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閑扯南北榜案
字數:4638 加入書籤
把時間線拉到洪武三十年二月......
這一年,六十九歲高齡的朱元璋須發皆白,重病纏身,眼瞅著時日無多。
在此之前,他相繼送走了嫡長子朱標,以及至親至愛的馬皇後,其餘成年皇子,已經外放就蕃。
身邊除了皇孫朱允炆,基本算是個孤寡老人了。
洪武三十年,是他人生中主持的最後一次科考,卻鬧出了天大的笑話,讓人不吐不快......
起因是,本次錄取的51名貢生,無一例外,全部是南方學子。
上榜者中,來自贛省的考生18人、浙省17人、閩南9人,合計44人。
其餘南方諸省,一共分了七個名額。
像兩湖、兩廣、雲貴川等地,要麽少得可憐,要麽直接掛零。
就連朱元璋的老家,天子腳下的南直隸,後來的安徽、江蘇)也僅有區區一人上榜。
至於北方學子,則完全被排除在外。
這麽說的話,哪裏有什麽南北榜案,分明是贛浙閩科舉舞弊案!
再深入一層,和這些省份的平民百姓也沒啥關係。
本質上,是官僚士大夫相互抱團,看朱元璋歲數大了,對皇權發起的有組織、有預謀的試探。
試圖把控朝堂,高築壁壘,封鎖上升通道。
若是老朱裝聾作啞,一聲不吭,沒準就當成慣例,寫到《皇明祖訓》裏,作為日後的憑證。
這裏,有必要說明一下科舉的意義所在。
從誕生的那天起,這就不是簡單意義的考試,而是選拔朝廷的官員儲備。
站在封建君王的角度上,是網羅天下,牢籠誌士,鞏固自家江山社稷的必要手段。
如此一來,就得平衡各方權益,維護局麵穩定。
畢竟,古代能讀得起書的,大多是衣食無憂的小康之家,在當地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一呼百應。
皇帝如果不給他們安排個事做,導致這些人的才學無用武之地,整天遊手好閑,到時候沒準就琢磨點什麽。
比如:後來的朱允炆倚重江南士紳,如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輩......
北方的受了冷落,回頭一看,覺得燕王也是眉清目秀,儀表堂堂,有大帝之姿啊!
得了,弟兄們抄家夥,為了前途拚一把!
.......
說起來,南北榜案之初,朱元璋並沒有立馬翻臉,準備大事化小,息事寧人。
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清心寡欲,不想再造殺孽,給子孫後代積點德。
看過榜單之後,隻是默念一聲: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接著,選了十二個人,每人從落選的試卷中,重新調閱十份卷子,擇優錄取,增補進士名額。
意思是,之前選上來的那些貢生,咱咬牙認了。
但給咱個麵子,吃相別太難看,恩科取仕,你們可以拿大頭,也給別人分點湯湯水水。
否則,朝廷的臉麵何在,朕的臉麵何在?
現在江北學子群情激奮,鬧得那麽凶,一旦出了變故,誰來負責?
可這些人不知怎麽想的,依然死不悔改。
充分展示了,什麽叫天作有雨,人作尿炕的大無畏精神。
上呈的複審結果中,堅稱本次進士名單沒什麽問題,選的都是才高八鬥,文筆俱佳的優秀學子。
公平公正,童叟無欺。
直到這一步,才搞得兩邊都下不來台。
君臣之間,展開了一番心理博弈......
老朱歎了口氣,說:“朕再次重申,你們選的人,維持原議,看在咱的麵子上,格外添幾個北方學子,好安撫人心。”
文官們把脖子一揚,麵不改色。
“陛下,臣等無能為力。”
“江北學子文理不佳,多有忤逆犯上之言。”
這個說法,簡直把老朱給氣笑了。
要知道,元朝的科舉次數雖然不多,但每次都是有北方學子上榜的。
即便是洪武年間,前幾次科考,被錄取的北方考生,也占到了十分之二三,個別的名次還很不錯。
雖然,從唐朝末年開始,五代十國,遼金西夏等朝代更迭,旋起旋滅,導致北方戰爭頻發,地廣人稀,亂了好幾百年,經濟文化落後......
而江南水鄉相對安穩,糧食富足,讀書氛圍濃鬱。
可北方那麽多省份州府,還能找不出幾個會讀書的人?
至此,老朱緩緩起身,雖已經老邁不堪,但凜凜龍威依舊不減。
“你們的意思是,咱治理天下三十年,不僅把北方管成了文化沙漠,還出了一堆反賊?”
“甚至,都不如前元的散養模式?”
文官:“難說!”
“出了這樣的事,你要多從自身找原因。”
“這麽多年,有沒有勵精圖治,好好管理天下?”
老朱:“看樣子,你們是要和朕打擂台?”
“就是讓你們平衡下南北考生的數量,竟敢抗旨不尊,真是豈有此理!”
“要說北方考生,整體不比南方,這很正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把他們放到一起考試,北方的進不了前十,也有情可原!”
“進不了前三十,勉強說得過去!”
“可一共錄取五十個,他們連前五十都進不了,你們覺得朕是傻逼嗎?”
“肚裏那點花花腸子,別以為咱不知道!”
文官:“陛下,你可冤枉微臣了!”
“臣等隻不過要恢複到南宋那樣,士大夫與君王共天下,徹底放飛自我,因此多選幾個自己老家的人,也是很合理的!”
“等你駕鶴西去,龍禦歸天,我們就裹挾皇太孫,徹底把控朝堂,走上人生巔峰......”
憑老朱的眼力,怎麽會察覺不出他們的用意?
“既然如此,咱看你們像藍玉和胡惟庸的同黨,也是很合理的吧?”
“一群賤貨,瞧把你們慣的!”
“錦衣衛,動手!”
曆代君王,對大臣結黨營私,專擅弄權,是絕對零容忍的!
幸虧老朱站好了最後一班崗,否則臭名昭著的東林黨,大抵會提前二百年出現......
這麽說,絕對不算冤枉。
後來建文朝,居然出現裁撤江北各省的學政的情況。
永樂二年,還創造了科舉前七名,全部來自江西吉安府的離譜事件。
有這概率,用來買彩票,估計早發家了!
整個洪武一朝,和其他案子相比,南北榜事件處置的人數,很難排得上號......
但凡老朱年輕十幾歲,不砍他幾千個腦袋,都收不住刀。
至於是不是冤假錯案,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喜歡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李善長,辭官不幹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