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太子求教,達者為師!
字數:4714 加入書籤
“殿下之言差矣!”
“且容老夫多嘴,先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片刻之餘,李善長調整了下坐姿,開始據理辯駁。
“都知道,養狗是為了看門護院。”
“如果某天,一隻狗狂病發作,咬傷了喂養它的主人,理應受到處罰。”
“可因此,全天下的人,都視犬為惡類,不再養狗了嗎?”
話音一落,朱標正色道。
“當然不會!”
“畢竟,大多數犬類善通人性,忠誠可靠!”
“如果因為一條狗犯錯,所有的狗都不被待見,那豈不是矯枉過正,因噎廢食了嗎?”
見他想明白了這一層,李善長頷首而笑,將話題繼續向下延伸,循循善誘。
“殿下說得不錯!”
“誠然,商賈一行,曆來良莠不齊,專心逐利者不在少數。”
“小則藏奸耍滑,缺斤短兩......”
“大者圈錢弄勢,暗中買通官吏權貴,作惡多端,謀財害命。”
“以上兩種,並不少見!”
“難道,一些敗類的存在,就要禁止商業買賣行為,而忽視了其中帶來的好處嗎?”
言及至此,他不知怎麽想的,又鬼使神差的補充道。
“我這麽說,隻是為了理解。”
“不是要將商賈和犬類畫上等號,別會錯意了。”
“但追根溯源,道理是相同的。”
“行業本身,不能決定人的好壞,落到實處,還是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的。”
“商人並非都是好的,這話沒錯。”
“難道,那些種田的農夫,都是本性純良,安分守己的嗎?”
“恐怕其中貪財好利者,大有人在吧?”
說了一溜十三遭,朱標點點頭,似乎有點醒過來了。
“叔父,您的話在情在理。”
“一個商人的道德品行,不能代表所有。”
“我以前,在父皇的引導下,過於關注他們壞的一麵,沒有在意好的一麵。”
“如今想來,的確有些偏頗......”
恰在此時,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突兀響起。
隻見藍玉大步上前,開口便道。
“末將倒是覺得,商人的存在,會成為國家強大的絆腳石,不應鼓勵百姓從事。”
“而且,他們整日東奔西走,行蹤不定,很不便於官府管理......”
“昔日秦國偏安一隅,百年內能橫掃六合,席卷八荒,振長策而於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終成帝王大業!”
“關鍵之處,就是采納了商鞅的策略,鼓勵農桑,開墾荒田,從而實現糧食增產,富國強兵......”
“並不是什麽支持商賈,互通有無!”
“如果人人都有利可圖,丟棄田產,跑去經商,那誰還種地?”
“沒有糧食,大家餓著肚子,一旦強敵進犯,寇入中原,如之奈何?”
說完,還很不忿地哼了一聲,退回角落。
轉瞬間,氣氛悄然凝固。
朱標少見地板起了臉,眼中光芒如箭,扭頭嗬斥道。
“藍玉,不得無禮!”
“誰也沒說讓百姓都去種地,你瞎起什麽哄?”
李善長見狀,卻擺了擺手,笑容如沐春風,根本沒往心裏去。
畢竟兩世為人,牛鬼蛇神見得多了,怎麽會為了幾句不值當的話,和一個隻會喊打喊殺的武夫計較?
氣壞了身子,算誰的?
甩一個“你懂個屁”的眼神,自己體會去吧!
“嗬嗬......太子休要惱怒!”
“藍將軍文武全才,連《過秦論》都能信口拈來,想必讀了不少書吧?”
“可惜,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善長沒理會藍玉投來的目光,神色靜好,語氣從容不迫。
“如你所說,商鞅變法,的確讓秦國走向強盛,兵馬雄壯,虎視四方。”
“但他重農抑商的舉措,弊端尤為明顯。”
“經過一番操作,整個秦國百姓,隻剩兩條活路。”
“要麽蹲在家裏,安心種地,早出晚歸,給國家生產糧食......”
“要麽披甲持刀,外出作戰,爭奪領土。”
“這套法則,用在戰亂年代,尚且顯得極端苛刻,不近人情,何況眼下太平時節?”
“況且,商鞅那個屌人,有一段時間,連秦國的貨幣都給廢除了,禁止私下買賣,百姓需要什麽,得拿軍功說話......”
“難不成,這也值得學嗎?”
論鬥嘴抬杠的本事,他李善長還沒服過任何人。
區區藍玉,立馬啞口無言。
朱標不禁莞爾,閉目沉思了許久。
若果真如此,秦朝治下的百姓,是有夠慘的。
這種反麵典型,大明不會效仿,更不會重蹈前人覆轍。
“好了,叔父繼續往下說吧。”
氛圍得以緩解,李善長也終於轉入正題。
“一言以蔽之,農業和商業,譬如人的兩條腿,想要走路,缺一不可!”
“如果將國家比作人來看待,農業增強的,是人的元氣和力量,支撐身體行動。”
“而商業,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使各方麵達到均衡。”
“當錢幣通過交易流通起來,形成良性運轉,一個國家的富強,指日可待!”
說了這麽多,並非李善長喜歡浪費口舌,長篇大論。
而是因為,種了幾千年地的古代人,對商業抱著固有的偏見,不給他們掰開揉碎講透,思維觀念很難轉變。
“想要發展商業,就離不開官府和朝廷的支持。”
“可以製定一些政策,予以幫助,比方減免部分稅金,以及向新加入的商賈租賃店鋪等等......”
“甚至,向他們提供無息借貸,先把攤子撐起來再說。”
“有了錢,再分批次償還......”
朱標聽得一頭霧水,覺得很是吃虧。
“叔父,如此一來,好處都讓商人占了,朝廷的利益在哪呢?”
“橫豎都要支持,倒不如將商業納入官府的體係中,就像朝中的官吏將領那樣。”
“按年或者按月,給商人們發放俸祿,其餘所得利潤,全部上交,豈不更好?”
“既充實了國庫,又便於監管,不至於鬧出亂子。”
能想到這一層,李善長不禁刮目相看。
不愧是史上權勢最大的儲君,眼界開闊,思維敏捷,已經會舉一反三了。
真是後生可畏!
不過嘛......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