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劉伯溫之死!
字數:4999 加入書籤
“哦,是嗎?”
朱元璋把玩著茶杯,語氣輕描淡寫,顯然並不相信。
在他看來,劉伯溫太滑頭了,肚子裏八百個心眼,眼睛毛都是空的。
不知什麽時候,就被擺一道。
其實,完全是他想多了。
劉伯溫整天擔驚受怕,鬱鬱寡歡,很容易積憂成疾。
加上年紀大了,身體虛弱飲食不多,各種症狀自然而然就找上來了。
“陛下,千真萬確!”
“臣曾幾次前去探望,誠意伯身染沉屙,已是不爭的事實......”
“每日與湯藥為伍,身形日漸消瘦。”
“長此以往,恐怕積重難返,回天無術了!”
見胡惟庸說得有鼻子有眼,朱元璋這才點點頭,眉眼微皺,神情透著莫名的意味。
奇怪的是,聽聞此事後,他並沒有表現出絲毫喜悅。
雖然,老朱不太喜歡那個渾身酸腐氣的文人,時刻提防,關係漸行漸遠。
但捫心自問,兩人之間,談不上什麽深仇大恨。
即便入夥晚了些,不是他朱皇帝的同鄉黨羽,可畢竟是開國功臣,多有勳勞。
如果安分守己,不搞事情,活著也沒多大影響。
有這樣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大學問家,更是朝廷的金字招牌,給朝廷增光添彩......
“陛下,還有件事,臣不敢隱瞞。”
“據傳言稱,誠意伯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早日回歸故裏。”
“而且,他在浙東老家,給自己選了個風水寶地,說是上應紫薇星,有帝王之氣......”
“您說,他究竟有何所圖?”
胡惟庸壓低聲音,趁著四下無人,說出了件鮮為人知的秘聞。
經過幾輪淘汰賽,大明的文官之中,李善長離開國境,下海經商......
楊憲和汪廣洋兩個,相繼垮台,不再構成威脅。
放眼朝堂,唯有劉伯溫名頭響亮,盡人皆知,有能力和他胡宰相掰掰手腕!
隻要放倒那個老家夥,地位就算穩了!
為了咱的前程,隻好借刀殺人,苦一苦大名鼎鼎的青田先生。
借著良機,給安個莫須有的罪名。
畢竟,劉伯溫的確博學廣見,懂得天文星象,玄學命理之類的。
而那些上應紫薇,天子氣運的論調,毫無疑問,是每曆代君王的大忌。
紫微星,便是古代帝王的象征。
在皇帝眼裏,那玩意兒隻能在自己頭上轉悠,別人不配!
一旦出現類似消息,即使風聞言事,子虛烏有,朝廷都要大動幹戈,查個底朝天!
那麽,有關風水玄學的說法,朱元璋會信嗎?
畢竟有著時代局限性,認知不足,說一點不信,可能性很低。
但像這種白手起家,戎馬倥傯屍山血海闖出來的開國皇帝,內心更願意相信......
是因為自己牛逼,本領非凡,一刀一槍把天下打下來的。
我即天命,天命即是我!
有資格登基稱帝,創立新朝!
隔三差五,就把‘我本淮右布衣’掛在嘴邊,到處顯擺。
當然,僅限於他個人專用,別人誰說誰死!
而劉伯溫有本事不假,能力名望都是數一數二!
但最多是個讀過幾天書,善於出謀劃策的軍師,為了輔佐別人而生的。
離登頂帝王,還差的遠著呢!
況且,自古儒家教育,就不提倡讀書人謀朝篡位,有稱王稱帝的野心。
要不然,怎麽會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說法。
朱元璋想了想,很快做出判斷。
說劉伯溫想離開朝廷,遠遠躲著他,基本八九不離十。
可說那老小子不滿足於現狀,另有圖謀,打算玩一把大的,就有點太監開會,無稽之談了!
有些事,不是文人能幹得了的!
沒那個能力知道吧?
“嗯,先這樣吧!”
“回頭,你代替朕,多去看看他!”
“既然時日無多,就讓他卸下負擔,安度晚年吧!”
說罷,朱元璋揮揮衣袖,飄然而去。
而留在原地的胡惟庸,愣了半晌,不由得想入非非,瘋狂腦補。
陛下說的,到底是什麽意思?
如果隻是字麵理解,那還要他這宰相作甚?
背後,必然大有深意啊!
比如:‘時日無多’,就是嫌劉伯溫活太久了,希望他早點死!
那句‘多去看看他’,是不是暗示自己,做些手腳,把那老家夥送去極樂世界!
“嗯,這才對味兒嘛!”
帶著自己的頂級理解,胡惟庸歡天喜地的離開了。
準備謀劃一番,展開行動。
......
果不其然。
從那天起,胡惟庸時常登臨誠意伯府。
有時候,因公事繁忙,分身乏術,也要派手下發言他爸前去。
各種噓寒問暖,送些湯藥補品。
就這樣,沒過兩個月,能謀善斷,智計百出的青田先生,終於閉上眼睛,與世長辭了!
曆史上,劉伯溫的確死的不明不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他晚年病重時,胡惟庸前去探望,還送了湯藥......
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甚至,還有傳言稱,劉伯溫之死,朱元璋才是幕後黑手。
是他不放心,暗示胡惟庸幹的。
這個說法,未必能當真。
因為,明朝初年的文武勳貴,凡是死在朱元璋手上的,都有標準流程。
先懷疑,再抓人定罪,然後拉到刑場上,一刀砍了!
主打一個光明正大,簡單粗暴。
背後打黑槍,搞小動作,不像是他的風格!
頂多是殺了很多不該殺的,小題大做,借題發揮而已。
就連曆史上的李善長,都是經正規流程,三法司審訊問罪,才明正典刑,滿門抄斬的。
這麽多案例,怎麽偏偏劉伯溫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大明的第一智囊,的確駕鶴西去了......
劉伯溫死後不久,毛驤回朝複命。
“怎麽樣,你這一去,見到那老家夥了?”
“他身在何處,為什麽沒有和你一起回來?”
“難道......”
想起李善長,朱元璋的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跳。
沒有確切消息,他始終不肯放心。
而毛驤已經改弦易幟,暗中反水,怎麽會和盤托出。
編了通還算靠譜的謊話,輕鬆蒙混過關。
而朱元璋也沒過多懷疑,對自己黑手套,表現出了罕見的信任......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