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諸葛長明獻計

字數:4612   加入書籤

A+A-


    武陽拄著點鋼槍,站在剛剛奪回的、布滿刀痕箭孔和凝固血塊的南門城樓上,肋下的傷口因劇烈的戰鬥而再次崩裂,鮮血染紅了半邊甲胄。他臉色蒼白如紙,身體微微搖晃,全靠意誌支撐。但他那雙眼睛,卻如同被夕陽點燃的星辰,明亮而堅定地望向城外那片屍橫遍野、硝煙未散的戰場,望向遠處靖亂軍主力正在肅清殘敵、重新構築防線的身影。
    諸葛長明在趙玄清等人的護衛下,緩緩策馬登上城樓。他羽扇依舊,但衣袍下擺沾染了塵土和幾點暗紅的血漬。他來到武陽身邊,看著這位年輕統帥染血的背影和蒼白的側臉,眼中再無半分審視與疑慮,隻剩下深深的敬佩與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惜。
    他對著武陽,鄭重地抱拳躬身,聲音清朗而充滿力量“主公,諸葛長明,率牙門三將及援軍兩萬,前來複命!幸不辱命,鄭南已複!潘賊敗退二十裏外!”
    武陽緩緩轉過身,看著眼前這位最終選擇在絕境中信任他、馳援他的謀士,看著他那雙此刻充滿了真誠與臣服的眼睛。一股暖流夾雜著劫後餘生的疲憊,瞬間湧遍全身。他蒼白的臉上艱難地扯出一個染血的笑容,同樣鄭重地抱拳回禮,聲音雖虛弱,卻字字清晰
    “先生……終是來了。此戰……辛苦先生與諸位將士!武陽……代鄭南滿城生靈,謝過先生!” 他沒有說“謝救命之恩”,而是“代滿城生靈”,其心昭昭。
    諸葛長明心中激蕩,深深一揖“此乃長明本分!亦是靖亂軍本分!主公仁義,感召天地,長明……心悅誠服!”
    武陽點點頭,目光再次投向城外那片血色戰場,眼神變得凝重“潘峰……絕不會善罷甘休。謝允恭雖退,必卷土重來。鄭南,仍是大潘眼中之釘。”
    “主公所言極是。” 諸葛長明上前一步,羽扇指向城外正在安營紮寨的靖亂軍主力,以及遠處潘軍敗退的方向,目光銳利如電,“當務之急,是立刻整軍!加固城防!救治傷員!收攏潰兵!安撫百姓!同時派出斥候,嚴密監視謝允恭動向!潘峰主力尚在巴鎮、西州,其後續反應,亦需密切留意!此戰雖勝,然惡戰……恐才剛剛開始!”
    “好!” 武陽深吸一口氣,強打精神,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傳令各部嚴林、趙甲,負責肅清城內殘敵,救治傷員,安頓百姓!趙玄清、李仲庸、孫景曜,率本部兵馬,依托城外有利地形,立刻構築外圍防線!深挖壕溝,廣設鹿砦拒馬!諸葛先生,統籌全局,調配糧草軍械,整編各部,安撫軍心民心!各部務必在天亮之前,完成初步布防!”
    一道道命令迅速下達。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中,劫後餘生的鄭南城並未沉寂,反而進入了另一種緊張而有序的忙碌。士兵們忍著傷痛和疲憊,默默地收殮著同袍和敵人的屍體,修補著殘破的城牆和城門,在城外挖掘著新的防禦工事。幸存的百姓含著眼淚,自發地幫助士兵們搬運物資,照顧傷員,清理街道上的血汙和廢墟。
    武陽站在城頭,看著城內城外忙碌的景象,看著那些在廢墟中相互攙扶、眼神中重新燃起一絲生機的百姓,看著城牆上那麵雖殘破卻依舊倔強飄揚的“武”字大旗。晚風吹拂著他染血的臉頰,帶來一絲涼意,也吹散了濃重的血腥。
    他按了按肋下依舊疼痛的傷口,目光投向西南方——潘峰盤踞的西州方向。眼神深處,是經曆血火淬煉後更加堅定的光芒,以及一絲對即將到來風暴的凝重。
    鄭南守住了,但風暴,才剛剛開始醞釀。靖亂軍的旗幟,將在這座血染的孤城上,迎接更加猛烈的衝擊。
    鄭南城的硝煙尚未散盡,空氣中彌漫著焦糊與血腥混合的刺鼻氣味。殘破的城牆在夕陽餘暉下如同巨獸嶙峋的骨架,士兵們正用浸透血水的麻袋、斷裂的梁木,爭分奪秒地填補著巨大的豁口。城外,新的壕溝正在深挖,尖利的拒馬鹿砦被奮力釘入泥土,構築著脆弱的生命線。城內,幸存的百姓在士兵的幫助下,默默清理著瓦礫堆中親人的遺骸,壓抑的哭泣聲和傷兵營裏斷續的呻吟,交織成這座孤城劫後餘生的悲愴樂章。
    鄭南之前謝必安的帥帳,臨時充作中軍大帳。粗大的牛油蠟燭劈啪燃燒,將帳內映照得亮如白晝,卻也驅不散那份沉重如鉛的肅殺之氣。巨大的羊皮地圖鋪展在中央長案上,山川河流、城池關隘被燭光勾勒得清晰分明,鄭南、巴鎮、西州、天狼山如同幾枚被命運撥弄的棋子,散落其上。
    武陽端坐主位,玄色戰袍雖經清洗,依舊殘留著洗不淨的暗紅血漬。他臉色依舊蒼白,肋下的箭傷被仔細包紮過,每一次呼吸都帶著細微的牽扯痛,但那雙深邃的眼眸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銳利明亮,如同淬火的寒星,掃視著帳內諸將。
    諸葛長明、嚴林、趙甲、趙玄清、李仲庸、孫景曜,靖亂軍如今的核心文武,分列左右。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大戰後的疲憊,甲胄上布滿刀痕和幹涸的血汙,眼神卻同樣燃燒著劫後餘生的堅定與對未來的凝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帳內一片寂靜,隻有燭火搖曳的輕響和遠處隱約傳來的城防勞作之聲。
    忽然,諸葛長明率先起身,走到大帳中央。他並未撣去青衫下擺沾染的塵土,神色莊重,對著武陽,一撩袍角,竟是單膝跪地,雙手抱拳,朗聲道“主公!長明不才,蒙主公不棄,屢次委以重任,更於鄭南絕境,信我馳援。此戰,長明親眼所見,主公為護黎民,甘冒奇險,身先士卒,仁心昭昭,天地可鑒!靖亂討逆,護國安民,此乃大義所在!長明今日立誓,此生此身,盡付主公麾下,竭盡智謀,效死以報!助主公肅清劉蜀,還天下朗朗乾坤!”
    諸葛長明話音未落,牙門三將——趙玄清、李仲庸、孫景曜,亦同時離席,大步走到諸葛長明身後,齊刷刷單膝跪地,甲胄鏗鏘!三人聲音洪亮,帶著武將特有的豪邁與斬釘截鐵
    “末將趙玄清(李仲庸孫景曜)!願追隨主公,鞍前馬後,刀山火海,萬死不辭!共襄靖亂大業!”
    這突如其來的效忠之禮,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帳內激起無聲的波瀾。嚴林、趙甲等人神色激動,目光灼灼地看向主位。
    武陽眼中閃過一絲動容,連忙起身,不顧肋下傷痛,快步上前,伸出雙手,一一將四人扶起。他的手掌溫熱而有力,目光掃過每一張真摯而堅定的麵孔,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鄭重與發自肺腑的暖意
    “先生!三位將軍!快快請起!武陽何德何能,得諸位如此信重!” 他用力拍了拍趙玄清堅實的臂甲,又看向諸葛長明,“自今日起,諸葛先生便是武陽之師,我靖亂軍之智囊!諸位將軍,皆是我武陽生死與共的袍澤兄弟!我等同心戮力,靖此亂世,護佑蒼生!此心此誌,天地共鑒!”
    “願為主公效死!願為靖亂大業效死!” 眾人齊聲回應,聲音匯聚成一股無形的力量,衝散了帳內殘留的陰霾。一種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血與火的淬煉後,於這鄭南帥府之中悄然鑄成。
    眾人重新落座,氣氛比之先前,少了幾分凝重,多了幾分同舟共濟的堅定。諸葛長明羽扇輕搖,目光落在地圖之上,率先開口,聲音恢複了往日的清朗與智珠在握“主公,諸位將軍。鄭南雖暫安,然危機未除。謝允恭雖退兵二十裏,然其主力未損,潘峰更不可能坐視鄭南易手。當務之急,是穩固此城,以圖長遠。”
    他修長的手指精準地點在地圖上的幾個關鍵節點“天狼山,有衛鍾將軍坐鎮,輔以錢乙、孫丙、李丁、謝戊、錢勇、唐承安諸將,兵精糧足,乃我後方根基。鄭南新複,亟需穩固。此二地,一北一南,正好形成掎角之勢,互為奧援!”
    他手指移動,指向代表謝允恭大營的紅點,眼神銳利“若謝允恭不識時務,再次強攻鄭南,我軍便可依仗堅城消耗其銳氣。同時,” 他的手指猛地劃向天狼山方向,再急速轉向巴鎮,“可令衛鍾將軍分兵兩路!一路精銳輕騎,繞行敵後,襲擾謝允恭糧道,斷其歸途!另一路主力,則直撲潘峰如今相對空虛的巴鎮!巴鎮乃潘峰連接西州與鄭南前線的樞紐,更是其新得謝必安部分地盤後的重要支點!一旦巴鎮有失,謝允恭必成甕中之鱉,首尾不能相顧!屆時,他除了倉惶撤兵回援,別無他選!”
    此計一出,帳內眾人眼中皆是一亮!嚴林更是忍不住撫掌讚歎“妙!先生此計,攻敵之必救!謝允恭若攻鄭南,則後方起火;若回援巴鎮,則鄭南之圍自解!進退皆在我掌握!先生真乃神機妙算,頂尖謀士也!”
    武陽也深深點頭,目光中滿是讚許“先生思慮周全,此掎角呼應,攻敵要害之策,確為上策。如此,鄭南可暫得喘息,天狼山亦能發揮其戰略支點之效。”
    然而,就在眾人為諸葛長明的精妙布局而振奮之時,武陽敏銳地捕捉到,這位剛剛立下大功、被眾人稱頌的謀士,眉宇間卻悄然籠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雲。那羽扇搖動的節奏也似乎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滯澀,時而望向地圖北方的目光,更是充滿了深沉的憂慮。他臉上的神情,在燭光下明暗不定,一會兒因計策被認可而微露喜色,一會兒又陷入某種難言的沉重,眉頭緊鎖。
    “先生?” 武陽放下手中的軍報,身體微微前傾,聲音溫和卻帶著不容忽視的關切,“先生方才獻上良策,解鄭南燃眉之急,實乃大功。然觀先生神色,似有隱憂?可是此計尚有疏漏之處?亦或……另有難處?”
    武陽的問話,讓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諸葛長明臉上。嚴林等人也才注意到這位謀士眉宇間深藏的憂慮,帳內剛剛輕鬆些許的氣氛又凝重起來。
    喜歡亂世梟雄,從縣令之子到帝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亂世梟雄,從縣令之子到帝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