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壺中天慢三)
字數:6443 加入書籤
自從在西苑見識過了火繩槍的威力,朱佑桓對讀書識字一道是越發上心,平日裏總是念叨著想要跟著皇帝去西苑,再見識見識火繩槍的威力。
那個可比她的彈弓厲害多了!要是她也能像祖母一樣,肯定能讓爹娘大吃一驚!
見她這樣勤勉,太子和太子妃安心不少。
周貴妃生怕皇位旁落,催促著他們盡早再生幾個皇孫,不僅是貴妃如此,禦史也有大膽上奏的,皇帝倒是全都駁回了,並未將此事放在明麵上討論。但皇太子也要經手政務,怎麽可能一無所知。
盡管皇帝沒有給太子夫婦二人施加任何壓力,但那無形的壓迫感始終縈繞在兩人頭頂,尤其是太子跟隨在皇帝左右,不論是皇帝還是朝臣,他都是第一個受到壓力的人。
此時此刻,他才明白當初母親為何不讚同他的決定,在與皇家的婚姻之中,女子往往是是壓力更大的那個,且萬貞兒是嫁入皇家,與找婿上門的姑母濟王截然不同,萬貞兒在重壓之下還要為他操持家務,而他隻是因為一時貪戀妻子懷抱獨有的輕鬆安穩,就這樣改變了她的一生……
如今朱見深能夠做的也就隻有為自己的妻女撐起一片天,擋住外來的風雨。
元光二十二年、二十三年,萬貞兒連續生了一兒一女,分別取名朱佑楷、朱佑杭。
生育朱佑杭的時候,萬貞兒險些難產,若非徐望之在場,隻怕她兩隻腳都要站到鬼門關內。
最後還是朱佑桓哭著跑到乾清宮,擔心自己成了沒娘的孩子,皇帝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勒令太子妃好好保養身體,誰也不許再提生育和冊立次妃的事情,之後皇帝又暗中訓斥了貴妃一番,讓她不要再隨意幹涉東宮的內務,這件事才漸漸淡了下去。
皇帝其實也知道,隻有一個孩子確實不夠保險,但朱見深和萬貞兒感情極好,這是兩難的境地。她固然可以安排一個次妃來解決生育問題,隻是到時候又會有別的麻煩。
皇帝心中是更屬意朱佑桓作為皇位繼承人的,主要是因為朱佑桓兼具皇長孫和女兒身兩項優勢,放在皇帝對未來的布局上剛剛好。
這個時候聰慧反而成為了次要因素,當然,皇帝也早已安排好了給朱佑桓的教育資源,即便不能讓朱佑桓成為天才,至少也不會成為庸才。
即便未來皇帝的培育成果真的不怎麽樣,皇帝也扶持了一批新型官員,至少做到“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種子她留下了,土壤她翻過了,能不能開花結果輪不到她來操控,一個人無法對局勢有根本性的改變,皇帝主導的國家本就注定要覆滅。
朱予煥不斷在內心告誡自己,如今唯有“盡人事,聽天命”六字箴言。
“祖母,這是什麽啊?”
皇帝見朱佑桓湊到殿內擺放著的盆栽前,有些好笑,故意逗她道:“你如今跟著姆師開蒙,難道認不出來嗎?”
朱佑桓麵露幾分為難的神情,盯著盆內的植株許久,這才道:“這個……應當是科學院培育的新東西吧,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呢。”她說著說著好像明白了什麽,恍然大悟道:“我知道了,這些肯定是前陣子船隊從蓬州帶回來的新糧食!祖母,我猜對了嗎!”
皇帝見她等著誇獎的模樣,不由笑道:“是猜對了,船隊在蓬州不遠處找到了這些花花草草,如今正在昌平豐潤等地試種。除了這些奇花異草,船員還抓了些小動物,都送到宮中的牲畜舍裏照顧,等到訓好了再給你瞧。”
“原來是這樣……”
宮人搬了圓凳放在花盆邊上,朱佑桓雙手托腮,打量著麵前沒有見過的植物,忍不住問道:“這些花草一定很厲害吧,不然祖母也不會種在宮裏。這個長須的是什麽呀?不像是娘說過的麥子……”
原本在翻看奏本的皇帝聞言不由一笑,道:“這些花草有它們的特殊之處,等到之後就能讓他們‘大展身手’了。”
“什麽時候呀?”
皇帝從容道:“等到你的生辰之後便能知道了。”
朱佑桓是秋日出生,待到她的生辰到來,秋收也已經結束,到那時候便能夠驗證成果。
朱佑桓還要追問,宮人已經領著濟王進來,她見朱佑桓也在,伸手摸摸她的頭,笑道:“桓兒怎麽在這裏?今日休息?”
“桓兒見過姑祖母。”行禮過後,朱佑桓乖巧答道:“姆師今日要在乾清宮查我背書,但是內閣有事,桓兒在這裏等姆師回來。”
濟王讓身旁的宮人將書稿交到皇帝的手中,道:“船隊帶回的蓬州風土人情已經全部記錄在冊,我與秋陽這段時間協助學堂將這些稿件簡單編撰整理了一番,也算是初步成書,姐姐看看還有沒有改進的地方。”
朱佑桓見皇帝細細翻看著書稿,這才牽了牽濟王的袖子,問道:“姑祖母,小姑姑怎麽沒有進宮呀?祖母說姑母和姑父要去惠州就藩,之後還要學習出海,不能帶我玩了。”
看她這副可憐巴巴的模樣,濟王哎呀了一聲,道:“淮姑姑去南洋學堂跟著聽課了,待到她完成課業之後陪你玩,好不好?你姑母和我說過,昭兒就留在京中,不用跟著一起去惠州港,到時候你們幾個孩子一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好——”
皇帝已經大致翻看了一番手中的書稿,感慨道:“外麵的世界果然不一樣……”
多虧製造香水的設備在製作海水過濾器械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才讓船隊的長期航行得到保障。船隊去年春日回京,帶回來不少東西,蓬州外府的建設逐漸完善不說,船隊已經前往另外一塊新大陸,這才帶回了如今擺放在宮內的土豆、番薯和玉米等作物。
這些植物先是在蓬州一帶種植了兩季,去歲元光二十五年的時候,張忠等人參照曾經務農寺測試種子優良的方式,篩選出了一批質量較好的種子,與一些活體的植株、動物一起送回了京城,還附贈了一本冊子,描述了這些動植物的基本情況,請皇帝親自賜名。
這些送回大明的動植物雖然不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鮮玩意兒,但也和大明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大不相同,因此去年船隊抵達天津港卸下各類物資的時候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隻不過當時人們都在驚詫未曾見過的動物,並未留心跟隨回來的植物。
想到這裏,皇帝提起筆,在冊子上繪製的圖形旁邊標注了“番薯”二字。
朱佑桓歪歪頭,疑惑於所謂的“不一樣”究竟是指哪裏不一樣。
她雖然不大明白祖母為什麽會如此感慨,卻從這感慨之中隱約聽出了歎息的意味,隻是她還不明白這是怎樣的感情。
濟王寬慰道:“以後總有機會的。”
皇帝對這個答案心知肚明,因此隻是對朱佑桓笑道:“有機會也該帶我們未來的太孫出去走走,是不是?”
朱佑桓咦了一聲,驚喜地問道:“真的?祖母帶我去哪裏?”
皇帝沉思片刻,道:“就今日,咱們出宮去走走。”
“好!”
如今大明城市內多是商業和工廠發達,普通百姓中男子多被打造盔甲、火器、器械的兩廠雇傭,女子則以服務和製造為主,京城尤甚,街頭巷尾做工的女子越發多了。原本京城中漸漸流行的廣袖寬衣風尚又隨著做工而漸漸縮短,與洪武年間的窄袖如出一轍。
若是放在二十年前,這樣女子平日裏也拋頭露麵的情況確實少見,但在如今,人們早就對這樣的場麵習以為常。
城市內有許多工作,如今又多以雇傭替代勞役,雖然也會從雇傭的報酬中抽錢,但總比以前白白給官家幹活要好,更何況多一個人就多一分錢,是以家中勞力不論男女,齊齊上陣。
如香水、精油製造等一定程度上的季節性工作更是輕鬆,可以調劑家中男女外出做工的時間,不必擔心家事無人料理,雖然辛苦了一些,但薪酬也算得上豐厚可觀。
此時是仲春,京城內人們多穿便捷的衣物,倒顯得身著道袍、頭戴幅巾,一副讀書人模樣的皇帝有些格格不入,好在和她們姐妹年齡相仿、帶著孩子的婦女不算少,不至於讓皇帝太過紮眼,也不會讓不遠處跟著的女扈從們太過擔憂。
皇帝見周圍人時不時投來目光,有些哭笑不得地說道:“許久沒有出來,當真是跟不上京城的風氣了,怎麽也沒想到這身打扮會如此惹眼。”
濟王像是早就料到此情此景,笑著揶揄道:“如今商業發達,天津港比過去的通州還要熱鬧,人家都改口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哪比得上那些遊商,花錢得了出海的機會,收益也能翻一番……即便真要做官,也該去海事府混個官兒當當才好。”說罷,她又寬慰道:“這一身打扮走在街上是有些顯眼,一會兒進了茶樓雅集就好了。姐姐不知道,如今這茶樓裏麵多的是說書,話本子也是越來越多了。”
皇帝聞言沉吟片刻,似是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歎氣道:“唉……隨他去吧。”
朱佑桓年紀還小,滿心滿眼都被街邊商販叫賣的小零嘴、各色玩具所吸引,拉著皇帝想買單。
“小娘子當真有眼光!這是大船貨,從天津港那邊來的,別的地方還買不著!”
皇帝對上孫女期待的目光,還是從荷包裏拿出一小錠銀子遞給商販稱重,道:“你這些,每樣給我家的孫兒們來三個。”
“每樣來三個,這些錢不夠啊。”商販對上皇帝的目光,苦著臉道:“這大船貨好是好,官家收錢也多啊,我們這價錢也得跟著改……”
濟王咦了一聲,道:“你這不是想坐地起價——”
皇帝擺擺手,道:“就這樣吧,咱們趕緊買了去茶樓,不要耽擱了聽書。”
待到三人拿上包好的玩具,濟王這才道:“雖說姐姐不要琉球再送擢子扇,全都換成硫磺、生紅銅和錫……但這扇子的做工看著可要比以前進貢的更好,工藝便不是一個等級的,之前我和秋陽買了兩把泥金扇,也做得格外細致,賣二十五兩銀子!”
皇帝一手牽著朱佑桓,道:“以前是拿來糊弄咱們的,現在是要賣給大明的商人,當然是不一樣的。”
朱佑桓擺弄著手中的擢子扇,道:“每次船隊回來,祖母都送給我和弟弟妹妹好多好東西,可這些我都沒有見過呀……”她眨眨眼,像是明白了什麽,義正辭嚴地說道:“肯定是他們背著祖母偷偷買來的,說不定都沒有上交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帝和濟王聞言相視一笑,皇帝誇讚道:“還是咱們的桓兒聰明,祖母教你,這個應該叫‘走私’。”她微微眯眼,道:“重利之風,上行下效,是該好好整治整治。”
朱佑桓不知道自己的幾句話會帶來什麽,隻是問道:“那……祖母,我們還去聽書嗎?”
“聽,當然要聽,這幾年有閑的時候隻看雜劇,許久沒聽書了。”
說起這個,濟王倒是來了興致,道:“近些時候話本子可多了……”
祖孫三人剛到太平茶坊所在的街口,就遠遠見門口有不少人,都伸著脖子向內觀望。
濟王這才一拍腦袋,道:“我忘了,今日要放輿圖。”
朱佑桓咬了一口糖人,問道:“輿圖?什麽輿圖呀?”
皇帝喟歎道:“是《大明海陸全圖》,作圖要比編撰《南洋經略》快一些。”
自去年船隊回來,皇帝下旨命科學院協助船隊成員重新繪製輿圖,擴大至目前已經探索過的地區。這幅輿圖首次以非大明本土為中心的輿圖,包含蓬州外府和新發現的南洋外府等,大小相對寫實,隻是細節不足,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讓明人意識到世界的廣袤。
“這幅輿圖,陛下下旨暫時刊刻三份,一份藏於宮中,一份送至南洋學堂,還有一份是女工所繡,懸掛在太平茶坊。”
朱佑桓來了興趣,道:“我沒看過!我也想看!”
皇帝和濟王相視一笑。
喜歡穿成堡宗他姐,一不小心拯救大明請大家收藏:()穿成堡宗他姐,一不小心拯救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