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俄日的謀劃

字數:6135   加入書籤

A+A-


    戈輝在東北招募了大量的勞力用來建學校,學校的教室都是簡易的,蓋的都是一層的平房,都屬於臨時校舍。以後有條件了再為學校建樓房,計劃在明年四月一日正式開學,以後每年的四月一日和九月一日都被定為開學日。也就是說,每年有兩批新生分四月和九月兩批入學,盡最大可能,培養更多的人才。
    這些所有的在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金錢做支撐,如果沒有錢,一錢都是空談。戈輝一邊聯係載灃幫忙想辦法,一邊上書給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希望東北可以自行發行貨幣,否則東北的很多項目不得不停工,這樣損失會非常的巨大,或者是朝廷向東北撥款。同時戈輝讓自己的副官田勁秘密的做著另一件事情。因為戈輝知道,現在朝廷沒錢,而且袁世凱的北洋常備軍也在向朝廷要軍費呢,到處都缺錢,朝廷哪有錢給東北揮霍呀。
    他讓副官田勁秘密的找十個手藝精湛的微刻師傅。又請劉文濤和皮特黃的團隊,把從美國買來的200台六色轉輪式印刷機改裝成凹版印刷機。同時,一個特種造紙廠和印刷廠也開始建設。還有一個小型的金屬冶煉廠正在加班加點的建設。戈輝是想自己發行貨幣,現在花錢如流水,他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夜裏搶的兩億三千萬兩銀子,現在已經花去了十之七八了,再不想想辦法東北這麽大的攤子就要維持不下去了。特別是教育,花錢的地方還在後頭呢,一想到這些,戈輝就有些後悔自己為什麽把攤子鋪的這麽大,自己還是太心急了,可是不急不行啊,時間不等人。但現在說什麽也晚了,來不及了,隻能硬著頭皮向前,走到哪兒算哪兒吧。
    新成立的工業總局負責規劃和管理所有的和德美兩國達成的合作項目。美國和德國的機器設備很快都在錦州小碼頭上岸了,然後雇傭當地的民工把機器設備運到朝陽。同時上岸的還有德國派來的200名軍校教官,他們一上岸,立即分配馬匹,直接去朝陽。
    建設港口的機器設備則被直接運到準備建設港口的海岸,在那裏,兩年後將建成一個初具規模的港口,四年後港口規模將擴大一倍。
    美國得知德國和東北三省總督衙門簽訂了聯合建設港口的事情後,也主動要求參合資,成立港口開發公司,由東北三省總督衙門和美國雙方共同出資,美國現金和技術,還有機器設備,東北三省總督衙門出土地和工人,以及建築材料,在錦西建設港口。
    時間飛逝,轉眼間進入了金秋十月。
    東北的農業獲得了大豐收,所有農民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戈輝讓禁衛軍全軍放下正常訓練,全力幫農民搶收糧食。事實上,此時的糧食並不高產,農作物也沒有進行針對本地氣候和土壤的改良,所以這時的大豐收,隻是因為沒有官府征糧,收成全歸農民自己,農民才喜氣洋洋。
    十月的東北天已漸涼,但人們建設家園的內心是火熱的。整個東北似乎都開始忙碌起來。東北的大開發,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老百姓,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從全國各地向東北移民的步伐。自從東北被開禁以來,大量的山東河北河南等省的移民來到東北,其他的省份也在陸續跟進,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東北,希望在東北找到自己的機會。
    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和英國首相特使勞恩斯也在這個收獲的季節結伴來到了朝陽。
    戈輝隻是簡單的接待了小村和勞恩斯,並很快與他們達成了一些協議,允許日本和英國在朝陽工業開發區從事商業活動,享受和德國美國同等的待遇,但必須按照朝陽工業開發區規定的工資標準支付工人工資,否則不允許在朝陽從事任何商業活動。英國同意為朝陽警察學校培訓警察。戈輝很快送走了小村和勞恩斯,因為戈輝實在不想為這兩個國家浪費時間,他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時間就在這種忙碌中匆匆而過,很快進入到寒冷的冬季。
    1902年11月1日,新一批學員進入朝陽陸軍講武堂學習,朝陽陸軍講武堂第二期培訓正式開始。這裏除了從禁衛軍中重新選拔的學員外,還有很多從東北的新移民中招收的學員,朝陽陸軍講武堂第二期學員2000名。在這些新學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有很多還是秀才,個別的還是舉人。
    戈鋒、戈戎、戈銳、還有吳巧和餘茁依然在軍校學習,他們雖然是因為戈輝的關係才進的軍校,但他們並沒有得到戈輝的特殊照顧,五個人也想憑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他們從來不去找戈輝。
    今天在第二期學員的開學儀式上,戈輝再次見到了自己的大哥、三弟和四弟,還有吳巧和餘茁。看到他們已經完全沒有了剛來時的樣子,言行舉止已經完全是一名軍人的作風了。或許是血緣關係的原因吧,今天再次見麵還真覺得親近,戈輝沒有給他們特殊照顧,而是鼓勵他們認真學習。他們還要在軍校學習三個月。對戈輝來說,他們幾人都是最可靠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過兩個來月的磨合,朝陽陸軍講武堂的德國教官漸漸適應了朝陽陸軍講武堂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形式。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學員們非常刻苦。唯一讓這些德國教官們失望的是學員們沒有現代式的軍裝,所有在校生都穿著清朝原來八旗兵勇的服裝,頭上都還留著辮子,一看到這些他們就覺得十分灰心,這不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八旗兵嘛。有些德國教官們真的不想幹了。當然,這也不是教官們能決定的,是他們德國陸軍高層的意思,他們隻需要服從。
    事實上,這已不是德國第一次派教官幫助大清訓練軍隊了,早在1885年,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就曾聘用德國軍官,為其訓練軍隊。他在廣州辦的水陸師學堂,也是聘用的德國軍人當教官。中日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的淮軍就大量使用德國的槍炮,淮軍也曾部分模仿德國軍製和操練方式。為此,淮軍和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後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順理成章的聘用了一批德國教官。戈輝在天津武備學堂時,教官中大部分都是德國人。
    朝陽大搞建設的情況也被俄國和日本的情報係統傳回了各自的國內。特別是新成立的禁衛軍連現代式的軍裝都沒有,還穿著以前八旗兵勇的服裝,這和原來的八旗兵沒什麽兩樣,隻不過不叫八旗了,而改叫禁衛軍罷了。
    俄國自從德國商船從錦州上岸開始就不斷的在抗議,並聲言有可能采取必要的行動保護俄國在東北的權益,
    戈輝馬上展開公關工作,並聯係俄國遠東總督阿列克夏耶夫將軍,說明情況,溝通友誼。同時決定允許俄國在朝陽建設一個大型鋼鐵廠,開采朝陽的鐵礦資源。又送給俄國200挺德國製式的馬克沁機槍當作禮物。得到好處的俄國人,終於不再說什麽了。
    當然,戈輝答應俄國人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俄國在朝陽建鋼鐵廠必須用德國或美國的技術和設備,因為德國和美國的技術代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同時,英美日德等國聯合向俄國施壓下,俄國才沒有做出太大的反應。俄國也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加快了旅順要塞的建設和向遠東運送戰爭物資。俄國現在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等東北所有的工廠建成後,俄國就強行接管,不費吹灰之力得到這麽多現成的先進工廠,所以俄國人建鋼鐵廠,隻是說說而已,根本不打算真的建設。
    俄國的這一計劃很快被日本派到俄國聖彼得堡的間諜得到,這也提醒了日本,日本到時候也可以強行接管這些工廠,日本不能讓俄國得到東北的工廠,這些工廠應該都屬於大日本帝國,因為,日本對肥得流油的東北早就垂涎三尺了。
    當然,戈輝在東北大搞建設,也讓日本不能不重視起來。
    日本現任首相桂太郎就把這件事高度重視起來了,雖然議會完全不配合自己,讓工作沒法往前推進,但該幹的事情還是得幹的。
    桂太郎其實日子並不好過。他是個小字輩,和內閣中的其他元老相比,顯得有些人微言輕,他的很多想法,經常被內閣中的其他元老否決。麵對大清東北的局勢一天一個變化,桂太郎心急如焚。特別是朝陽工業開發區,大搞工業開發,這是在增加自己的抵抗能力,長此以往,大日本帝國還能輕鬆得到東北嗎?為此,桂太郎經常和外相小村討論朝陽工業開發區的問題。
    同時,電令鷹機關的機關長鷹宮尋,加強對禁衛軍的情報收集,必須時刻掌握禁衛軍的一切細微動向,這對帝國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清國東北地區的一連串事件,桂太郎還是看到了危險,因為朝陽的建設不同於以前大清的洋務運動,以前更重於表麵,現在卻更多的是在實質上,特別是對教育的投入,這說明朝陽現在的總督是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如果這個總督能把事情做成,那對大日本帝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桂太郎首先把這個情報拿到內閣會議上來討論。
    外相小村壽太郎和戈輝在奉天會談過一次,他最有發言權。小村認為戈輝是一個很會投機的人,對國際形勢把握的也很到位,但他必竟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孩子,他不過是向德國學習而已,他還是在重複弈昕和李鴻章做過的事。而且他現在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大了,工業和教育全麵鋪開。特別是全免費教育,這可不是一個窮國能做到的,就是美國和英國也無法做到,更何況東北幾個省呢,等待他的除了失敗沒有其它結果。當然,這麽說,並不是代表日本隻做一個看客,日本也要深度參與其中,必須在朝陽形成自己的利益存在,因為日本迫切需要東北的那些資源。
    日本計劃在朝陽北票地區投資煤礦,但是被戈輝拒絕了,因為東北三省行政總督府已經購買了德國的采煤設備,正在獨立開發的煤礦。建議日本在東北投資火力發電場,經過多輪談判,日本同意先投資一個燃煤發電場,先把腳伸進來再說,等以後有條件了,再考慮進一步投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日本很怕俄國先在東北動手,因為日本還沒有準備好,日本需要時間,發起戰爭的時機還不成熟。但是日本統治集團也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 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緊備戰,同時對俄國展開外交攻勢。在日俄談判過程中,日方不斷提高要價,真實目的是要求俄國承認其對朝鮮的“保護”,繼而要求打入“南滿”,最後又要求在“北滿”及其它地區的權利。俄國人當然不會同意日本漫天要價,所以爭吵是在所難免的。
    其實,在俄國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在對日戰爭問題上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但在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方麵,這兩派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沙皇政府對遠東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麵,一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國在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在歐洲和遠東)困難重重,建議不要輕易發動對日戰爭,而應做出某些讓步,同時加強對中國東北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爾加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旅順及其外圍要塞竣工,再伺機決戰。另一派以禦前大臣勃拉佐夫、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遠東總督阿列克夏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他們過分低估了日本,認為蕞爾小邦,不堪一擊,“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俄國“需要打贏一場小小的戰爭,以便製止革命”,“必須讓日本明確,俄國堅決扞衛自己在滿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俄國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因此主張對日強硬。俄國國內革命高潮愈是逼近,這一幫人愈是想通過戰爭尋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就是戰爭的罪魁禍首,但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他淩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俄國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他確信推遲戰爭的最好辦法是采取強硬政策,而“讓步總會導致新的讓步”所以,他在全俄國掀起一片戰爭叫囂,大造戰爭空氣。這樣,他實際上支持了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張。
    德國人在私下裏也表示,支持俄國在遠東的行動,並承諾在與日本的戰爭爆發以後,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東調時,德國表示願意為俄國艦隊加煤。
    俄國人並沒有完全指望德國人和法國人,因為俄國人知道,在國家利益麵前,任何承諾都像廁所紙一樣,用完就扔了。所以,俄國人自己也在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盡快通車而努力著,在1902年12月的凜冽寒風中做著最後的衝刺。
    在俄國人積極備戰的時候,日本也在夜以繼日地加緊備戰。同時,作為日本盟友的英國,也沒有閑著,英國雖然已經得到了長江一帶的利益,但是也看上了東北,也在不錯眼珠地盯著肥得流油的東北,英國不希望俄國獨占東北,所以,英國不斷的為日本輸送戰爭資源。
    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現在雖然在戈輝的幫助下,美國在東北總算是站住了腳跟,但是俄國在東北的地位還是很難撼動的,為了打破俄國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日本和英國一邊,和英國一起給予了日本大量的經濟援助,為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
    就這樣,在1902年結束之前,以美國為後盾的英日同盟和俄法同盟,在遠東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日俄戰爭的條件已經形成,談判桌上星火四濺,戰爭一觸即發。
    喜歡禁衛軍請大家收藏:()禁衛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