齊鳴,雅樂悠揚,樂師們演奏著專門為祭祀創作的樂曲,如《迎神樂》《初獻樂》《亞獻樂》《終獻樂》等,這些樂曲旋律莊重肅穆,節奏舒緩,營造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氛圍。上香時,皇帝親自點燃香料,插入香爐,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祈求庇佑之意。
接著是獻牲、獻酒、獻帛等環節。獻牲一般選用牛、羊、豬等牲畜,這些牲畜在祭祀前經過嚴格的挑選和飼養,確保毛色純正、體型健壯。獻酒使用的是專門釀造的美酒,象征著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恩。獻帛則是獻上白色的絲綢,代表著純潔和敬意。在這些環節中,每一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範,祭祀者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和姿勢進行操作,不得有絲毫差錯。
在祭祀過程中,還要進行讀祝文,由專門的官員宣讀祭文。祭文內容一般是讚頌祖先的功績和德行,祈求祖先保佑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讀祝文時,聲音洪亮,節奏抑揚頓挫,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整個祭祀儀式持續數小時,期間祭祀者們神情莊重,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個環節,體現出對祖先的無比敬重。
太廟祭祀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政治象征。它通過對祖先的祭祀,強化家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在古代社會,家族觀念根深蒂固,祖先被視為家族的源頭和守護者,祭祀祖先能夠讓家族成員感受到血脈相連的親情,增強家族的團結和向心力。同時,太廟祭祀也是維護皇權正統性和權威性的重要手段。皇帝作為天子,是祖先的後裔,通過祭祀祖先,彰顯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向臣民傳遞 “君權神授” 的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此外,祭祀儀式中的各種禮儀規範和程序,也體現了古代社會對秩序、等級和道德的重視,是禮文化的重要體現,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孔子入太廟:求知若渴的禮學探索
一)孔子對禮的尊崇與追求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傳統的禮儀製度遭到嚴重破壞。各諸侯國紛紛僭越禮製,如魯國大夫季氏 “八佾舞於庭”,使用天子規格的六十四人樂舞,這在當時是嚴重違反禮製的行為。然而,孔子卻對周禮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堅定的信仰,他一生都致力於恢複和弘揚周禮。
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秩序的基石,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他主張 “克己複禮為仁”,強調人們要通過自我約束,遵循禮的要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在孔子看來,禮不僅是外在的儀式,更是內心仁德的體現。隻有內心真正尊崇禮,才能在行為上做到符合禮的規範。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那麽他對待禮和樂又能怎樣呢?這表明禮和仁是相輔相成的,禮以仁為內在基礎,仁以禮為外在表現。
孔子對禮的尊崇體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麵麵。他在日常言行中嚴格遵循禮的規範,如 “席不正,不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 等。這些看似瑣碎的行為規範,實際上是他對禮的踐行和對仁德的追求。在與他人交往中,孔子也十分注重禮儀,他尊重每一個人,無論對方的身份高低貴賤,都以禮相待。他的這種行為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也為弟子們樹立了榜樣。
二)“每事問” 背後的學習態度與精神
孔子 “入太廟,每事問”,這一行為看似簡單,卻體現了他極其可貴的學習態度和精神。在太廟這個充滿神秘和莊嚴的地方,孔子沒有因為自己對禮有一定的了解而自滿,相反,他以一種謙虛、謹慎、求知若渴的態度,對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向他人請教。
這種 “每事問” 的學習態度,反映了孔子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他深知,禮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仍然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探索。太廟作為周禮的重要載體,其中的每一個祭祀環節、每一件禮器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不斷地詢問和學習,孔子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禮的內涵和細節,完善自己的禮學知識體係。
例如,在祭祀儀式中,不同的祭品、不同的儀式動作都有著特定的含義和用途。對於這些細節,孔子都要一一弄清楚。他可能會詢問祭祀官關於祭品的選擇標準、擺放位置,以及儀式動作的先後順序、規範要求等問題。這種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使他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對禮的理解和認識。
同時,“每事問” 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精神。他不滿足於表麵的了解,而是追求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在太廟中,對於每一件禮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他都要深入探究。比如,太廟中的鼎、簋、尊、爵等禮器,它們不僅是祭祀時的用具,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孔子會仔細觀察這些禮器的形製、紋飾,詢問其製作工藝、使用場合和禮儀規範,通過這種方式,他能夠準確地把握禮器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而對周禮有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這種嚴謹的態度為後世的學者樹立了榜樣,激勵著無數人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不斷追求真理,精益求精。
三、質疑與回應:禮學認知的深層探討
一)他人的質疑與誤解
當孔子在太廟中 “每事問” 時,有人發出了質疑:“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在這些人看來,孔子以知禮聞名,卻在太廟中對每件事都詢問,這似乎與他知禮的名聲不符,甚至認為他並不真正懂得禮。
這種質疑源於對孔子行為的誤解。這些人隻看到了孔子不斷詢問的表象,卻沒有理解孔子 “每事問” 背後的深刻意義。他們將知禮簡單地等同於對禮的表麵知識的掌握,認為一個知禮的人應該對太廟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不需要再詢問。然而,他們忽略了禮文化的複雜性和孔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禮文化在古代社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係,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域的差異,禮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即使是對禮有深入研究的人,也不可能對所有的細節都完全了解。孔子深知這一點,他在太廟中 “每事問”,正是因為他對禮文化的敬畏和對知識的尊重。他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疏忽或誤解而對禮產生錯誤的認識,因此,他以一種謙虛的態度,向他人請教,力求對每一個細節都有準確的把握。
二)孔子的回應及其內涵
孔子聽聞他人的質疑後,平靜地回應:“是禮也。” 這簡短的三個字,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孔子認為,在太廟中 “每事問” 本身就是符合禮的行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首先,禮強調的是一種謙遜、恭敬的態度。在太廟這樣神聖的地方,對未知的事物表示尊重,通過詢問來獲取知識,正是這種態度的體現。孔子不因為自己的名聲和學識而驕傲自滿,而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麵對一切。他明白,在知識的麵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隻有保持謙遜的態度,才能不斷地學習和進步。這種謙遜的態度不僅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尊重。通過向他人請教,孔子展現了他虛懷若穀的胸懷,也為人們樹立了一個如何正確對待知識和他人的榜樣。
其次,“每事問” 也是對禮的傳承和發展的負責態度。孔子深知,禮文化需要不斷地傳承和完善,而傳承的前提是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許多傳統的禮儀製度逐漸失傳或被篡改。孔子在太廟中詳細詢問每一個細節,就是為了確保自己對禮的理解準確無誤,從而更好地將禮文化傳承下去。他明白,自己作為禮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隻有通過嚴謹的學習和研究,才能保證禮文化的純正性和完整性,使後世子孫能夠了解和遵循真正的周禮。
最後,孔子的回應也體現了他對禮的深刻理解。禮不僅僅是一套固定的儀式和規範,更是一種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精神。在不斷詢問和學習的過程中,人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禮的內涵,使禮文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孔子的 “每事問”,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他通過自己的行動,向人們展示了禮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告訴人們禮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不斷地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
四、禮學傳承:從孔子到後世
一)孔子禮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孔子的禮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的禮學思想也隨之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
在政治領域,曆代統治者都將禮作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他們以禮來規範君臣、父子、夫妻等社會關係,維護封建等級製度。通過製定各種禮儀製度和法律規範,將禮的精神融入到國家治理中,實現社會的穩定和秩序。例如,唐代的《唐律疏議》以禮入法,將 “十惡” 重罪寫入法典,對違反禮教的行為進行嚴厲製裁。“十惡” 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等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和倫理綱常的行為,這些規定體現了對禮中等級秩序和道德規範的維護。同時,在宮廷禮儀、官員的服飾、儀仗等方麵,也都嚴格遵循禮的規定,以彰顯皇權的威嚴和等級的差異。
在文化教育領域,禮學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從私塾到書院,從科舉考試到日常的家庭教育,禮學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學生們通過學習禮學知識,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在私塾中,兒童從小就開始學習《三字經》《弟子規》等啟蒙讀物,這些讀物中包含了大量的禮儀規範和道德準則,如 “融四歲,能讓梨”“首孝悌,次見聞” 等,教導兒童要懂得謙讓、孝順等美德。在書院中,學生們深入學習儒家經典,如《禮記》《周禮》等,對禮學進行係統的研究和探討。科舉考試中,也常常涉及對禮學知識的考查,考生需要對禮的內涵、禮儀製度等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此外,禮學思想也影響了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建築等領域,使這些領域都體現出濃厚的禮文化特色。例如,中國傳統的詩歌、散文中,常常表達對禮的讚美和對違反禮的行為的批判;繪畫、書法作品中,也注重體現禮儀規範和審美標準;建築布局和裝飾風格上,更是遵循禮的原則,體現出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特點。
二)後世對 “太廟問禮” 典故的解讀與傳承
“太廟問禮” 的典故,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和學習的重要內容。曆代的儒家學者對這一典故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闡釋,進一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
宋代大儒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 “太廟問禮” 進行了詳細的注解,他認為孔子 “每事問” 體現了 “聖人之心,雖知而必問,其謹如此”,強調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禮的敬重。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也對這一典故進行了闡釋,他從心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孔子的行為是內心真誠的表現,是對禮的真正理解和踐行。這些學者的解讀,豐富了 “太廟問禮” 的內涵,使其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了更深入的探討。
許多學者在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中,以孔子為楷模,不斷追求知識,深入研究禮學。他們像孔子一樣,在麵對未知的知識時,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通過不斷地詢問和學習,完善自己的學識。同時,這一典故也被廣泛應用於文學、藝術作品中,通過詩歌、繪畫、戲曲等形式,傳播孔子的禮學思想和精神。例如,在一些古代詩歌中,詩人以 “太廟問禮” 為題材,讚頌孔子的好學精神和對禮的執著追求;在繪畫作品中,畫家通過描繪孔子在太廟中詢問的場景,展現這一典故的內涵;在戲曲表演中,也有以 “太廟問禮” 為情節的劇目,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孔子的精神風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民間,“太廟問禮” 的故事也被廣為流傳,成為教育子女、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素材。家長們通過講述這個故事,教導孩子要謙虛好學,尊重知識,注重禮儀。在一些地方的傳統教育中,還會組織兒童參觀類似太廟的古建築,講述孔子 “太廟問禮” 的故事,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這種傳承方式,使得孔子的禮學思想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五、現代視角下 “太廟問禮” 的價值與啟示
一)對當代學習態度的啟示
在現代社會,孔子 “太廟問禮” 所體現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麵臨著海量的信息和知識,很容易產生自滿和浮躁的情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搜索引擎、在線課程、短視頻等平台,讓知識觸手可及。然而,這種便捷性也帶來了負麵影響,不少人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淺嚐輒止,不再願意深入探究知識的本質。孔子 “每事問” 的精神,恰如一劑良藥,提醒我們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不滿足於表麵的了解,而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
在學術研究領域,“太廟問禮” 的精神尤為重要。當代學科細分程度不斷加深,研究內容日益複雜,即使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也難以通曉所有細節。例如,在考古學中,對一處古代遺址的研究可能涉及曆史學、人類學、地質學、化學等多個學科。考古學家在麵對複雜的考古現象時,就需要像孔子一樣,對不懂的問題向其他領域的專家請教,通過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更準確地還原曆史真相。敦煌學研究中,學者們不僅要研究古代文獻、壁畫藝術,還需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文物保護,這就需要不斷詢問、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以推動研究的深入。
在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中,“太廟問禮” 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以新興的人工智能行業為例,技術更新換代極快,從業者若不保持求知若渴的態度,很快就會被行業淘汰。從算法原理到數據處理,從模型訓練到應用開發,每個環節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許多優秀的程序員和工程師,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會積極向同行請教,參與技術論壇討論,甚至回到校園繼續深造,這種不恥下問、持續學習的態度,正是對孔子 “每事問” 精神的傳承。
二)對當代社會禮儀建設的意義
在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禮儀建設,但也麵臨著諸多問題。一方麵,傳統禮儀在現代生活中逐漸被淡化,許多年輕人對一些基本的禮儀規範知之甚少;另一方麵,社會交往中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現象,如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遵守交通規則、網絡語言暴力等。孔子的禮學思想和 “太廟問禮” 的精神,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禮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和品質。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禮文化的精神內涵,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過注重個人禮儀、社交禮儀、職業禮儀等方麵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文明程度。在個人禮儀方麵,保持良好的儀容儀表、言行舉止,體現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在社交禮儀中,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遵循誠實守信、包容友善的原則;在職業禮儀上,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尊重職業規則,展現專業素養。
在社區治理中,禮儀文化可以成為促進鄰裏和諧的重要紐帶。一些社區通過舉辦 “禮儀講堂”“鄰裏節” 等活動,引導居民學習傳統禮儀知識,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例如,杭州某社區開展 “家風家訓傳承” 活動,鼓勵居民分享自家的禮儀傳統和家庭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營造了和諧的社區氛圍。在企業管理中,將禮儀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建設,有助於提升企業形象和員工的團隊協作能力。日本企業注重員工的禮儀培訓,從日常的問候語到商務交往中的禮儀規範,都有詳細的要求,這種對禮儀的重視,使得企業內部關係融洽,對外也能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對當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借鑒
“太廟問禮” 的典故對於當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當今社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麵臨著諸多挑戰,如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的斷層、現代科技對傳統文化的影響等。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依然堅定地傳承和弘揚周禮,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應該像孔子一樣,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責任。通過深入研究傳統文化,挖掘其內涵和價值,並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許多傳承人通過創新表演形式、融入現代元素,讓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例如,川劇變臉藝術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舞台技術和音樂元素,推出了適合現代觀眾審美的新劇目,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時,要注重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方法。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先進技術,將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故宮博物院通過開發數字文物庫、舉辦線上展覽、推出文創產品等方式,讓古老的文物 “活” 了起來,拉近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距離。一些短視頻平台上,也湧現出許多傳播傳統文化的創作者,他們通過拍攝傳統手工藝製作、傳統美食烹飪、古典詩詞講解等視頻,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
此外,“太廟問禮” 所體現的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文化的敬畏,也提醒我們在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在進行傳統文化研究和創新時,不能隨意篡改和歪曲傳統文化的內涵,要確保文化傳承的準確性和純正性。在學術研究中,要以紮實的考證和嚴謹的論證為基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創新中,要以尊重傳統文化為前提,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六、從曆史走向未來:太廟問禮的永恒價值
從周公製禮作樂奠定中華文明的禮儀根基,到孔子在太廟中 “每事問” 的求知探索,再到後世對禮學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太廟問禮” 的故事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在曆史的長河中,這一典故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我們更需要從 “太廟問禮” 中汲取智慧。它教會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尊重其他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同時,堅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讓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光彩。
對於個人而言,“太廟問禮” 是一麵鏡子,時刻提醒我們保持求知的熱情和謙遜的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唯有秉持 “每事問” 的精神,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對於社會而言,傳承 “太廟問禮” 所蘊含的禮文化精神,有助於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展望未來,“太廟問禮” 的故事將繼續在曆史的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傳承和創新中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這一偉大傳承事業中的一員,通過自己的努力,讓 “太廟問禮” 的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