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陋巷之樂:顏回精神的千年回響

字數:25613   加入書籤

A+A-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魯哀公十三年的深秋,曲阜城東南的陋巷飄起了細雨。巷子盡頭的茅草屋裏,顏回正坐在窗前翻閱竹簡,案幾上放著一簞糙米、一瓢冷水。寒風從破損的窗欞鑽進來,吹動他單薄的衣衫,他卻渾然不覺,嘴角還帶著一絲淺笑。巷口的鄰居看著這一幕,搖頭歎息:“這樣的日子,換作是我,早就愁白了頭。” 而此刻,在不遠處的杏壇,孔子正對著弟子們讚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聲跨越兩千五百年的讚歎,讓陋巷的茅草屋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動人的精神地標。顏回的 “樂”,不是對貧困的麻木,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在物質匱乏中依然充盈的精神狀態,一種超越外在境遇的內在堅守。從春秋的陋巷到現代的都市,這種 “不改其樂” 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種,在每個時代都能點燃人們對精神價值的向往。
    一、陋巷考:地理空間與精神家園
    要理解顏回的 “樂”,首先要走進他居住的 “陋巷”。這條看似普通的巷子,既是地理空間,也是精神家園,承載著儒家對 “安貧樂道” 的最初詮釋。
    陋巷的地理位置:據《曲阜縣誌》記載,顏回居住的陋巷位於曲阜城東南,今曲阜顏廟東側,又稱 “顏子巷”。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載:“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顏回宅,宅中有井,井北有台,即顏回當年鼓琴處。” 唐代《元和郡縣誌》更明確記載:“顏回故宅在曲阜縣東南三裏,陋巷是也。” 如今的陋巷雖曆經變遷,但仍保留著古樸的風貌,青石板路凹凸不平,兩側的低矮房屋依稀可見當年的簡陋。
    “陋” 的多重含義:“陋” 在《說文解字》中釋為 “厄陝也”,即狹窄、簡陋。顏回的陋巷,“陋” 不僅指物理空間的狹小破敗,更暗含著與外界的隔閡 —— 它遠離繁華的市集,也避開了政治的喧囂,成為一個專注於精神追求的 “世外桃源”。這種 “陋” 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正如《莊子?刻意》所言 “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顏回在陋巷中找到了精神的自由。
    陋巷與孔府的對比:曲阜城中,孔府的富麗堂皇與陋巷的破敗簡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恰如儒家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兩種人生境遇。孔府代表著儒家理想的實現,陋巷則象征著儒家精神的堅守。有趣的是,兩者相距不過數裏,卻共同構成了儒家精神的完整圖景 ——既能在廟堂之高踐行大道,也能在陋巷之卑守護初心。
    在河南衛輝的顏子廟中,有一幅 “陋巷圖” 壁畫:畫麵中央是顏回的茅草屋,周圍是狹窄的巷子,遠處是曲阜城的輪廓,天空中有祥雲繚繞。這幅畫將陋巷置於廣闊的背景中,暗示著:真正的精神家園,不在於空間的大小,而在於內心的豐盈。
    二、一簞一瓢:物質極簡與精神豐盈
    “一簞食,一瓢飲” 是顏回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極致的物質極簡,與他豐盈的精神世界形成強烈反差,也為後世樹立了 “重精神輕物質” 的價值標杆。
    簞與瓢的文化象征:簞是古代盛飯的竹器,《禮記?曲禮》記載 “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可見簞是最普通的食器;瓢是剖開葫蘆做成的飲水器,《詩經?小雅?瓠葉》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瓠葫蘆)是平民最常用的器物。顏回選擇簞食瓢飲,並非被迫,而是主動摒棄物質的奢華,正如《論語?述而》中孔子所說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飲食與德行的關聯:儒家將飲食與德行緊密相連,《論語?鄉黨》詳細記載了孔子的飲食規範,如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強調飲食的節製與禮儀。顏回的簞食瓢飲,是對這種飲食倫理的極致踐行 ——不是追求食物的精美,而是保持內心的清明。《孔子家語?顏回》記載,顏回曾說 “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他的誌向不在口腹之欲,而在天下大同。
    極簡生活的現代呼應:顏回的極簡生活,與現代的 “極簡主義” 不謀而合。現代極簡主義主張 “少即是多”,摒棄不必要的物質欲望,專注於生命的本質。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畔自建小屋,過著 “一屋、一床、一桌、一椅” 的簡樸生活,寫下《瓦爾登湖》,他在書中說 “我們的生命被瑣碎消耗殆盡”,這與顏回在陋巷中的選擇有著跨越時空的共鳴。
    考古發現的戰國時期 “彩繪竹簞”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製作精美,說明當時的簞並非都粗糙簡陋,顏回的 “一簞食” 很可能是刻意選擇的樸素。這種選擇告訴我們:物質的簡樸不是貧窮的無奈,而是精神自由的前提。
    三、人不堪其憂:世俗之憂與聖賢之樂的分野
    “人不堪其憂” 的 “人”,指的是世俗之人,他們的 “憂” 與顏回的 “樂” 形成鮮明分野,這種分野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 —— 外在的物質追求與內在的精神滿足。
    世俗之憂的三重表現:
    生存之憂:普通人麵對簞食瓢飲、陋巷居住的境遇,首先擔憂的是基本生存,如 “明日之食何在”“寒冬如何禦寒”。《詩經?豳風?七月》中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正是這種生存之憂的真實寫照。
    攀比之憂:人在社會中難免相互比較,看到他人錦衣玉食、高屋闊院,再反觀自身的簡陋,便會產生自卑與焦慮。《韓非子?喻老》中 “咎莫大於欲得”,指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未來之憂:世俗之人常為未來謀劃,擔憂年老無依、疾病無醫,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讓他們無法安於當下。《論語?衛靈公》中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映了這種普遍心態。
    顏回之樂的超越性:顏回的 “樂” 並非沒有意識到貧困的處境,而是不被這種處境所困擾。他的 “樂” 有三重境界:
    樂道之樂:顏回在孔子的教導中領悟了 “道” 的真諦,這種精神上的收獲讓他超越物質匱乏,正如《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說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顏回的 “樂” 是 “仁者不憂” 的體現。
    自得之樂:他在學習與思考中獲得內在的滿足,《論語?先進》記載顏回說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種對知識與道德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安命之樂:顏回接受自己的物質境遇,不抱怨、不攀比,如《中庸》所言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在接納中獲得內心的平靜。
    在山東曲阜的顏廟 “樂亭” 內,有一副楹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中自甘淡泊;數尺地幾間屋於聖人側共仰光華。” 這副楹聯準確道出了顏回之樂的本質 ——不與世俗攀比,隻與聖賢對話。
    四、回也不改其樂:“樂” 的內涵解構
    顏回的 “樂” 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曆代學者對其內涵多有闡釋,從不同角度揭示這種精神狀態的豐富性。
    樂道之樂:東漢鄭玄注《論語》時說 “樂在道,不在貧”,明確指出顏回的樂源於對 “道” 的追求。這裏的 “道” 即儒家的仁道、禮樂之道,顏回在踐行道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滿足。《孔子家語?顏回》記載,顏回曾對孔子說 “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他的快樂在於對道的信仰與踐行。
    好學之樂: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 “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故夫子再言‘賢哉回也’以深歎美之”,並認為這種樂 “蓋其心有足焉,不以貧窶為憂,而以學道為樂也”。顏回是孔子弟子中最 “好學” 的一個,《論語?雍也》記載孔子說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對知識的渴求與領悟,讓他在陋巷中也能自得其樂。
    心齋之樂:莊子雖非儒家,卻對顏回的境界多有推崇,《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向孔子請教 “心齋”,孔子說 “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的 “不改其樂”,與這種 “心齋” 的虛靜狀態相通,超越了感官的局限,達到內心的澄明。
    近代學者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 “顏回的樂,是一種絕對的樂,是超於環境的樂”,這種樂不是情緒的波動,而是一種穩定的精神狀態,如《周易?係辭》所言 “樂天知命,故不憂”。
    五、孔子的雙重讚歎:“賢哉回也” 的深意
    孔子對顏回的讚歎重複了兩次,這種重複在《論語》中極為罕見,蘊含著孔子對顏回的特殊情感與深刻期許,也反映了儒家對理想人格的推崇。
    第一次讚歎:對顏回人格的肯定:“賢哉回也!” 的第一個 “賢”,指的是顏回在貧困中的堅守。孔子一生周遊列國,見過太多為富貴而放棄原則的人,如《論語?裏仁》中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而顏回在極端貧困中仍能堅守道,這種 “貧賤不能移” 的品格,讓孔子由衷讚歎。
    第二次讚歎:對儒家理想的寄托:第二個 “賢哉回也!” 的讚歎,超越了對個人的肯定,指向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來,顏回的境界是 “士誌於道” 的完美體現,是每個儒生都應追求的目標。《論語?子張》中子夏說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而顏回的 “學” 不為仕,隻為道,這種純粹性讓孔子看到了儒家精神傳承的希望。
    重複讚歎的修辭力量:在文學中,重複是增強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法。《詩經?周南?關雎》中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的重複,層層遞進表達愛慕之情;孔子對顏回的重複讚歎,則是情感的極致噴發,如同《楚辭?離騷》中的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將對理想的執著推向頂點。
    在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保存著一幅明代 “孔子讚顏回” 圖軸,畫麵中孔子手指顏回,麵帶讚歎之色,顏回則躬身行禮,神情謙遜。這幅畫生動再現了 “賢哉回也” 的場景,也讓我們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最高評價,莫過於對其人格與理想的雙重認可。
    六、顏回的生死:陋巷之樂的短暫與永恒
    顏回二十九歲而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的早逝讓陋巷之樂成為短暫的絕響,卻也讓這種精神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孔子 “哭之慟”,不僅是為弟子的逝去,更是為這種理想人格的早夭而痛惜。
    顏回之死的記載:《論語?先進》記載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子的悲痛溢於言表。《孔子家語?顏回》詳細記載了顏回的死因:“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結合他 “一簞食一瓢飲” 的生活,後世多認為他死於營養不良或過度操勞,這種貧困導致的死亡,讓 “陋巷之樂” 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
    孔子的矛盾心態:孔子既讚賞顏回的安貧樂道,又為他的貧困早逝而痛惜,這種矛盾反映了儒家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論語?雍也》中孔子說 “回也其庶乎,屢空”,“屢空” 即常常貧困,孔子既肯定顏回的 “庶乎”接近道),又無奈於他的 “屢空”。這種矛盾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 我們既推崇精神追求,又無法忽視物質基礎。
    短暫與永恒的辯證法:顏回的生命雖短暫,精神卻永恒。他如同流星,在曆史的天空中劃過短暫卻璀璨的光芒,比許多長壽者更讓人銘記。《金剛經》中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的正是這種短暫與永恒的關係。顏回的陋巷早已消失,但 “陋巷之樂” 卻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這種 “形滅而神存”,正是精神的力量。
    在曲阜顏廟的 “複聖廟” 匾額下,有一副楹聯:“陋巷舊生涯,仁義禮智信;千秋新俎豆,孝悌忠信廉。” 這副楹聯告訴我們:顏回的生命雖短,但他所踐行的仁義禮智信,卻成為千秋萬代的精神滋養。
    七、顏回與子貢:兩種人生選擇的對照
    顏回與子貢是孔子弟子中兩種不同人生選擇的代表:顏回安貧樂道,子貢經商致富;顏回專注於內聖,子貢致力於外王。這種對照,展現了儒家精神的豐富性與包容性。
    財富觀的差異:子貢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善於經商,家累千金,常以財物支持孔子周遊列國;顏回則 “一簞食一瓢飲”,安於貧困。但孔子並未因子貢富而貶之,也未因顏回貧而褒之,而是肯定兩人在各自道路上的堅守 —— 子貢 “富而好禮”《論語?學而》),顏回 “貧而樂道”,都符合儒家 “義利之辨” 的原則。
    行道方式的不同:子貢以 “言語” 著稱,常代表孔子與諸侯交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他通過外交與經濟手段踐行儒家的 “王道”;顏回則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論語?為政》),通過修身與教學傳播儒家的 “仁道”。兩種方式一外一內,一顯一隱,共同推動著儒家思想的傳播。
    孔子的同等評價:孔子對兩人都給予高度評價,讚顏回 “賢哉回也”,稱子貢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這種評價體現了儒家 “和而不同” 的理念 ——隻要堅守核心價值,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可通向 “道” 的境界。
    在山東聊城的山陝會館,有一幅 “子貢經商” 木雕,與曲阜顏廟的 “顏回陋巷” 壁畫形成有趣的呼應:一個在商場中運籌帷幄,一個在陋巷中潛心向學,卻都被後世尊為典範。這說明:財富與貧困本身並非衡量價值的標準,如何對待財富與貧困才是。
    八、陋巷的空間哲學:狹窄中的廣闊
    顏回居住的陋巷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空間哲學的體現 —— 在狹窄的物質空間中開辟廣闊的精神空間,這種哲學對中國的建築、藝術、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建築中的 “陋巷精神”:中國傳統建築崇尚 “藏” 而非 “露”,如蘇州園林 “曲徑通幽處”,通過狹窄的路徑引導至開闊的庭院,這種 “先抑後揚” 的布局,與陋巷的 “狹窄中見廣闊” 一脈相承。北京的四合院,雖有高大的門樓,內部卻通過影壁、回廊分割出多個狹小空間,每個空間都有其特定功能,整體卻和諧統一,體現了 “螺螄殼裏做道場” 的智慧。這種布局告訴我們:空間的價值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藝術中的 “留白” 與陋巷:中國繪畫講究 “留白”,如八大山人的畫作,常常隻在畫麵一角畫一隻鳥或一朵花,其餘大片空白,卻給人無限遐想空間。這種 “留白” 與陋巷的 “狹窄” 異曲同工 —— 通過減少物質的呈現,為精神留下想象的餘地。顏回在陋巷中 “不改其樂”,正如欣賞留白畫作時的會心一笑,是對 “無” 中蘊含的 “有” 的深刻領悟。
    生活中的 “陋巷選擇”:在現代都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 “小而美” 的生活空間,如 “膠囊公寓”“迷你書房”,他們放棄寬敞的住房,換取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精神追求中。這種選擇與顏回的陋巷之居本質相同 ——主動限製物質空間,以獲得精神的自由。
    明代文人徐渭在紹興的 “青藤書屋”,麵積不足百平方米,卻 “一幾一榻,一琴一劍,一茶一酒”,成為他創作的精神家園。他在《青藤書屋圖》的題跋中說:“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這種自嘲中,透著與顏回相同的豁達 ——空間的簡陋,擋不住精神的飛揚。
    九、顏回之樂的曆史詮釋:從漢儒到宋明理學
    顏回的 “不改其樂”,自漢代以來就成為學者們探討的重要課題,不同時代的詮釋既體現了對經典的堅守,也融入了時代的精神特質,形成了豐富的詮釋傳統。
    漢儒的 “德配天地” 說:漢代學者多從 “天人感應” 的角度詮釋顏回之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說 “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認為顏回的德行與天相通,因此能在貧困中感受到天的滋養,這種 “樂” 是 “德配天地” 的自然結果。鄭玄則直接將 “樂” 與 “道” 聯係,認為顏回 “樂在道,不在貧”,開啟了 “樂道” 詮釋的先河。
    魏晉玄學的 “得意忘形” 說: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學者們以 “得意忘形” 詮釋顏回之樂。王弼在《論語釋疑》中說 “顏淵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樂在其中矣。其心通而性達,故能不以物傷性,不以欲累情”,強調顏回超越了物質的形骸,達到了 “性達” 的境界。郭象則進一步提出 “名教即自然”,認為顏回在陋巷中的生活,看似違背世俗名教,實則符合自然本性,這種 “樂” 是 “自然之樂”。
    宋明理學的 “天理流行” 說:宋明理學家將顏回之樂與 “天理” 聯係。程顥說 “顏子之樂,非樂外物,而樂乎心”《河南程氏遺書》),認為這種樂是 “心與理一” 的體現;朱熹則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 “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蓋其心有足焉,不以貧窶為憂,而以學道為樂也”,強調 “學道” 是樂的根源;陸九淵提出 “心即理”,認為顏回之樂是 “發明本心” 的結果,“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陋巷在他眼中與天地同大。
    清代樸學的 “實證” 詮釋:清代學者注重實證,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反對宋明理學的 “存天理滅人欲”,認為顏回之樂 “是於人欲中見天理”,是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礎上,對精神價值的追求,這種詮釋更貼近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 的現實。
    不同時代的詮釋,如多棱鏡般折射出顏回之樂的豐富內涵,也讓我們明白:經典的生命力,在於它能不斷回應時代的問題,為不同境遇的人們提供精神滋養。
    十、“陋巷之樂” 與道家的 “逍遙”:異同比較
    顏回的 “陋巷之樂” 與道家的 “逍遙” 都追求精神的自由,但兩者的路徑與內涵有所不同,這種異同比較,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
    相同的精神追求:兩者都追求超越物質束縛的精神自由。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莊子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遊》),都認為物質需求是有限的,過度追求隻會束縛精神。
    不同的實現路徑:顏回的 “樂” 通過 “學道”“修身” 實現,強調對儒家仁義禮樂的踐行,是 “入世中的超越”;莊子的 “逍遙” 則通過 “心齋”“坐忘” 實現,主張 “絕聖棄智”“返璞歸真”,是 “出世中的自由”。顏回的樂是 “有所為” 的堅守,莊子的逍遙是 “無所待” 的超脫。
    不同的價值指向:顏回的 “樂” 最終指向 “天下大同” 的社會理想,他的個人修養是為了更好地踐行儒家之道;莊子的 “逍遙” 則指向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天下》),對社會現實保持距離。
    晉代的向秀、郭象注《莊子》時,試圖調和儒道,認為 “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這種 “內聖外王” 的理想,其實是顏回之樂與道家逍遙的結合。正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說 “物與我皆無盡也”,既保持對現實的擔當,又擁有精神的自由,這或許是中國文化最理想的精神狀態。
    十一、文學中的顏回:從《論語》到明清小說
    顏回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不斷被塑造與豐富,從《論語》中的簡略記載,到明清小說中的生動描繪,文學的想象讓顏回的 “陋巷之樂” 更加具體可感,也更貼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史傳文學中的顏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顏回的記載較為簡略,主要引用《論語》的內容,突出其 “好學” 與 “安貧”;《孔子家語》則增加了更多細節,如顏回與孔子的對話、顏回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讓顏回的形象更豐滿。
    詩歌中的顏回:曆代詩人多以顏回自勉或詠懷。陶淵明在《飲酒?其十一》中說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饑至於老”,將自己的歸隱生活與顏回的陋巷之樂相比;李白在《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中寫道 “顏回不仕責難盡,長沮隱居意何深”,表達對顏回選擇的理解;杜甫在《贈比部蕭郎中十兄》中 “有美生人傑,由來積德門。漢朝丞相係,梁日帝王孫。蘊藉為郎久,魁梧秉哲尊。詞華傾後輩,風雅藹孤騫。宅相榮姻戚,兒童惠討論。見知真自幼,謀拙愧諸昆。漂蕩雲天闊,沈埋日月奔。致君時已晚,懷古意空存。中散山陽鍛,愚公野穀村。寧紆長者轍,歸老任乾坤”,雖未直接提顏回,但 “歸老任乾坤” 的豁達與顏回之樂相通。
    明清小說中的顏回:明代小說《封神演義》雖以商周為背景,但其中的 “散宜生” 形象帶有顏回的影子,安貧樂道,以德行輔佐周文王;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煮一鍋飯,炒一碗菜,自吃自斟”,隱居會稽山,拒絕科舉,與顏回的陋巷之樂精神一致。吳敬梓在描寫王冕時,很可能借鑒了顏回的形象。
    文學中的顏回形象,是曆代文人對 “理想人格” 的想象與投射。他們通過塑造顏回,表達自己對精神價值的追求,也讓 “陋巷之樂” 從哲學命題變為生動的生活圖景,走進更多普通人的心中。
    十二、“安貧樂道” 的現代挑戰:物質豐富時代的精神堅守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安貧樂道” 似乎成了過時的理念,顏回的 “陋巷之樂” 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種挑戰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在物質豐裕時,如何保持精神的豐盈?
    消費主義的誘惑: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鼓勵 “多多益善”,不斷製造新的欲望,讓人們陷入 “工作  賺錢  消費” 的循環,難以停下腳步反思生命的本質。顏回的 “一簞一瓢” 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需要多少。
    成功學的單一標準:現代社會常以財富、地位衡量成功,這種單一標準讓許多人忽視了精神追求。顏回的 “賢哉回也” 告訴我們:成功的標準應該是多元的,精神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同樣是重要的成功。
    數字時代的 “信息焦慮”:互聯網帶來了海量信息,也帶來了 “信息焦慮”,人們害怕錯過任何信息,不斷刷手機、看電腦,精神被碎片化信息占據。顏回在陋巷中 “退而省其私” 的專注,提醒我們:適當的 “信息節食”,才能保持內心的清明。
    應對這些挑戰,不需要我們回到 “一簞一瓢” 的物質生活,而是要學習顏回的精神:不被物質所役,不被欲望所困,在物質豐裕中保持精神的獨立與自由。就像現代的 “極簡主義者”,不是要過貧困的生活,而是要 “有意識地生活”,隻擁有真正需要的東西,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十三、顏回精神與企業家的 “簡樸”:從稻盛和夫到中國企業家
    顏回的 “簡樸” 精神,在現代企業家身上也有體現,他們雖擁有巨額財富,卻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事業與公益中,這種 “富而不奢” 的態度,是顏回精神在現代的生動實踐。
    稻盛和夫的 “阿米巴經營” 與簡樸生活: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創立了京瓷與 kddi 兩家世界 500 強企業,卻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在《活法》中說 “人生的意義在於磨練靈魂”,主張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每天反省”,這種理念與顏回的 “好學”“自省” 相通。他的 “阿米巴經營” 強調 “全員參與經營”,追求 “員工物質與精神雙幸福”,與顏回 “天下大同” 的理想一脈相承。
    中國企業家的 “簡樸” 實踐: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個人生活簡樸,卻捐出數百億做慈善,他在《心若菩提》中說 “我認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無我’”;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出差常坐經濟艙,住普通酒店,他說 “華為的成功,是因為華為的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這些企業家的 “簡樸”,不是吝嗇,而是對物質欲望的節製,將財富視為實現理想的工具,正如顏回將貧困視為堅守精神的機會。
    企業家精神與顏回精神的契合點:兩者都強調 “專注”—— 顏回專注於 “學道”,企業家專注於 “做產品”;都強調 “自省”—— 顏回 “不貳過”,企業家在失敗中總結經驗;都強調 “責任”—— 顏回心懷 “天下大同”,企業家追求 “企業社會責任”。
    這些企業家的實踐告訴我們:顏回的精神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堅守;不是反對財富,而是反對被財富奴役。在物質豐富的時代,“簡樸” 不是苦行,而是一種智慧 —— 讓物質服務於精神,讓財富促進社會的進步。
    十四、顏回與現代教育:從 “知識灌輸” 到 “精神成長”
    顏回是孔子眼中最 “好學” 的弟子,他的 “好學” 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精神的成長與人格的完善,這種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仍有重要啟示。
    “好學” 的內涵:顏回的 “好學” 不是死記硬背,而是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是對自身行為的反思與改進;是 “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是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現代教育的 “知識灌輸” 之弊:現代教育常過度強調知識的傳授與分數的提高,忽視了學生的精神成長與人格培養,導致 “高分低能”“有才無德” 的現象。顏回的 “好學” 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 “育人”,是培養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精神成長” 的教育實踐:一些學校開始注重 “全人教育”,如清華大學的 “通識教育”,強調 “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 三位一體;一些中學開展 “感恩教育”“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責任感。這些實踐,與顏回 “學道” 的教育理念相通,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實現精神的成長。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種教育思想與顏回在陋巷中 “學思結合” 的實踐一致 ——教育不局限於課堂,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十五、顏回的 “不遷怒,不貳過”:情緒管理與人格修養
    “不遷怒,不貳過” 是孔子對顏回的重要評價,這不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更是一種高深的人格修養,對現代社會的個人成長仍有重要啟示。
    “不遷怒” 的情緒智慧:“不遷怒” 指不把自己的憤怒轉移到他人身上,這需要強大的情緒覺察與控製能力。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是一種次級情緒,背後往往是恐懼、失望等初級情緒,“不遷怒” 就是要覺察這些初級情緒,而不是盲目發泄。顏回在陋巷中生活貧困,難免有情緒波動,但他能 “不遷怒”,說明他有極高的情緒智慧。
    “不貳過” 的反思能力:“不貳過” 指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這需要持續的自我反思。顏回 “退而省其私”《論語?為政》),每天反省自己的行為,這種反思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完善。現代社會節奏快,人們容易重複犯錯,學習顏回的 “不貳過”,就是要培養 “複盤” 的習慣,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改進。
    “不遷怒,不貳過” 的現代實踐:在人際關係中,“不遷怒” 能減少衝突,增進理解;在工作中,“不貳過” 能提高效率,避免重複勞動;在個人成長中,兩者結合能促進人格的完善。如現代的 “正念冥想”,通過專注於呼吸,提高情緒覺察能力,與 “不遷怒” 相通;“pdca 循環”計劃  執行  檢查  處理),通過持續改進,避免重複錯誤,與 “不貳過” 一致。
    《論語》中關於顏回 “不遷怒,不貳過” 的記載雖短,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 ——真正的進步,不在於不犯錯,而在於不重複犯錯;真正的成熟,不在於沒有情緒,而在於能妥善管理情緒。
    十六、顏回與現代 “內卷”:超越競爭的精神家園
    現代社會的 “內卷” 現象,讓許多人陷入無意義的競爭與焦慮,而顏回在陋巷中 “不改其樂” 的精神,為我們提供了超越 “內卷” 的智慧 —— 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被外界的競爭標準所綁架。
    “內卷” 的本質與危害:“內卷” 指一種社會發展模式停滯不前,隻是在內部進行無意義的精細化競爭,如學生為了成績,不斷增加學習時間,導致所有人都更累,卻沒有整體進步;員工為了升職,不斷加班,導致所有人都更忙,卻沒有效率提升。這種競爭讓人迷失自我,忽視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顏回的 “反內卷” 智慧:顏回不參與世俗的 “成功競賽”,不追求財富與地位,而是專注於自己的精神成長,這種 “向內求” 的選擇,正是超越 “內卷” 的智慧。他的 “樂” 不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內心的充實與滿足,這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建立個人的 “精神家園”:超越 “內卷”,需要建立自己的 “精神家園”,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並為之投入時間與精力。這可能是一門手藝、一種愛好、一項事業,隻要能帶來內心的充實與成長,就是有意義的。就像顏回在陋巷中潛心向學,在與孔子的問答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不同領域的 “精神家園” 案例:在藝術領域,敦煌莫高窟的畫工們,一生在洞窟中繪製壁畫,不為名利,隻為心中的信仰,他們的精神家園在色彩與線條中;在科學領域,屠呦呦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青蒿素,不顧外界的喧囂,她的精神家園在實驗室與典籍中;在教育領域,張桂梅紮根大山辦學,讓無數女孩走出大山,她的精神家園在課堂與學生的笑容中。這些案例都證明:超越 “內卷” 的關鍵,是找到能讓自己 “樂在其中” 的精神家園。
    顏回的 “陋巷之樂”,本質上是一種 “反內卷” 的智慧 —— 不被外界的標準綁架,不參與無意義的競爭,而是專注於內心的成長與熱愛的事物。這種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光芒。
    十七、顏回與世界哲學:跨文化的 “簡樸” 共鳴
    顏回的 “簡樸” 與 “樂道” 精神,並非中國文化所獨有,在世界其他哲學與宗教中,也有類似的思想,這種跨文化的共鳴,說明 “簡樸生活” 與 “精神追求” 是人類的共同價值。
    古希臘哲學中的 “簡樸”:蘇格拉底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穿著破舊的長袍,赤腳行走在雅典街頭,與青年討論哲學問題,他說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種對智慧的追求與顏回對 “道” 的追求相通;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住在木桶裏,拒絕一切物質享受,他說 “不要擋住我的陽光”,雖然他的 “簡樸” 更偏向消極的反抗,但其對物質欲望的摒棄與顏回有相似之處。
    佛教中的 “少欲知足”:佛教提倡 “少欲知足”,《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執著於物質享受;六祖慧能 “一衣一缽”,在獵人隊中修行十五年,最終創立南宗禪,他的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與顏回的 “不改其樂” 有著相同的精神內核 ——內心的清淨不在於外部環境,而在於對欲望的放下。
    基督教中的 “貧窮的福樂”:《聖經?馬太福音》中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強調精神的富足比物質的富有更重要;聖方濟各放棄貴族生活,過著清貧的傳教生活,主張 “萬物平等”,他的簡樸與愛心,與顏回的 “仁道” 相呼應。
    跨文化的比較告訴我們:對簡樸生活的追求與對精神價值的重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顏回的 “陋巷之樂”,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八、顏回的 “短命” 與精神的 “不朽”:生命長度與寬度的辯證
    顏回 “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生命如此短暫,卻在中國文化中獲得了不朽的地位,這種 “短命” 與 “不朽” 的對比,引發了關於生命長度與寬度的深刻思考。
    生命的長度與質量:顏回的生命雖然短暫,但質量極高,他在有限的生命中,達到了儒家 “仁” 的很高境界,正如《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說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孔子的惋惜,正因為顏回的生命質量之高。現代醫學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但生命的質量並非由長度決定,而是由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成長決定。
    精神的 “不朽” 途徑:顏回的精神之所以不朽,在於他的思想與品德被記載、被傳承、被實踐。《論語》的記載讓他的事跡流傳千古,後世的祭祀與紀念讓他的精神深入人心,普通人的踐行讓他的理念煥發新生。這種 “不朽” 不是指肉體的永生,而是指精神的影響力,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 “真正的不朽,是在人類的記憶中永遠活著”。
    “向死而生” 的生命態度:顏回的早逝,讓他更能體會生命的珍貴,也讓他更加專注於精神的追求。這種 “向死而生” 的態度,與海德格爾的 “此在” 理論相通 —— 意識到死亡的必然性,才能更真誠地生活。顏回在陋巷中 “不改其樂”,正是因為他看透了生命的本質,不把時間浪費在物質追求上,而是投入到有意義的精神成長中。
    在曲阜顏廟的 “複聖殿” 內,有一副楹聯:“德行著千秋,陋巷肇基,俎豆馨香傳聖學;聲光垂萬世,泰山並峙,廟堂隆祀仰賢名。” 這副楹聯告訴我們:生命的長度有限,但精神的高度無限;個體的存在短暫,但思想的影響永恒。
    十九、顏回精神與生態文明:簡樸生活的環境意義
    在生態文明日益重要的今天,顏回的 “簡樸” 生活方式,不僅具有精神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環境意義,為我們應對環境問題提供了智慧。
    簡樸生活與資源節約:顏回的 “一簞食一瓢飲”,是對資源的極簡利用,這種生活方式可以減少對自然的索取。現代社會的過度消費導致資源短缺與環境汙染,如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造成垃圾圍城,過度包裝浪費大量資源。學習顏回的簡樸,就是要踐行 “低碳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節約資源。
    “夠用就好” 的生態智慧:顏回的生活態度體現了 “夠用就好” 的智慧,這種智慧與生態倫理學中的 “適度原則” 相通。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出 “大地倫理”,主張人類與自然平等相處,不掠奪自然;中國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顏回的簡樸生活,正是 “天人合一” 的生動實踐 —— 不追求超越自然承載能力的物質享受,與自然和諧共處。
    消費主義對環境的破壞:消費主義鼓勵 “越多越好”,導致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 的線性經濟模式,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約有 9200 萬噸食物被浪費,相當於全球糧食產量的 1\3;全球每年產生的塑料垃圾約 4 億噸,隻有 9 被回收利用。這些數據背後,是對自然的過度索取。顏回的 “簡樸” 提醒我們:保護環境,從減少不必要的消費開始。
    生態學家提出 “簡約生活” 理念,主張 “隻購買需要的東西,使用可循環的產品,減少浪費”,這種理念與顏回的生活方式一脈相承。在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環境問題時,顏回的 “簡樸” 精神,不僅是一種個人選擇,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二十、顏回的 “樂” 與積極心理學:從 “心流” 到 “意義感”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 “心流” 體驗與 “意義感”,而顏回的 “陋巷之樂”,恰好包含了這兩個要素,為我們理解幸福感提供了古老而有效的智慧。
    “心流” 體驗在顏回身上的體現:“心流” 是指人們在專注做某事時的沉浸狀態,此時會忘記時間與自我,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顏回在陋巷中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論語?為政》),在學習與思考中達到了 “心流” 狀態,這種狀態讓他忘記了貧困的處境,體驗到純粹的快樂。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樂之者” 就是能在做某事時體驗到 “心流” 的人。
    “意義感” 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認為,“意義感” 是幸福感的核心,比快樂更持久。顏回的 “樂”,正是來源於對 “道” 的追求所帶來的意義感 —— 他相信自己的學習與修養能促進儒家之道的傳播,能為天下大同貢獻力量。這種意義感讓他在貧困中也能保持樂觀,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所說 “人對意義的追尋是其生命的原始動力”。
    現代社會的 “幸福感缺失” 與顏回的啟示:現代社會許多人物質豐富卻感到不幸福,原因就在於缺乏 “心流” 體驗與 “意義感”—— 工作隻是為了賺錢,沒有沉浸其中的快樂;生活隻是隨波逐流,沒有值得追求的意義。顏回的啟示是:找到能帶來 “心流” 的事情,並賦予其超越個人的意義,就能獲得持久的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顏回的實踐不謀而合,都證明了:幸福感不取決於外部環境,而取決於內心的狀態 —— 是否有專注的投入,是否有值得追求的意義。
    二十一、從顏回到當代 “陋巷青年”:堅守與創新
    在當代社會,有一群被稱為 “陋巷青年” 的人,他們放棄大城市的繁華,選擇在小城或鄉村過著簡樸的生活,專注於自己的熱愛與追求,他們是顏回精神的當代傳承者,也在實踐中創新著 “陋巷之樂”。
    “陋巷青年” 的生活選擇:有的 “陋巷青年” 回到鄉村,從事有機農業,如江蘇的 “返鄉青年” 周海燕,放棄城市白領工作,回家鄉種植生態水稻,雖然收入不高,但能 “與土地對話,與自然共處”;有的 “陋巷青年” 在小城開一家小店,如杭州的 “書吧主人” 李明亮,開了一家隻賣自己喜歡的書的小書店,“每天與書為伴,與讀者交流,很快樂”。這些選擇與顏回的陋巷之樂本質相同 ——不被物質誘惑,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堅守與創新的統一:“陋巷青年” 堅守了顏回的 “簡樸” 與 “樂道” 精神,卻也有時代創新 —— 他們利用互聯網傳播自己的理念,如通過直播展示有機農業的過程;他們結合現代科技改善生活,如用太陽能解決能源問題。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讓 “陋巷之樂” 在現代社會更易實現。
    社會對 “陋巷青年” 的誤解與認可:有人認為 “陋巷青年” 是 “逃避現實”,其實他們是 “主動選擇”;有人認為他們 “沒出息”,其實他們在追求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這種選擇,正如顏回的陋巷之樂從被人 “不堪其憂” 到被尊為典範,“陋巷青年” 的選擇也正在獲得更多理解與尊重。
    “陋巷青年” 的實踐證明:顏回的精神不是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能在現代社會生根發芽的種子,隻要有適合的土壤,就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二十二、顏回與 “佛係”:相似表象下的本質區別
    近年來流行的 “佛係” 一詞,指一種 “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的生活態度,表麵上與顏回的 “陋巷之樂” 相似,實則有本質區別,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理解顏回精神的內涵。
    相似的表象:“佛係” 與顏回的 “陋巷之樂” 都表現為對物質欲望的淡然,對世俗競爭的超脫,如 “佛係青年” 說 “都行、可以、沒關係”,顏回則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都給人一種 “與世無爭” 的印象。
    本質的區別:
    動機不同:顏回的 “不改其樂” 是因為 “樂在道中”,有明確的精神追求;“佛係” 則往往是因為 “目標難以實現” 而 “放棄追求”,缺乏積極的精神內核。
    態度不同:顏回的 “簡樸” 是主動選擇,是為了更好地追求精神成長;“佛係” 的 “淡然” 往往是被動接受,是對現實的無奈妥協。
    結果不同:顏回的精神促進了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他的 “好學” 與 “德行” 影響了後世;“佛係” 如果缺乏精神追求,則可能導致個人消沉與社會活力不足。
    健康的 “佛係” 應向顏回學習:真正健康的 “佛係” 應該是 “積極的淡然”—— 有明確的精神追求,不被物質誘惑,卻積極踐行自己的理想,這其實是向顏回精神的回歸。正如日本 “經營之聖” 稻盛和夫所說 “要謙虛,不要驕傲,但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既有 “淡然” 的心態,又有 “積極” 的行動。
    二十三、顏回精神的未來傳承:從個體到社會
    顏回精神的傳承,不應局限於個體的修養,更應成為社會的價值導向,這種傳承需要個體、教育、媒體等多方麵的努力,讓 “陋巷之樂” 的精神在未來社會依然煥發活力。
    個體的自覺踐行:傳承顏回精神,首先需要個體的自覺,如在生活中踐行簡樸,不浪費資源;在工作中專注投入,追求卓越;在人際交往中 “不遷怒,不貳過”,保持良好的心態。這種踐行不需要驚天動地,隻需從身邊小事做起,正如顏回的 “陋巷之樂” 體現在 “一簞一瓢” 的日常生活中。
    教育的價值引導:學校應將顏回精神融入教育,如在德育課程中講述顏回的故事,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簡樸意識,在評價體係中加入 “精神成長” 的維度。這種引導不是要學生都過貧困的生活,而是要培養他們 “重精神輕物質” 的價值取向。
    媒體的正麵傳播:媒體應多報道踐行顏回精神的正麵案例,如簡樸生活的普通人、專注追求的研究者、樂善好施的企業家,讓 “陋巷之樂” 的精神深入人心。同時,減少對奢侈生活的渲染,避免誤導社會價值觀。
    製度的支持保障:社會應建立支持 “簡樸生活” 與 “精神追求” 的製度,如對有機農業、公益事業給予政策支持,為 “陋巷青年” 的創業提供便利條件,讓踐行顏回精神的人能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與社會尊重。
    顏回精神的未來傳承,不是要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汲取其精華,讓 “簡樸”“好學”“樂道” 等理念融入現代社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
    二十四、全球視野下的顏回:作為文化符號的傳播與影響
    隨著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顏回的形象也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他的 “簡樸” 與 “樂道” 精神,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顏回形象在海外的傳播:在海外的孔子學院中,顏回的故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讓外國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 “安貧樂道” 價值觀;在海外的漢學研究中,顏回的 “陋巷之樂” 被視為儒家精神的重要體現,如美國漢學家安樂哲在《孔子哲學思微》中說 “顏回的‘樂’是一種與宇宙和諧共鳴的精神狀態”;在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顏回的形象通過戲曲、繪畫等形式展現,如在法國舉辦的 “中國文化年” 中,就有以顏回為主題的書畫展。
    顏回精神對全球問題的啟示:對於全球的消費主義泛濫問題,顏回的 “簡樸” 提供了 “適度消費” 的解決方案;對於全球的精神危機問題,顏回的 “樂道” 提供了 “精神追求” 的方向;對於全球的環境問題,顏回的 “與自然和諧共處” 提供了 “可持續發展” 的智慧。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 “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重要途徑”,顏回精神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全球治理提供有益啟示。
    跨文化對話中的顏回:在跨文化對話中,顏回精神可以成為溝通的橋梁,如與西方的 “極簡主義” 對話,探討簡樸生活的價值;與佛教的 “少欲知足” 對話,探討精神追求的方法;與非洲的 “ubuntu”人道待人)精神對話,探討人際關係的智慧。這種對話不是要證明誰優誰劣,而是要尋求人類共同的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化的今天,顏回不再僅僅是中國的顏回,更是世界的顏回,他的 “陋巷之樂” 精神,將與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一起,為人類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
    二十五、結語:陋巷之光照亮未來
    魯哀公十三年的那個深秋,顏回在陋巷中的淺笑,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依然溫暖明亮。這束來自陋巷的光,照亮了無數人的精神世界 —— 孔子因之讚歎 “賢哉回也”,陶淵明因之 “采菊東籬下”,王陽明因之 “龍場悟道”,今天的我們,也因之在物質豐富的時代不忘精神的追求。
    顏回的 “陋巷之樂”,告訴我們: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內心的充盈;成功不在於地位高低,而在於人格的完善;生命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意義的實現。
    在未來的歲月裏,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顏回的精神都將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當我們麵對消費主義的誘惑時,會想起 “一簞食一瓢飲” 的簡樸;當我們陷入 “內卷” 的焦慮時,會想起陋巷中那份 “不改其樂” 的專注;當我們遭遇挫折與困難時,會想起 “不遷怒,不貳過” 的智慧。
    陋巷的空間或許狹窄,但顏回的精神世界廣闊無垠;顏回的生命或許短暫,但他的思想影響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